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练习册-10定稿

更新时间:2024-07-01 1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2010年9月

目 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7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25 第四-七章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 29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 ) A.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B.德国古典哲学、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C.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A 5.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 1、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B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2、被列宁称为哲学问题上的“照妖镜”的是: (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D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这种观点属于( )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折衷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 A 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演化构成的 B 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 C 客观精神或神创造出来的 D 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 A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7、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

8、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 A 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 观念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 D 两者完全统一没有区别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0、“守株待兔”从哲学上讲错误在于 ( ) A 否认必然性 B 夸大必然性

C 否认偶然性 D 把偶然性看成必然性

1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 A 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B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 )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1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这是因为静止是 ( )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4、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5、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 ) A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 B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 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1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 A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7、“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 ( )

4

A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 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

18、相对主义的运动观认为 ( )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C 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没有相对静止 D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19、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的形式说明时间是 ( ) A 客观的 B 有限的 C 可知的 D 相对的

2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基础是 ( )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B 矛盾特殊性原理 C 矛盾同一性原理 D 矛盾斗争性原理

21、“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 A 坏事可以为好事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2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范畴 ( ) A 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C 与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是 ( )

A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B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C 把物质和运动绝对分割开来

D 把物质和运动有机统一起来

25、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 A 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 B 头脑中自生的 C 人脑对鬼神的反映 D 在梦幻中产生的

26、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 A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B 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D 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27、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 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5

C 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 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28、“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 实践决定认识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9、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 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30、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 ) A 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 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 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31、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 A 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 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 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 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2、1+2+3<6,从哲学上来说 ( ) A 一般都由个别构成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 整体都由部分组成 D 量变不足不能引起质变

33、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 ) A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 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34、“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 ( ) A 折衷主义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35、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

6

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 ) A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 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36、为了使用方便和降低成本,许多小饭店使用一次性筷子。我国目前每年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多亿双,造成大量树木被砍伐。一次性筷子屡禁不止,从认识上说是由于人们 ( ) A 只注意直接联系,忽略了间接联系 B 只注意内部联系,忽略了外部联系 C 只注意必然联系,忽略了偶然联系 D 只注意本质联系,忽略了非本质联系 37、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 ) A 整体是部分之和 B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C 整体决定部分 D 部分和整体相互依存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 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9、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 A 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 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 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40、“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冤家不聚头”,从哲学上讲说明: ( ) A 没有否定就没有肯定 B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C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基础,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 D 没有联系不构成事物 4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了:( ) A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B 对立面的相互贯通 C 没有肯定就没有否定 D 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

42、我们党在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 ) A 事物发展的过程论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对立统一规律

43、“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 ) A 本质和现象 B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7

C 真象和假象 D 真理与谬误

4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其哲学依据是 ( ) A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 对立统一规律

4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 A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 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 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6、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 ) 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 辩证否定的原理

47、古语说:“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从哲学上看,这说 ( ) A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 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8、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体现了 (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9、“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 A 自然界是客观的 B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0、“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 A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1、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52、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8

)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D 对立统一的原则

5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 ) A 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 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 矛盾具有特殊性,

5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若从哲学上来分析,它反映的是 ( ) A 必然联系 B 本质联系 C 偶然联系 D 间接联系 二、辨析题

1、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万物都在运动,但都只在概念中运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就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7、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8、发展即质变,质变即发展。

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10、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11、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三、材料分析题(请根据结合所学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这个人立即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便安然自若的坐在那里。当船停泊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他的剑,结果徒劳无益。作者在故事后边发了一通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尖锐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不知时变的人。后人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刻舟求剑”,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材料内容。 2、 “山寨”“叉腰肌”,“很黄很暴力”

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2008年注定会以其恢弘的气势、激荡的风云而载入史册。社会日新月异,变故接二连三。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面孔眼花缭乱。成败得失,苦辣酸甜。现实世界的剧烈变化,也催生出许多惊世骇俗的新语言。“很黄

