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国贸某班某某同学毕业论文电子版(模板)

更新时间:2024-07-11 16: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dao College

论文题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产业分析研究

专科毕业论文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培养院系:琴岛学院 经贸系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论文作者:郭程程 学 号:20050514022 指导教师:郝洁

2009年6月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调整,由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向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出口的信息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次,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经过“十五”期间的高速增长后,在进入“十一五”之年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贸易顺差的出现,在不同技术领域、贸易伙伴、企业类型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成长最快、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的产业。我国政府已制定了若干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通过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以及结构调整发挥带动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运用经济学原理与理论知识,研究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程度。全文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出口做了分析,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第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第二,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第三,企业根据当前形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发展战略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ina will gradually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products, from labor-intensive exports of low value-added products to the capital-intensive exports of high value-added change. Faced with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a's expor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with low technology content, quality time, still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and enhanc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expand exports. Through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 of China's share of rising expor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is growing.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in the after \Five-Year\period of rapid growth after ente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and remained in a stable momentum of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he overall trade surplus of high-tech products with the emergence of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fields, trading partners, business types and so on.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es. My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a number of IT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system, to ensure the steady growth of key industri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se of economic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on the national impact. The full text focu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status, while the ex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to do the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rend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for my development strategy. Fir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dynamic role in information-based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ou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econd, improv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Third, the enterpri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ctively seek new market growth.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expor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目 录

1 绪论...................................................................... 1

1.1 背景 ................................................................ 1 1.2 研究方法、内容 ...................................................... 1 1.3 研究意义 ............................................................ 2 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概况...................................................... 3

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 3

2.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含义、类型..................................... 3 2.1.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

2.2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 .................................................... 4

2.2.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涵义、内容..................................... 4 2.2.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挑战............................. 5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现状及增长因素分析.................................. 8

3.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 8

3.1.1 现状........................................................... 8 3.1.2 特点........................................................... 8 3.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因素分析 ................................... 10

3.2.1 宏观因素...................................................... 10 3.2.2 微观因素...................................................... 11 4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现状................................................. 12

4.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12

4.1.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分析...................................... 12 4.1.2 影响出口的宏观因素............................................ 12 4.1.3 企业核心因素.................................................. 13 4.2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面临的挑战、应对措施 ........................... 13

4.2.1 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问题.......................................... 14 4.2.2 金融危机...................................................... 14 4.2.3 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变化........................................ 14 4.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实证分析 ....................................... 15 4.3.1 华为的信息产品优势............................................ 15

4.3.2 华为的发展经验总结............................................ 15

5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前景及发展战略....................................... 17

5.1 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前景 ............................................... 17

5.1.1 外部因素影响、三重压力........................................ 17 5.1.2 企业核心作用.................................................. 17 5.2 新时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 18

5.2.1 战略思路...................................................... 18

5.2.2 战略重点...................................................... 18 5.3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19

5.3.1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19 5.3.2 鼓励使用国产首台首套产品...................................... 19 5.3.3 大力推进电信、计算机、广电“三网融合”........................ 19 5.3.4 实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19 5.3.5 建立支持创新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19 5.3.6 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 20 5.3.7 健全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20 5.4 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发展建议 ....................................... 20

5.4.1 针对华为的发展建议............................................ 20 5.4.2 一般企业的发展建议...........................................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毕业论文 1 绪论

1.1 背景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主要因素,也成为决定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强烈的影响着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水平的升级和充分吸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加大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使其增长速度快于实物资本及劳动力普通要素,就会将该国的比较劣势部门产业变成比较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其贸易结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中优先考虑发展的产业之一,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后,国内围绕该产业的相关行业的成长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加之要素积累都会更有利于其发展,从而带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不仅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具有技术外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科技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与以往相比,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得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研究方法、内容

