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原理此文一看就是有入静体验的人写得,解释顽空与真静 漏尽阁 不与庸俗

更新时间:2023-10-29 22: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入静原理(转)此文一看就是有入静体验的人写得,解释顽

空与真静 漏尽阁 不与庸俗...

一、为什么要入静?气功入门. 答:回归天真。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的阶段。 原因还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以至于“神疲”的缘故; 3、“撞门”阶段(也叫“偶静”阶段)。 不碰南墙不回头。就象“跑五千米的人累坏了,自然就再也不想跑了”,人为的、劳神费力的入静次数多了之后,偶然的就再也不想做脑力劳动了,于是偶然的放下了,于是偶然的入静了。 偶静阶段的身心体验是:我终于休息一次了。很舒服、很轻松。 但是,由于“偶静”通常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学者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能偶然入静”的道理,因此,“偶静”常常不稳定,往往是“这一次静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4、“摸

门”阶段 “偶静”次数多了,学者自然就慢慢悟出道理了。于是,当杂念再起时,既不会“跟着它走,忘记入静了”,也不会“提起精神,跟它斗争到底了”,而是“冷眼旁观、如同闲看云聚云散”,“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了”。 “摸门”阶段的标志是:每一次静坐都能入静。 “摸门”阶段的身心体验是:功中“识神渐驯、杂念渐少”;功后,神充气足。 到这阶段,神经衰弱、失眠能彻底痊愈。 5、“动触”阶段 由于身心渐静,平时感觉不到的身心活动,于是就渐渐浮现出来;于是,学者会自觉“功中,五感特别敏锐”;于是,各种“动触”渐次发生。 在这阶段,不能对任何“动触”感到惊奇、害怕、喜欢、留恋,而应“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的对待。 如果能以如此态度对待,则各种“动触”会自然的“依次的从无到有,然后又依次的从有到无,最后一切归静”。 在这阶段,一般的疾病都能渐渐痊愈。 6、“初静”阶段 当所有“动触”停息后,就进入了“初静”阶段(或叫“初定”阶段更恰当)。 其实,所有“动触”彻底停息的实质是“五感停息、意识泯灭”。 “胃病的人,早已习惯了胃酸分泌不足的‘胃环境’。这时,如果猛然的给他改善胃酸的分泌,反而会使他不适应”。同理,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五感停息、意识泯灭”的常人来讲,他很习惯“五感潮涌、意识起落”的身心环境,反而对“五感失灵、意识泯灭”的身心环境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当终于走到“五感失灵、意

识泯灭”那一刻时,他会感到特别的、莫名其妙的恐惧。这就是前人戏称的“初夜恐”。 7、“见性”阶段 “初静”经历多了,熟悉了,自然就不害怕了。于是,就逐渐进入了“见性”阶段。 “见性”阶段的标志是“心(性)光显露”(即见元神)。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心光”,意指“发生于‘心地’的、五感混同的、没有大小的、没有方位的、不知道在那里的光”,而不是那种“眼前的、只有光感的、有方位的、有大小的、能知道在那里的光”。 虽然,通过观“眼前之光”可以导人入静,从而最终的验证到“心地之光”,但究其实质,那种“眼前之光”依然只不过是一种“动触”罢了。 见性光时,虚室生白。在修道人的主观感觉上,就好象黑暗中醒来,突然发现天快亮了一样。明明是黑夜,但修道人却觉得屋里是亮的。因此,祖师们对见性光的描述还有一句话:黑地引针。的确,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穿针。呵呵,这可不是比喻,而是实际的身心效验。 另外,由于“心地之光”是“没有方位的、五感混同的”,因此,到达此境的修道者“能同时‘看’到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东西和动静(即声音)”到这时,修道者才能彻底的明白,为什么“音可以观”。 到了“见性”阶段,修道从此就算是真正入门了。虽然以后还有功夫,但修道者已经可以自己修行,而不用事事请教师父了。 所以,我讲到这,就不讲了。 把上述跟溪水听冬《入道法门坦言》帖子结合起来,下手法就有了,初学者别瞎折腾,再找功法

了,这两篇都是过来人实修过的体会,经验之谈,可供参考 溪水听冬:修真入门 ■写在前面的话—— 此帖原名《入道法门坦言》,最初发表在漏尽阁,我觉得对初学者还有点价值。所以我就把它移到这来了(转移时,我重新编辑了一下)。现在,我到“修真论坛”当版主了。以后不会再去漏尽阁了,即使去,也可能潜水不发言了。各位道友如果对丹道入门的修持方法有什么疑问,或者在修炼中出了什么问题,请集中到此帖提问。只要你的提问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丹道修持入门问题”,我就一定会给你耐心、详细的回复。 ■入道理法坦言 丹道的根本原理是“返还”、“逆修”: 1、先由成人“返还”为婴童。即由性发育后(16岁后育后)的有漏之体“逆修”成性发育前(16岁前)的不漏之体,把成人的精、气、神三物“返还”为婴童的神、炁二物; 2、再由婴童“返还”为胎儿。即由降生后(0岁后)的神炁分离“逆修”成降生前(0岁前)的神炁合一,把婴童的神、炁二物“返还”为胎儿的一物(即“金丹”)。 在这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的成功标志如下: 1、后天之神(平时待人接物的思维和意识)渐隐,先天之神(“心死神活”的那个“神”,“万念俱泯,一灵独觉”的那个“神”)渐现。 这是踏上真正修行之路的第一步,即“炼己”。 2、后天呼吸渐渐停止,先天胎息(即“命蒂之真息”)渐渐发动。 前人对此有言:“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从

来在真息”。 这也称为“炼精化炁”。功成标志为:马阴藏相,如同婴童一般,不再产生“生殖之精”。 3、神炁相吸、相引,互相“灌注”、交融。 4、最后,神炁交媾、合一,而化为“金丹”。 5、……这之后,还有功夫,但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虽然,无为丹道和有为丹道的具体修法不同,但我相信,它们在大的关节步骤上,一定是相同的。 具体的修炼方法,简而言之,一共有三步: 1、由“随息”而渐致“心息相依”。 “随息”做久了,自然而然的“万念渐少”;“随息”做久了,自然而然的会慢慢变成“心息相依”。 第一步的具体做法—— 集中心神,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吸气时不管,呼气时注意,一息都不要放过。就象明月照山冈,只是关注它,却不干扰它;其它的,一切都不要理睬。如果思想开小差起杂念了,别怕,丢下就好了。只要及时的警醒,再转回来注意呼气就行了。 不光是炼功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保持“警醒”的状态”(即用“觉照工夫”)。日常生活中要待人接物,不可能无念,只不过修道之人要长保“灵觉”不迷糊罢了(“真常须应物,应物须不迷”,“迷则众生觉则佛”)。具体的做法就是:“念起之时,不能迷糊,不能随它去了,要知道自己起念了;起念后,也并非有意止念、除念,只不过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而已;当念头过去后,依然要回转来,继续关注呼气。 2、由“心息相依”而渐致“凝神入气穴”。 从文字上来看,“第二步的具体做法”与“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b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