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各章习题
更新时间:2024-07-07 22: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期末综合各章复习题附答案
第一、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启发性 D.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
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二、多项选择题 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 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所创造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 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 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
1
人物是美国教 育家孟禄。该学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的辩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 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三、填空题 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所推崇的理想。 参考答案:非制度化教育
专家点评: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 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离开这个教育体系, 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我国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 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 、 、 、 、 。 参考答案:礼 乐 射 御 书 数
专家点评: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即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即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即射技教育;四是御,即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即学字习写的书写教青;六是数,即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3.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 。 参考答案:孔子
专家点评: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 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四、简答题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参考答案: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一。
(3)专制性。教青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 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 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典经、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2
专家点评:东西方古代学校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 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试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现代教育制度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 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 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 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 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性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 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 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谈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 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逐渐减少,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社会教 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谈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专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上六点按点给分,层次 要清晰,要点要准确,答题时要围绕要点做进一步的解说。
巩固与提高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职业教育 D.学校教育
3
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 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 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5.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是在(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6.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朱熹 7.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20世纪以后 8.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9.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0.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二、填空题
1.被称为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2.《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 的教育代表作。
3.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4.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 性、免费性、 性。 5.教育的三要素是 、 、 。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
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以及1904年的 。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4
四、论述题
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的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2.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政治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康德 4.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 )。
A.学制 B.学校教青 C.正规教育 D.制度化教育
5.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称 为( )。
A.普通教育 B.全民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6.“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8.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 A.美德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9.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初期 11.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哪条教学原则相一致?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知之 C.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D.温故而知新
5
12.“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 )。 A.终身教育 B.职业教育 C.普通教育 D.全民教育 14.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二、多项选择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三、填空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传递 和 的基本途径。
2.明代以后', 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形式上创造性也受限制。
3.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的指导的是苏联教育理论家 其作品是 。
4.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与 相结合。
5.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 ,以科学理性反对 ,以 反对封建专制,以 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6.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宣扬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 。 四、简答题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2.简述“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五、论述题
1.试论杜威的教育思想。
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6
2.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班级授课制。1632年,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 C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 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 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4.C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5.D终身教育是20世纪以后出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6.B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7.C近代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8.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A在奴隶社会初期,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 10. 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11. D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二、填空题
1.杜威 2.洛克 3.雅典 4.强迫 普及 5.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6.《钦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 三、简答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小动物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子女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
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 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 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四、论述题
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
7
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是,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所有的教育形式之中。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身份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 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 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青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 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A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B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3.D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 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提出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 尔巴特。
4.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 ,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在 学制中具体地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C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 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中青年脱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6.D古代埃及在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 事权限,很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于是“以僧为师”、“以(书) 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
8
征。
7.C对于获得知识,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8.D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1632年的 《大 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9.C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 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0.B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故可判断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11.C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
12.A 《孟子》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说法。
13.A根据教育常识可知,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14. B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 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ABCDE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三、填空题
1.社会文化 生产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八股文
3.凯洛夫 《教育学》 4.生产劳动教育
5.神性 蒙蔽主义 个性解放 平等友爱 6.卢梭 《爱弥尔》 四、简答题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它主要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教青家提出的,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大多同意此类说法。①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产生的。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由夸美纽斯提出的,夸美纽斯是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
9
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指教育要遵循人 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最后是指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五、论述题
1.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
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②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 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必须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 好的经验。③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④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 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稣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稣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 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 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灌输式的教学,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③他主张教育没有外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2.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进行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
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 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 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 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青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 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10
5.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 )。 A.传递文化 B.深化文化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填空题
1.教育与文化是 、 的关系。
2.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 ” 。
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 的特点。 四、简答题
1.简述校园文化的特性。
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五、论述题
1.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经济基 础,它决定教育这个上层建筑领域。
2.C 在校园文化中,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制度文化。
3.B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4.B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 象。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D 在学校文化中,价值观念是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
6.A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 不可忽视的影响。
7.A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 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8.B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9.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 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0.A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
16
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学科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l1.B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
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12.C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 AB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2. ABCE 学生文化具有过搜性,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学生文
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学生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3. BCDE有的学者将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 种基本成分。
三、填空题
1.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2.生产力水平 四、简答题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 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体系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 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则 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 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最后,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
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有利于教育 的发展。
五、论述题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要求。一方面,办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技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
17
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首先,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任 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 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 教育的体系、结构。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其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 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 出现新变化。
再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 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由此促进学 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 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后,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 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 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 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时,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 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 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受生产力发 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的。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B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产生反作用,即具有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
3.C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而非学校环境文化、学校设施文化或学校制度文化。
4.A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前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 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5.D学校文化从形式上看,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6.C教育的科学技术价值表明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7.A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被统称为学校校园文化。 8.A 《学记》里说“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古代 的王者建立邦国,君临百姓,以立教、立学为第一要务。这句话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以 及教育的重要性。
18
9.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0.B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11.D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 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的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 应的要求。教育的各个方面均会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2. ABCDE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上;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而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 ABCDE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4. ABCDE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5. ABC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三、填空题
1.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2.科学的体制化 3.校风 不易消散 四、简答题
1.(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即它能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措施等。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
19
经济的影响, 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 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 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进而影响群众,服务于一 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再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 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从历史上看,教育 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 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五、论述题
1.首先,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首先,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个人在知识的获得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其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情报专家的统计,“二战”以来,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 的知识被更新。
其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收信息。
再次,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 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它能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或惩罚。 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然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2.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为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 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 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 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 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20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 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人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家庭的环境 D.后天学习和训练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格塞尔据“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 E.内发论
参考答案:BCE
专家点评: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烁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性
参考答案: 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 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 功能。
三、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过程中实现的。 参考答案:社会实践
21
专家点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 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2.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 参考答案:帮助少年起飞
专家点评: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教育要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四、简答题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被发现?