9

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北京某大学教授说:“现在买房,就是爱国”;广州火车站一售票员说:“我素质低,但我工资高”。“北京来的高官”,“国家罗汉”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下面这些流行词汇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2008年流行新词

新词 山 寨 原 意 占山为王,谁都管不着 自然界的雷电 语出贵州瓮安事件,指某人进行的体育锻炼 以前酱油零售时,百姓买酱油的习惯叫法 2008年新意 盗版、仿制、搞笑 荒唐、惊讶、像被雷击一般 对某事物不便或者不愿发表意见 于己无关,我什么都不知道 例句 山寨春晚、山寨赵本山 你真是个雷人 每天俯卧撑,强壮中国人 管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雷 俯卧撑 打酱油 问:这些新词的出现体现了什么唯物论原理?请详述其内容。 3、四面楚歌

楚汉交兵争霸天下,韩信设下了十面埋伏之计,将楚军诱入罗网,欲彻底歼灭,怎奈项王勇猛异常,久攻不下。汉王谋士张良献计,教会汉兵唱楚歌。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包围自己的汉营都唱起了楚歌,大吃一惊,以为他的老家西楚已被汉王刘邦打下,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之中,没有退路了。楚歌传到楚营,楚兵听了家乡的歌,分外思家,再看这里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楚军将士纷纷溃散,从三三两两的开小差发展到大批逃亡,士兵走了十之八、九,就连跟随项王多年的大将钟离昧,季布等也暗地逃走,甚至自己的叔父项伯也悄悄的背离他投奔了张良。 楚霸王项羽看看大势已去,夫人虞姬自刎身亡,只得率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人马,冲出重围,逃到乌江边上。自觉已无颜面回去见江东父老,遂仰天长汉,拨剑自尽。

请回答: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老树枯荣

非洲的尼日尔有一个全球惟一的在1:100万地图上能够标出的树。这棵金合欢树因生长于寸草不生的特内雷地区,人们便称之为“特内雷之树”。它在沙海里活了1800年。虽然主干弯曲,树身伤痕累累,绿叶也不多,但生命力旺盛,年年生根发芽,是那里惟一生存的古树,尼日尔人视之为“神树”。

10

科学家曾对它进行研究,发现那里气候条件绝不适合金合欢树的生长。沙漠终年干旱,日夜温差极大,天气几乎难以预测,几分钟前骄阳似火,却忽然转变成狂风暴雨,有时还夹带着冰雹风沙。“神树”能存活千年,确是奇迹。然而,这棵“神树”却于1993年遭汽车撞击后死去。

经历千年干旱风霜摧残仍然屹立不倒的“神树”却在一起交通意外里丧生,颇难令人信服。其后深入研究才发现,自从“神树”成名后,路经的车队与骆驼队都会自动自发地维护“神树”:修剪残枝败叶,在它根部堆上泥土,并拿出珍贵的饮用水为它灌溉,最后还竖立屏障遮挡风沙和冰雹。研究人员总结:“1800年来,那棵树已经习惯了恶劣的生长环境,由于人们善意的爱护,那树不必再与环境抗争,结果反而丧命。它不是死于风沙、干旱、高温、严寒、冰雹的摧残,而是死于人们的精心护理。”

爱是一种美丽,被关怀是一种幸福,这当然是亘古的真理,但即使真心关怀也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具体现实和需要,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老树的枯荣不正折射出一种爱的悲剧吗? ——改写自《参考消息》

请回答:这个材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敌人”的奉献

从来没有一名选手像萨乌丁这样给中国跳水这么大的威胁,也没有一名选手象萨乌丁这样能给中国跳水队这样的帮助。当年中国队是从美国队手上抢走世界跳水强国的地位。今天,萨乌丁则逼迫我们必须拼尽全力来捍卫这个强国地位。

在生物链上,狼对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少了狼的威胁,鹿群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大量繁殖阶段,但很快就将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因为它们没有了狼的威胁,而生存能力、生存资料都将威胁它们。而萨乌丁恰恰就是威胁中国跳水队的“独狼”。正是为了战胜这只“独狼”,中国队被迫进行大强度的封闭训练,到处去搞他的录像资料,对于他的举动都十分关注,可以说,中国队队员和教练对萨乌丁的熟悉甚至比对自己的熟悉程序都要高。真正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这无论是对萨乌丁,还是对中国队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在他不断刺激中国队的同时,其实中国队也在刺激他。双方在这种对抗中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

①中国跳水队感谢萨乌丁从哲学上说明了什么?

