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贵州省黔南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30 08:5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期末考试生物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北师大版必修3.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好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概念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 1 -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血浆成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组织液中大部分又透过毛细血管壁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组织液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 下列生命活动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摄取的蔗糖水解成单糖

B. 丙酮酸和[H]转化为乳酸

C. 血红蛋白与氧气相结合

D. 组织液中的性激素运输至垂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摄食的蔗糖水解成单糖发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属于外环境,A错误;

B、丙酮酸和[H]转化为乳酸,发生在细胞中,B错误;

C、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发生在红细胞中,C错误;

D、组织液中的性激素运输至垂体,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

3. 血浆渗透压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B.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C. 给机体注射生理盐水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D. 机体适量饮用清水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变化不大

【答案】C

【解析】

- 2 -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因为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A正确;

B、血浆中比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内容,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B正确;

C、0.9%的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液,因此给病人注射一定量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不会降低,C错误;

D、机体适量饮用清水后,主要影响血浆的晶体渗透压,而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变化不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

4.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 神经液—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瑟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内部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在任何环境下,人体都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3 -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B、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内部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人体过自我调节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无法运转,D错误。

故选D。

【点睛】

5. 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K+通道的通透性增大

B. b、c处膜两侧的电位属于静息电位

C. 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为a→c→b

D.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兴奋在膜外的传导方向相反,而与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

【详解】A、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通透性增大,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

- 4 -

动作电位,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b、c处膜两侧的电位属于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B正确;

C、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故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为c←a→b,C错误;

D、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比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快,因为在突触处由信号的转变过程,D 错误。

故选B。

【点睛】

6. Na+/K+-ATPase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膜中,其能够水解ATP并释放能量用于转运Na+和K+。每水解1个ATP分子,Na+/K+-ATPase可将3个Na+运出细胞,同时将2个K+运进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Na+/K+-ATPase转运离子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 Na+/K+-ATPase使细胞外K+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

C. Na+/K+-ATPase转运离子形成静息电位

D. 动作电位的恢复与Na+/K+-ATPase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Na+/K+-ATPase转运离子需要消耗能量,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Na+/K+-ATPase可将2个K+运进细胞,使细胞外K+的浓度低于细胞内的,B正确;

C、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静息电位,C错误;

D、Na+/K+-ATPase可将3个Na+运出细胞,同时将2个K+运进细胞,与动作电位的恢复有关,D 错误。

故选B。

7. 下图为突触传递兴奋的示意图,②是兴奋型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5 -

A. ①和③分别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B. ②合成并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C. ②与④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进入树突内

D. ②与④持续结合会使③保持内正外负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题图分析,①是突触前膜和,②为神经递质;③为突触后膜;④为受体。

【详解】A、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是突触前膜,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为突触后膜,A正确;

B、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B正确;

C、②神经递质与④受体结合,一般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细胞内,而是和下一个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C错误;

D、②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因此②与④持续结合会使③保持内正外负电位,D正确。

故选C。

- 6 -

【点睛】

8. 人受到声音恐吓时,兴奋通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会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和化学信息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

B. 声音刺激转化为信息后,会使人的脑干和大脑产生恐惧感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使人的警觉性降低,心率加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兴奋沿着反射弧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电流流动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膜外是相反的。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传到突触后膜,是单向性的。

3.肾上腺素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又被称为“情绪激素”。

【详解】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错误;

B、声音通过听觉有关神经将刺激转化为信息后,会使人的大脑产生恐惧感,脑干不能产生恐惧感,B错误;

C、题意显示,心脏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也受到肾上腺素的调节,故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D错误。

故选C。

【点睛】

9. 下图表示某内分泌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7 -

A. a表示某种激素分子,b表示受体

B. 细胞甲和乙均表示内分泌腺细胞

C. a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

D. a作用于乙细胞时,不能为乙细胞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题图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乙细胞是信号分子a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的b是信号分子a的受体。

【详解】A、图中a可以表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作用于靶细胞,且和靶细胞上的受体b结合,A正确;

B、乙不表示内分泌细胞,B错误;

C、a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C正确;

D、a作用于乙细胞时,对乙细胞的生命活性起调节作用,不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外界温度由37℃降低至25℃的过程中,下丘脑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

B寒冷刺激引起机体以正反馈调节机制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C. 人体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增强

D. 体温恒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这两种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均不同

【答案】D

【解析】

- 8 -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机制相关知识,注意区分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以及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下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的方式,理解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的调节机制,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温度感受器包括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B错误;

C、人体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活动增强,以增加散热,C错误;

D、体温恒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方式是反射,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主要作用方式是激素→特定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D。

11. 下图是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简图,AQP2是一种介导水分子被动运输的水孔蛋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受血浆渗透压变化的调节

B. V2受体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上

C. AQP2介导水分子重吸收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D. 细胞膜上AQP2的数量增多,血浆渗透压将降低

【答案】C

【解析】

- 9 -

【分析】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从而导致尿量减少。【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激素,故其分泌量受血浆渗透压变化的调节,A正确;