论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与理论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同时运用波特的竞争模型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程度。全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做了分析,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信息技术产品发展策略。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有足够的规模,重要的是如何做大做强;虽然在部分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整体上仍需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机制;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为了占据国际分工的高端地位,仍需培养国际竞争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在社会各领域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道路上还要不断前进,不断深化;国家多年来的扶植和引导政策取得了预想的成效,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取得新

1

毕业论文

的突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发展,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主动积极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融入国际化分工体系并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参与国际技术和产业组织的相关工作,增加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政府将通过重大工程、科技专项,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核心技术的突破可以依托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国家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在WTO的框架内,一方面承担成员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要在解决信息技术领域的各类争端上增加我国的话语权。

1.3 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日益渗透,它逐渐对各国经济几乎所有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消除该鸿沟,那么,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我国贸易带来更多的是困难与挑战。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其它国家日益激烈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之争”。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些信息产业后发国家正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凭借资源、成本等优势,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使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上不断提升。

此外,由于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使投资项目的资金、技术门槛大大提高,利用外资的风险和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将面对更多挑战。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汇率波动等,将给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增加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将面临高端知识产权和低端反倾销的两头重压,以及“走出去”后在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考验,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者乘势而进。” 新的发展形势为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这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我们要把握时势,科学应对,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使我国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2

毕业论文

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概况

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2.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含义、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的界定,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各种问题包括政策问题的基础。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于高新技术,而人们对高新技术的认识往往还不能达成一致,这使得目前业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此外,加拿大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取决于由研发经费和劳动力技术素质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法国则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标准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新技术产业。澳大利亚则将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制造作为判定的显著标志。

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引导社会投向,优化资源配制,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组织编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该目录参考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技术产品分类方法,并按照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我国国情,便于实际操作的原则编制而成。目录涉及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农业共11个领域1。 2.1.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 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

毕业论文

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科技工业园区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重要手段(表2.1)。

表2.1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商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贡献率 1999 39.69 2000 22.7 2001 55.55 2002 36 2003 37.7 2004 35.6 2005 22.6 2006 28.2 2007 15.6 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

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3。

2.2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

2.2.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涵义、内容

信息技术产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IT业),又称信息产业,它是运用信息手

4

毕业论文

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产物,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工业和消费电子工业等行业和部门,含义较为广泛。在当今世界经济中,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其产值本身的贡献,更在于其产品和服务能动地改造其他产业,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工艺、组织和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人类社会活动一切有用的数据、资料都可以称为信息。广义的信息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还包括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活动的信息;不仅包括经济信息,还包括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生活信息等。狭义的信息主要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微观和宏观经济信息。信息手段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电脑系统和从事信息传递的舆论、通讯工具以及相应信息科学理论。因此,信息技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信息以及利用信息提供服务的产业部门。

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三个产业部门:①信息处理和服务产业,该行业的特点是利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信息,为各行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如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和咨询公司等。②信息处理设备行业,该行业特点是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和生产(包括相关机器的硬件制造)计算机的软件开发等活动,计算机制造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可算作这一行业。③信息传递中介行业,该行业的特点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中介,将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到目的地点。因此,印刷业、出版业、新闻广播业、通讯邮电业、广告业都可归入其中。信息产业又可分为一次信息产业和二次信息产业,前者包括:传统的传递信息情报的商品与服务手段,后者指为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内部消费者提供的服务4。

信息技术产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它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基础之上,采用了先进的理论和通讯技术,是一门带有高科技性质的服务性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信息产业通过它的活动使经济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有利于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产业加速了科学技术的传递速度,缩短了科学技术从创制到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距离;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上的调整。

2.2.2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挑战 1 发展趋势

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在工业化中后期,信息技术成为先进智能工具,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创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宽领域、多方向的特点,继续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前进。海量和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水平和配置效率大幅提高;新材料和新工艺广泛应用,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不断缓解;产业分工更趋深化,新生业态日渐增多;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加剧,企业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泛在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生产服务、信息化武器装备日益成为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面向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5

