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简报第八期(修订)

更新时间:2023-08-13 23:32: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卷首语

国培一班简报

第八期

(2012年10月15日)

汤爱斌编委∕

子里,精彩不断!收获不浅!

,就是朋友!愿我们在″国培″的日我身在何方,在这里,我们就是故交许似曾相识,或许相知相识。无论你,分享精彩。我们或许从未相识,或我们相互交流,互相分享。交流经验的心灵相约!在这里你一言我已语,无声相伴!在网络的天地中,有你我路同行!在浩瀚的天空下,有你我的

在″国培″的日子里,有你我的一

本期导航

●名师风采 ●精彩展示 ●研修心得 ●研修花絮

阜阳三中郑伟老师在上课

高家芳老师在给学员上课

《荆轲刺秦王》教后记

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 汤爱斌

9月12日上午,我在阜阳师院附属中学高一(2)班上了一节课——《荆轲刺秦王》。 高家芳

老师在上课前给我介绍了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中考分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自学习惯尚未养成,所以,要放低教与学的要求。高老师在早自习时安排了预习,我进教室转了转,学生读的很认真,有的拿出字典查字词义,有的相互询问字音,也有的在看英语书。这样的情况,与我带的班差不多。然而,在这 样陌生的环境中上课,我还是有些忐忑。

我以金庸的小说开始,谈到大侠郭靖,神雕大侠杨过,学生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在检查预习环节,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不好,课文朗读不顺畅,字音读错,破句现象多;文意的梳理也有不足之处,课文下有注释,他们要么没看,要么没理解。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在他们已预习好的基础上花二十分钟时间梳理文 意,接着让学生谈谈人物形象,尤其是有关荆轲身份的讨论,比如他是能说会道的“士”,他是扶危济困的

“侠”,还是有勇无谋的“刺客”或兼而有之等。在文意未懂的情况下分析人物形象无疑是沙上建楼。于是,我调整教学方向,将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意作为本课的内容。通过字词串联与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气氛由原先的压抑、沉闷逐渐变得轻松、活泼。总体来说,整堂课虽没有预期的那么顺畅,但是为下堂课分析 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高老师也指出,字词文意过关后,才能谈鉴赏。至于怎么让学生梳理文意则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了。

回过头看,本节课给我的感受很多。《荆轲刺秦王》是一篇很长的古文,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一、古文意思的梳理,这篇文章的重要的字词很多,一词多义现象很多,各种句式也 很多;二、必要的背景知识复杂,荆轲刺秦的最直接背景在第一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燕太子丹与荆轲,

与樊於期的交往,太子丹与秦王的恩怨情仇以及战国诸侯争战的历史,学生很难梳理清楚;三、一般而言,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对文言文有排斥心理,很难进入学习情境中去。因此,对执教的老师提出了挑战:一是,长文如何短教,如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课堂高效;二是,如何帮助学生透过文字看 文化,理解中国人所迷恋的“侠义”精神;三是,开始培养他们借助工具书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四是,也

是最重要的一点,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爱上古文。高一阶段,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自学习惯。有关字词的积累可以先给学生一个学案,让他们在课下预习时独立完成,然后检测一下,不必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而人物分析则可由师生讨论共同完成,文中所涉及的古文化内容则由老师主讲。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古为今用的问题尚待思索!

2012阜阳高中优质课大赛听课笔记(一):简洁即美

桐城黄岗初中 汪彤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崇尚简洁的设计,视冗杂繁复为设计之弊。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追求简洁之

美,以明晰的设计精炼的语言清楚的向学生传达知识,这考量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因为追 寻最短的教学路径最清晰的教学流程,是一堂成功课堂的标志。

简洁体现在教学思路的清晰。阜阳二中的李向慧老师的教学设计锁定“演”和“讲”字,引导学生探究

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肖像举动和演讲引用的诗文,分析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心世界,可谓巧妙!李老师

的成功在于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繁琐的串讲,课堂教学主线分明,一目了然中尽显李老师 加工文本的功底。

简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精炼。如果说教学设计是脚本,那么教学语言是台词,是推进和转化教学设计

的工具。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一个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师语言当是“行所当乎行,

至于当乎止” ,追求的是恰到好处,要言不繁。太和二中的郑老师虽然外形缺亮点,嗓音少美感,但教学语言切中要害,到重点时讲解精要,到启发提问时表述简要,到难点时剖析深入,一堂课下来少废话多实实在在的师生交流,给人清晰明了之感。反观一些参赛老师的课,语言措辞可谓华彩,表达功底可谓