B、V2受体是特异性识别抗利尿激素的,而肾小管和集合管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据此可知该受体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上,B正确;

C、AQP2介导水分子重吸收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细胞膜上AQP2的数量增多,肾小管管壁细胞吸收水分能力增强,因而血浆渗透压将降低。D正确。

故选C。

【点睛】

12. 环境激素是生活环境中能对人体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的非蛋白质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了研究环境激素EEs对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实验。下列实验思路不合理的是()

A. 选择性成熟的雄鼠20只,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B. 给实验组大鼠饲喂含有EEs的饲料,给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

C. 该实验可检测大鼠的睾丸大小、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等指标

D. EEs处理后的第2天,检测比较两组大鼠血清中的葡萄糖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环境激素是生活环境中能对人体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的非蛋白质类化学物质,环境激素不仅能通过干扰动物体内的激素调节机制影响健康,也可引起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紊乱等。

实验目的是研究环境激素EEs对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据此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环境激素的有无,因变量是生殖功能的改变,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详解】A、选择性成熟的雄鼠20只(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而后给与不同的处理,A正确;

- 10 -

B、给实验组大鼠饲喂含有EEs的饲料,给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从而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形成对照,B正确;

C、该实验的衡量指标可以是大鼠的睾丸大小、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等指标,C正确;

D、EEs处理后的第2天,不需要检测比较两组大鼠血清中的葡萄糖的浓度,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该病毒的外膜糖蛋白可结合细胞的CXCR4或CCR5受体,从而侵入宿主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IV的遗传物质为RNA

B. T细胞表面具有CXCR4或CCR5受体

C. 人体感染HIV后,最终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D. 人体感染HIV后,机体无法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详解】A、HIV只含RNA,其遗传物质为RNA,A正确;

B、病毒侵入机体后会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T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又是其专性寄生细胞,具有识别功能,故T细胞表面具有CXCR4或CCR5受体,B正确;

C、人体感染HIV后,由于大量的T细胞因为病毒的侵染而死亡,最终机体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故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C正确;

D、人体感染HIV后,机体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因为机体还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

14. 将同种玉米的胚芽鞘进行不同处理后均置于同等光照条件下,下列各选项中的两组胚芽鞘均向同一方向弯曲生长的是()

- 11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详解】A、实验中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的一侧,故会导致向对侧(左侧)弯曲,另一具有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向光弯曲(向右),A错误;

B、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两组胚芽鞘均项右侧弯曲,B正确;

C、该实验中其中一组由于尖端被不透光的黑纸套住,导致尖端感受不到光的刺激而不发生弯曲,而另一组会向光弯曲,C错误;

D、一组因为套有不透光的黑纸,故不会弯曲,另一组因为没有尖端不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故选B。

【点睛】

1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色氨酸可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

B. 植物根的向地性与茎的向光性,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 向成熟期的果实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以加速果实发育成熟

- 12 -

D. 不同发育时期的植物体内产生的脱落酸、乙烯等激素的量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6、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有多种。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色氨酸是生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A正确

B、植物根的向地性与茎的向光性,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

C、向成熟期的果实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以加速果实发育成熟,C错误;

D、不同发育时期的植物体内产生的脱落酸、乙烯等激素的量存在差异,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应用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另外注意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区别。

16. 某同学在2 hm2的农田中调查田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到了40只田姬鼠,将它们全部进行标记并放回农田;第二次捕获到了45只田姬鼠,其中含标记的有3只。已知田姬鼠被捕捉过后会更难被捕捉,则该农田中田姬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可能为()

A. 大于300只/hm2

B. 小于300只/hm2

C. 大于600只/hm2

D. 小于600只/hm2

- 13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农田中田姬鼠的密度=4045

300

32

?

=

?

,但由于被捕捉

过后会更难被捕捉,所以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数目偏少,所以实际种群密度小于300只/hm2。故选B。

17. 某市的外来动植物种类达56种以上,其中美国白蛾对该市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可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来防治美国白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性信息素诱捕器可用于改变美国白蛾的性别比例

B. 性信息素诱捕器运用物理信息的传递原理来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

C. 美国白蛾种群的死亡率增大或迁入率减小就会使其种群数量减少

D. 诱捕美国白蛾并研究其繁殖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以捕捉白蛾的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改变,从而降低种群密

- 14 -

- 15 - 度,A 正确;

B 、性信息素诱捕器运用化学信息的传递原理来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B 错误;

C 、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综合决定,如果出生率也增大,死亡率增大不一定会导致其数量减少,C 错误;

D 、诱捕美国白蛾并研究其繁殖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错误。

故选A 。

18.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可用于比较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动物种群一定呈“J”型增长

C. 某林场中繁殖能力极强的

松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其种群密度制约

D. 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S”型曲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

【详解】A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可通过曲线的斜率比较种群的增长速率,A 正确;

B 、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B 错误;

