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城建史整理总结(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2 1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建史

中国古代部分

1. 齐国临淄城 (公元前4世纪)

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目前尚有遗址。故城由大小两城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周围约七公里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齐国故城形势险要,城墙宽厚高大,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大片建筑群。桓公台高14米,台基呈椭圆形,南北86米,建于生土之上,位于小城西部偏北处,是当时齐国庙寝之所在,城内南半部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遗址。淄河由大城东城墙外流过。大城是贵族与平民所居。《管子 大匡》记载:“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大城市还有较大面积的空闲地段和贵族、平民的墓地。 临淄是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人口约30万以上。

2.《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每边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纵街。(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为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约18米。)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市场与朝廷各方百步。

3.《管子》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管子的规划思想

a.《管子度地篇》中记载关于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b.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冲四项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

c.管子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d.对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e.《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4.西汉长安城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制服务。 5.曹魏邺城

曹魏邺城的建设

? 邺城位于今河

北省临章县附近,漳河沿岸,是曹操为加强后方的统治而建设的新都,邺城之平面呈标准的矩形,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五里

? 邺城的布局: ? ☆宫城为主体

布局严谨,中轴线直达城门

? ☆东西干道分城市为两部分,官民不相扰 ? ☆继承“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的古制 ? ☆坊里位于城南,以路分隔,规模相同 ? ☆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内集中设三处市场 ? ☆城市与水系和园林有机结合 邺城的规划特点:

? 1.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的中轴线贯穿全城

? 2.全城以道路为媒介,实行严格的分区,强化礼制秩序,宫城、官署、居民分隔,不相干

? 3.城市道路网格化,居住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呈丁子交叉 ? 4.园林与宫苑结合,重视其防御的职能

? 5.宫禁区自成一体,设施齐备,有厩门直通城外,使宫禁区成为坚强的堡垒,平时于城相

连,战时独立一体,是城堡建设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 邺城的建设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的继承并改革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

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6.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规律

1)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

2) 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 3) 汉长安总体布局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是很严整的。 4) 曹魏邺城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5) 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完善。城门的数量及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又

以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宫殿。

6) 宋东京(开封)也对宫城的正门开辟了宽广的御用道路。

7) 到元大都,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一个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以外还出现了东西向的横轴线,并在两线的交汇处修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加强了总体布局的次序感。

8) 明清北京城在总体布局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7.唐长安、洛阳

北魏洛阳城的改建

? 建设过程:

?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建都平城,孝文帝为发展经济,缓和民族矛盾,推行汉化政策,决定

迁都洛阳

? 为了建立统一中原的基地,继承和发扬了营国制度

? 洛阳的建设以营国制度为蓝本,借鉴了邺城、平城、南朝健康城的建设经验 ? 选址:

? 外廓采用跨渭南渡的方式,北倚邙山,南临渭河, 东西30里,南北20里,呈凸字型 ? 城市重心南移,内城在内城在汉魏旧城基础上修建,处于城中心略偏西北处,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

?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

? 1.宫城内城外廓三城环套,宫廷区居中略偏西北,是城市的中心区,正对宫门的铜驼大

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经宣门延伸跨洛,向南直抵廓外的圜丘,中轴线的强化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

1.宫城内城外廓三城环

套,宫廷区居中略偏西北,是城市的中心区,正对宫门的铜驼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经宣门延伸跨洛,向南直抵廓外的圜丘,中轴线的强化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

? 2、内城北部是帝王专用

园林,南部铜驼大街两侧为官署寺庙坛社,祭天的寰丘在城南洛河南岸 ? 3、外廓建有坊里320个,

每里坊三百步有坊墙,设有三个市场,大市在外廓西部,小市在东部,四通市在城南

? 4、内城西北角建有三座

小城,称金镛城,三城连为一体,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 5、城内道路呈方格形,以通向城门的御道为骨架,铜驼大街为轴线,道路宽度约为40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特点:

? 1.扩展了曹魏邺城

的中轴布局的思想,以宫为中心,主轴线跨河延续

? 2.城市功能分区严

明,各功能区按实际需要围绕宫城布置

? 3.以里为单位,运用

方格网系统协调用地比例,保持城市轮廓的完美

? 4.继承南宫北苑的

传统,并注意合理利用旧城的遗址

? 5.不筑外廓城墙,居住区商业区设在外廓,寺庙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内容 隋唐长安的建设

? (一).基址与规模:

? 城在汉长安东南,南对终南山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城西为平原,东北部隆

起称龙首原,东南伸入曲江池,城约九公里见方,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 ? (二).建设都城的指导思想:

? 以宫城皇城为全城之主体,分区严明,结构严谨,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并使城市各要

素取得统一与相互协调

? ☆杨坚为区别尊卑和内外,于宫城之外加筑皇城,宗庙官署祖社于其内,作为宫城的屏

藩,开创了皇城制度

长安规划简介:

? 1.布局结构: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全城中轴对称

?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处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

手工作坊和驻军,皇城和宫墙之间用宽220米的道路分开,形成一个大广场

? 3.道路系统:东西十四条,南北十一条经纬涂制方格网道路系统,主要道路通向十二座

城门,道路宽度主要考虑朝仪要求,而不是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坊里内道路为一字或十字,东西两市道路为井字,后来由于东城另筑夹城御道,造成对交通的干扰

? 4.坊里制度:全城108各坊里组成,各自名称与格网道路系统相符合,筑有坊墙设坊门,

坊里大小不同,小者一里见方,大者数倍于此

? 5.市肆制度: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基本相同,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

心设管理机构。另外各街坊内设有小店铺,由于市肆过于集中,平民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坊里内的小店铺

? 6.绿化与水系:引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和漕运。引河水自东西两区分几支进入城市

供居民日常之用;城外的几条水道完全是漕运的需要,城内水系也起到运输供应的作用,另外,城内园林多引入水流供统治者游乐。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 1.继承前人对城市规划传统的改革成就,将对称布局的手法运用于城市总体布局及城

市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当中,强调秩序。

? 2.城市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城市规划结构简洁明晰,道路规整,

坊里严谨,市肆方正,有利于严格管理城市。

? 3.隋唐长安是平地建新都,首先有规划和严密的组织计划,然后进行建设,表明当时城

市建设上物质技术与科学水平是相当发达的。

? 4.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较主观,城市部分设施建设不够合理,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