高超,但提问时用语繁多,挤占问题表述;讨论时不时提要求,挤占学生活动时间;师生交流时,不时

抛出一些过热的表扬,动不动强调一些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应接不暇······。凡此种种,由于过多掺杂 不必要的信息,造成的是教师说多,说的不当,课堂偏向于教师的表演,造成学生活动减少,而教学有效时间得不到保障,以至于拖堂超时。

简洁要追求务实。最后一位出场的老师在文本探究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梁任公先生出场文字找出最感兴

趣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常见的课堂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对话文本,相比前 几位教师的此内容的教学,这个设计简化了环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实际教学中,这种简洁的教学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学生的回答较多,但总让人觉得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而太和一中的吴萍老师先

提出一个范围较宽的问题: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人?再补问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人,引导学生回顾以前

的学习经验,最后通过PPT展示,一一归纳学生讨论的结论,虽然环节比那位老师多,但更具有操作性, 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梯度,内容更有集中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简洁是以学生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作衡量的尺度,没有学生切实的学习体验,简洁就成为隔靴搔痒,不着实处。

观摩上述千姿百态、各有出彩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我意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教学设计不够简明,

环节过多,要点不突出,上课时语言锤炼不够,不够简要,以致有时上课进度慢,效果一般。今后在教 学中要认真完善,挖掘文本,精心设计问题,锤炼教学语言,力求简洁高效,具有美感的教学。

合适的诵读定位

桐城黄岗中学 汪彤

上周有幸观摩了阜阳师院附中三位教师的公开课,留下了深刻影响。三位老师风格不一, 设计合理,基本功扎实,善于调控学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位教师都注重诵读,注重通过学生的朗读走进文本,体会语言表达的情味,但在各自 的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定位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值得我们去探究。

程驰老师再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选读课 文,品味语言”,要求学生评析体现“赞圆明园”和“谴侵略者”感情的文句,并朗读出 相应情感。这是一个常见的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品味,得出自己的体验,然后通过 朗读予以验证,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感悟。但和我所见到的课堂一样,学生分析的出来, 但读不出,任凭教师示范鼓励,但学生就是“声情不茂”!

为什么出现这样状况了?照理说朗读和个人体会是结合一起的,心动自然传达到声音 中,但体现在课堂为何如此不和谐了?

在我看来,首先是学生的体会是“非真实的”,提出的问题,由于有了资料,脑中有了 答案,分析自然是传声筒,没有自己的个人感悟,自然读之寡味;其次是缺乏必要的朗读 技巧指导。因为侧重于情感体验的朗读从某种程度上,是表演式朗读,有具备一定的技巧 才能否则就是读不出或读不好,表现在课堂中,就是朗读平淡或朗读失真。比如朗读文中 两个“消失了”,那位男生两次大声朗读此处,很明显是将朗读重音误认为重重的朗读, 如果教师告诉他重音的体现是有意的延长,读慢或者读轻,前一处消失了语调应读升调, 后一处应读降调,尾音应读出颤音,这样就能读出遗憾和愤怒之情,读出雨果对圆明园消 失的深长思绪。

也就是说,课堂的读不好是我们一味的要学生读,但没有考虑学生朗读的实际,自然不能形成呼应,教学的节奏就出现了卡壳。只有教师在诵读教学的定位上,真正考虑到学生学 习的障碍,采取合理的途径才能让学生声情并茂,动情朗读。

著名的特级教师郑逸农老师在执教《登岳阳楼记》给我们很好的诵读范例。郑老师首先 让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各自原始体验,为什么如此呢?因为诵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自由朗 读能最大化保证学生独自感受,获得文本的直觉体验。接着,郑老师带领学生探究意义, 质疑提问,合作交流,用一句话点评欣赏的语句,但学生读得还未入境,于是郑老师体验 诗情,介绍背景,还原诗作作者本意,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导学生运用 技巧,读出真滋味。看到学生感受已经有所深化,郑老师设置了换位体验的环节,让学生 化身作者,读出体会,读出自己所联想到的情景。

在这个课例中,我们看到诵读课的定位,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和充沛的情感活动,以具体实践来认识事物,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反应到课堂 教学中,就是设置多层次不断深化的诵读活动,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 这样学生就会在语音中感受文本的美妙,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荆轲的说功

