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 - 随班就读儿童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15 09: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章题目】:随班就读儿童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对随班就读儿童音乐教育普遍重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所倡导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本文试图对随班就读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研究,以提高对随班就读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随班就读 音乐教学 教学方法

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 姓名:陆彩云

通讯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路12号 邮编:102401 电话:13641300705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顺应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随班就读现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十多年来,这种教育形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随班就读”的由来及发展

“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服务于所有的儿童,这种特教与普教结合的教育,国外叫做一体化教育、回归主流教育或全纳教育。我国则称之为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兴起的一种特殊教育新形式。由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与特教学校相比,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并逐渐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求学的希望

我国称之为“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其含义是:“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他以实现和维护他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它们吸收并能满足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因此,我们需要一体化教育,把特殊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中,使所有儿童不论何时何地,有了任何学习障碍或困难,都可以受到特殊教育的精心辅导,使每个儿童都从中受益。

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促进残疾儿童健康发展。在我国,随班就读教育渗透全纳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音乐教育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班就读儿童音乐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音乐教育。随班就读儿童包括低常(智力障碍,简称智障)、有生理、心理缺陷的儿童。喜欢听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智障儿也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更喜欢。只要听见音乐(无论是老师的弹琴声、唱歌、电视里的音乐背景或歌舞节目)往往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即使正在打闹的儿童也会安静下来,或者情不自禁地走近声源。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来说,爱好音乐甚至成为他们的特点之一。

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与其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就越大。若能不失时机地从小开始,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是有可能的。因为音乐能使随班就读儿童心情更加愉快,情绪更加活泼,更有利于他们的潜能开发。随着我国智障儿童教育的发展需要,许多机构、专家、学者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来。因此,对随班就读儿童进行音乐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随班就读儿童的音乐教学方法的实施

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音乐是积聚灵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随班就读儿童潜能意识、矫正行为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谈几点我在随班就读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做法: 1. 情感教学法

音乐是具有高度灵性的情感艺术,它是用心灵去拨动儿童内心深处的琴弦,使之在聆听音乐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思维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形成自己健康、美好的道德观念、高尚情操和完整和谐的个性人格。弱智儿童虽然感知有缺陷,表象也极贫乏,但他们也是发展中的儿童,实践证明,强调音乐情感与音乐欣赏教学在

弱智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先导作用,能有效培养弱智儿童学习音乐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弱智儿童由于认识水平低、是非观念模糊、自我意识发 展缓慢、个性发展不成熟,其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要比正常儿童迟缓得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发展高级情感。好的音乐教育,弱智儿童同样能有较多的感动,一旦进入音乐作品后,他们也能产生音乐内化,唤起共鸣,最后达到外化,情感得到发展,音乐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如:在初次欣赏乐曲《小鸟的话》时,智障儿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自始至终笑嘻嘻的。鉴于此在让智障儿对此乐曲进行第二遍欣赏时,教师根据音乐的情节,脸上做出不同的表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严肃??在老师的感染下,智障儿开始认真细听,开始思考,有的说:“这个曲子听上去有点悲伤,小鸟儿好像不快活。”有的则说:“我们去帮助它吧!” 教师用心的启迪、情感的投入提高了智障儿童欣赏音乐兴趣的关键。教师用心组成的无声语言启迪孩子们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也为进一步分析作品奠定了基础。 2.整体互动趣味教学法

由于音乐是一门直接表现情感的艺术,所以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智障儿的兴趣是非常恰当而有效的。如:上《拔萝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拔萝卜时的人物次序和人物的动态,给学生带上头饰,教师一边播放《拔萝卜》的儿童歌曲,一边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创设了一个“拔萝卜”的劳动情境。全班同学看着这动作表演,不自觉地随音乐唱起了儿歌:“拔萝卜,拔萝卜,嘿哟嘿哟拔萝卜??”。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轮流表演,智障儿也沉醉在表现所带来的

欢乐气氛中。这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达成了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提高。

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教师扮演乌鸦妈妈老太龙钟地出现在孩子中间时,智障儿哈哈大笑,乐不可支。但随着音乐情节的深入,智障儿渐渐进入了情境,进入了角色。这首歌智障儿基本上学会了,且理解得特别深,是成功的一个例子。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服装、头饰、场景构思巧妙,因此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音乐课的教学优势