毕业论文

2 重大突破

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势头始终不减,正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随着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工艺装备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在未来一段时期,以CPU为代表的芯片集成度和处理能力指标仍会呈指数增长,晶圆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系统级芯片(SystemonSoC)成为发展方向,功耗和成本都将大幅度降低。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各种接入技术层出不穷,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日渐广阔。以超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为特征的光通信技术加速应用,通信传输网络的IP化进程不断加快。

产业集聚和融合越来越明显: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下,信息技术产业转移加快,空间上形成了一批产业高度集聚的基地,引领着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与信息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和产业分工精细化有着密切关系。信息技术产品用户对交货时间、质量、成本和服务提出了很高要求,客观上需要关联企业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处于不同分工环节的企业,需要专注于特定生产过程,就地就近实现与其他环节和产业的密切合作。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以及整体协作能力。从发展趋势来看,空间集聚效应将长期影响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图2.1)。

图2.1 1989-2007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

5

3 知识产权和标准日益成为竞争的核心

专利、知识产权和标准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2006年,半导体领域专利申请量比2002年增长了

6

毕业论文

67.1%。为了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不同国家和企业纷纷增加研发投入,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扩张自身技术专利的同时,不断收购具有专利技术的小企业,以保持竞争优势;有的还联手形成知识产权和专利互换联盟,以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利用技术标准实现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已成为信息技术产业有代表性的竞争手段。国际上要求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具备开放性、广泛性和方便性,以便技术扩散和知识产权共享。但也有一些知识产权持有人将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转化为排他性标准,以求获得更多利润和长期收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或标准上有所作为,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优势,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4 面临挑战

信息网络将无所不在: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无线接入等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有着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突出特点的泛在网,随着无线、宽带、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其应用不断深化。多种网络、接入、应用技术的集成,将实现商品生产、传送、交换、消费过程的信息流无缝链接。网络的普及应用,使传统组织决策的层级结构转向扁平结构,组织形态由条模式向水平网络模式转变,决策机制由高度集中向更加贴近和普适计算正在变为现实并逐步现场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是富国强军的重要保障。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同时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做强做大任务十分艰巨;部分领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发达国家整体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同时应对高端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还不够强,整体竞争优势仍需长期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同时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亟需深入;国家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成效显著,同时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亟待取得新突破。面向未来,我们应立足中国国情,树立全球思维,超前研究部署,统筹规划安排,明确产业定位,提出和部署新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产业新跨越。这是新时期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7

毕业论文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现状及增长因素分析

3.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3.1.1 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从6.8%上升到29%,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制成品。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28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出口额28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0%。高技术产品良好的增长势头带动了我国商品贸易整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06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29.0%。

与“十五”初期相比,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增长了6倍,占全部商品出口比重提高了11.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在经过“十五”期间的高速增长后,在进入“十一五”之年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同时,随着高技术产品整体贸易顺差的出现,在不同技术领域、贸易伙伴、企业类型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6。 3.1.2 特点

第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贸易顺差,而电子技术产品呈现贸易逆差。

2006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249.0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全部出口的比重接近4/5,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体。同年,电子技术产品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半数以上,进口额达到1301.9亿美元,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又分别以最大贸易顺差和最大贸易逆差位居九大技术领域的榜首。同时,这两类技术领域的产品又分别位居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第二。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产品的大进大出,即通过进口支撑出口,而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拉动进口的需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类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分工中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剧,我国承担的对信息技术类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相应的产品贸易也必然保持着较强的增长。

除此以外,光电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出口额仅次于上述两个领域,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是另两类进口额较高的技术领域,贸易逆差均在1亿美元以上,也是仅次于电子技术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领域。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领域大进大出的贸易特点不同,光电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是以出口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在这两类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相反,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则是以进口为主,这说明我国这两类技术领域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对外依赖性。

第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欧美市场贸易顺差最高,对日韩贸易逆差最大。

2006年,美国和欧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最大的海外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660.7亿美元和560.2亿美元,合计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4%。日本和韩国则从2003