------------《荆轲刺秦王》教后略记

我们常常认为荆轲是一个侠客形象,不可否认,他与秦王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但他

知恩图报,为太子丹两肋插刀,可见其义;对秦王的贪婪心理掌握的非常透彻,准备的见

面礼令秦王“大喜”,同时他藏匕首于图,可见其智;他“顾笑”武阳可见其坦然;他不

畏强秦廷击秦王,可见其勇。有正义感心理素质强且智勇双全不可不谓侠客。但我们细品

荆轲劝说樊於期一节,我们不能不将他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的说客与策士联系起来。他私见

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 汤爱斌

樊於期因为他深知太子丹的仁慈,他要以三寸之舌说服一位活人自献首级。见面之后, 他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与樊将军的仇怨之深,家仇不共戴天,这一下就抓住了樊将军的 心,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说的他泪流满面,仰天长叹。报仇心切 的他常常为未有良计整日不安。荆轲这时便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说有一言既可解燕国之 患又可报家仇,一箭双雕。太子丹在樊将军穷困时不顾强秦威胁和众人反对收留了他并 对他礼遇尤加。而从樊将军死后太子丹便“驰往”、“扶尸而哭”且“极哀”可知太子丹 与他关系非常深厚,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也是樊将军最为关切的事。今闻有如此良策, 便急切询问何计。此时,荆轲才顺势说出廷杀秦王的步骤。按常理,刺杀秦王是一件很 机密的事,在未实施前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为什么要告诉樊将军呢?很显然,他信任 樊将军要让他相信按照自己的安排报仇之事必万无一失。荆轲不愧为心理学家,他对樊 将军的历史、现实处境、心事和其性格了如指掌。他动之以情,晓之以义,献之以计说 得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说得他“乃前”说得他“偏袒扼腕而进”说得他“遂自刎” 说得他从自称“吾”变为“此臣”,让一个身经百战无畏强秦的大将军一下心悦诚服,自 献头颅。这不能不感叹荆轲的说功不凡。《战国策》记载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国策士言论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似乎并不仅仅给我们塑造一个有正义感勇敢的侠客形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虑到本文中“易水送别”的场景描写和廷刺秦王 时的动作描写却忽视前文中的对话描写,我们考虑到荆轲神武神勇的一面未考虑到他善 于言辞长于论辩的一面。因此,只有全面把握和细致分析文本内容,我们才能了解一个 血肉丰满全面的荆轲。

“幸运”的高老师

安庆市枞阳县白湖初中 徐雪琴

高家芳老师是阜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她是我们国培班的带教老师,同时也应邀 给我们上了两天的专业理论课。

她说到自己的人生际遇时总是喜欢用“幸运”两个字。

2003年非典期间,那时她正好带高三班主任。学校为了不耽误孩子的高考复习,要 求高三所有师生住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她也只能与学生相守奋斗在一起。非典过后, 市政府评选表彰抗非典英雄,她没想到自己竟然幸运地上榜了。也就在非典期间学校几 乎与外界隔绝的日子里,自己因为在忙碌之后感到无聊,就静下心来将平时的一些想法 写成了几篇文章发表了。没想到2005年有评特级教师的机会,别人提醒了她。一对照文 件要求,发现自己论文发表数竟然达标了,真是幸运;然后就报材料了,最终再一次非 常幸运地没被刷下,原因是有的老师(其中有几位是学校领导,因为久已不在教学一线) 的考评课没能得到评委的认可,而自己很幸运在之前老是被逼着承担公开课的任务,这 次特评就顺利过关了。

幸运总是眷顾着高老师。她回忆起自己刚走上教师岗位时开始上公开课时的紧张与 青涩,说那时真的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后来有一次学校派她外出学习,听了一节《变色 龙》的观摩课,觉得那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让自己茅塞顿开。回来后,她在本校也上了一 堂《变色龙》的公开课,基本上是模仿课。没想到受到学校领导同行的高度赞赏。后来 竟传开了附中有一位名叫高家芳的老师课上得好。更没想到这一举引来了市教研室领导 的关注,就建议她将这节课好好打磨,到城区各个中学去上。她就带着这节课,一连走 了十个学校。从此,就声名鹊起了。她笑着坦言,严格意义上说,她是有侵犯别人的版 权之嫌的,只是不存在牟利之心。

更有意思的是,高老师对公开课评课也有自己的“幸运”新解。她说,上公开课被同

行或专家评课,有不少老师不适应别人对自己多提意见。有一次,她上交流公开课,别的

学校来了不少同行听课。评课结束后,自己同校的一位年轻女教师为她打抱不平,说那些

老师真是很刻薄,总是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她就劝慰那位老师:你不要这样想嘛,有这样

