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精)

更新时间:2023-04-14 21: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现代史(上

第一章

名词:

1、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予世界事务。

2、日俄战争: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不肯全部撤兵。日本曾向沙俄提出瓜分权益要求,沙俄置之不理。1904年2月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和朝鲜仁川港的俄国舰船,双方宣战。不久在美国调停下,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这次战争使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受到惨重的战祸;战后,中国和朝鲜曾受到帝国主义的分割和压迫。

3、英布战争:(1899—1902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1899年战争爆发。1902年,布尔人宣布停战,双方签订费雷尼条约。英布战争标志着帝国主义者进行重新瓜分非洲。使英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做外交政策的调整,由光荣孤立转向结盟。

4、帝国主义模式

5、劳动解放社: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1888年9月由普列汉诺夫等人在日内瓦创立。其宗旨为在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民粹主义,深入研究俄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曾参加第二国际的活动。劳动解放社是俄

1 / 42

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先决条件是要取得政权,成为后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在1903

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因已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

6、普列汉诺夫: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75

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年同.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

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多次参加第二

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

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

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

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

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7、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

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

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

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

2 / 42

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8、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

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

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9、流血星期日: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连连败阵,更加暴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加剧了社会矛盾。1905年1月中旬,彼得堡上百家工厂的工人相继罢工。彼

得堡的工人组织“彼得堡工厂工人大会”决定组织一次和平请愿活动。但遭到沙皇政府暴力镇压。请愿人群中被打死打伤的有四千六百多人,其中惨遭

杀害的至少有1000人。此后,革命运动在俄全国不断扩大和深入。12月,莫

斯科工人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把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但是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莫斯科起义最终失败了。以“流血星期日”为序幕的

俄国1905年革命,是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俄

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0、十二月武装起义:俄历1905年12月5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举行

代表会议,决定12月7日举行总罢工并发动武装起义。12月9日,武装起义

正式开始,莫斯科的无产者筑起街垒,约6000工人战斗队队员同反动势力展

开了武装斗争。沙皇尼古拉二世调集大批军队。军队用大炮轰击起义者,许

多起义战士壮烈牺牲,上万人被捕。12月18日起义失败。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和基洛夫等人被流放。列宁也再度旅居国外。莫斯科起义成为全国十二月武装起义的信号。继莫斯科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顿河畔罗斯托夫、哈尔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许多城市都举行武装起

3 / 42

义,但均被沙皇军队镇压。十二月武装起义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高潮

简答:

1、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背景:(1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垄断资本为了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势力寻找出路,极力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当时美国向外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2美西战争是美国通往亚洲和中国的第一步,当美国从美西战争中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列强在中国已划定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3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力量都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用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的方式实现其在华的扩张利益。

内容:(11899年,美国务卿约翰~海向英法德俄意日第一次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列强应承认他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样的关税特权和通商特权。列强基本同意,唯沙俄有所保留。(21900年,第二次照会,主要把此政策应用到中国范围。(3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最初得到各国的同意,但相互间没有条约的约束,不具有法律效力,直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政策后这一政策才具有广泛法律效力。

2、评析门户开放政策:

(1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是在列强竞争的条件下,利用其经济优势削弱其他强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政治经济势力大开方便之门,他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相反他明显承认列强在中国的范围,因此它绝不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而是加强了他们的瓜分活动。(2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进入新阶段,即由跟在美国炮舰后分取杯羹的传

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此后,美国成为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角之一,开始对欧洲传统势力发起第一次挑战。

4 / 42

3、列宁主义为什么能在经济、政治落后的俄国产生?

:①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俄国成为列宁主义故乡。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可能获胜的地方。

②俄国有个革命的无产阶级。俄国无产阶级为取得革命胜利渴望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和革命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解决俄国的特殊矛盾,这是列宁主义产生的客观要求,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③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为列宁主义产生的组织基础,1895年,于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④适应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19C末20C初,国际工人运动,需要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主义来指导,列宁和他的战友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创建布党的时候,形成了列宁主义。

4、列宁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即产生过程

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劳动解放社;

劳动解放社建立后,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小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项任务由列宁完成。

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在明斯克召开,,宣布成立社会民主工党。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通过此报培养了党的骨干,促进了地方小组织的联系,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

1903年第二次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的党纲,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型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5 / 42

5、简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性质:1905年俄国革命是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目的。

特点。革命中资产阶级已不是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无

产阶级能够用自己的土地纲领把农民发动起来,提出建立工农联盟的问题。C。革命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按其斗争手段看是无产阶级革命。D。革命就其前途来说,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要不停顿的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原因。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B。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就是无

