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与村落文化

更新时间:2023-11-29 06: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民居与村落文化

数千年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不朽的建筑传承历史,铭刻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人类文明各个源头空间的标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包括长城文化、宫殿文化、坛庙文化、丧葬及陵墓文化、宗教建筑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等。

民居是村落的基本单元,村落是民居的综合表现。 传统民居是相对宫殿、衙门和宗教建筑而言的,是各地民众的居住方式和居室结构的总称,是再特定自然环境下,受社会因素制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逐步形成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传统民居异彩纷呈,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天井院,陕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内蒙的毡房,傣族的竹楼,壮族的木楼,藏族的碉楼,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

第一节 民居文化

从实用功能看,无论通风、采光,还是卫生条件,传统民居均不及现代民居,但传统民居个性特征明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灵活,功能合理,造价经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众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审美情趣、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民居是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总体上,温度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 (一)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民居的基本功能:御寒、保暖、避雨、遮阳、防潮、防风、通风、散热等。 1.民居功能的差异

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寒保暖等;在温暖多雨的南方,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等。

主导功能的差异使我国各地民居在体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南方民居高敝,北方低矮。 2.建筑密度的差异

我国民居彼此之间的间距由南到北逐渐增大,空间格局大都外实内虚,中部空间由北而南逐渐缩小。 3.屋顶坡度的差异

由于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使得我国从北到南屋顶逐渐变陡,房檐逐渐加宽;房屋的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降水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排水和防潮隔热,降水少的地方,屋顶坡度平缓,可以晾晒谷物;

在中高纬度冬季降雪比较多的地区,为了防止积雪压垮房屋,屋顶的坡度也很陡,以使积雪难以在屋顶上存留。 4.外墙颜色的差异

南方光照强,气温较高,出于反射阳光的需要,以减少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引,达到降温的目的,外墙多为白色。

北方光照弱,气温低,出于吸收阳光的需要,以增加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达到增温的目的,外墙多为灰色。 5.民居式样的差异

南方民居房屋高度一般高于北方,出檐较深,力求空气通畅,加上地势起伏,多挑楼、吊脚,住宅式样较为开敝外露,外形轻盈多姿。

北方民居不仅墙体、屋顶厚实,设有火坑火墙,而且低矮封闭,进深较小,高度不大,以紧缩空间,起到保温作用。

(二)地貌对民居的影响

地貌主要影响民居选址。

1.“依山建屋”——主要是在山区丘陵地带

如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壮族、侗族、苗族的干栏式木楼“吊脚楼”,就是充分利用坡地的 一种典型的民居。

2.势基盖房——主要是在地势低洼的易涝区

如在山东黄河沿岸地势低洼地区的台房。 (三)水系对民居的影响 1.“依水结村”

特别是在南方,临水而筑还有水上交通之便。

2.“小桥流水人家”——“河—宅—街”或“河—街—宅”结构

如江苏周庄和同里、浙江乌镇等。 (四)建筑材料的影响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砖瓦、石灰、竹材、茅草等。

在盛产木材的地区,传统民居多为梁架式木构架建筑;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广布,拱形窑洞成了最有特色的民居;在盛产石料的地区,传统民居多为石头砌筑;在游牧地区的蒙古,传统民居为毡房;在盛产竹材的傣族地区,传统民居多为“吊脚楼”。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宗教因素、防御因素、风水观念、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学院关系等因素,都影响传统民居。 1.防御因素

为了防御外人侵扰,某些民居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如福建的永定客家土楼。 2.风水因素

中国传统民居和古村落选址、布局极为重视风水,以至达到了“无村不卜,无村卜占”的程度。

“风水”影响村落形态的典型有安徽黟县宏村等。

二、传统民居的特点、发布和价值

(一)传统民居的特点

传统民居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民族性、历史文化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等特点。 1.区域性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试形成传统民居区域性特点的主要因素。 如东北地区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室内普遍有御寒取暖设施;胶东半岛地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海带草房”;华北地区的代表为北京四合院。 2.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生活再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表现在民居上就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住居文化。如傣族竹篓,壮、侗、苗、土家族的干栏式木楼,藏族的碉楼,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毡房。 3.历史文化性

民居的历史文化性突出表现在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等方面。

民居的发生、发展、设计、用材等方面都具有科学性;传统民居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见证,可以反映历史的原貌、演变和差异;传统民居建筑中包含着雕刻艺术、建筑造型艺术、书法楹联艺术和风土民情艺术等,式传统艺术魂宝之一。 4.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文化传承、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造成传统民居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点。 传统民居某些共同性特征,如封闭性特征;但各少数民族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如:大理的白族民居,具有中原民居遗风流韵的“三坊一照墙”、“四合五天井”,但大理民居的屋顶与照壁轮廓曲线轻柔及外檐装饰纤细富丽,满院花木,绿色常驻,春光永存。 (二)传统民居的发布 1.明清古民居的发布