的机会让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那是很幸运的呀。学校花了那么钱请别人吃饭喝酒,不就

是希望大伙儿在一块交流吗?若是人人当面都说好,转过身去却说“好个屁”,那就真划

不来了。只要别人不说我的人品有问题,那就怎么说都行。高老师总结说:上公开课不能

定位在展示自己有多好,而是当做自己锻炼提高的机会;评课就应该畅所欲言,对别人的

评价都要认真听取、认真反思,唯如此才能帮助自己不断提高、不断超越。

高老师还时不时地在课堂上提及自己的家庭、爱人和孩子。在她的口中,她的人生总

是那么幸运,她有疼她惜她理解她的老公,有特别懂事孝顺又争气的儿子,她感谢家人带

给她太多的幸福和快乐。我能看出她说这些的时候是很动情的。

晚上,我打开了高老师的微博,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时地喷出笑声引来室友侧目,

我就说给她听高老师微博里的“幽默故事”,笑得她也在床上滚作一团。

原来,高老师的眼里、心里都是阳光,都是灿烂,都是对生命的爱。这样的她如何能

不一生幸运呢?

太湖 吴敦义

来阜阳三中前,早曾听说,该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借鉴山东昌乐二中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实际,

创办了一条教学新路子:学案制导学。这种教学,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老师。

对学案制教学的若干初步思考 ——以阜阳三中语文教学为例

幸运的是,见习的第一周,我们组就分配在阜阳三中。这一周,我们分别听取了赵文汉校长、王莅君老师、汪晶晶老师、张明娜老师的语文学案导学课。尽管这几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异,课堂调控能力各有高低,但是,他们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

该模式大致是:教师集体备课,先制定出学案,一个完整的学案分为预习案、探究案、检测案,那么教学时教师便采用这学案进行教学。具体到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争取

完成导学案中预习案,可以留下疑难问题。(一般安排在头一天的下午或晚上的自习课完成。)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先解决预案中学生不懂的问题。然后,学生针对探究案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讨论之后,各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再是其它小组代表上黑板对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在此期间,别的小组的同学如果对点评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点评结束时各代表再进行

赋分。最后,学科班长对这堂课进行总结,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评出最佳小组和先进个人。整个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只是课堂上的组织者、点拨者和补充者。

从课堂的观察来看,这种模式的教学确实体现了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优势是不言而喻的: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每个学生

都能够动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互动的尴尬局面。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讨论、交流,获得的感悟和知识,无疑是印象深刻的。美国的金字塔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4、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学习能力,培养了质疑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但是,从这几天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这种教学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

1、探究案中一般设计多少个问题呢?一个还是两个,甚至是多个,这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

学目标来确定的。但如果是一个问题,这问题咋分组呢?人数最少的一个班也有六组(每组六人),六组同时讨论一个问题很有可比性,但每个小组成果展示基本大同小异,用粉笔在黑板上展示要时间,

展示、点评大多内容又重复,这一节课“质”上去了,“量”却不大。事实上,所听的四个老师的课中,每堂课的探究问题一般3个左右。3个问题在六个小组的班里面分,其中就有3个小组是干重复

的事。所以,这课堂上量一般不大,其中,汪晶晶老师上的《逍遥游》和王莅君老师上的《滕王阁序》,“量”大一些,可惜都拖堂了。只有赵文汉老师上课的时间掐的很准,而且,每个小组讨论的是不同

的问题,一堂课问题有6个左右。但,赵老师上的是高三复习课,均为订正修辞板块的复习题。修辞复习,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何况,赵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点拨能力是非常的

老道。从上面可以看出,一堂课设计3—4个问题是比较合适的,一般两个小组同时研讨同一个问题,有可比性,又可避免大规模的教学内容重复,说明也有一定的“量”。但这样做,那不就成了“教学

手段决定教学内容”了吗?这可就是削足适履啊?

2、这种分散问题的探究,如何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呢?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3、课堂探究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思考探究起来呢?事实上,所听的课中,其中,就有小组展示的成果与资料标准答案基本一样的。学生真正地讨论了吗?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

还有,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他们泛泛而谈呢?如何掌握他们讨论的深度呢?

4、按学案上面的要求应该有检测案,但是每个老师布置的都是课后练习,没有进行当堂检测。

其他老师的课,由于见习的时间非常短暂,到底当堂检测没有,就不得而知了,甚是可惜!