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供居民游憩的场所太少等。

隋唐东都洛阳城的建设

? (一).东都营建的目的:

? 1.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脱离,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 2.关中地区几经战乱,经济衰退,江淮物资供应到长安虽有水路,但难度较大。 ? 3.立足中原可控制江淮,亦可遥控关中。 ? 4.修通大运河后,洛阳成为水运的中心。 ? (二).东都的选址:

? 城址在汉魏洛阳城东8KM处,新城跨瀍洛两河,南对龙门伊阙,宫城置于邙山之阳,

以控全城。

东都洛阳的规划布局:

? 1.总体布局:皇城北

倚邙山,南临洛水,宫城高居皇城之北,俯瞰全城, 以天然山河为屏障,利于防守。皇城之西是广阔的禁苑,中轴线以东则是大片的市场,城市总体布局平衡严谨而不失平和,宫城的布置合乎古制。

? 2.坊里与市肆:坊里

主要分布在皇城的东南部,共103 坊,规模一里见方,大小统一,设坊墙,四面开门,坊内十字街。全城设

市三处,南北两市处于居民区之中,西市在诚之西南角,唐代后期,沿河街坊出现了很多店铺,形成了沿河商业街的面貌

? 3.道路系统:道路的基本格局是与长安相同的方格网系统,道路宽度有所降低,最宽的

定鼎大街为120米,其他通向城门的干道宽度不等,由于坊里规模缩小,道路的间距缩小。全城设城门九座,旁三门制,但西边无城门,且城门不对应。

? 4.水系与绿化:洛阳水系发达,因跨洛水而成为水运的中心,与水系结合,城市园林也非

常发达,城西禁苑和神都苑都极为广阔,离宫别馆掩映其中。

隋唐洛阳的规划特点:

1.规划布局上即强调规划的严谨,又注重实际,在建设中富于灵活性,城市规划结构虽不及长安严谨,但城市面貌更趋宜人。

2.注重环境条件的利用,因地制宜,巧于布置,各得其所。 3.善于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注重实际,减少主观臆断。 4. 城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

8.北宋东京

北宋东京汴梁的改建与发展 一.历史沿革和环境特点:

? 开封地处中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之一,春秋时郑庄公在此筑城,并

取开拓封疆之意,因名开封。战国时是魏国都城---大梁,秦灭魏时水灌大梁,城毁。隋唐时期,开封位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很快发展成为工商业和交通中心,成为一个大都会城市。五代时有四国在此建都。

? 金灭宋时城毁,后因黄河泛滥,城市日趋衰落,成为地区中心城市。

? 开封城址地处平原,军事上无险可守,紧靠黄河,冬结冰,夏水灌,城毁几次。 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扩建

? 1.改建的原因:

?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诸如居住拥

挤、设施不全、道路狭窄、卫生安全条件差以及火灾频发等。 ? 2.改建的措施:

? ☆ 划定廓城区域,设廓城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 ? ☆ 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

? ☆ 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 ? 3.改建的成果和特点:

? 通过改建缓和了城市的矛盾,也取得了四大成果。这次改建由于重视解决实际问

题,不求宏大,不拘形式而自由灵活,如坊里内自由建设,官署不强调集中,主要力量不在大修宫殿等,是一次成功的改建范例。

3、东京汴梁的规划布局

? 平面布局:汴梁有三

重方城(皇城、里城、罗城) 三重护城河组成,城市平面城不规则方形。

? 道路系统:城市干道

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型方格网,道路安需要划分等级,道路走向不求绝对工整。 ? 水系:汴梁“四水贯

都”,水系是汴梁的生命线,金水河供应城市生活用水,其余

为漕运,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

? 市肆与商业街:城市的商业功能不在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在全城,在宣德门的潘楼

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东南角门、扬州门内外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并有晓市、夜市和瓦子。

? 居住区与居住生活:汴梁城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外城,共有八十余坊,设八

厢管理,但是坊不再设坊墙和坊门,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古典的坊制瓦解,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

汴梁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 1.由州府城市通过改扩建而成都城,不同于完全按政治军事要求而新建的都城。 ? 2.按规划逐步建设,并以注重实际效果为主,追求形式严谨为辅。

?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面貌都带来了

深远的影响。

? 4.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建设新形

制,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

9.宋代中国的“城市革命”与城市形态的演化

中国古代的工、商、贾是三者分开,互不相属的。工即手工业,也就是生产环节;商指长途贩运,即流通环节;贾则是坐守待售,可称市场环节。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市场的控制和管理,历来是非常严厉的。所谓“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抑制商业活动的最后阶段,即商品的交易过程。所以,他们牢牢把握住市场不放。在汉、唐以来的城市规划中,把一切交易行为集中到“市”里去进行,由官府委派的胥吏来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但是,到了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在各地普遍发展,手工业生产迅速扩大,长途贩运已经在商业活动中不占主要地位了。而家庭手工业作坊则很繁荣,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户主即作坊主人,兄弟子侄就是帮工,自产自销,街前的堂屋为店铺,后院的住所即作坊,于是,工商贾合为一体,也就更需要对城市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北宋政府顺应了这一时代趋势,坊墙毁弃,市巷融合,已经允许沿街开设店铺了。这是一场“城市革命”,使城市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也促进了商业繁荣。在《考古》杂志1963年第11期曾经刊载一幅北宋时期东京城规划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发现,随着城坊制度的变革,城市的市场不再是官家特设的管理区域,城内不再划分方形之坊,而是大街小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末年,不少店铺甚至设到了皇宫附近,“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

当时,冶铁、采矿业及兵器制造等手工业工场都由官营,其中规模最大的官营兵器制造所就有军匠三千七百人,东西作坊工匠约五千人。而民营手工业相对规模较小,大都是适应居民日常生活的手工业作坊及店铺,经营范围是市民日用品、饮食业及特色工艺品等方面。据古籍记载,民间开设的商业行市约有四百十四行,有川广生药市、象牙玳瑁市、金银珍珠市、丝绵市、故衣市、花朵市、肉市、米市等,亦有金漆桌凳行、南北猪行、青器行、青果行、海鲜行、纸扇行、麻线行、蟹行、鱼行等。在一些繁华街道,设有高档的酒楼,美酒佳肴,山珍海味,歌妓相伴,名士满座;亦有小街陋巷中的饭铺,平民百姓更愿意光顾,喝酒吃肉,丰俭随意,举杯小酌,猜拳喧嚷。我们看到古典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都有描写宋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篇章。书中可看出,当时许多城镇已经具备了近代市镇多样化多功能特点,市民生活是很丰富的。在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胜》等记载,那时城市的商业贸易繁荣,也使文化消费及服务业昌盛起来。宋代杂剧开始兴起,

