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01 07: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课题由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数字化信息高速、广泛传递的特点,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将使教育模式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发展信息化教育早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例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在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等。

XXX年X月XX日,我国教育部决定从XX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历史重任赋予了教育以全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学校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也摆在了我们郊区中学教师的面前。近年来相应的师资培训,也使我校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绝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从初一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等。这些都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

综合以上,针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我校结合实际情况,选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甚至有人称之为"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要创新,但却没有强调要跟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联系起来。而人本主义却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认为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

四、研究假设

假设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我们想改变与创新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下,寻求与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提供更宽广、更和谐、更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对象

初一、高一年级

(二)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研究变量

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因变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干扰变量: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水平

(五)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内容

(一)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四)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七、课题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XX年X月至XX年XX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XX年XX月——XX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确定研究方案。

2、XX年X月——XXX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XX年X月——X月),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XXX年X月——XXX年X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阶段研究计划,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阶段(XXX年X月——XXX年X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阶段(XXX年X月——XXX年X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八、组织落实及经费落实

我校组建了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成员集中了我校语文、数学、化学、物理、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大部分是我校“十五”期间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佼佼者。大多数拥有本科学历,具有中教二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我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主管教学的陈久林副校长和教科室毛海玲主任等领导亲自参加本课题的研究,研究工作有领导协调解决,研究时间和研究经费由学校提供,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因此,此次课题的研究,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大好的机会,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一个有力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bo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