②文中“在生物链上,狼对鹿的作用是不可少的。”从哲学上讲为什么?

6、优势与劣势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他很想学柔道。拜师后,师傅只

11

教他一招,并告诉他:有这一招就足够了。几个月后,师傅带他参加比赛,前两轮,他都轻松胜出。第三轮比赛,开始有些艰难,但最终还是小男孩赢了。决赛开始了,高大的对手也被小男孩击败了。回来的路上,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中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1)材料中男孩的一招制胜说明了什么辩证法原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7、唇亡齿寒

晋献公把一块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了虞国的国君,目的是向虞国借一条路去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到消息后,规劝虞国国君说:“这事千万不能答应,因为虞国和虢国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怎么能保得住?虞、虢两国应该永远相互救援,这不是讲什么恩德,而是相互间的利益决定的,今天我们借给晋国道路把虢国打败了,明天,晋国就会吞掉我们虞国。尽管宫之奇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但虞国的国君就是听不进去,最后,他还是接受了晋国的美玉,同意了借路给晋国。 晋国很快就攻取了虢国,之后,回师途中又把虞国吞掉了。 问:虞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什么辩证法原理?请阐述其内容。

8、关羽,曾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却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我们在为关公这殒命扼腕长叹之余,却不能不承认关公之死实在是自取其咎,他不仅赔了自己的性命,更严重的是使西蜀从此一蹶不振。

赤壁之战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此时刘备面临两大敌人:北魏曹操,江东孙权。曹操拥兵百万,对吴、蜀虎视眈眈;百孙权与刘备虽然也存在着矛盾,但此时单凭蜀国的实力断不能采用“两个拳头打人”的策略,同时打击曹、孙两家。诸葛亮认为,曹操的威胁最大,应把它看成是主要敌人,况且孙权也同样存在着被曹魏吞并的危险,在这一点上,吴蜀有着共同的利害,因此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始终恪守的方略。在诸葛亮把守护荆州的重任托付给关羽之时,一再叮咛:“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才能保荆州无虞”。而关羽虽表示:“军师之言,当铭肺腑”。但却根本不理解这一方略。在曹操千方百计拉笼孙权,而孙权一方面稳住曹操,另一方又希望通过和关羽两家结秦晋之好,巩固孙刘联盟,共破曹操的关键时刻,忘了诸葛亮的话,由于不齿孙权的两面派作法,口出狂言,拒绝孙权求亲,结果把孙权推向曹操,最终落得败走麦城,父子双双丧命

12

的下场。

而刘备在得知关公父子遇害之后,报仇心切,置诸葛亮的“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的劝谏和孙权的议和请示于不顾,不分孰轻孰后,孰主孰从,不惜血本,一意孤行。结果讨伐不成,自己也命丧黄泉,使蜀国元气大伤,进一步恶化了局势。??

问:①从哲学上来说关羽和刘备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

②诸葛亮的方略符合什么哲学道理? ③该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分) 9、伊拉克自由之战

打着“伊拉克自由”的旗子,依据这样的情报:伊拉克拥有大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完备的核武器研制计划,萨达姆和本拉丹相互勾结预备对全世界屐恐怖袭击;美英联军毅然绕过联合国发动了解救伊拉克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伊拉克自由之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发展,人们发现所谓的可靠情报并不真实,但美英决策者并不后悔,因为那都不过是一个幌子,而美国人早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前就开始谋划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今天在伊拉克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滋润着美国工业线,绝大部分伊拉克重建项目落入美国公司之手的同时,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却肆意滥杀伊拉克的无故平民,令人作呕的“虐俘”,不断在主权移交和撤军问题上扯肘,伊拉克人民非但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自由,相反比在萨达姆时期的生活状况更糟糕。