一些读书人科举不得意,便为艺伎填词谱曲,甚至还亲自参加演出。宋杂剧的产生为以后元朝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城市的服务业也很多样化,有走街串巷叫卖羊肉、干果和杂货的小贩货郎,又有修路、箍桶、掌鞋、刷腰带、修璞头帽子、补角冠的帮工匠人,亦有修整房屋,泥补墙壁,打水砍柴,杀鸡宰鹅的杂作人夫。倘若有人出门游玩,又懒得步行,城市中还有专门行业,“自有假赁鞍马者,其价不过百钱”。甚至还有专门为人家操办婚喜丧事之人,只要花钱雇请后,会很利索地按主人要求及风俗习惯,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据史料记载,宋代的都城东京人口最多时达到一百四十万至一百七十万,而从人口构成看,经营工商业及其它服务行业的人已占总户数十分之一。【这段没啥意思】

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因此“四夷朝贡,曾无虚岁。”东京成为全国贸易的中心,也成了外国使节、宗教教徒和商人非常活跃的城市。当时,中国对外交通干道已从秦汉隋唐时代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海道。朝鲜(高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阿拉伯、东非各国商人,纷纷从海路到中国做生意。其商品种类很多,以香料、药物、犀角、象牙及高级手工艺品为主。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更加深了城市经济繁荣。

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10.金中都

金中都的城市结构变化

金代迁都中都后,对中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修建皇城、宫城,形成了宫城居中的格局。随之城垣向东、西、南扩展成周长5328丈(约合17.8公里)的规模。城市近似方形,据《金图经》记载,“都城之门十二,每向分三门,一正两偏,??共十二门”。金代后期在城东北角又增建一座城门,为皇帝赴东北郊离宫琼华岛大宁宫之用。

中都城每边三门对偶布置,每两座相对的城门之间设有街道,但贯通全城的只有三条,一条是在檀州街基础上向东西延伸而成,另一条在檀州街以南,第三条是南北向大街,是在辽南京大街的基础上向南延伸而成。另外六条街道均自城门通到皇城区终止。 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从里坊制向坊巷制的转变,据文献记载,中都城有六十二坊,除了一部分继承辽代旧有的坊之外,有的将一坊分成两坊。一些街、巷可在坊内通过,小巷也可直通大街,并出现以古迹命名的若干街道,这些正是里坊制崩溃的表现。当时,这里商业已相当繁荣,檀州街便是商业活动的中心,成为南方与东北进行贸易的市场。金中都时期除檀州街市场以外,又出现了城南东开阳坊新辟的市场。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宫城位置居中。据《金史·世宗本纪》称,仁政殿辽时所建,为宫殿正衙,因辽旧位置未变,但规模是仿宋汴京宫室制度,从而引起城市的扩展,不仅为新筑宫殿提供广阔的地域条件,而且在位置上使其大体居于城市的中部。

第二,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中都皇城之内、宫城之外布置行政机构及皇家宫苑。皇城南部一区从宣阳门到宫城大门应天门之间,以当中御道分界,东侧为太庙、球

场、来宁馆,西侧为尚书省、六部机关、会同馆等。这种安排是仿汴梁的布局,如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明确地向中国传统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了。 第三,城内增建礼制建筑,如祭祀天、地、风、雨、日、月的郊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

11.元大都

元大都的地理位置和建设过程:

元大都位于现在北京小平原上,三面环山,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高亢,向北出古北口可通往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向南是通往华北大平原的门户。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古燕国,春秋时燕国曾以蓟为都城,秦代设广阳郡,筑万里长城后,设居庸关,驰道所至设为郡治,隋以后称之为幽州、蓟郡、范阳郡,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地方统治中心。

五代时战乱频繁,后晋王石敬唐割燕、云等地于辽,辽在幽州建南京,金灭辽和北宋以后,以之为中都,公元十三世纪元破金中都,在此筑城,为元大都

忽必烈利用金中都的离宫万宁宫和琼华岛一代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建成元大都。元大都是在详细的考察和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建设的,并且注意了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程序。 元大都的布局

城制上继承宋东京,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共设十一个城门。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平则门内建社祭坛,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一条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皇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万宁宫的中心阁。 在坊市制度上,大都采用市坊有

机结合的规划体制及城市新的商业网与坊巷制,具体布局是:共设50坊,坊以城市干道划分,入口设坊表,坊内不设商店,各街坊沿街干道设商店,城市交通要冲设三个集中商业区,即积水潭东北岸的斜街市、名照坊的枢密院市、咸宜坊的羊角市。

城市道路为方格网式,但由于城内水面较大,道路多不通,丁字交叉较多,南北干

道两侧,等距平列许多东西向胡同。中轴线大街宽28米,其他干道宽25米,胡同宽5--6米。

大都内河湖水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高粱河、海子、通汇河构成的漕运水系,一为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了城市市坊制度。

2.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3.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12.紫禁城的布局

故宫简介: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平面为凹形,中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明廊相连,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城址范围:

城市以徐达改建后的元大都为基础,将北面较为荒凉的五里范围划出城外,为了延长南面御道的长度以容纳官府机构,将南面的城墙向南推移一里,东西城墙不变,南设三门,东、西、北各设两门。 2 、建设过程:

☆ 洪武元年, 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府,为巩固城坊,缩小城市规模 ☆ 明成祖朱棣为进一步控制华北, 迁都北京,同时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 永乐四年营宫室修缮城垣,永乐18年告成,永乐19年正式迁都北京 ☆ 永乐17年展拓南城二里,城周达45里,此即北京城之内城

