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5 01:59: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1)、武汉市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一般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过程及现象。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的空间表现。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 它既是城市人口、城市土地等规模量的增加和扩大过程, 又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经济结构变迁、空间形态从农村变为城市形态的质的变化过程。

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 具有中部城市的典型代表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我国西部大开发, 中部城市日益边缘

化, 中部城市化进程进展缓慢。建国后50年武汉城市化发展折射出我国中部城市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变迁。天津条约签订,汉口开埠;随着汉口开埠,已对外经商为目的,武汉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建国以来, 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38. 14%提高到2002年59. 8%, 小城镇发展到118个。但受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从1949~2002年,武汉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缓慢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9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 也是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化速度最快的10年。1949年, 武汉市总人数为276. 47万,到1959武汉市人数为446. 38。10年时间净增169. 91万。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恢复阶段, 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

策限制, 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第二阶段(1959~1978年), 城市化快速衰退和停滞时期。

(1)“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城市化迅速衰退阶段(1960~1965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 过于乐观估计了经济发展的形势、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 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同时, 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 导致全国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缺少粮食。此时国民经济的增长无力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迫使城市化水平明显下降。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强制性地减少城市人口。从1960年到1962年, 武汉市城市人口净减少25. 2万。

(2)“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8)。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濒临崩溃, 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农村,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大批干部举家下放农村, 武汉市1966年人口总数为466. 09万人,到1978年人口总数为548. 29万人。

第三阶段(1979~1985年),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水平恢复阶段。随着“文革”的结束,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我国经济实力较快增长。同时,“文革”后的政策调整造成的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 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46. 39%上升到1985年55. 43%, 年均提高1. 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是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而出现的反弹现象。

第四阶段(1985~2012年), 城市化缓慢增长阶段。从1985~2012年, 全市人口净增160万,改革开放后, 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严格的户籍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同时受“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 中国实行的宏观区域经济倾斜策略如20世纪80年代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的西部大开发使我国中部地区被边缘化, 成为政策凹地, 极大地影响了作为中部地区龙头的武汉市的城市经济聚集和扩散范围, 城市产业创新功能衰退,导致能吸收和容纳的外来人口有限。 (2)、武汉市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体系是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武汉市真正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的历史是一百年。一百年来,武汉的城市规划思想发生过多轮演变,可分为民族主义时期、社

会主义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三个历史时期,编制了七轮城市总体规划,民族资本主义时期引进了有机疏散规划理论,从三镇的尺度对城市只能进 行了分工,奠定了武汉大都市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借鉴前苏联规划思想,强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确立三镇整合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吸收了“花园城市”规划理论,采用“圈层+轴向”的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卫星城和新城。

武汉百年城市发展历程往往伴随着武汉城市规划演变,成为具体代表性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样本。

1954、1959、1982、1988、1996年分别进行了几次城市规划,编制了相应的武汉市城市规划。

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城市规划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

154号)

(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

(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 (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

(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 过)

(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3)、武汉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道路交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道路交通 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交通为主 体的大运量、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轨道交通,构建全是域三网 合一(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区铁路)的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常规公交路线, 强调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强化科技管理水平,奠定公共交通最亲爱城市交通中的 主体单位。2020年,主城区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轨道交通承担公共客运量比例不低于40%,95%居民公共单程时间不长过50分钟。

针对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构建“环+放射”的快速道路系统,在都市发展区规划形成“五环十八射”、主城区规划形成“三环六联十三射”的快速路网络。不断优化主城区干道系统,打通区域微循环,完 善慢行交通设施,形成二环以内行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主城区60分钟,主城

区至城市圈城市120分钟“30-60-120”道路交通体系。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

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3处,包括国家级13处,省级102处,市级16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81处划定江汉路片、一元片、昙华林片等五片历史街区、五片历史地段和六片历史风貌街区,四个旧城风貌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8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