参考答案:教育能使人的价值被发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 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川的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专家点评: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教育能够帮助人认识自己的价值。
五、论述题
美国康乃尔狄克州有一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爱德 华一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他的八代子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 100多人当了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和专科学校,60多人当医生,100多人当牧师,75人是军官,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担任过副总统,一人担任过大使,20多人任议员,120多人大学毕业后,有18人成为报社、杂志的主编或负责人。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爱德华家族人才辈出固然与他们 优良的遗传因素有关,优良的遗传素质为该家族成员的成才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生理前 提,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 前提,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缺乏个体的主观努力,是无法 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所以,我们只能说,爱德华家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客观物质条件 优越,具有遗传素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环境条件。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优先权。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随之而产生的教育条件,能顺利发展他们的才能,另外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力量、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作用,这都有利于后代的成才。当然,他们的主观努力也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合,构成了他们成才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条件。
所以,尽管该家族人才辈出,但这并不完全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夸大遗传素质在人的发 展中的作用。
专家点评: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 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 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
22
实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4.加强2~3岁幼儿的口语训练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男生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
A.阶段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互补性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 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物质前提 D.补充因素
9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思想称为(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自然发生论
10.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物质活动
11.有些专家把( )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育年期 1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是在(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育年期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成熟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遗传 D.环境 1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作用。
A.主导 B.制约 C.决定 D.辅助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
A.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3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客观性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观性 E.以上都是
2.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环境对个体发展没有影响
B.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 E.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可能是消极的 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 A.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育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育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
意义
B.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C.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D.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
标准
E.使学生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A.孟子 B.荀子 C.威尔逊 D.格塞尔 E.洛克 三、填空题
1. 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 决定的。
3.在个体发展中 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 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
1.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题
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自板说”的是英国哲学家( )。
A.华生 B.威尔逊 C.洛克 D.格塞尔 2.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24
3.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哲学家( )的言论。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4.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洛克 B.赞可夫 C.维果茨基 D.华生 6.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稣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 7.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观点。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本能论
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自然发生论
10.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1.有些专家把( )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育年期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心理特征表现方式 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3.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育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2.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能发掘人的潜力 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哪几种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 ( )
A.人思维活动 B.个体的心理活动
25
C.精神活动 D.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E.社会实践活动
4.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稣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A.荀子 B.华生 C.孟子 D.弗洛伊德 E.洛克
三、填空题
1. , , , 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作用还有 作用。 3.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
到 再到 一水平的发展过程。
4.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 和 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和
5. 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剌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四、简答题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论述题
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是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因而属于外铄论。
2.D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方面的发展情况均有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简单化处理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每个学生一般的共同发展。而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人的个性差异创造适当条件,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3. A霍尔的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的影响,是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 ,而不能改变它。
4. B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如2~3岁是幼儿的最佳口语训练期o
5. D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6. B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A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8.C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6
9.B这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是外稣论的观点,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 10.C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11. C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12.D“未来”是育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3.B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4. A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A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其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BDE环境对个体发展有影响,但并不能夸大为环境决定论。 3. ABCDE项是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4.ACD荀子和洛克都是外稣论者。 三、填空题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内在需要成熟机制 3.育年
4.个体活动 5.成熟
四、简答题
1.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 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 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 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 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 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 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棋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错误 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更是错误的。
2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育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育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五、论述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27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 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一一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 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洛克的“白板说”是外稣论的典型代表。“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
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2.C 因材施教指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C 这是康德的原话,康德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4.C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C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6.B外稣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剌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7.C 关键期实际反映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8.B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内发论。 9.A 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看不到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就会导致 遗传决定论。
10.B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 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 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11.C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
28
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12.D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 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13.C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 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题中现象正体现了这一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 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ABCDE均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ABC DE 凡是教育能够实现的使人发展的方面都有助于人类地位的提升。
3.BDE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4.ABE 孟子和弗洛伊德是内发论者。 三、填空题
1.身体状态的剧变 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 独立精神的加强
2.延时
3.前世俗水平 世俗水平 后世俗
4.抽象思维 概括能力 道德理想 深刻的情感体验 5.外铄论 四、简答题
1.(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2.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 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到引导和培养、塑造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这有助于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性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根据
29
学生的个 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 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失明者 可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使人在某方面机能缺失的情况 下依然能够与环境协调,为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 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 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论述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刻认识这些规 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个体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棍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及时施 教,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 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超 常发展得到补偿,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互补的可能。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0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是( )。 A.人狭义的教育目的 B.狭义的培养目标 C.广义的教育目的 D.广义的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 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3.“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A.导向 B.激励 C.评价 D.指导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 的目标而努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C.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 D.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