☆ 明世宗嘉靖四年,为加强城坊,安置居民,加建外廓,周长28里,设七座城门.北京 城轮廓形成“凸”字形制

☆ 外廓承担城市的经济职能,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并在城南营建了天坛和山川坛 ☆宫廷区的改建:宫城南移,皇城拓展东北南三面,在宫城之前建太庙和社稷,承“左祖又社”之制,并与午门外之外朝共同构成宫前区,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水面 明北京的建设特点

☆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前代 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

☆城市布局艺术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中轴布局,形成了宏伟壮丽的都城景象 ☆城市道路为主次分明的方格网体系,但由于宫城居中,城市东西向道路交通受阻 ☆明代北京城商业市肆分布在城南正阳门外、城内鼓楼及很多行业市场和商业街构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商业网

☆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较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整修

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1.由于火灾和地震,清康熙年间对宫殿进行了重修

2. 清代由于城内驻扎八旗军和兴建王亲贵族府邸,占据了大部分内城用地,使城内一般居民迁到外城 3.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城市西郊兴建了大片园林,皇帝多居于园林之中,贵族府邸也在城西建设,使城市政治中心西移

4. 大运河东去通州,使城市仓储、物资转运迁到城东,城东经济得到

发展,并出现了很多行业性和地区性会馆

5. 清代崇信喇嘛教,使城内大量的宗教建筑出现

中国近代部分

1.上海的三次规划-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次:1946年8月

内容:人口规模按复利公式推算为1000万人;在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绕地带,在其外发展新区,新区按分散的卫星城的方式布置;住宅区以4000人为小单位(实际上即邻里单位),组成“中级单位”,再组成“市镇单位”,若干“市镇单位”组成“市区单位”,全市即由若干“市区单位”组成;扩大中心区的范围,以疏散原来中心区的过分拥挤状况;放

弃黄浦江沿岸码头,在附近乍浦及吴淞另建容量较大的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分区域公路,环路,干路,辅助路等

特点:充分运用了当时一些新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建筑师带回来的“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注意了城市功能及交通问题,对某些细部技术问题也有较周密的考虑。 第二次:1947年5月

内容:与第一次相比,在人口规模方面有增加,订出了五十年后增加到1500万人的计划,在土地使用方面,提高了人口密度,以免城区范围过大;对于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甚至连编组站的位置及联结其他线路的细部也画了出来,并设想了市内高架道路。同时,做了改建闸北西区的详细规划,按邻里单位及行列式进行布置,还研究了日照,绿化等卫生问题。还考虑了改善市容,管理工厂建设的规划草案等。 第三次:1949年春上海解放前夕 内容:进一步研究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使绿地占全市用地28%;研究了工业区的分布,并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住宅区,以减少人流;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在对外交通方面,拟在吴淞蕴藻浜建集中的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并在何家湾设新的组编场。

特点:进一步研究市际与市内交通问题,发现了上海市存在的市际问题,如编组站的设置问题。

2.上海的里弄住宅-类型与发展过程 上海里弄住宅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由于太平天国革命,流入租界的人口剧增,1862年达到50万人。人们多在空地建造各种木结构临时房屋。1870年前后,帝国主义在租界内统治逐渐稳定,对这些临时房屋加以取缔,就开始出现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住宅。这类住宅以建于1872年的兴仁里为代表,是由三合院演变的三间两厢二层联立式。由于人口增加,老式石库门住宅的出租空间不够多,租金昂贵,就在1914年前后产生新式石库门住宅,为单间或双间联立式:这类住宅以1916年建造的东西斯文里为代表。以后又发展一种没有天井的“广式房子”。1930年前后,里弄住宅开始向多层、大进深发展,并增加卫生设备,降低或取消围墙,平面变化较多且多数接近外国联立式,立面用英国式、西班牙式等。这类住宅称为新式里弄。

3 .青岛城市建设、二次规划

近代青岛城市规划历史简述? P285

1897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并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租界条约》,租青岛99年。

德国占据时期,按其侵略的总方针,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城市规划突出了这两方面的要求。 1900年的规划中,

1、将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合。

2、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背靠观海山,前对海湾,并有数条道路由此向外放射,突出这一主要建筑物。

3、港口设于胶州湾内,可以避免海浪直接冲击,减少港口设备的工程费用。在城市发展方向的另一侧,可使港口与铁路线及其编组站有直接联系,客运站深入市内接近中心区及海滩,这种布置在使用上和工程技术上市比较合理的。

4、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的较好,道路忘是不规则的方格形,由于当时交通问题还不严重,道路网没有明确的分工。

5、德国区内道路与绿化的结合较好,商业服务设施及公共机关沿街密集布置,道路与建筑物得布置,考虑到“对景”的要求。

6、德国区的居住建筑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和利用地形较好。

1937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之中,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及“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范围,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及掠夺物资的港口。

日本帝国主义战略时期着重于经济侵略方面,具体执行其“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侵略方针,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

1、在沧口、四方一带建设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

2、在1937年后的规划中,曾试图解决道路网的分工问题。

3、出现大量的日本式小住宅。这些住宅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四方和沧口一带工业区附近也建造了一些质量较差的工人住宅,居住异常拥挤。

4 .中东铁路及哈尔滨城市的发展规划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1903年7月1日,建成通车。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东青铁路修筑后,因哈尔滨位于铁路与松花江交汇处,发展较快。城市以铁路起家,铁路位置突出。南岗、道里、道外由铁路分割,三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南岗区建筑大多为铁路所属,车站、铁路管理局等,采用与大连相类似的规划手法,以环形广场、放射路及方格网道路组成。道里以外国人居住为主,由方格道路网组成。 道外由受洋式建筑影响的店面建筑沿街组成。路网呈方格状,建筑密集,与贫民窟无异。

1932年,哈尔滨为日本占领,规划由日本关东军特务部主办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决定。规划采用了商业地区、工业地区、居住地区、绿化地区、特别地区、军用地区、移民地区的地区制。值得注意的是设立了特别地区和移民地区。城市规划的区域是距市中心半径25公里的范围,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新的城市中心接近现有市街地西南部的地区,以此为中心,半径为10公里的范围为市街地规划区域,外围设立了宽为2公里的环状绿化地区(面积123.4平方公里),以控制城市范围。

5 .长春城市规划-大新京都市计划

该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由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最后定案,成为《大新京都市计划》。 《大新京都市计划》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参考了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一、历史沿革与建设过程