5、阜阳三中的生源可以说基本上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档次的,要是遇上学生学习基础参差的相当

厉害的班级咋办呢?

6、阜阳三中是否所有的语文课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呢?譬如一个单元里面的“样章”,学生

接触的新知很多,那学生基本上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效率会高吗?

可见,学案制教学的光环背后,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说一点遗憾,数次向阜阳三中希求学案制教学的整套评价机制,未果,可能是涉及成果版权的缘故罢,真的希望阜阳三中学案制教学的成果早日出版,能让我们早日一睹“芳容”!

课堂中的灵感积淀 临泉县瓦店中心校:张峰

沐浴着教学的阳光雨露,多年的教学生活如眼前的洪流转瞬即逝,其中的酸

甜苦辣铭记在心,让我深思、给我省悟、感动心扉,偶拾其中的点滴与大家共

勉,恳请同仁的指正。

(一)、钻研教材,以环境为基础精心设计教案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了解教学环境,尤其是教育对象。

(二)、反思“教中得失”并写好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中我们可以悟出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 )、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

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一味地凭主观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进而主宰整个课堂。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偏离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因此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不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放下老师的架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发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

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用心去感悟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断积累,才能快速成长,才能随心所欲地驾御自己的语文课堂。

听课有感(二)

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 汤爱斌

听了阜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家芳老师的一节课《烛之武退秦师》近日,,让我受益匪浅。《烛

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但对于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而言,它还是有一 定难度的。它的难度不在于字面意思的梳理,不在于文学知识的积累而在于浅易字面意义之下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跳出文言的范围走向文学、文化的境地,

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对老师而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文化内涵是一次挑战。事实上,文

言文教学无论是浅文深教还是深文浅教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就本文而言,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 是关键,这个字既凸显了这个人物形象又能呈现古代文化中的劝说艺术。一介书生是如何劝退如狼似虎的秦兵呢?他的劝说为何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呢?作为有满腹牢骚的失意之人是否代表

了当时那些奔走于权贵之门兜售政治思想而不得的士阶层呢?如此,我们才能透过烛之武去触摸

那个时代的风云,了解士精神!文言文教学我们如果仅仅满足于翻译了一篇文章,了解一个故事、 一个人,那么我们就辜负了作者和这篇文章。

高老师十分关注学情,视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她了解到学生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薄弱,文言文

学习能力不强,她便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侧重于知识积累。夯实基

础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因此她的课没有花哨,没有作秀,有的是面向所有学生,以生 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除此,高老师很重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学方式多样,有时采用诵读法,有时采用串联成语的方法,有时采用寓言故事的方法,使得本节课生

动有趣,姿态万千。高老师更重视学生互助学习的作用,她采用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研

讨中构建自己的学习系统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比如塑造人物的方法等。这样,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的多向交流模式,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火花。同时,她把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心,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学、文化均将不存在。反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会发现我们

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老师逐句讲,学生逐句记,不讲不记,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浅尝辄止,将

文章翻译一遍了事;要么让学生成背书机器,表面上看好似重视了语言,实则没有将它看成有生 命有张力的载体,只是把它当作应试工具而已,久而久之,文言文便面目可憎,成为学生公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教学不必绚丽,关注学生就好;语文教学不需要高招,回归常识最重要;语文教学没那

么多苦恼,抓住语言就美妙!

“生活未必语文”的一点感想

临泉县瓦店中心校:张峰

聆听了赵老师的“生活未必语文”这一观点后,感触颇深!我想这和多年自己在

教学中提倡的“生活即语文”的观点有些背道而驰。追溯语文历史的发展史, 在我国

历史上,有一门课,可谓源远流长,虽极受重视,却未独立设科。文、史、哲、经,

政治、道德、伦理乃至自然,浑然一体。后来人们叫它“语文”。可见语文在很早以前

就包罗万象了,即使到了今天语文虽然从其它学科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但它的广泛性仍然无所不包。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语文,可见

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语文课或者语文教材的学习就算完成了语

言学习的任务,它要与社会、家庭和学生生活等相沟通,形成一个大语文观。大语文

要求把语文教学放入到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无论课内或是课外,都要重视语言和

实践的结合,从学生方面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学习水平。这些能力需要我们从社会大课堂中获得,从生活中获得。

所以,“生活未必语文”的观点,我觉得有些疑问,希望语文界的同仁们能够指点

迷律!

你问我答

(张)

漂亮的见习老师

我们在阜阳三中

石耀华老师与学员交流

阜阳三中的学生在锻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c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