8

毕业论文

年开始就一直是我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最多的贸易伙伴,2006年我国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额分别为352.7亿美元和325.8亿美元,两者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7.4%。

同年,美国和欧盟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顺差贸易额分别达到436.6亿美元和330.8亿美元。而我国与日本、韩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2006年贸易逆差分别达到-165.3亿美元和-234.7亿美元,贸易逆差位居我国海外市场的前两位(图3.2)。

从我国高技术产品主要贸易伙伴的分布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分工:欧美等国作为技术研发中心和主要消费市场占据着生产链条的首尾,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作为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国,而我国则扮演了加工中心的角色。在这一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同时由于终端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原材料的价格,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表现出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局面。

第三,外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主体,内资企业仍以逆差为主。 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2478.6亿美元和1974.5亿美元,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8.1%和79.8%。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很小,2006年出口额仅为335.9亿美元,进口498.5亿美元,分别不足外资企业出口与进口的1/7和1/4。

由此看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虽然在总体上呈现贸易顺差,但顺差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相当高的贸易顺差,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仍然具有较高的贸易逆差。

第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虽然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实施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一般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TCI)指数 在2004年之前均为负值,但逐年得到改善,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表3.2)。

800亿美元6004002000美国-200-400图3.2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状况(2006年)

9

7

进口额出口额差额欧盟日本韩国

毕业论文

表3.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贸易相似指数)

7

类别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0.049 0.492 高新技术产业 -0.207 -0.173 -0.160 -0.099 -0.039 0.012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0.073 0.134 0.211 0.323 0.390 0.458 生命科学技术 -0.071 -0.091 -0.139 -0.130 -0.101 -0.079 0.000 电子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0.474 -0.536 -0.614 -0.639 -0.649 -0.614 -0.609 -0.829 -0.835 -0.835 -0.852 -0.834 -0.842 -0.777 航空航天技术 -0.695 -0.587 -0.786 -0.771 -0.759 -0.729 -0.721 光电技术 生物技术 材料技术 其他技术 0.064 0.425 0.027 -0.048 -0.024 -0.096 0.083 0.369 0.431 0.136 0.288 0.339 0.354 0.307 -0.647 -0.427 -0.653 -0.731 -0.711 -0.548 -0.534 -0.436 -0.641 -0.443 -0.270 -0.468 -0.029 0.206 3.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因素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反映了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和制造能力较快提高的势头,也反映了各级政府在推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所取得的政策效果。不仅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变化情况、出口产品技术领域、企业等方面相关联,而且国家整体投资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增长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3.2.1 宏观因素

第一,我国高新技术出口的WTO因素。

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更加关注产业发展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对外开放总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和技术升级。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务转移到我国,有力地带动了以我国为生产基地的加工贸易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政策因素。

各级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和产品技术、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吸引海外人才创业、扶持和激励中小企业、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科学园、创业园、孵化器)

10

毕业论文

和生产力服务中心的作用、以及鼓励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政府实施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计划,也加速了我国企业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的进程。

第三,投资因素。

近年我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国吸引外资保持高增长势头的同时,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相应增长。 3.2.2 微观因素

第一,劳动力因素。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除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具有竞争力外,还具有文化技术素质相对较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掌握生产操作技能较快等特点。因此,多数以劳动力密集方式生产的中低端产品和一部分高技术产品在我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

第二,贸易方式因素。

在企业出口的贸易方式中同属于加工贸易的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虽然国有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同样以加工贸易为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但外商独资企业仅以我国作为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出口以进料加工生产为主,生产经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国有企业的加工贸易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体,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无法控制在自己手中,生产规模以及出口方向都掌握在外商手中。由此可见,廉价的劳动力与利润转移是我国吸引外商的根本原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飞速发展与各类企业吸引外资、并按照外商要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着直接关系。这很可能又成为约束我国国有企业出口产品增长的负面因素。