☆1865年开始建设旧城,1896年俄国修中东铁路通过这里,设宽城子车站,及俄国人居住区。

☆ 1895年中日战争以后,开辟了商埠和铁路附属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定都长春,称“新京”,继而成为

日本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定都以后,由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国都建设局”共同制定了长春的建设规划。1932年开始实施。

☆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21平方公里,计划1937年完成20平方公里,到1945年尚未完成。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与评价

1、规划分区:旧城东北重工业,北部轻工业,东南为学校、运动场,铁路西面为“皇宫备用地”及游乐场所,军事用地占很大比重,环于城市四周。 2、道路交通系统:

☆为实现“朝—满”文化,铁路向朝鲜发展,市内原车站改为货站,新修长春南站,加强了与新规划区的联系。

☆市内道路系统为方格网加环形放射,道路按功能分级,路幅较宽,路面质量和道路设施标准较高。

☆有轨电车不在主要干道上,过境交通不穿越市区。

3、行政中心:指伪满洲国的皇宫和政府机构—八大部。南起安民广场,北至皇宫,沿道路中轴线两侧布置八、九幢建筑,手法笨拙,封建意识浓厚。 4、城市特点:

☆典型的殖民地城市和封建城市的特点向融合。

☆近代建设有日本独揽,建设上有先进的手法和技术。 ☆ 城市绿化较多,绿化插入城市与道路结合。

6 .张謇的发展南通的思想

(1)创工厂。1895年,张謇作为“新政”的支持者,在提倡“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在城西7公里的通扬运河右岸唐闸首先开办大生纱厂。不久又建广生榨油厂、资生铁工厂、复新面粉厂,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工业区。工业外围建商业街。

(2)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3)发展交通。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行道上,沟通南北水网 ;1904年建设天生港及其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等。

(4)修水利。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时贝龙德、瑞典海德里、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崨并举。 (5)办教育。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外国部分 1.卡洪城

建于公元前1835年古埃及时期,是当时有名的城市。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80×260米,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

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仅260×108米的地方就挤着250幢用棕榈枝,芦苇和粘土建造的棚屋。这区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东西大路的背面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每个大庄园均是深宅大院。尤其是西端一片用墙围着的建筑群,大概是显贵的住所;占地60×45平方米,拥有六、七十个房间,有几层院落。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它的平面成曲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者。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卡洪(Kahun)又名伊拉洪、拉洪。在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湮没在沙漠中。

2.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模式。由“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提出的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规划模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广阔并相互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丽都城建设过程中完整滴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 \”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以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最大街坊的面积亦仅30×52米。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3.罗马营寨城-提姆加得

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口建神庙。后来中心交点附近演化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Forum)。罗马营寨城的原型是派拉斯营地。典型是北非提姆加德城(Timgad)。

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 公元前的300年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欧洲许多大城市就是从古罗马营寨城发展而来,如巴黎、伦敦等。

提姆加德是属于阿尔及利亚的古罗马遗迹,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该遗址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北部的奥雷斯山脉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大约在1072米左右,城市的周围由群山环绕。

对于提姆加德的评价:

提姆加德作为特拉让皇帝的军事殖民地,是于公元100年沿欧雷斯的北坡而建立的。城区拥

有正方形围墙和垂直方向的设计,以及两条穿越城市的交叉道路,是美妙绝伦的罗马式城市建筑设计。

4.古罗马城市的城市中心

古罗马城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古罗马城市一般都有广场,开始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场所,后来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甚至举行角斗。广场多为长方形。在自发形成的城市中,广场的位置因城而异;在按规划建造的营寨城市中,大多位于城中心交叉路口。 罗马城旧广场

公元前6世纪时开始建设,至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广场上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物。广场的主要部分约长134米,宽63米。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供审判和集会用。广场东端是凯撒庙和奥古斯都凯旋门,西端是检阅台和另一座凯旋门。广场西北角的元老院和门前的集议场形成政治中心;凯撒庙和奥古斯都凯旋门以东的灶神庙和祭司长府是宗教中心。公元 4世纪建造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之后,广场向东扩展,建造了第度凯旋门。西端在检阅台外还有两座公元初期的神庙。 帝国广场

罗马城旧广场的北面,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 2世纪初陆续建造了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韦帕香广场、乃尔维广场和图拉真广场。它们各自按设计一次建成,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柱廊的一端建造神庙。凯撒广场有钱庄和演讲台,奥古斯都广场有演讲堂。这些广场都是为纪念个人功绩而建的。

5.中世纪欧洲-当城市再次兴起时城市根据其起源类型大致可分为的三种模式

要塞型城市:城市最早是军事要塞,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城堡型城市: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堡周围有教堂或修道院,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商业交通型城市: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理想城的城市规划模式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V.斯卡莫齐等人提出的一些城市规划模式。他们都以“理想城市”为题发表论著。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

维特鲁威承继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的论述,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规划布局等作了论述并提出理想方案。他说城址的选择要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和酷热;必须占用高爽地段,远离疫病孳生地;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要有便捷的道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的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便于防守者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道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为了避强风,放射道路不直接对着城门;在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的中心建庙宇。

文艺复兴时期设想的理想城市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L.B.阿尔伯蒂、伊尔·菲拉雷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法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阿尔伯蒂1452年所著《论建筑》一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等着眼,对合理选择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菲拉雷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他认

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1464年,他提出一个理想城市方案的几何图形。后来欧洲国家设计的许多城堡,都受他的影响。斯卡莫齐按菲拉雷特的设想,制定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的规划,并于1593年建成。此城是边境设防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放射形道路用三条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斯卡莫齐的另一个理想城市方案是:城市中心为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两个正方形分别为交易所和燃料广场。中心广场的南侧有运河穿过。

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按理想城市方案建造的城市并不多,但这些方案设想对欧洲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影响,欧洲各国的军事重镇如法国的萨尔路易等城市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傅里叶,法朗吉。

7.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大战前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个阶段表现出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的研究,旨在构建出一个理性规划的构架;二是规划方法从扩大的建筑设计走向终极状态的美丽规划蓝图。城市规划在这个时期被当成描绘美好且终极性蓝图的社会工具;三是依靠精英做规划,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没有太多的公众参与,也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第一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进展可以从经典的规划著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加以回顾。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城市规划开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核心点:一是倡导社会改革,田园城市理论本身是想探索一条和平的社会改革道路,但田园城市的这种社会改革意义在后世的解读过程中逐渐被淡化;二是提出理想的城市模式。田园城市理论在归纳城市优缺点及乡村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理念,其实质是回避城市和乡村的缺点,建设综合两者优点的新型城市。值得注意的是,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时,汽车还没有在城市中使用,因此他的田园城市模型没有考虑汽车问题,而是对工业化初期的铁路使用进行了思考。