问:(1)这一材料说明美军入侵伊拉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这一材料告诉我们应遵循什么样的看问题方法?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10、2008年8月8日的北京的夜晚,依旧是明月高悬,星河满天,29届奥运会的圣火终于如期点燃。那熊熊燃烧的圣火把古老的东方国度变成欢乐的海洋,让整个世界瞠目结舌,惊喜连连。古老的国度、辉煌的文明,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向世人展示着那无与伦比的豪放和艳丽、神奇与梦幻。

今天的辉煌让人惊叹。然而铸就辉煌的过程却是那样的漫长,那样的艰难。“东亚病夫”曾经记录了我们的耻辱和泪水,一百多年的积弱和贫穷使中华民族历尽悲酸。探索中的失误,曾经的动乱,则如雪上加霜,使国力式微,举步维艰。在艰难中求奋起,在贫困中求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韬光养晦,卧薪尝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改革开放,埋头苦干,经过三十年漫长的积累,终于使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三十年的埋头苦干,潜心发展,为我们奠定了强大的

13

物质基础。社会欣)欣向荣,国力如日中天,从而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最终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书写了08年夏天的辉煌与灿烂!

问:文中划线的话说明了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根本原因,它体现了什么辩证法原理?请详述基本内容。

11、命运?运气?机遇

在科学研究领域,人们有时会遇到某种偶然的现象,并由此取得重大突破。如: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忽然发现本来长得很好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经仔细观察分析,原来是被掉进去的一些青霉菌杀死了,于是他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青霉素和其他一系列抗菌素。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低压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阴极射线放电管附近一包密封的照相底片感光了,他深入探究,发现了X射线。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家里做试验,有一次不小心泼洒了一瓶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液,便随手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揩擦干净,随后把围裙放在炉子上烘烤,只听“噗”地一声燃烧起来,他由此受到启示,发明了“火药棉”(烈性炸药)。

在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且看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设想,假如东风不来给周瑜方便,曹操极有可能打败孙刘联军,二乔就要被锁在铜雀台了。其实,当时的东南风只是一次偶然的天气现象,周瑜善于捕捉这一天赐良机,才是赤壁大战取胜的真正原因。当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原想率船队横穿大西洋,开辟到印度和中国的航线,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有一个美洲,只是因为“不幸”偏航才偶尔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次意想不到的奇遇,使他成为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

上述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它也被学者称之为“机遇”。那么,如此说来,科研的成功,战争的胜利,新事物的发现岂不是要靠“运气”?显然不是。现实中,由于简单而貌似容易的观察导致重大发现给人以深刻印象,往往容易使人们忽略成功者跋涉的艰苦旅程;还由于历史上遗留至今的人们心理上对“命运”的敬畏,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因而把机遇看成了智慧女神对“幸运儿”的馈赠。一些人有时未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即怨天尤人,甚至把失败归之为运气差,没碰到好机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12、(2008年考研政治34题)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

14

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 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 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 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憾。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 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 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 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 病的人。(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13、(2009年考研政治34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D 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A 47C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正确。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觉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而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事物的个性。此观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特性的关系。

3、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4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但同时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又不是机械的、的简单的摹写,而是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5、答案要点:错误。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无条件性,但并不是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中,又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并能创造新的条件。

6、答案要点:错误(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真相是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了事物本质。所以假象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也是本质的表现。

7、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2)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8、答案要点:错误。(1)发展是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说发展都是质变。(2)但并非任何质变都是发展,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有三种不同趋势:一种是倒退、向下的;另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也可以是平行的。只有上升的、前进的持变才是发展。因此,说质变即发展是错误的。

