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08 0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能适应并能及时调整。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题。一方面,3~6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其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甚至难以逆转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一生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此时的个体由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受到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快、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主要体现在:

1、动作发展正常 动作时反应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也是制约儿童心

理发展的因素之一。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的起源,个体动作的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

2、认知活动积极 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正常的认知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

3、情绪积极向上 积极的情绪状态反应了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也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4、人际关系融合 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的体现,它既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5、性格特征良好 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自主、合作等性格特征。

6、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常常会以各种行为表现出来,诸如吸吮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障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匮乏 2、偏重于身体健康 3、偏重认知的培养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开发与发展。即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

社会学和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发展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消除因后天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并进一步促使其潜能的开发,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除加大发展性教育力度外\还应对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疏导和矫正训练\让他们都能以健康的心理面貌出现在平常生活中。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不可缺少\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围绕其目标来确定的主要有:一,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面向少数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幼儿开展互补性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化,其直接体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制约。

1、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同时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学会应对策略。

2、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时人类的基本需要。学前儿童的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地是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进而开始与周围的人和物交往。我们主要是从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恰当评价自己这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科学、规律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 4、学习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学前解读,针对这一阶段儿童渴望“独立”的需要,在教育中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主见,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学习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独立的个性心理品质。

5、进行适合的性教育 学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作用的认识,以及性意向的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一发展结果,不但影响到儿童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而且关系到他们最终形成的个性,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儿童早期的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确立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防止性压抑和性抑制;让儿童正确地了解有关性的问题。 6、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教师要依据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调查、观察、筛查和诊断等方法,及早发现学前儿童的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确定问题的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或早期治疗。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正式的途径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家的心理咨询、一般的行为指导

2、非正式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教育领域,寓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通过优化幼儿园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进行教育,媒体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六、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

1、榜样示范 帮幼儿树立榜样,让儿童通过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榜样的行为和习惯。注意榜样的典型性、权威性和情感性,使榜样和范例能对儿童的行为起到启动、控制、矫正的作用。 2、情景演示 让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作出行为对策。其内容是源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它能帮助儿童认识到一定情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并对之作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反应。

3、行为练习 儿童通过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4、讲解说理 向儿童传授、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的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5、讨论评议 组织儿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交流而取得较一致的认识。 七、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注重情感体验 情感是一种由内而外、潜移默化的过程。引导儿

童感受不同的生活场景,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2、注重环境创设 包括物质层面的环境和精神层面的环境。物质层面的环境主要包括幼儿的活动空间、空气质量的好坏、噪音等几方面。精神层面的环境主要是指无压抑感、充满关爱、激励的情感气氛,能使儿童感动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教育影响。 3、注重多途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多种类的活动、多途径的操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影响儿童,帮助儿童成长。主要有移情训练、角色扮演、模拟活动。 八、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目前幼儿园教师和儿童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2、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具有连续性,因此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保持要求的一致性。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将情绪由外露转为内隐,如伤心时不哭出声音来,受了委屈不敢表现出来等,但又由于情绪调节能力不足而强自压抑。这需要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表达方式,及时发现幼儿的反常情绪,适时帮助其疏导情绪,以爱心来呵护幼儿的心灵。

4、尊重幼儿人格、不要妄下结论 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保护他们健康成长,不要随便下结论,如指责某幼儿有“多动症”,或是其他

行为异常。这会对幼儿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影响其社会性的发展。

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对周围成人的言行举止幼儿注意。因此,需要有效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使各方面的力量保持一致,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心灵健康发展。

九、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表现及矫治方法

学前儿童的心理异常是相对的,主要从常模、程度、特定环境、发展规律这几个发面来看行为表现。且偏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儿童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焦虑、恐惧、拒绝上幼儿园)、儿童发展与学校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语言发育障碍、口吃)、儿童常见的不良习惯(吮吸手指、咬指甲、习惯性阴部摩擦、退缩行为)和儿童的一些其他障碍(遗尿症、夜惊)。

学前儿童一般行为便异的矫治方法有行为治疗、游戏治疗和家庭治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