1910年,英美的几所著名大学开始设立城市规划专业,例如英国的利物浦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到1925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众所周知的现代化大都市设想。由于当时很多美国城市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汽车,柯布西耶的都市构想更多地建立在汽车交通基础上。柯布西耶主张用高层建筑来解决城市的居住问题,支持建设高层住宅。由此腾出大量土地做为城市绿地,这种城市模式是现代而又高效的。同年,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提出了城市空间的布局模式。伯吉斯和他的同事们组成的芝加哥学派,较早地尝试了如何把城市社会学结合到城市空间研究里。

193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讨论通过了影响深远的《雅典宪章》。柯布西耶是当时国际建协的主要领导,《雅典宪章>因此深受他的影响。《雅典宪章》是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理论经典,它总结了当时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雅典宪章》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城市的四大职能:工作、居住、交通和休憩。即使到了后现代社会,城市的这四个基本功能仍然没有改变。

1935年,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理论。赖特主张低密度城市,认为一英亩地应当只居住一户人家。后来美国的低密度。蔓延式郊区化发展不能说不是受到了他的思想的影响。 到1943年,阿伯克隆比制定的大伦敦规划,集中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思想精髓,成为后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大城市规划的样板。大伦敦规划试图通过一个环形绿带来控制伦敦城市空间的拓展和蔓延,并在绿带外围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市,用以疏散伦敦的人口和城市职能。但是这个规划并没有完全实现他的期望和意图。

(原理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卫星城,《雅典宪章》,有机疏散,邻里单位??)

8 .田园城市

1898年由英国人(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提出,并著书《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为《明日的花园城市》,企图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他提出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产生的矛盾。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使全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他认为城市中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它有吸引人口的“磁性”,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田园城市规模:城市人口32000人,占地400公顷。外围有2000公顷永久绿地供农业使用。城市由同心圆组成,六条方射道路由中心发出,中央为20公顷公园,沿公园建公共建筑物。

霍华德的理论被认为城市规划理论的鼻祖。他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联系城乡,适应现代工业,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的理论直接孕育了英国现代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

9 .《雅典宪章》

产生: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希腊的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为“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主要思想:

大纲首先认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和绿化、靠近工业、不卫生、日照不良、噪声干扰、公共设施少、分布不合理等。

大纲认为,工作的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布置、与居住区过远、引起郊区扩大、交通紧张等。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和居住的关系。

大纲认为,游憩的问题是缺乏空地、少绿化。建议拆空地建绿化,降密度,保留市郊良好的风景地带。

大纲认为,城市道路是旧时代留下的,宽度不够,交叉口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指出学院派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及“城市面貌”的作法,只可能使交通恶化。道路要从整个系统规划入手,要进行功能分类,按交通确定宽度等。

大纲还认为,大城市公共设施过分集中是中心交通拥挤的原因;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和古建筑;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着联系的交通网;城市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科学;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10 .卫星城镇规划思想的发展与实践-三代新城

20世纪初,大城市膨胀,控制和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疏散人口的想法,他的追随者恩维提出了设“卫星城”的理论。

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也提出大城市控制,周围绿地,外建卫星城,并设工业。

卫星城的理论和实践大约经过三个阶段:

“卧城”1912-1920年,巴黎制定郊区居住规划,离巴黎16公里范围建28座居住城市,设起码的生活福利机构,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需要去巴黎解决。 “半卧城”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半独立的城镇,控制大城市的扩张,这些城镇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但仍有部分居民仍需去母城工作。瑞典的魏林比也属此类。

“独立城镇”1928年,大伦敦规划提出人口疏散应从大城市地区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相联系。特别在二战后,城市重建时英国在卫星城的发展作了很多工作。第一批的“哈罗”、“斯特文内”等。哈罗距伦敦37公里,规划8万人。独立卫星城镇被称为第三代卫星城,以60年代英国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为代表。规模25-40万,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位于伦敦和利物浦之间各80公里。规划目的是疏散伦敦的人口,城镇的就业机会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方案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

题型:

一、名词解释-20ˊ 二、简述(答)题- 30 ˊ 三、作图简析- 30 ˊ

四、论述题- 20

一、 名词解释-20ˊ-(例)

《考工记》市朝一夫 等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每边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纵街。(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约18米)。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市场与朝廷各方百步。

瓮城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

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关厢

关厢是指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近代上海三次规划

1929年,大上海都市计划;1938年,新上海都市建设计划;1948年,都市计划图

提姆加德(Timgad)

提姆加德是属于阿尔及利亚的古罗马遗迹,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该遗址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北部的奥雷斯山脉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大约在1072米左右,城市的周围由群山环绕。

整个城市都使用巨大的石块建筑起来的,平坦的石面大广场,是古代人们聚会的场所。

租界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租借是指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或抵押给另一国。这种情况下,租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规定的目的并行使相应的管辖权。出租国保留对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

大兴城

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即唐长安城。汲取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城市规划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具体参见城市规划原理书P15倒三段)

卡洪城

埃及于公元前1835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方形城墙内中心是神庙,周围环绕整齐的街区,城外建有巨大的金字塔、墓葬和神庙,暗示城内居民除了从事农业,更多的人是从事修建金字塔的工作。

维特鲁威(Vitruvius)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古罗马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共十篇。内容包括:希腊、伊特鲁里亚、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经验,从一般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地段、各种建筑物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 铁路附属地

俄国及日本在其管理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两侧取得的附属用地,拥有行政、驻军、警察等多种权力,中国在此区域内的主权受到限制。

