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25 18: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习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 歌 子 贺 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词人。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

词的下片写了哪些生活细节?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渡 黄 河 谢 榛①

1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空外棹歌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试结合三、四句分析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4安徽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8\\.(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 ?请简要赏析。(5分)

2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9\\(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芜。

(1).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分)

(2). 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分)

10.(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2)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之。(6分)

11\\.(河北省石家庄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解]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1).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 .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2).请赏析“丝丝檑柳风.点点梨花雨” 中“丝丝” “点点” 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

3

一、表现手法

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例句 口北固亭怀古》) 词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分析 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例句 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分析 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例句 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4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例句 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分析 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5.渲染: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句 分析 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具有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例句 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分析 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这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5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

7.对比或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例句 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的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的今日的冷落凄分析 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例句 曹》)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分析 了题目中的“暮雨”,又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 9.动静: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例句 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 6

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分析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句 分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2.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3.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但在

7

凝妆上楼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后面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4.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

【例】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析】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代指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颈联写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主客移位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结构技巧 结构类别 解 析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这个首句标目 “目”就是诗词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树立了“航标” 开门见山 诗词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不马上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诗曲笔入题 词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诗词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伏笔 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

8

“回应”的写作技巧。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诗词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这照应 样,诗词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正侧结合 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主体物,还描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点面结合 更丰满,更有特色。这样往往可以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以景结情 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浑然天成 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三、修辞手法

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9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 分析 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 分析 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例句 十五)》)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分析 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 10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分析 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分析 “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11

分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分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意象并列”。

作用:①凝练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练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将“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分析 连绵的审美感受。词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心领神会,也让诗歌意韵深长

12

1\\答案:

画面: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感情:全诗营造了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

13

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2\\答案: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14

译文】

稀疏的雨点落在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涟漪。轻风拂来,吹动了衣袖。夏天的树长满了浓密的叶子,树荫中响起黄鹂婉转的啼叫声。一只白鹭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飞来,独立池塘,已经很久很久。 喝扶头酒很容易让人醉,可下棋时却难逢对手。

15

这长长的白日,用来睡觉是最合适的了。我睡醒后,一个人在芭蕉叶子上百无聊赖地写着诗。

3\\答案:

写了以下生活细节: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夏天里睡觉;睡醒在芭蕉叶上题诗。这些细节描写看似闲适,字里行间蕴涵词人孤寂落寞的情怀和无所事事的痛苦(或“不得志、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痛

16

苦”)。

4\\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衬托、对比)老柏树在春风到来之时保持着原有的姿态,突出了老柏树的超然物外、从容淡定的特征。

17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受环境影响,淡定从容精神品质的赞叹。(答“双关”“象征”“托物抒怀”,言之有理亦可。)

5\\解析:

注解提供了诗人终生未仕的背景,可知其仕途不利、际遇不佳,结合诗歌对黄

18

河风急浪涌景象的描写可知,诗人对黄河险恶环境的描写是有其用意的,即感叹人生蹉跎。但行船的轻快又令诗人暂时忘记了人生的挫折,转而享受暂时的欢悦畅快。而后从远处传来的渔声令诗人在人生茫然不知所往的时候,顿感释然。

答案:意思是:空中传来渔歌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黄河风急浪涌,引起诗人

19

对坎坷身世的慨叹,在茫然不知所往的时候,远处传来的渔歌声令诗人为之释怀,顿生归隐之心。

6\\答案:

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然而云却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自我欣赏。通过对比,表

20

达了诗人对旱情的着急,对广大老百姓的同情。 以及对置黎民于水火而不顾,只管自个享受快活的统治者的讽刺。

7\\[答案].

(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

21

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番腾妆束闹苏堤”,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争相赏春;“凌波寸不移”,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驻足凝神极尽其惜春

22

之情;直至暮色渐起,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可结合标题“西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形象及其情感。

.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为代表,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上,伤春之情充溢字

23

间。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两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二要回答出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8\\[答案]

(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 ,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

24

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 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

25

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 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2). ①怀才不遇,报国无

26

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任意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

27

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从全片看前四句是借景抒情,“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是比喻,借景抒情又有哀景哀情和乐景哀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然后答出效果。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28

能力。答题时注意诗歌的注释“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弃官归隐” 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离愁万斛” “去作钓鱼翁” “故国”

【译文】:

谁使建业城里,满眼凄凉?苹花无边无际,瑟缩于肃杀的秋风之中。建业城龙盘虎踞,江山雄伟,如今

29

马去牛来、江山易主,社稷空空。纵然有千人诺诺,又有何用?看岁月流逝,依然匆匆。乾坤颠倒,还有一叶孤舟,让我能漂荡江湖,伴着渔翁,了此残生。

9\\[答案]

(1) “遣” 字传神,“使、令、让” 的意思。(“满” 也可)(2分)说明建业的残破荒芜是人为的,是蒙古军的铁骑和南宋统治者

30

的昏庸造成的。(3分) (2)颔联将建业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南宋王朝的领土十分广阔,建业的地势也相当的险峻,现在却落得个“社稷空” 的下场,(2分)表达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的抗议之情和对南宋昏庸君臣的无情鞭挞。(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古人非常讲究炼字,一诗或词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炼

31

动词是诗歌语言鉴赏题的常考点,动词往往有动态感,可以使诗歌画面立体化、层次化,有跃动之感。 .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看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这些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翻译】:暮春时节,眺

32

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人飘零,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

33

10\\[答案].

(1) 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分),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2). 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34

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开头从景物写起,“茅檐” 、“蓬窗” 指其简陋的寓所,表现客居的萧条,词人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 、“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可抓住意象来分析,杜鹃啼血,让人油然而生羁旅之情,归乡之

35

思。还可通过对文中直抒胸臆的诗句的解读来分析,“况半世、飘然羁旅!” 可感知诗人的半生飘零的悲凉、壮志未酬的惆怅。

【译文】

杨柳在丝丝微风中飘荡,梨花在点点细雨中展放。点随着花瓣飘落,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疏朗。春天过去了,谁也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春天为什

36

么走得这样快?请问司春的东君,谁能保护大好春光为莺花作主。

11\\[答案].

(1)①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1分)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稀疏。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2分)②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1分)以“无

37

奈春归去” 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 直写春归得快。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2分) (2). ①“丝丝” 指风轻,“点点” 指雨柔。(2分)②“丝丝” “点点” 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

38

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2分)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1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

39

言的能力。叠音词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