C 、某林场中繁殖能力极强的松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其种群密度制约,种群密度增加,导致种群增长速率降低,C 正确;

D 、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S”型曲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D 正确。

故选B 。

19. 研究人员记录了腾格里沙漠沙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发现沙米和臭蒿是流沙区的先锋

物种,至第6年,沙面被固定,出现眉草、雾冰藜,至第15年出现狗尾草和虎尾草,至第30年形成稳定的草本植物群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腾格里沙漠上发生的上述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 沙米、臭蒿会因眉草、狗尾草等植物的出现而消失

C. 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可能具有多条食物链

D. 随着时间的推移,腾格里沙漠一定能发展成为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腾格里沙漠上发生的上述演替类型为初生生演替,A错误

B、沙米、臭蒿不会因眉草、狗尾草等植物的出现而消失,只是优势地位被取代,B错误;

C、随着演替的进行,腾格里沙漠生态系统中物种越来越多,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故可能具有多条食物链,C正确;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缺少水分),腾格里沙漠一般不能发展成为森林,D错误。

故选C。

【点睛】

20. 某地生活着甲、乙、丙三种动物,甲为植食性动物,乙、丙可捕食甲,丙同时可捕食乙三者的数量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丙属于第三、四营养级生物

B. 乙与甲在长期进化中相互选择

C. 甲的数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乙、丙的数量也将增多

D. 移除乙,丙的数量将会减少

- 16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下降时,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增加。

【详解】A、题意显示甲为植食性动物,乙、丙可捕食甲,丙同时可捕食乙,因此丙属于第三、四营养级生物,A正确;

B、由于乙可捕食甲,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B正确;

C、甲作为乙和丙的食物,故甲的数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乙、丙的数量增多,但不会一直增加,C正确;

D、移除乙,丙的营养级会下降,原来甲用于乙的能量会更多的流向丙,故丙的数量将会增多,D错误。

故选D。

【点睛】

21. 下图表示放牧强度与草地初级净生产力(初级净生产力是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变化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家畜与草为捕食关系,不同种类的草本植物间主要为竞争关系

B. 被摄食的植物枝叶中的能量会流向家畜和分解者

C. 放牧有利于刺激草的生长,家畜的粪尿可以降低草的生产力

D. 放牧可以加快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17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初级净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积累有机物的速率,由图可知,该草地的起始初级净生产力不为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初级净生产力先增加后降低,当放牧强度过高时,草地初级净生产力降为零,说明适宜的放牧强度能够提高草地初级净生产力,但是放牧强度不能太高。

【详解】A、家畜与草为捕食关系,不同种类的草本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因此草本植物间主要为竞争关系,A正确;

B、被摄食的植物枝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家畜(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B正确;

C、适宜强度的放牧有利于刺激草的生长,家畜的粪尿可以提高草的生产力,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放牧可以加快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C。

2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B. 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营养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C. 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D.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详解】A、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是也有特殊的,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很弱,A错误;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营养结构是相对稳定的,B正确;

- 18 -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23. 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其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薇甘菊在其适生地攀缘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它们的冠层顶部导致它们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薇甘菊攀缘于乔灌木植物,通过寄生抑制它们的生长

B. 薇甘菊在亚洲地区蔓延,增加了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

C. 薇甘菊可改变入侵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薇甘菊是具有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不具有生物多样性价值【答案】C 【解析】【分析】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在原产地也有生物多

样性的价值;薇甘菊在我国泛滥的原因是生存环境适宜和缺少天敌。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薇甘菊在其适生地攀缘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它们的冠层顶部导致它们死亡”,所以薇甘菊不是寄生于乔灌木植物,A错误;

B、薇甘菊在亚洲地区蔓延,导致本地物种灭菌,减低了物种多样性,B错误;

C、薇甘菊可改变入侵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正确;

D、薇甘菊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例如潜在价值,D错误。

故选C。

24.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A~D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9 -

A. 图中未标出碳元素进人生物群落的途径

B. A~D均表示细胞呼吸过程

C. D途径可破坏生物圈的碳平衡,引起温室效应

D. 碳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往返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题图分析,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C为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D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详解】A、图中未标出碳元素进人生物群落的途径,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

B、分解者分解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呼吸,故A~C均表示细胞呼吸过程,而D不是细胞呼吸,B 错误;

C、D途径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该过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可破坏生物圈的碳平衡,引起温室效应,C正确;

D、碳循环的含义为碳元素不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往返循环利用,D 正确。

故选B。

【点睛】

25. 规划农业生态系统时,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20 -

A. 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 提高群落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通过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

D. 延长食物链,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A、规划农业生态系统时,增设食物链,可以努力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进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正确;

B、增设食物链,生物多样性增强,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可以加强生物防治,可以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C正确;

D、延长食物链,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点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某同学从蛙的脊椎骨分离出2根脊神经①和②,以a~f为实验位点,如图所示。他发现分别刺激脊神经①和②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肌肉发生收缩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8y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