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整理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0-30 20: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等教育学》,顾建民,读书笔记

2 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2.1 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2.1.1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以及其他各个相关的子系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社会则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

2.1.1.1 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其次,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制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规格。 再次,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2.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

首先,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再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 3.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表现在: 首先,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其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

再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1.1.2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现的。

1.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即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高级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现代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成为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成为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基地。

2.高等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⑵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 ⑶促进政治民主化。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个基本趋势,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公平和民主管理。高等教育公平作为许多国家重

要的政策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教育公平通常被认为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高校民主管理在很大意义上是培养学生政治民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3.高等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文化发展是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变迁与文化创造等诸种方式实现的。 高等教育促进文化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是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

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使文化得以更新,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人类文化;

其次,高等教育能为社会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这是实现学校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

再次,高等教育还具有直接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功能,通过对外开放,选择引进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各民族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上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新的文化。

2.1.2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2.1.2.1高等教育受大学生身心发展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顺序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一定先后顺序的特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发展中由质变引起的阶段性的特征。

⑵身心发展的非均衡性。

指个体的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 从生理发展看,一是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一方面发展上的不均衡,如人的身高体重的增长就有两个生长高峰期。二是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人的各个系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

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所谓的发展关键期。 ⑶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行为和个体特征上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2.2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特殊综合的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高效性、系统性、一致性的特点。

其次,学校教师是受过系统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

第三,学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四,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接受高等教育使个人至少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文明素养)等方面获得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3 两条基本规律的关系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 2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

两者的关系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培养人的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又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能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培养,不能以经济规律、政治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

正确理解与掌握两大教育基本规律的统一性,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要认识教育不能不受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制约,无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就教育谈教育,教育活动将无法进行,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将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他社会子系统,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遵循教育内部规律办教育,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规律培养人才,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2.2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2.2.1高等学校的职能

2.2.1.1 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2.2.1.2 发展科学: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与科学发展有密切联系。在十七八世纪,大学仍没摆脱中世纪大学单一职能的影响,出来保存和传递传统的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直到19世纪,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

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他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科学研究证实进入大学的课堂,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的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著成就的优秀

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

P045 ① 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1期。

P045 ② 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高等学校把发展科学作为第二项社会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首先,发展科学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而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 二是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三是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术的创新精神。

其次,高等学校具备了发展科学的优越条件。

2.2.1.3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延伸

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有助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2.2.2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结构可以从不同层面划分出许多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从时间跨度上看,有静态结构、动态结构。

从范围大小上看,既有存在于高等院校之间,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结构,也

有高等院校内部的微观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界经常关注和探讨的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地区布局、管理结构、财政结构、科研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等。

2.2.2.1 形式结构

形式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授学方式和办学主体形成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从授学方式看,有正规高等教育和非正规高等教育。 从办学主体看,有公立高等教育(公办)、私立高等教育(民办)。 1. 授学形式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授学形式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在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之间建立更加灵活的运作机制,注重统筹协调和合理分工,增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⑵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考核标准等手段提高非正规高等教育的质量; ⑶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资源和优势,扩大函授生、夜校生、远程教育学生的比例,拓宽普通高校的非正规高等教育授学方式;

⑷降低学历教育的比例,扩大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改变职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不足的状况 ⑸在我国大中型企业部门中广泛培育和不断完善在职培训系统,重视各种岗位专业培训,促进企业系统内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 2. 办学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大致可分为(公立主导型)、(私立主导型)、(双轨型)。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有五类: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高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校、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高校、实施高等职业资格考试助学的高校学校、实施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高校。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⑴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民办高校的的产权等;

⑵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不够到位、管理手段手段比较单一,各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不足以适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⑶民办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有限,办学层次较低,办学实力不强,办学资金不足,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生源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等。

2.2.2.2 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由低到高一般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极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⑴每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各层次的基本修业年限和具体规定性要求存在明显差别,必须分层单设;

⑵各上下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即层次之间存在一种纵向的梯级关系,具体规定性要求逐层升级,低级层次教育可以与高级层次教育相互衔接。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继续逐步扩充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水平; 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三个层次的关系,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中、低端层次的人才结构相适应;

⑶注重培育高职高专教育的专科层次特色,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2.2.2.3 科类结构

科类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学科门类的构成状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需要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理科与工科,以及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科类比例关系;

⑵进一步扩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学科(例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中的专业品种和专业数量;

⑶定期审查高校的学科、专业布点情况,减少重复建设。

2.2.2.4 类型结构

类型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 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实际上非常多样化。

按学科门类覆盖面,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 按职能定位,可分为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 按办学主体,可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

按隶属关系,可分为中央政府管理型院校、地方政府管理型院校;

按地域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大学、全国性大学和地方性院校。

我国研究人员曾多次尝试对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分类。1996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马陆亭建议将我国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2000年,教育部院校设置处专家戴井岗主张把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类学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使各院校类型定位明确;

⑵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不宜片面求大求全,应注意适度综合化; ⑶引导单科性院校、教学型院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避免与其他类型院校盲目竞争; ⑷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培育一批研究型大学;

⑸利用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世界级高水平大学。

2.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大体上有(集中型)、(分散型)、(复合型)三种类型。

2.3.1 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关系 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鞥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所组成的体系。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经济、政治等其他外部社会因素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

二者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基础,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特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工作方式,即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主体要素(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与客体要素(资金、资源和服务等)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征各不相同。

2.3.2 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类型和特征

2.3.2.1 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类特征 2.3.2.2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模式特征

2.3.3 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间接宏观调控力度

2.培育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8i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