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概论名词解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9 2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语言——母语

①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第一个语言往往是他的母语。特殊情况下,第一语言不一定就是母语。

③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概念相对,是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的。 母语与外语概念相对,是国家的界限区别的。

第二语言——外语 ①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通常一个人的第二语言就是他的外语。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② 一般情况下,外语是人们的第二语言。 特殊情况下,第二语言也不一定是外语。

③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概念相对,是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的。 母语与外语概念相对,是国家的界限区别的。

双语和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的现象。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称为目的语。

第一语言教学:是指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之后有意识的继续学习第一语言而在学校里进行的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语言教学:是与第一语言教学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对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人所进行的其他语言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在学校环境里所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既能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而且还包括与之性质大体相同的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语言能力: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该概念。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交际能力: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该概念。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提出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1983年卡纳尔概括语言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① 语法能力(语言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 ② 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得体运用; ③ 话语能力:连贯表达,逻辑性强; ④ 策略能力:指应变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也称之为过程论。其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其模式大体有四种: 传授式 夸美纽斯 “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 活动式 发现式 发展式 [美]杜威 [美]布鲁纳 [苏联]赞科夫 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与培养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语言习得“关键期”(“临界期”假说):由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流水句:几件事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事理推移次序排列,只有意思连贯,有一定的因果,递进,承接,假设,条件等隐含的关系,就可以不用形式是的连接,一小句一小句连续下去。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在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荡症。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① 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② 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③ 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④ 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 求同趋向; ⑤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只要在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语段。汉语句式语构文化的教学内容一般可以紧密结合语法教学进行。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语义文化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和功能意念的教学和语用规则的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输入假说:克拉申。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并让输入多少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用“i+1”表示。“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克拉申强调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有三大特点:一是慢,二是简化,三是详细化。

先语后文:指先进行口语和听说的教学,后进行汉字和书面语读写的教学,把口语和汉字的教学分开。

语文并进:指口语听说教学与识字读写教学同步。

流派 语法翻译法 (传统法,古典法)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直接法 (改革法,自然法) 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地点 德国 代表人物 [德] 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 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创始人是[德]哲学家沃尔夫 代表性教材 19世纪末西欧,主 菲埃托, 20世纪初 要是德国贝力子 和法国 听说法 20世纪40 布龙菲尔德 (句型法,结构法) 年代 美国 视听法 (圣克卢法, 整体结构法) 认知法 (认知—符号法,现代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交际语言教学)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英]艾克斯利联想主义心理《基础英语》 学 结构主义语言行为主义心理《英语900句》 学 学 法国圣克 卢高等师古布里纳古结构主义心理行为主义心理《新概念英语》 范学院 根汉 学 学 转换生成语法 美国 卡鲁尔 理论(乔姆斯认知心理学 基) 西欧共同威尔金(创体,中心始人), 是英国 亚历山大 社会语言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跟我学》 语音学 心理学的发展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学派)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 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冯特(奠基人), 铁欣纳 詹姆士(创始人), 杜威 [德国]韦特海默等 主要观点 研究直接经验 研究意识的作用 研究整体 相互对立 对视听法有一定影响 [美]华生(创始人), 刺激—反应模式 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斯金纳 学法等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创始人) 无意识决定人的 行为 [美]奈赛尔 《认知心理学》 认知法教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创始人), 罗杰斯 人本思想 成为咨询法,默教法等人本主义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 母语与外语根据国家的界限区别。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78年,对外汉语学科历史转折点。 初创阶段 1953 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50年代) 1958 《汉语教科书》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 巩固阶段 (60年代) 【标志】 1962 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4 北京语言学院 1996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北京语言大学 钟梫《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 (四大原则:实践性,直接性,学以致用,主要的教学原则) 实践性原则,句型教学,语言技能课 1978年确立学科。 1.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 吕必松“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及“交际性”原则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 (90年代)习得与汲取;“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原则 1987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吕必松 1979 季刊《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基础汉语课本》集大成者 1981-1982 刘珣《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套贯彻结构,情景及功能相结合原则的教材,1987年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奖的对外汉语教材 1986 鲁健骥《初级汉语课本》第一套对外汉语教学分技能系列教材 1987 《世界汉语教学》 《学汉语》(不是对外汉语教材)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 1990 《说什么和怎么说?》第一部完全以功能为纲的中级口音教材。 1997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专业

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启发式”,与之相对的是“注入式”

恢复阶段 (70年代) 蓬勃发展阶段 (80年代) 记忆 按其内容 分为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保持的状态和时间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 保持 再认 重现

识记按其目的分为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第二语言的重现也叫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并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四个阶段:蜜月 挫折 调整 适应

陈光磊 把语言的文化因素分为 语构文化 语义文化 语用文化 语言文化因素 是与语言教学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

汉语的意合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词根复合方式,词类功能,词语位置

简约性

汉语结构存在 科学性 和 人文性

“专用语言”——LSP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 总体设计 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中心环节) 语言测试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两个方面:教什么 和 如何教。 “五性”:针对性 实用性 科学性 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是辅助形式。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 教师 学生 和 教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