第三,技术领域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最大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主导领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与信息技术领域产品在全球范围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近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与诸多因素有关,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业已形成,我国企业的高新技术竞争力尚有较大差距。面向未来,如何在保持近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势头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是政府高新技术发展政策中的重要课题。

11

毕业论文

4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现状

4.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分析

从产业地位来看,电子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底以来,我国通信运营商开始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网络增容,2006年1-2月,我国信息产业生产程控交换机同比增长8%,其中生产移动交换机同比增长46%。同时,2006年前两个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完成利税总额203.3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98.5亿元,增速为60%。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和利润的增幅超过了38%。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2001~2007年年均增长率近30%。信息技术产业的对外开放起步于技术引进和“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随着外商在华投资逐年增加和产业配套能力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产业出口从1989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近6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主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个人电脑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等跨国经营和资本运作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富有活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其出口额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从1989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近60% 8。 4.1.2 影响出口的宏观因素

第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迅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自动化实现信息化改造,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使其效率倍增,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必将提高我国的竞争力。纵观美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的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竞争性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美国经济在整个工业生产地位下降的同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迅速成长。所以我国也可以借鉴其优势发展战略进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第二,不断完善的信息产业行业管理体制。 国务院颁布了《信息产业管理规定》,围绕贯彻落实《管理条例》,信息产业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部门规章,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省区市通信管理局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加大互联互通工作力度,互联互通取得明显效果。按照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清理整顿活动;加大对通信建设市场的监管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对违规光缆建设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经国务院批准,对电信资费进行了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并取消了电话初装费和入网费,使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资费整体水平大幅度降低,有力地拉动了通信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市场竞争的引导和规范,主导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新兴企业快速成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半导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

12

毕业论文

例》等法规,打击盗版软件。加强标准制定工作,颁布了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机构改革,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三,通信行业和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企业经营服务的改善,有效地激发了信息通信市场需求,通信业在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两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2006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3535亿元,增长15%。新增电话用户超过1997年前的总量,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9亿户,主线普及率13.9%;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5亿户,普及率11.2%,用户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继固定电话之后,移动电话开始进入千家万户,通信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超过200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CDMA网络建成投产,模拟网退网关闭,移动通信网实现了数字化。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总带宽达到7.6G,带宽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数据与多媒体通信、IP电话,移动短信息及各类信息服务业务迅速发展,上网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邮政业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传统业务保持平稳发展,电子邮政、物流配送和金融等新型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业务收入471亿元,增长11.1%,实现赢利6000万元。

要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方舟一号、龙芯CPU设计验证系统、红旗LINUX操作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务院18号文件的落实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产品和企业认定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共认定软件企业2141家,登记软件产品4471个,为软件企业退税约2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9。 4.1.3 企业核心因素

首先,要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通过支持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力争在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其次,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壮大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此外,创立电子信息优势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从微观层面促进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最后,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商业交换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广义上说,它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或“数字化神经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全方位应用。

4.2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面临的挑战、应对措施

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等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造成较大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积极应对,获得发展。

13

毕业论文

4.2.1 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问题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448.1亿美元,进口1791.7亿美元,贸易顺差656.4亿美元。构成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成分是外资企业,仅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就超过60%,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超过80%,这种格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市场,实施全球战略的结果。当然这也反映了国内的制造和配套能力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跨国企业全球竞争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近期对外贸易的综合比较优势仍较明显,出口增长、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主流趋势。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发达国家在高端电子产品方面仍有一定出口限制,我国产业升级需要的装备如集成电路高端光刻机、高端仪表、高性能CPU(中央处理器)等进不来,也影响了中国的进口,加大了贸易顺差10。