石库门住宅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多为砖木立

帖结构。其总体布置采用欧洲联排式,单体平面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该种建筑由于住宅单元入口采用石库门的大门而得名,成为上海租界内在19世纪末期以后一种较为普遍的居住建筑类型。 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其单体平面设计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外观呈现江南传统民居特色,大门用石发券上砌三角形或长方形,半圆形或弧形凹凸花纹。封火墙做马头形式或观音兜压顶。清末民初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因渐受国外建筑影响,在局部装修方面模仿西洋建筑细部处理手法。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平面布局共同特点是大门置于房屋的中轴线上,大门内有一横向长方形或方形天井,屋正中为客堂间,左右为次间和厢房间,横向扶梯在客堂的后面通向二楼。扶梯间之后有横向长方形天井,最后排为单层灶披间等。早期开间(指明间)平均在4米左右,客堂进深(指明间)在6米左右,总进深为15米左右,偶有18米者。

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增加了后厢房的布置,因而长方形后天井的面积相应缩小。同时又出现了比较经济的单开间平面,主要将早期的横向后天井改为纵向小天井。这种布置方式,在后来建造的里弄住宅中较为普遍。

清同治九年~宣统二年,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总平面布置,为结合地形多建房屋起见,对通风、采光、朝向多欠考虑,往往形成房屋排列拥挤和凌乱。清宣统二年~民国8年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总平面布

置比较注重排列整齐和好的朝向,支弄数量也有增多,但弄的宽度仍在4米以下,加上石库门围墙甚高,因而外观比较封闭。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构造和用料主要沿循传统做法,承重内外山墙及木柱多数用清水三和土、灰浆三和土做基础。木桩基础之上常置柱墩,桑皮石再上置圆形石墩,以防木柱脚受潮。非承重分间墙,则多用半砖墙,筑于碎砖基础之上。所用砖料多为土坯制黄道砖。正屋一般所用立帖为5柱落地,后期也有4柱落地,进深较大的房屋则常用7柱落地,木质地板。客堂地坪常铺方砖或实铺木地板。屋面采用蝴蝶式泥瓦。天井前面的围墙为一砖墙,常用条石为基础。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初期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在10~20个单元之间。随着市内人口激增,工商业日益繁荣,建筑材料大量倾销于市上,房地产商以其租金收益扩大投资,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如民国5年(1916年)建于新闸路的东西斯文里,住宅高达510个单元之多。

上海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有:北京东路兴仁里;中山南路吉祥里;豆市街敦仁里;中山南路棉阳里。这些均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前的老式石库门住宅,约于宣统二年(1910年)后翻建过。此外还有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厦门路仁兴里;建于二十六年左右的广东路老昌兴里;建于三十三年的浙江中路洪德里;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广东路公顺里等。

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有:建于民国3年的淮海中路宝康里;建于民国4年的北京西路联珠里;建于民国5年的云南中路老会乐里;建于民国8年的北京东路余荫里和湖北路迎春坊等。

燕下都

燕上都在蕲(今北京附近)。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分。内城东墙约长3200米,城墙东南角为圆角,靠近北墙有16米宽的缺口,正中有小块夯土,两旁有路土和石头,可能为城门遗址。北墙长约4500米,自东900米处有一夯土台,1800米处有武阳台。西墙长约3100米。南墙只有一段,长约1500米。

外城东墙长230米,城角亦为圆角。北墙全长8300米。南墙长1500米,数处阙口可能为城门。北墙有阙口,传为运粮河入口处。 城墙用版筑,底厚6~7米,高4~7米,最高处达10米。 关厢

关厢是指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五门三朝

五门三朝,也称三朝五门。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 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

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

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清代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希波丹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四水贯都

北宋建都汴京,修整汴河(通济渠),开挖蔡河(惠民河)、五丈河(广济渠)、金水河(天源河)等运河,把当时的黄河、济水、淮水、长江诸水系沟通起来,使开封成为“天下之枢”。其中,汴河(通济渠),蔡河(惠民河)、金水河(天源河)、五丈河(广济渠),称为四渠。

大明宫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长安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北郊。

曹魏邺城

(名词解释)是建安九年(204)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

宇文恺

宇文恺(555年~612年)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安乐,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内)人,后徙居长安。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

翼城 (?)

翼城,自古为晋南承东启西之咽喉要地。即今天的翼城县,自春秋以来,先后名为翼、故绛。北魏太和十二年置北绛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翼城县,唐天祜三年改为浍川县,宋复名翼城县,金升为翼州。元复称翼城县,沿用至今。

罗城

罗城又称为“外城”,用于防御。如北宋的开封其罗城东、西、南三面皆三门,北面四门,此外还有专供河流通过的水门十座。夯土筑,高四丈。

另出现一个较大的新罗城,系五代十国以后所扩建。此时封闭的市坊制已解体,城市人口膨涨,市廛繁荣,被展拓的新罗城根据城市物资集散、转运、交易功能的需要而顺运河沿岸自然伸展。

瓦子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

会子

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

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绍兴五年(1135年)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因受到反对,次日取消。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将会子官办。 魏王城 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因此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1896-1903年,帝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张蹇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简述(答)题- 30 ˊ (例)

《周礼 考工记》中王城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系统之间有何关系?试背述其原文并给以解释。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九条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三辆马车并排行驶。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百步见方。 2、“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管子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 管子的规划思想

a.《管子度地篇》中记载关于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b.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冲四项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

c.管子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d.对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e.《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曹魏邺城规划较之汉长安有何重大的进步?

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井井有序,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其次是宫殿北移,有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有了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大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其范围还大于宫殿区。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

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我国近代租界城市中,租界的分布有何规律性?举一城市之例。

租界的分布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于贸易活动地点,换言之就是外国资

本主义能够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点。如上海租界都主要分布在黄浦江西岸一带。英租界洋泾浜以北,东至黄浦江。美租界占虹口一带,也紧靠黄浦江。

近代南通城市规划有何优点并体现出那些先进的规划思想?