9、答案要点:错误。(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原理的内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10、答案要点:错误(1)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否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才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1、答案要点:正确。(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2)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如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果否认偶然性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研究上就会导致宿命论,就会把它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物质是在一定时空中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材料中的那个人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背离了物质运动规律,静止地看问题,思想、办法不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理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2)结合材料说明:材料中那些新词的出现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意识无从产生。

3、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2)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能误导人们的行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3)材料中楚军的溃败主要是心理、意志的瓦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常理,把木梳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靠的是观念的转变,思维的创新。

4、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和利用规律。(2)上述材料中的人不但没能帮助老树,反而促其更早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爱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严格的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答案要点:(1)中国跳水队感谢萨乌丁是因为他在给中国跳水队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中国跳水技术的发展,进步。(2)说明了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矛盾的斗争性通过矛盾双方的竞高争长,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彻底的矛盾斗争,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和新矛盾统一体的产生。(3)结合材料分析:竞争对手的存在,给自己造成一定压力,迫使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为迎接更严峻的考验和竞争练好内功。

6、答案要点:(1)这句话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2)结合材料: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乐观地面对不幸和劣势,通过自身的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就可能在挫折中积蓄力量,将劣势转化成优势“活出生命的色彩”。

7、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2)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3)结合材料分析。。

8、答案要点:(1)关羽和齐备都没有分清主次,结果因小失大,不仅命丧黄泉,而且导致吴蜀联盟的破裂。而诸葛亮的方略符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了重点论。(2)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即抓重点,否则就找不到重点,把握不了中心,也就无从确定解决矛盾的办法。(2)结合材料分析

9、答案要点:(1)材料使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2)该方法的哲学基础是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原理。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本质正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3)结合材料

10、答案要点:(1)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它符合质量互变规律。(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结合材料

11、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原理。(2)基本理论内容:一方面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另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一方面,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它总是受必然性的支配。(3)结合材料分

析:“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思索,没有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偶然的现象就不可能转化为机遇。所以命运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12、答案要点:(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时他还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容易使矛盾激化。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

13、答案要点:(1)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显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 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表现在:现象是表面的,外在的丰富而易变的 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把握 本质是内在的,深层的 稳定的 解主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现象是事物 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方面 本质则是一般共同的东西它是事物的全体。二者同一表现他们互相依存 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决定现象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 1、“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从哲学上来看与下列哪些说法是同样的意思:( ) A 久病成良医

B 实践出真知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包含的哲理是: (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有用即真理 C 真理是客观的 D 真理是主观的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的是:

( )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只有参加实践才能深入理解书本知识 D 认识对实践具指导作用

4、“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5、“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 A 唯心主义先验论 B 唯物主义可知论 C 折衷主义诡辩论 D 形而上学绝对论

6、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 A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教条主义的错误 D 经验主义的错误

7、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A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 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从认识论角度来看: ( ) A 认识过程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C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试金石

B 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D 实事求是是实际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立足点

9、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 ) A 理性思维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B 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10、英国有句谚语:“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哲学上来看,它说明:( ) A 事物的本质都是不确定的

B 运动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C 认识过程的主体差异性 D 真理的标准是可变的 1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论认识才能把握事物本质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2003年,湖北省一位12岁的小学生聂利经过反复实验,证明了蜜峰有自己的发声器官,推翻了关于蜜峰没有发声器官、只能用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论断。这一事例说明: ( ) A 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3、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 ) A 相对主义观点 B 诡辩轮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怀疑论的观点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 A 唯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1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 A 感觉—知觉—表象 B 实践—认识—实践 C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D 概念—判断—推理

17、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也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 A 先验论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8、世界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这是: (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可知论观点 D 不可知论观点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 ( )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2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

23

话强调了: ( )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 实践具有客观性 B 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 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 D 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2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23、“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说明: ( ) A 生理素质本身就是才能 B 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D求 知欲是推动认识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4、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哪些事物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归根到底取决于( ) A 事物的客观属性 B 事物的内在本质