(1)早期经济相对发达,后来经济落后的地区——如徽州民居。

(2)古代交通要冲,后来交通地位下降的地区——如巴蜀重镇古城阆中。

(3)区域环境相对偏僻独立的地区——如湖南省岳阳县东部的张谷英村,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村等。

(4)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势险要之处——如陕西韩城地区。 2.地区特色民居

(1)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和贵州石头村等就具有代表性。 (2)历史环境特殊的地区——如客家土楼。

(3)少数民族民居——如傣族竹楼、蒙古毡房等。

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 (三)传统民居的价值 1.历史价值

(1)传统民居是某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反映

如高大的木柱见证了当时的森林状况,繁杂的木雕、砖雕、石雕反映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房主雄厚的经济实力等。

(2)传统民居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

虽然历经沧桑,但具有时代性、真实性、直观性的传统民居实体,依然将家族历史的变迁、总法制度、生活习惯、宗教观念等以实物形式展现于今人面前。 (3)传统民居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如汉族地区传统民居“高墙围合的封闭空间”,反映的是汉族传统文化的封闭性特征。 2.艺术价值

(1)传统民居从美学的角度给人以深层次的艺术启迪

如西递民居与应天齐的版画,美术专业到传统民居去写生 (2)传统民居从观赏角度陶冶人们的情操

如明清古民居上的三雕作品,各类匾额、书画、楹联,民居的造型、装饰等,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完美的组合??无不令人陶醉。 (3)传统民居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

主要表现为以传统民居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4)传统民居能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实物资料

如现在仿徽派建筑,建筑专业人士访学传统民居建筑。 3.科学价值

传统民居是古代建筑科学技术遗产的宝库。如中国民间消防没有史料,在传统民居合村落可以找到古代民间的防火实物;歘农民居还能为研究中国建筑史及其他科学史提供实物资料。

三、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特指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习称徽州古民居,史徽派建筑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基本特征

1.高墙围合的方形封闭空间

徽派民居单体建筑(幢)的平面结构是高墙围合的方形封闭的空间,空间组织模式一般是前为天井,后为正屋,偶有中为正屋,前后天井。 2.天井

徽派民居的天井,是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的面积很小的方形露天空间,是北方庭院的变形,具有通风、采光、排水、观天和提供共享空间等功能。 3.砖木结构的搂居式建筑

徽派民居属搂居式建筑,造型大同小异。 4.粉墙黛瓦马头墙

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黑白对比,使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十分素雅,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田园气息。马头墙使徽派民居特色之一,系在房屋山墙上加砌的高出屋面且随屋面斜坡呈阶梯状的墙体。 5.屋饰多采用“三雕”

屋饰是徽派民居特色之一。徽派民居主要采用徽派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屋宇。 6.讲究厅堂陈设

徽派民居厅堂融书法、绘画、雕刻、雅屋等于一体。 7.朝向

徽派民居的大门一般不朝正南,偶尔受房基限制正屋不得不朝南开门时,宁可开一扇斜门。

(二)形成因素分析

徽派民居时越人干栏式建筑于北方四合院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1.自然环境的影响

徽州“周高中低”盆地地形结构和对外交通不便的自然环境为徽州民居提供了建筑材料和立地条件。 2.客观需要

马头墙原称防火墙,是一种由防火的初始目的演变而来的具有防火、防盗、防风、有利于邻舍粘连以节约用地等实用价值的建筑装饰。

徽派民居“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既是徽州“周高中低”盆地地形结构和对外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也是徽人在理学之风盛行、宗法制度森严下的独慎心理和盆地意识的反映,更是因男人外出经商而留守故土的多为老弱妇孺出于防盗的需要。 3.徽商的经济实力

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徽人大兴土木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风水说

“风水”对徽派民居朝向的影响非常深刻。趋吉避凶是门向选择的目标,避让,改造,符镇,建“歪门邪道”、照壁墙等,都是人们习惯采用的避凶趋吉的主要措施。 5.思想观念

徽派民居的某些特征是徽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 (三)西递、宏村的价值

西递有“中国古民居博物馆”之称,宏村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誉。

2000年11月30日,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宏村古建筑群、西递古建筑群分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西递景区、宏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2003年10月8日,西递、宏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西递、宏村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魅力名镇”。