下一步的调整措施主要是:一、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出口企业的自律意识,进一步规范企业出口秩序,避免不正当竞争;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出口。限制“二高一资”产品出口;三、鼓励和支持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联合“走出去”,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四、加强政府间磋商与交流,推动发达国家减少不合理的出口限制措施,为国内外企业在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营造更好的平台,提高合作的范围和层次。 4.2.2 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经济对全球市场的影响,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使得整个国际市场需求降低,这直接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对美国出口增长11%,同比回落了20个百分点,对欧洲出口也呈现增速放缓现象。由于欧美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导致全行业出口增速同比回落了8个百分点。

应将积极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内需生产,尤其是潜在的农村市场,减小出口受制的冲击。同时充分利用多边、双边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亚洲、拉美、非洲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格局,分散和降低风险。 4.2.3 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变化

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增加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了企业的正常利润空间,加大了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增长减缓,从而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客观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效抑制了企业的盲目扩张冲动,对引导企业注重修炼内功、压缩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要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扩大内需,减小出口受制的冲击;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转移,降低生产成本;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4

毕业论文

鼓励企业间加强联合与合作。

4.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实证分析

4.3.1 华为的信息产品优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总部位于广东省,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 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终端等领域。2008年,公司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健康的增长,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国际市场收入所占比例超过75%。2008年的实际销售收入约为170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8个百分点。2007年华为位列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

华为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多个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华为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网络融合的独特优势。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万多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较多的单位(图4.1)。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加入了七十个国际标准组织。2006年,华为向这些组织提交文稿2900多篇。在3GPP 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11。

图4.1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内地单位申请人

4

4.3.2 华为的发展经验总结

第一,新型贸易方式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网络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网络贸易必将以其快捷、方便、高效的显著优势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目前,

15

毕业论文

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贸易。

第二,注重自主技术的研发,完善管理体系,广泛合作。

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华为聘请德国FhG帮助进行生产工艺体系的设计,从而减少了物料移动,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财务管理:建立了与公司业务基本适应的财经服务与监控体系,实施统一了财务管理制度、流程、编码,实施统一监控,开始实现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监控和管理。

第三,社会责任。

华为面向全球提供创新的通信解决方案,帮助不同地区的人们更便于接入信息社会,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职责(CR),长期致力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机会、技术、产品和人才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这四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加大这四种力量的牵引力度,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并使之落实在公司的高层组织形态上,就会加快公司的成长。带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不断走向新的历程。

16

毕业论文

5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前景及发展战略

5.1 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前景

5.1.1 外部因素影响、三重压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同样面临自身增长周期压力。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司长周子学分析,由于技术创新原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长期高速运营后,将进入一个缓和的增长期,个别时段可能还会出现弱负增长。“假如没有某一个时期国际经济形势的特殊变化,其本身也将呈现一个下行的趋势”。

由于2008年四季度宏观经济减速较为明显,影响了居民收入水平和预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滑必将影响我国IT市场。早在2008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周子学就曾分析指出,受冲击最大的是消费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用视听产品;其次是计算机整机行业。但由于计算机消费市场在我国大规模启动时间不长,需求刚性较大,冲击有限;其他投资类产品也将受到一定影响,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将缓解冲击。另外,受整机产业影响,元器件行业也会在未来一两年内出现增长下滑情况12。

更为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又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出口带来了较明显的冲击,而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和投资对产业增长拉动要远大于内需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仅能缓解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却不足以推动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因此,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将在产业自身增长周期、国内经济波动和国际经济周期三重压力下艰难成长。 5.1.2 企业核心作用

伴随着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在第三季度骤然失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季度GDP增长仅为9%,四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负面影响亦在去年三、四季度凸显。”到2008年上半年,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压力的快速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导致了全球性通货膨胀,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都达到了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最高水平。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以及中国经济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上半年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呈现快速、持续的上涨态势,并在8月创10年来的新高。在PPI创新高的同时,企业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电子信息产品的价格却呈下降趋势。联想、中兴通讯、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净利润特别是毛利率同比下降明显。

2008年下半年至今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出口压力上。去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小幅波动,并没有呈现明显增速下降;进入下半年,出口增速下滑趋势开始明显,累计出口增速从6月的23.6%开始,下降到8月的22.5%、9月的21.7%和10月的20.5%。考虑到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约为60%,外需下降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已十分显著。