C 人们的兴趣和爱好 D 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25、在全球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这表明: (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 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 技术完全是科学家研究的结果 D 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6、“有用就是真理”是: ( )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C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D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27、“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 A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 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8、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 ) A 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D 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29、孙子兵法云:“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项羽据此破釜沉舟大胜秦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同一兵法,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 ) A 理论的发展赶不上实际的变化 B 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C 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D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3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

24

明 ( ) A 真理具有绝对性 B 真理具有相对性 C 真理具有客观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3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而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旨在强调: (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32、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 A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 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 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 D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33、党和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表明: ( ) A 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 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D 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象看本质 34、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提出的一个假说。可直到今天也没有被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星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 ) A 世界上还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B 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 C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被动的 D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35、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就需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 ( ) A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知识 B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C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D 直接经验最有价值 二、辨析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人对世界的反映类似于人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4、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

5、中世纪一个神学院的学生对他的老师说,他看见了太阳上有黑斑,这位老师赶紧对他说“我的孩子,赶快回家吧,无论是亚里斯多德还是《圣经》都没有说过太阳上有黑斑啊!”

三、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

1、侍女妙对

25

清朝初年有个宰相叫张英。一次,他穿上便服到乡间私访。这时农民们正在用稻草捆秧,闲谈之间,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农民出的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张英站在田头想了许久,半天对不出下联。张英回家后和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们的谈话被一位侍女听见了,她不由得笑了起来。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答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是:竹篮装笋母怀儿。”张英一听,觉得她对得工整巧妙,连连称赞。一个侍女如何能对得这样巧妙呢?原来,这位侍女是贫苦人家的孩子,灾荒年被卖做女婢的。她小时候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感受很深,所以,一听到上联立即说出下联。

问:“侍女妙对”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认识论原理?

2、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即1+2+22十23十24??十263)。每500,000颗为1蒲式尔(1蒲式尔约为35.2升),由此看来,国王得给西萨·班·达依尔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这么一来,国王竟然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

问:材料中国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请用认识论论原理分析。 3、对光的本质的认识

17世纪,关于光的本性之争有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后来,“微粒说”派利用牛顿的权威并采取以势压人的办法,把“波动说”派压了下去。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通过光的干涉实验,又重新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的实验重新引起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论战。“微粒说”的拥护者法国人马吕斯用光的偏振实验来证明光不是纵波;光的“波动说”的拥护者用横波的理论代替了纵波的假说,在争论中占了上风。特别是斐索和付科的实验,为“波动说”战胜“微粒说”取得稳固的地位,提供了基本的证据。他们比较精确地测定了光在各种不同媒质中的速度,表明光在水中比空气中走得慢,而且其比值等于水和空气的折射率之比,这个实验结果同“波动说”的预言一致,同“微粒说”的预言矛盾。后来,麦克斯韦又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更使“波动说”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此,“波动说”冲垮了牛顿的权威,

26

似乎获得了全胜。

但是,1887年,光电感应的实验使“波动说”遇到了困难,它不能对实验做出圆满的解释。于是新的“粒子说”又抬头了。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指出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X光射线实验等,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实践证明,光量子理论以及稍后建立的量子电动力学,把早先对光的两种学说在更高一级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比较好地揭示了光的本质。

问: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什么认识论原理?

4、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对我们如何对待、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5、(2010年政治考研第34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2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B 5、A 6、C 7、C 8、A 9、A 10、C 11、C 12、B 13、C 14、C 15、D 16、B 17、C 18、C 19、D 20、B 21、B 22、C 23、B 24、D 25、A 26、A 27、A 28、B 29、B 30、B 31、B 32、B 33、A 34、D 35、C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3)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4)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真理是客观的,对于某一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层次上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2、答案要点:(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3)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3、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上述观点否认了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认识看作是如“照镜子”一样的机械摹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反映、摹写与选择、建构的统一。

4、答案要点:(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但人的认识并没有结束,由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其本质暴露的过程性,以及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反复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和深化认识。(3)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5、答案要点:(1)这个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2)这位教师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3)这位教师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侍女妙对”的故事从哲学上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结合材料说明