产阶级队伍不统一,特别是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使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C。沙皇政府有强大的军队,有资产阶级的支持,并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援助。

历史意义。这是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后的第一次革命,他结束了国际阶级斗争相对和平的阶段,开始了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也就是落后国家及殖民地国家革命唱主角的时代,俄国从此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其影响几乎持续一个世纪。B。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制度,革命后沙皇政府被迫任斯托雷平为首相进行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D。革命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证明了无产阶级的先锋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为俄国人

民以后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为十月革命胜利做了准备。

6、分析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历史意义

原因:内因。亚洲各国受西方列强经济掠夺,同时本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及民主资产阶级。B。亚洲各国广泛推广西式教育,造就了一个西化的现代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成为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C。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民族资产阶级压迫剥削,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6 / 42

D。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西化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结合起来,组织了自己的政治组织,主张用革命手段争取民族解放。

外因。1904——1905年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为亚洲资产阶级以外部刺激。1905年俄国人的斗争精神和方式为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树立榜样,而日俄战争中,东方的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对还认识不到战争性质的亚洲民族主义者来说,欧洲人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B。亚洲各国运动之间彼此影响,互相学习,推动了亚洲革命运动的兴起。

特点。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党组织手中。B。革命抛弃中世纪的宗教色彩,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作为斗争旗帜。C。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领导的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它不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众暴动,而是自觉有组织的群众运动。

历史意义::①,具有巨大的地区发展意义,标志着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到来。

②,具有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但过于激进的资产阶级还欠缺斗争经验,此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争取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意义

7、帝国主义国家模式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

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

7 / 42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

道路。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

第二章

名词

1、萨拉热窝事件:这次是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

的奥匈皇储费迪南德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

火线。1914年7月23日,奥匈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塞国出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匈知悉俄国军事动员后,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本国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

无可避免

2、三国同盟:19世纪末期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互助同盟。普法战争后,德国一直防备法国东山再起,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

8 / 42

区与俄国不断发生冲突。两国遂于1879年结成秘密军事同盟。此后,德国利用法,意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和摇摆的同盟者。

3、三国协约:19世界末至20世纪初英,法,饿三国结成的军事互助同盟。针对德奥意三国同盟,法饿

于1891——1894年签订了一系列的协定,并最终结盟。由于英德矛盾日益尖锐,英国逐步放弃了“光辉孤立”政策。1904年英饿订立协约,划分彼此在海外的势力范围。法俄同盟加上英法和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4、施里芬计划: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元帅指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计划。其要点是:德国不可避免要两线作战,应集中优势兵力,只用少量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待取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后再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战计划,它低估了西线的艰巨性,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修改了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西线兵力。

5、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联合发动的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保、塞、希、内四国结成联盟,发动了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战败,并丧失了几乎所有的布尔干领土。同年12月在伦敦召开国际会议。在大会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而同盟国则支持土耳其。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四国取得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领土。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民族最终摆脱了土耳其统治。

6、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德国在西线进攻时,有一两个军团间出现了50公里的暴露地段,英法联军及时锲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德军被迫撤退至埃纳河一线设防固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万,以联军获胜告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第

9 / 42

一个转折点,打破了德军6周击败法国的战略构想。此后,双方在这条战线不断拉锯,呈现出僵持状态。

7、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德军利用50万军队向西线凡尔登一

线发起进攻,先后攻下法军第

一、第二阵地。但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体系,法军又及时增加了大量援军进行了顽强有效地抵抗,防线很快稳定下来。从8月起,法军发动反攻,先后收复了开展以来所有阵地,战役结束,战线在原地重新稳定下

来。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是一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

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场又有“绞肉机”之称。

8、索姆河战役:1916年6——11月,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反方面的

压力,向德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参战双方投入了超过150个师

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只夺回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

一线的攻势。

9、坦能堡战役:1914年8月底至9月中,德军利用俄军两路没有密切配

合作战的弱点,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了俄军第二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军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最终是俄军退出了东普鲁士。

10、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国和德国在日德兰海面上爆发的大规模海战,又称“斯卡洛拉克海战”,十一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的军舰吨位数几乎是德军的两倍,但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英军继续控制

着北海海面,德军则被封锁在港内。以后,双方更加小心谨慎,北海水域的战

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了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11、贡比涅停战协定:1918年11月11日由协约国同德国在法国东北部

贡比涅森林签订,同日生效。协定包括对德停战条款及两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10 / 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