西递、宏村古建筑群是徽州乡村古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主要由民居、祠堂、书院、水口园林、纪念性建筑(如牌坊)等部分组成。 1.历史文化价值 (1)风水趋吉意识

西递平面结构呈“船形”,七哲祠为“桅”,鳞次栉比的房屋为“舱”,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外出经商一帆风顺的心态;宏村平面结构呈“牛形”,“山为牛头树为角,房为牛身桥为脚,九曲细流为牛肠,月诏南湖为牛胃”。 (2)宗教意识

走进西递、宏村,民宅之质朴,府第之气派,牌坊之教化,祠堂之威严,一目了然。中国传统社会事典型的宗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胃基准,依据亲属关系和人伦秩序构建起的家族、社会体系。西递是胡姓村落,宏村是汪姓村落。 (3)明清民居变史

如楼房层高,明代一楼低矮,二楼高敝,人们室内活动主要在二楼;清代一楼高敝,二楼低矮,人们室内活动主要在一楼。又如民居上的砖雕、木雕构件,明代砖雕以平雕、浮雕为主,清代砖雕技艺繁复,主体以浮雕为主,局部则采用透雕、平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明代木雕简洁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简单,多呈菱形、方格形、回纹等几何图案,清代木雕日趋精细,以戏文、典故、民俗为主。 2.科学价值

(1)依山建屋,傍水结村 西递、宏村古民居是徽派民居的典型代表,村落规划非常精巧,“依山建屋,傍水结村”。平面布局规整中不乏灵活多变,前来考察、测绘、临摹的建筑界学人骆绎不绝。西递、宏村古建筑群顺应了地势建造和水系,使溪流始终处于流动之中,使村落具有动态美和生命感,丰富了 村落景观,给人一种和谐多变、富有灵气的园林特色,既有利于生活生产,也有利于预防火灾,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2)防火设计

西递、宏村在防火方面堪称明清乡村建筑的典范。如民居有封火山墙和防火巷,小青瓦下铺望砖,木地板上铺水磨青砖,在门窗上做到了“木不外漏”;天井里置“太平缸”或石质水池等。 (3)防盗设计

西递、宏村的山墙高于屋面,窗小窗少,外门厚实,还有保险栓、撑门杠和铁锁;外墙石灰泥砌青砖,石灰泥粉刷,墙体牢固,不易撬盗;有点民居外墙内侧有木板衬墙。 3.艺术价值

(1)砖雕、木雕、石雕

砖雕、木雕、石雕是西递、宏村民居中最常用的装饰艺术,并与柱梁门窗等建筑构件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如宏村民居“承志堂”木雕“百子图”,西递民居“西园”石雕漏窗“松石”、“竹梅”等。 (2)造园艺术

西递、宏村古建筑群采用漏窗、异形门,使庭院景致处在“隔与不隔,界与未界”之间,漫步其间,穿过门洞,步移景换,赏心悦目。 4.旅游开发价值

(1)景点类型错位,集群发布

从景点的地域组合看,西递、宏村周边地区景点类型多,密度大,个性鲜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而有之。 (2)区位和交通条件较好

从地理位置看,西递、宏村位于旅游资源密集区,距黄山、齐云山步足一个小时车程;距九华山在3个小时车程以内。 (3)可进入性

从可进入性看,到西递、宏村公路主要对外交通公路主要由徽(州)杭(州)路、合(肥)铜(陵)黄(山)路、屯(溪)景(德镇)路、屯(溪)芜(湖)路、屯(溪)开(化)路、谭(家桥)蔡(家桥)路等8条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县乡支线公路构成;铁路主要有皖赣铁路;水路交通主要通过长江和新安江等。 (4)客源市场条件 西递、宏村邻近我过最大的客源市场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距黄山不足一小时车程。

四、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尤其体现在制约、适应、再现等方面。自然环境使传统民居的自然基础,如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风格、布局与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地貌条件相适应。

(二)传统民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 1.内向性气质与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单体建筑和传统村落选址都强调“围合”结构,封闭式特征明显,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气质的表现。 2.和谐型风格与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无村不卜”,“无宅不卜”,以选择理想的人居环境;南方民居天井虽小,但小中见大、内外交融;商人地位底下,其住宅“民宅其外”,符合封建伦理纲常,但“官邸其中”,室内极尽恢弘等,都反映了中国人讲究自我完善,以达到内心平衡、人际关系协调、人与建筑和环境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型风格的反映。 3.伦理型内核与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左右对称,祠堂尊卑有序、宏简有别等,正房与厢房住居者不同,多进民居“前下后上”、“前公后私”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内核的真实写照。 4.传统审美观念与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审美观是“和”。传统民居 、古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鸠宗聚族而居等,都是“和”的表现。