2、答案要点:(1)因为国王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从哲学上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这一故事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应努力开动我们的思维机器,运用理论抽象,自觉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其本质和规律。(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低级阶段,它通过与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只是对事物的生动、丰富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由于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自身条件的影响,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随意性和局限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本质中去,因而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完全。(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理性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完成认识的任务。另一方面它们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理性认识中要借助感性认识的基础。(4)结合材料说明

3、答案要点:(1)从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任何真理性认识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个不断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2)人类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曲折、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这种反复性是由于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因为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其本质和特性的暴露的过程性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三是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取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认识和再认识过程。(3)结合材料说明。

4、答案要点:(1)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长期大量艰苦科学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才能发现和发展真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2)启示我们在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和坚持真理的辩证特性,坚信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都只是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上对事物的正确反映,都需要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能盲目地崇拜权威,更不能教条主义地坚持已有的理论成果。“3夸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 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5、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

(2)梅兰芳大师将舞台事故的错误变成经典之作,从认识论角度,是因为他的这种成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是由于梅兰芳大师的应对突发事故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才使得错误变成经典之作。

从辩证法角度,梅兰芳大师将错误通过一定条件,即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成了经典,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生从任一角度答题均可得分)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 1.关于历史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 B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C 地理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 历史就是画家作画,胸有成竹,才能美仑美奂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决定论观点 C 历史宿命论观点 D 历史循环论观点

3.“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 ) A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 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 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C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社会形态是 ( ) 7.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8.社会革命根源于 ( )

31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1.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衷主义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观点

12.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 ) A 前者和后者互相决定互相制约 B 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C 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 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1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是以 (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 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矛盾为动力 C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矛盾为动力 D 社会物质文明为动力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 A人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二、辨析题

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

1、联产承包制与农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首先从农村开始。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通知的贯彻, 实行包产到

32

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迅速由1980年占全国生产队的50%上升到1982年6月占全国生产队86.7%的规模。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统合的合作经济新体制代替旧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农业体制改革冲破重重阻力,迅猛地向前发展。

以包产、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制,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泛的规模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在它的推动下,1981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5.7%,1982年又比1981年增长了11.2%。联产承包制还使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推动了广大农民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去发展多种经营,分工分业,从事商品生产。随着专业户、重点户的大批涌现和获得经营效益,他们纷纷筹集资金,扩大经营领域,农工商综合经营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联合承包制还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总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中国农村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2、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3、《水浒传》里有一段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请问:(1)面对同样的烈日干旱,为什么农夫和公子王孙的感受会大相径庭?

(2)从哲学上看,这段歌谣反映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其内容是什么?

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同步辅导练习题

学 院 班级学号 姓 名 学 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C 5.C 6.A 7.B 8.D 9.C 10.C 11.C 12.B 13.B 14.A 15.B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它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它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手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答案要点: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把英雄人物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上,杰出人物的作用同人民群众相比是第二位的,是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4、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3)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答案要点: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首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界的存在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规律性。再次,人类社会的规律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都可以被认识。 三、材料分析题

34

1、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改革是社会发展强大动力。(2)改革是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调整和自我完善,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材料中的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2、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入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答案要点:上述诗句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包含两个方面: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并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35

第四-七章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1、相等体积的黄金和木块,黄金的价值大于木块,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

A 黄金的使用价值 B 生产黄金的劳动耗费大 C 黄金的重量大 D 黄金可以充当货币

2、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 ( A 商品 B 货币 C 使用价值 D 价值

3、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 ( A 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B 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C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 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4、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 ( A 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 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 自身也有价值 D 可以作为支付手段

5、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 A 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 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 商品的交换来实现 D 商品质量的鉴定来实现

7、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起蓄水池作用的货币职能是 ( A 流通手段 B 支付手段 C 贮藏手段 D 价值尺度

8、下列关于纸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B 纸币代表贵金属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C 纸币流通也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D 纸币流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9、一般地说,粮食丰收会造成 ( A 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上升 B 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下降 C 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粮食价格下降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