E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2.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 A.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 B.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C.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
D.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E.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①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 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教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
31
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三、填空题
1.1957年, 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 。
参考答案:毛泽东 教育方针
专家点评;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 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 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 ,使诸方面教育相 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答案:素质 智育 社会实践
专家点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制定教育目的者的哲学观念 B.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教育目的者的理想人格 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3.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哪一方面的要求? ( )
A.劳动技术教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5.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8.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32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9.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和(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什么时期的教育目的? (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清朝未年新学制改革之后 D、中华民国 11.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普通教育 D.特长教育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属于普通中学在哪一方面的要求? (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哪些作用实现的? (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强制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E教师的教学目标
3.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是( )。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 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三、填空题 1.1985年,《 》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四有、两爱、两精神”。
2.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 的创造,也包括 的创造。
3.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 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4.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与 的关系。 6.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7.1995年,《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33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2.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
A.新课标改革 B.素质教育运动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2.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C.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D.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3.以下不属于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的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
A.控制作用 B.制约作用 C.指导意义 D.促进作用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 )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高水平的智力 B.创新能力 C.实践能力 D.健康体魄 7.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B.从事脑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脑力劳动
8.美国和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 ) A.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B.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C.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9.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
34
1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 D.培养创新精神 11.美育即( )。
A.审美教育 B.美术教育 C.艺术教育 D.美学教育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 )
A.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B.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的极高的社会效益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D.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E.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3.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
A.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C.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D.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E.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三、填空题
1.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2.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 、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4.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与 的关系,他
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 可以测量,但
35
不能测量。
5.教育目的具有 、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 。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6.我国近代 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7._ 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8.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 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9.在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 的精神。
四、简答题
1.简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思想。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五、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B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来体现的。
2.D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3.B 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
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4.A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
和习惯的教育。
5.D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A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7.C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8.B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9.D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0.C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
36
清政府学部于1906 年规定的教育目的。
11.A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12.C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 ABE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 ACE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以下三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3. ABCE 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是传统教育的特点。 三、填空题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艺术美生活美 3.教育目的 4.教学目标 5.普遍特殊 6.创新能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 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目 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2.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 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 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 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 心理品质。
3.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③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五、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 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 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末在我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就是个人智力、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在个人自我素质(德、智、体)发展的同时,会做各种工作。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 发展理论为基础,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完全一致
37
的。
(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目标,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把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淘汰教育、选拔教育变 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B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
末中国教育界具体实践的典型。
2.D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D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是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4.C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D 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6.B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C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8.C 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具有制约作用,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9.C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
“国家培养育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0.D 素质教育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1.A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 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广得多。
12.C 根据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解释,可见C的讲述最全面、
38
最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ACD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教育 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 ABCDE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以上五点均是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三、填空题 1.十六大
2.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3.培养目标
4.具体抽象目标目的 5.历史性阶级性 6.梁启超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8.创新精神和能力 9.发现创造性探究 四、简答题
1.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 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 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 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 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把掌握 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 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 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 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
39
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 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 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 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 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⑤养成 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五、论述题
1.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 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 种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 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 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 向、创造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 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
40
正在阅读:
《教育学基础》各章习题07-07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1-22
申论32天冲刺备考经验分享11-2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管道燃气优质服务模式探索(通用版)04-26
2014-9-25计算肠外营养液配置06-07
实验室认可复习题汇总05-05
大学生寒假回访母校的社会实践报告07-23
文字世界大冒险作文400字06-28
道路放样测量操作指南2010-0805-28
一切靠自己作文800字06-2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各章
- 教育学
- 习题
- 基础
- 西工大版机械设计答案(第八版)
- 九年级 语文
- 太阳能支架参数
- AutoCAD—教案
- 实验五 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 中国西饼面包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MIDAS----细 部 分 析
- fkciii浮游菌采样器
- 沟通与协调能力2012年试题与答案78分
- 高考复习五三精品题库 第六章 机械能
- 甘肃水资源概况
-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
- CBTC教材-计轴部分
-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四年级语文参考答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单词拼写首字母填空
- 机动车辆车牌防伪技术的研究进展
- 1997-2006年数学分析
- 2015甘肃干部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 2016-2017学年度假期作业初一语文
- 光电子专用材料生产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