对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12 01: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索 杨 双 武

一、写作兴趣及其对写作教学的意义

兴趣(interest)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主体的兴趣指向与其需要相一致,又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它对主体所从事的活动,尤其是对认知活动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主体对活动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作用。在认知活动中,当主体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强化,产生与更高的认知活动相应的新的兴趣,而这种新的兴趣又会导致新的认知活动的内在动机的产生[1]。

写作兴趣是写作主体建立在表达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和愉快体验的写作认知和活动的心理倾向。写作兴趣对中学生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写作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兴致勃勃地投身写作活动,而不是畏惧抵触、消极应付、厌恶排斥、敷衍了事。它对写作教学的质量、写作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也认为:“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更有精辟的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日本教育界有一种共识,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其中“有东西可写”与“有写作动机”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搜集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如果第一、二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第三个问题“能够写出来”也就无从谈起;而写作动机或者写作欲望的产生首先来自于对写作兴趣的激发。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作文教改实验,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写放胆文”实验,深圳南山区、青岛市和成都市等地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作文教改实验,都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它是作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中学生写作兴趣缺失的归因分析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活动本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有个性、最富灵性的活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而写作正是传情达意的最佳工具。在写作活动中,倾诉个人思想,宣泄内心情感,抒发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纷繁复杂的人与事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写作应该是一种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愉悦活动。可是,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

不由得让人心情沉重。学生视写作为畏途。“作文作文,好似捉魂”——怕作文;“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畏作文;“放把火把作文本烧掉”——恨作文。作文课上,学生不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就是为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或抄袭拼凑,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一种无聊的游戏。不少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思想苍白肤浅,条理混乱,文句不顺,语言生涩干瘪,错字连篇,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充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作文成了一件了无生趣的事。学生写作热情、写作兴趣的缺失,归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生活封闭、单调,自我意识麻木,个性丢失,产生不了写作的冲动。

学生应是写作的主体。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生活局限于校园的小天地和家庭的鸽子笼,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见识不高。生活的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机械运作。这种呆板而单调的生活,使学生很少涉足无限广阔、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品味生活的丰富内涵。生活的缺乏必然导致写作材料的缺乏,学生变得无话可说;自我意识的麻木必然导致思维的滞缓,学生懒得去思考;个性的丢失必然就导致思维的模式化,学生的作文众口一词,千人一面。

热情是一种较为持久且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言行。没有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就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再好的技巧也是枉然[2]。而写作冲动不是与生俱来、凭空产生的。只有在写作主体与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中,对自然的山水

风物、花鸟虫兽产生观赏、喜爱、迷恋;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上的人和事产生认知、理解、感触之后才会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引领我们的学生接触大自然,走近社会生活。在与自然、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中找回自我,感受生活的乐趣,释放心灵之翅,翱翔于精神的天空。

2、作文教学强调模式化,训练机械重复,学生写作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潜能受到抑制。

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极浓。为了应付考试,获取高分,于是十分强调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什么类型的题目,就有什么样的作文模式,为此开展重复单调的机械操练。其实,作文应该是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应允许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现在硬把学生禁锢在一个模式中,写自己没有多少体会和感受的东西(即本来就十分狭窄的生活层面以外的不太熟悉的东西),硬着头皮编文章,拚出命来造思想,这种写作的确是件苦不堪言的差事。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写作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创造潜能就更无从谈起。教师应该采取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充分的写作空间和自由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写作是件赏心乐事。

3、固守陈旧的评价机制,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欢乐,造成写作主体自信心的严重缺失。

作文教学的评价大权,一直由教师把持,学生很难参与作文评价的过程。教师的武断的、指责多而鼓励少的、有失公允和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一种严重的打击,极不利于写作兴趣的巩固和写作热情的保持。

试举一例。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心“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高考评卷情况如何?请看曾参加过高考阅卷的文草先生发表在2002年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上的《谁来评判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

??我在评分的间隙也留心其他老师的评分情况,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东西,不写出来深感良心不安。我在这里提供一些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cm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