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政策频度之密集。刺激计划及利好政策的出台,无疑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多针“强心剂”。具体到产业自身,要避免在本年度出现

17

毕业论文

大幅波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才是产业应对危机的根本。应重点进行信息技术研发,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加大光电元器件、软件、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方面的技术投入,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对处于风暴浪尖上的企业而言,在技术与产品创新及传统的出口和投资之外,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在危机面前,企业应该主动走出去。有很多优秀企业在今年这样的困难时期,还是保持了20%~30%的增长”,究其原因就是利用危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机会,一方面打进了国际新兴市场;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市场中一些跨国公司遇到困难时,打进了发达国家市场13。

5.2 新时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5.2.1 战略思路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到2020年前后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必须坚持自主可控,开放兼容,融合集成,军民互动,市场导向,跨越发展的方针,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第一,瞄准技术前沿,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力争在信息技术的关键领域重点攻关,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第二,发挥国内市场优势,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大国大市场是中国的特点,也是走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应当发挥的独特优势。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需要抓住市场机遇,把握市场趋势,挖掘市场潜力;还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诚信和售后服务水平,注重建立知名品牌和有竞争力的大企业群体,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鼓励和规范市场竞争,减少政府干预,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三,坚持在开放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我们应积极争取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努力占据在产业链垂直分工中的高端位置,扩大水平分工中的市场份额,全方位参与生产、服务和科研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注重政府和市场联动。

国家应当针对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及市场发育的程度,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继续深化改革,解决好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5.2.2 战略重点

微电子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微电子领域要超前部署未来技术的原始创新研发,把设计技术、关键工艺、专用设备和关键材料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着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企业,完善和提升微电子产业水

18

毕业论文

平,建成全球重要的微电子产业基地。

高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在微电子产业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也是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关键制造装备和测量仪器,这是决定微电子产业发展水平的必备条件,也是我国亟待突破的瓶颈;新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的突破,可以使微电子产业产生重大变革。

高效能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包括高性能CPU和GPU,高效能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技术,非传统计算技术。

软件。包括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软硬结合、软件固化;软件及信息服务。

网络是迈向信息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它是满足任何时间、满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大容量、多媒体信通信需要的主要方式;以及下一代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14。

5.3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5.3.1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提出,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三是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

5.3.2 鼓励使用国产首台首套产品

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发挥政府采购鼓励创新的功能,建立财政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推广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面向行业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国产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5.3.3 大力推进电信、计算机、广电“三网融合”

加快制定业务许可、互联互通、网际清算等政策,允许电信网和广电网业务双向准入。加强网络运营、设备制造、应用服务、系统集成等各环节的密切合作,培育网络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15。

5.3.4 实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财政性资金应重点投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5.3.5 建立支持创新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建立健全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关键要活跃资本市场,完善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自主知识产权。

19

毕业论文

5.3.6 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注重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兼容,并加强我国自身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推动相关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提高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5.3.7 健全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要从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增强立法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重点,加快制定电信、集成电路与软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16。

5.4 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发展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是富国强军的重要保障。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同时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做强做大任务十分艰巨;部分领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发达国家整体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同时应对高端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还不够强,整体竞争优势仍需长期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初见成效,同时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亟需深入;国家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成效显著,同时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亟待取得新突破。 5.4.1 针对华为的发展建议

华为作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具有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化企业发展战略,形成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一,促进企业内部自身改革。

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只能提供一个土壤,真正要有所作为,关键还在企业自身。我们看到,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企业要进行良好的组织改革、体制改革、工资改革,建立较为合理的、以矩阵管理为基础、灵活有效的管理体系。

第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掌握自主产权。

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发掘潜力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抓住市场机遇,把握市场趋势,对于国内的中西部地区,国外的拉美、非洲等新兴发展地区,积极调研,开发市场。

