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05:24: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故都的秋》导学案

编写人:郑卫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移情法。带着美好的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来读,读出作品的“原味”来,感受秋文化,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2、 讨论法.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同学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过程:

课堂六环节

一、“导”——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呢?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3分钟)

二、“思” ——自主学习。(不少于13分钟) 1、作者生平: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沦》。 写作背景: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朗读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3、(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 )沌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驯( )鸽 ....落蕊( ) 平仄( ) 椭( )圆 颓( )废 廿( )四桥 .....(二)、解释下列词语

⑴混混沌沌: ⑵一椽破屋: ⑶落寞: ⑷一叶知秋: ⑸不能自已: 答案:

⑴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⑵一间屋 ⑶冷落,寂寞

⑷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独立思考

(1)理清文章思路,给文章分段,并用最简洁的话总结段意。 1~2段 思秋 3~9段 绘秋 10~11段 议秋 12段 恋秋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并结合课文分析。 喜爱和向往 分析:

①“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3)、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句是文章的文眼。

分析:

①清晨庭院景(3段):

这里不去写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风景名胜,而却写“租一椽破屋”的好处,其中这个“破”字用得好,符合作者寂寞、忧郁的心情“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 作者把牵牛花从好到差排队:蓝、白紫黑粉红;写花底的秋草,用“几根”、“疏疏落落”、“尖细”来修饰,这也显出作者低沉、苦闷的思想感情 ②槐树的落蕊(4段):

清、静“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臭,“静”到极点,“清”到极点;扫帚的丝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 “清”、“静”而“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③秋蝉的残声 (5段):

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幽静(一句“秋蝉的衰弱的蝉声”,以动写静,更增添了北国秋天“清

静”的特点本文为了突出北国秋天的这种特点,往往采用了这种写法,比如前面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后面的“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都同样给人幽静的感觉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反衬”

④秋雨话秋凉(6—8段):

这一节,作者用“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秋雨的特点用拟声词“息列索落”形容雨声,最后描述都市闲人话秋凉的场景,用“缓慢悠闲”作定语修饰“声调”,“微叹着”作状语修饰“互答”,写出了人的神态,都突出了“清、静、悲凉”的气氛 ⑤秋树的奇景(9段):

这一段共四句,首句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的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这一段似乎基调比较明朗,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西北风”也来了,“尘沙灰土”也来了

小结:这样看来,本文写景,总的基调是“清、静、悲凉”这种感觉,似乎是不好的,好像不是在赞美北国之秋其实,这是“悲剧美”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的传统的心态我们接下去看作者的议论就可知道

三、“议” ——学生起立讨论。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9分钟﹚

四、“展” ——学生激情展示。小组代表或老师随机指定小组展示,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展示后由其他小组质疑。﹙8分钟﹚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