第二节 村落文化

一、村落选址与规模

(一)村落选址 1.无村不卜

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除了“依山建屋,依水结村”外,村落最佳选址还要求“枕山、环水、面屏”,具体地点则需要堪舆家遍察山水形胜后作出选择。 2.卜居目的

卜居目的:处于对宗族兴旺、人文发达、财源茂盛的追求。 “吉地”与事业发达、家族兴旺的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村落规模 1.山水徽州多集村

正常情况下,山区以散村为主,但徽州却以集村为主。“徽州介万山中,耕获三不赡以。即

丰年亦仰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 2.原因

(1)聚族而居

中原家族具有集居以显示家族繁盛的传统;聚族而居,可以免受外族的轻侮。 (2)以商为生

在外经商获利是徽人衣食之源。

二、村落形态与空间结构

(一)村落形态

村落常见形态:线状、阶状、团状及象形。 1.团状村落

原因:是徽州鸠宗聚族而居的必然结果。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村落是以血缘为基础聚族而居的空间组织,学院关系是维系村落的纽带,体现宗法观念的祠堂的祠堂是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 2.象形村落

象形村落是村落形态具有特殊含义或象形意义的村落。

原因:或为纪念先祖功德,或为祈求荣华富贵,或纯属堪舆之说,徽人着意使村落轮廓按照某种图案构筑,以表达自己特定的心理趋向或空间意象,于整个形象中寄托强烈的心理追求和特定的精神象征。 (二)村落空间结构 1.结构紧凑

东北、华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点使单体建筑间距大、村落空间结构松散。

徽州村落空间结构非常紧密,单体建筑间距小,建筑密度大。 2.结构紧凑原因分析

徽州村落空间结构紧密的原因:山多地山;聚族而居;遮阳和通风。 (三)水口园林

徽人讲村落水流出口处称之为“水口”。

其特点:依山采势,就水取形,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建筑,如牌坊、亭榭、楼阁、路桥、塔台、书院等和园林植物,使山川、田野和人工建筑融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具有导向、观赏、界定等功能。

1.徽州水口园林和苏扬园林的异同点

共同点:师法自然,属于写意山水园。 不同点:

徽州水口园林位于村野,功能多样,视野开阔,面积较大,天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真山真水,山林野趣,由村民共建共享,类似于开放的乡村公园,为人们免费提供乘凉纳荫、歇息避雨场所。

苏扬园林位于城中,功能单一,视野封闭,面积较小,闹中取静,人工景观为主,天然景观为辅,如同盆景,过于雕琢,旧时为显贵富商私家园林,其他人难以享受。 2.徽州水口形成原因

徽州水口园林兴盛于明清时期。徽商的资金使水口园林建设的经济基础。

原因:高密度的住宅使村落 逐渐散失了原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色,导致徽人向往、回归自然,使徽州水口园林建设的动力之一;

徽人行贾与入士宦游的阅历,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使徽州水口园林建设能博彩众家之长;

明清时期,堪舆说认为水口园林“关锁”和“保瑞避邪”的作用由浓厚的迷信色彩,但

郁闭的水口园林确实减轻风害,从而对水口园林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祈求文运昌盛等,在水口处见文峰塔、文昌阁等,使水口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建筑是“文化纪念碑”,是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的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

一、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主要体现在其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上。 (一)皇宫和都城建筑表现帝王“九五之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权威

从中国传统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屋檐式样、间数、台基,都可以反映住房者社会地位的高低。

(二)民居体现出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家族伦理和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

无论宫殿,还是民居,其房屋间数、高度、建筑材料乃至装饰纹样和色彩,都依据登记制度,有严格的规定。

二、群体意识

群体布局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单体建筑,而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向平面展开的群体组合。

三、和谐为本

和谐,在我国源远流长,并且一直是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园林建筑“贵和”

传统文化的“贵和”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上有深刻的反映,即重视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二)传统民居“贵和”

中国习惯于聚族而居,并在布局上强调组群建筑、对称建筑,实质上是在创造一种和睦之美,是宗法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反映。 (三)“宽和兼容”

中国传统建筑能以开阔的胸襟容纳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元素。这一点在宗教建筑上反映尤其突出,如体现宗教精神的佛教建筑——塔,概念和形制起源于印度,但传入我国以后,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在造型、功能和材料等方面,都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得到了改造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j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