第四,与国内外实力企业强强联合,收购有自主产权的中小企业。 通过合作使企业不断位于信息技术的尖端,提高企业竞争力。

20

毕业论文

5.4.2 一般企业的发展建议

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为了占据国际分工的高端地位,仍需培养国际竞争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在社会各领域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道路上还要不断前进,不断深化。

第一,加大企业自主研发的力度。

增加对信息技术出口产品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对重点出口产品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开发,特别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利用国家设立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制定的优惠政策措施,增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

第二, 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引导组织对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通过科技人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三,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管理。

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利用国家建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获得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第四,发挥展会的桥梁和平台作用。

积极参加深圳高交会、大连软交会、北京科博会、上海工博会等高科技展会,瞄准技术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方式,尽快地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增强产品竞争力。

第五,发展电子商务。

利用网络收集和散发信息为客户创造新价值,构建新的价格结构,进行电子货币、电子支付与结算,节省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第六,制定正确的人才政策。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从事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究开发及运行服务的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同时强化继续教育及在职培训,提高干部及职工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多种途径强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

第七,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主要出口低价值商品,因此,在未来反倾销还会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一定要应诉。同时变相鼓励其他的企业也使用反倾销手段。从中长期来看,出口企业还是要不断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让低档的、所谓价廉物美的产品逐渐变成质优价高的出口产品。

面向未来,我们应立足中国国情,树立全球思维,超前研究部署,统筹规划安排,明确产业定位,提出和部署新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产业新跨这是新时期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21

毕业论文 结 论

近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业已形成,我国企业的高技术竞争力尚有较大差距。面向未来,中国企业在保持近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势头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出口竞争力,成为其当前重要课题。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渗透、高竞争的特征,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前导,是一个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产业。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在不同技术领域、贸易伙伴、企业类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及企业通过优惠投资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贸易方式等措施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力。同时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出口额不断攀升,但面临进入缓和增长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源资源价额变化等多方因素,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对信息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逐渐取消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信息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火炬计划,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加快产品的国际化进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首套产品、大力推进电信、计算机、广电“三网融合”、实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制定鼓励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自主创新,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主动积极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融入国际化分工体系并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

面对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应切实加强对市场竞争的引导和规范;加强政府间磋商与交流,推动发达国家减少不合理的出口限制措施,为国内外企业合作营造更好的平台,提高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引进外资和产品技术、推动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吸引海外人才创业、扶持和激励中小企业、以及鼓励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信息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企业应运用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管理体系,制定正确的人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管理,充分利用专利、知识产权和标准实现利益最大化;扩大产品的内需生产,发掘潜在市场,利用多边、双边机制,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加国内外高科技展会,瞄准技术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方式,增强产品竞争力,带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不断走向新的历程。

22

毕业论文 致 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郝洁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郝老师平日里工作犯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大纲的修改和确定,中期检查,后期详细定稿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多次询问论文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除了敬佩郝老师的专业水平外,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衷心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专业知识的基础,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衷心感谢我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克服每一个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最后感谢母校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郭程程

09/05/28

23

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 2 商务部网站国别数据部分,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2009年 3 张幼文.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上海:立新出版社,2004年

4 王江.李薇.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商务,2007 年 5 林毅夫.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 杨丹辉.我国高技术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与政策措施.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0期

7 姚战琪.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8 Ammons, David N.. Charles Coe. and Michael Lombardo.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8年,61(1),100Y110

9 庞艳桃.赵玉林.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 Coe, Charles,Local Government Benchmarking,2008年,33(2) 11 对中国经济考察丛书——外贸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12 Kopczynski. Mary. and Michael Lombardo.Performance-Comparison Projects in Local Government: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s,2008年,59(2)

13 李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及我国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 14 平惠敏.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 15 张向晨、孙亮.论发展中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得与失.世界经济,2007年 16 Robert C. Merton.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7年,Vol.51,247-57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