一、南通近代的发展与建设

南通的发展是以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为基础的。1895年,南通在唐闸建设了大生纱厂,并在其南的长江北岸新建了港口天生港。

早在建设初期,张謇邀请了荷兰专家,经调查之后提出了一城三片的城市格局,三片在布局上呈鼎足之势,在功能上又是统一的整体。城市布局强调组团分工、集团式发展。 旧城区一方面保持了原有的布局和行政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兴建实业的同时,对城市道路进行了改建,并新建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兴建了很多社会福利事业和公园。旧城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唐闸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建成了新的工业区。

天生港是南通生产运输和对外联系的港口,并围绕港口建有一些工厂。

近代南通的发展时期为1985—1925年,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工业缺乏竞争力,南通逐渐走向衰退。 二、南通的建设经验

1、功能布局合理,发展互不干扰,有力生产,方便生活。 2、对旧城格局注意保护,成片开发,有条不紊。

3、一城三镇的总体布局思想,是城市组团式发展,互不干扰,联系方便,避免了城市“摊大饼”的现象,为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并有利于城乡结合。

4、南通是近代城市建设上的成功范例,但是它受帝国主义的压榨和洋奴买办的排挤,以及政治制度本身的弊病,南通的发展仅仅是昙花一现。

古希腊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在何时何地得到实践? 希波丹姆的规划形式主要体现在他本人的实践中,如:公元前475年左右他主持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公元前446年左右规划了雅典附近海港城市庇拉优斯;公元前433年规划了塞利伊城(在今意大利)。从那以后,古希腊城市,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建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普南城。

我国古城市中的里坊制始于何时?止于何时?说明其社会经济原因。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于宋徽时崩溃。隋唐长安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管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因为里坊制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破坏里坊制。

近代青岛城市规划历史简述?

解放前上海三次规划的时间、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1929年,“大上海都市计划”。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在吴淞口建港、虬江口建新码头;建真如至蕴藻浜的铁路,并与虬江码头联结;建南站、北站,并在江湾另建总站;新区内有行政区,为各种政治、文化机关所在地;行政区北建商业区,东至虬江码头,设有各种进出口商业机构;其他为住宅区。道路网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增加沿街高价地块的长度;中心建筑群吸取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手法,这与当时的“中西合璧”

思潮一致。

1938年,以原“大上海都市计划”中的新市中心为中心,划分为十种地区:高级住宅区、普通住宅区、第一商业区(商业及旅馆等服务行业)、第二商业区(游戏场等)、第一工业区(轻工业)、第二工业区(重工业区)、工业特别区、(军事工业及危险品工业)、公共地区、仓库地区、杂居地区。又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规划重点区。对军事及交通运输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军用机场、军事机关、码头仓库、铁道等占有突出的位置,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1948年,一稿:人口规模为1000万人;在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在其外按分散的卫星城方式布置新区;扩大中心区范围;放弃黄浦江沿岸码头,在附近乍浦及吴淞另建容量较大的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二稿:人口规模,五十年后增加到1500万;对于铁路、技术等技术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编组站的位置及连接其他线路的细部,设想市内高架道路。三稿:进一步研究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化比重;研究工业区分布,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住宅区,以减少人流;拟定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在对外交通方面,拟在吴淞蕴藻浜建集中地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并在何家湾设新的编组场。

欧洲中世纪城镇选址的原则 《建筑十书》。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大纲首先认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和绿化、靠近工业、不卫生、日照不良、噪声干扰、公共设施少、分布不合理等。

大纲认为,工作的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布置、与居住区过远、引起郊区扩大、交通紧张等。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和居住的关系。

大纲认为,游憩的问题是缺乏空地、少绿化。建议拆空地建绿化,降密度,保留市郊良好的风景地带。

三、作图简析- 30 ˊ (例)

汉长安城市平面的形成有那些主要因素

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共有12个城门,街道均为东西向与南北向直交。城中大部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安门外有数组礼制建筑,城南直至曲江池。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共有160个闾里。

隋唐长安城的总体布局结构。

曹魏邺城的总体布局结构

1903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特点

(1)、分区严明、中心突出 (2)、港口、铁路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3)、道路与地形结合,堪称优秀设计 (4)、市政设施齐全,标准较高 (5)、城市风貌突出

画出近代上海里弄住宅的一种平面,并指出其属于何种类型

里弄住宅类型: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

(图缺失)

古埃及卡洪城的平面布局与规划特点

欧洲理想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述,画一图说明其主要特点

从16世纪开始的欧洲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空想的理论。旨在缓和矛盾。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50个城,城与城之间最远一天到达,城市不大,免脱离乡村,每户一半在乡村工作,满两年轮换,街200英尺,通风好,户门不锁财产公有,按领取,设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城市由七个同心圆组成,财产公有,居民职业有畜牧、农、航海、士兵。

傅立叶(1772-1837)的“法郎基”: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有公共房屋和单独房屋,生产和生活组织在一起,(有布置图)。 罗伯特.欧文(1771-1858)的“新协和村”:他是英国一工厂的经理和股东。提出解决生产私有与消费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建新协和村,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机器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地,自给自足,统一分配,1

852年带900人去美国印地安纳州买3万英亩土地建新协和村,后失败。

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易于防守,路网为放射性,为避免强风,可不直接正对城门,市中心广场有神庙.

营寨城特点及其典型城市

公元前三到一世纪,几乎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古代世界最大的奴隶制国家,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多为营寨城,多建在新扩张的读取的边缘上,军队驻扎,领土固定下来后变为永久性的居民点,

格式方形城墙,平面为正

方形,中间为十字交叉路网直通各边,交叉口处建神庙。演变是由圆形改变到方形。

典型城市:提姆加德城

四、论述题- 20 ˊ (例)

试述我国周王城制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历代京城规划中沿用及演进的历史脉络,需附图表示。

评价40年代战后上海的城市规划方案,并试论现代大城市合理空间规划结构的特点。

试述西方卫星城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勒.柯布西埃、霍华德、赖特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对20世纪西方城市建设的影响

1.“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

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田园城市的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2.1922年柯布西耶写了《明日的城市》一书,提出了巴黎改造方案。主张减少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增加人口密度。建筑向高层发展,增加道路宽度及两旁的空地、绿地,大胆改变大城市的传统形式的结构布局。 法国勒·柯布西耶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3. 广亩城市

这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他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他所描述的“广亩城市”里,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有一英亩土地,生产在供自己消费的食物;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这种主张分散布局的规划思想同勒?柯布西耶主张集中布局的“现代城市”设想是对立的。这样的对立今天依旧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大讨论依旧在进行。在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在美国的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而现在的美国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广亩城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的实施,但是早已是渗入美国人的血液中了。

其最大的意义是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以值得参考的依据,一个分散的依据,分散是可能的,是理想的,是美国人的文化能允许的,而现实是技术是达不到的,分散的条件是很高的,分散的活动不是可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8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