⑴多媒体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①展示事实、解释原理:教学媒体可帮助随班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材料,克服原来缺少感知形象的缺陷,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及其特征,有利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

②创设情景、设疑思辨:媒体可以提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或模拟的画面,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共同经验;还可以设置疑点与问题,引发思考、探究,学生通过对媒体提供的资料的感知分析,形成表象,并作为归纳、概括知识和形成概念的依据。

③提供示范、模仿学习:媒体可以呈现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歌声、律动、语言或行为),供随班生模仿和学习。

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智力落后儿童由千空间认识能力差,感知事物往往以直观形象为主,采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就比较容易将抽象的东西通过声音、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把智力落后儿童难以接受、理解的知识展现在他们面前。

计算机辅助教学给随班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利用计算机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给学生扩大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欣赏《小星星》《数鸭子》《世上只有妈妈好》等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流畅上口,(优美的画面)使他们感到亲切、真实具有吸引力。如教《小星星》这一课时,VCD中反复出现了3次,我就分别让3个同学每人唱一遍,这样,当三位同学每人一遍唱完,这首歌曲也就结束了,这样,他们也就知道了这首歌曲是重复演唱了3遍,对整首歌曲有了正确的了解。在教学《两只老虎》这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简易课件,其中,课件展示两只老虎的形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只老虎和正常的老虎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注意力非常的集中,不一会就被他们发现了,一个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一只老虎没有耳朵,一只老虎没有尾巴。”同学们的发现让他们一个个都很兴奋,在这个时候,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跟我来读歌词:“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当同学们基本记住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再出示今天的歌曲《两只老虎》,很快,同学们就把这首歌曲的歌词给记住了,这对于他们这些智力比较低下的儿童来说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全班七位同学都已经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了,后来我还听说有一位老师在

课间听到他们还在演唱这首歌曲.我想,这也是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快乐吧! 4. 音乐舞蹈训练法

儿童歌曲大多浅显易唱,韵律动作大多简单易学,因此我们摒弃了逐句教学的传统教学,而在培养孩子有一对会听的耳朵、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上下功夫,让孩子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唱唱、跳跳、自编、自创,而教师则在恰当的时机给予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点拨。

在韵律活动“挤奶”中,智障儿对挤奶动作很感兴趣,挤来挤去,乐此不疲,舞蹈成了游戏。为了使智障儿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意境,教师用语言设计情景,进行间接指导:“这头奶牛真好,牛奶挤了一捅又一桶,小牧民们,你们心里怎么样啊?”“高兴时表情怎样?”“满满一捅牛奶该怎么搬?”在教师的点拨下,智障儿的“挤奶”舞蹈跳得姿态各异,情真意切。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深深体会到,对这些孩子的教学,要比对正常孩子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多的爱,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从音乐出发,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对智障儿进行音乐教学和对正常儿童不完全相同,不能要求宝贝们听到一首曲调,就可能想象风吹过草原、白云在天上飘,唱得悠扬悦耳。老师只能是一步步地来启迪他们。

2.教智障儿学音乐、学唱歌的老师,不一定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爱心、耐心和恒心。有了这“三心”就是一位称职的音乐老师了。

3.随班就读的学生要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如果有条件可以随时随地和这些孩

子一起哼唱已经学会了的歌曲,带着他们一起练习。否则这些学生势必会变成随班混读。

4.智障儿学“唱”歌,往往是“喊”歌,嗓门特别大,他们认为声音愈大,就是学得好、学得认真。唱的曲调也不准,有时甚至听不出他在唱哪首歌。一首歌往往只会发出开头或末尾一两个词。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表扬他们的参与,不必要求他们学得非常像,要知道这对他们来说是太难了。

结论: 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样属于弱势群体。因此,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智障孩子的生活经验,关注智障孩子的生命价值,“在生活化的音乐课堂中,对智障儿童进行情感教育”。

时间证明, 音乐教学是促进弱智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启弱智儿童心灵的钥匙。以上是从随班教学入手,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我将在进一步探索中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张奇:《音体美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

2.于淑霞:音乐活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育》 1999年

3.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育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2 4.陈云英、华国栋: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试验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5.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 [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8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