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通辽、赤峰至京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2016-9-27,徐源强改)

更新时间:2023-10-14 14: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建铁路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蒙辽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9月

目录

1 总则 ........................................................................................................... 1 2 工程概况 .................................................................................................... 3 2.1 线路概况 ................................................. 3 2.2地质及水文特征 ............................................ 4 3组织管理 .................................................................................................... 9 3.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 9 3.2单位职责 .................................................. 9 3.3工作程序 ................................................. 12 4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 15 4.1准备阶段 ................................................. 15 4.2测量阶段 ................................................. 18 4.3评估阶段 ................................................. 21 4.4成果报告形式 ............................................. 22 5沉降变形观测 ............................................................................................ 25 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25 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 25 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 26 5.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 28 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 29 5.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 31 6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32 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 32

I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38 6.3观测技术要求 ............................................. 41 7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 44 7.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 44 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48 7.3观测技术要求 ............................................. 49 8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 56 10.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 56 10.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 58 10.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 60 10.4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 61 10.5特殊情况说明 ............................................ 61 11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 62 11.1数据传输流程 ............................................ 62 11.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 64 11.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 67 附件1:准备工作检查表、结果验收表及评估申请表 ............... 79 附件2: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 82 附件3:附表 ................................................. 83 附件4:专家评审意见 ......................................... 94

II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1 总则

1.0.1为统一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通辽至京沈高铁新民北站铁路工程(以下简称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本细则适用于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在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1.0.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测量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1.0.4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绝对及相对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加强对地质断裂带、膨胀土和软土等特殊地段的观测。

1.0.5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0.6技术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报批稿)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 号));

第 1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7)《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

(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GB/T24356-2009); (9)《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10)《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 (11)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交底材料; (12)蒙辽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相关文件;

(13) 国家、原铁道部及中国铁路总公司其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1.0.7本《实施细则》内容中布设参照下方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

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设计布置说明

(1)路堤地段路基沉降观测采用A1、A2型沉降监测断面。 (2)复合地基处理地段路基沉降观测采用B1、B2型沉降监测断面。 (3)路堑地段路基沉降观测采用D型沉降监测断面。

(4)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采用C型沉降监测断面,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分别设置一个相应的路基观测断面,设置类型同A1、A2、B1、D型,平面布置见C1型或C2型。

具体观测断面布置里程见工点设计图。 2、桥梁沉降监测断面设计布设说明

有砟轨道当桥墩高度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桥墩高度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具体观测标设置里程见工点设计图。

3、隧道沉降监测断面设计布设说明

第 2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向外每25m布设一个断面。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2工程概况

2.1 线路概况

2.1.1通辽至京沈高铁新民北站铁路概况

本项目位于蒙东地区的通辽与辽宁省西部地区,线路自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新民北站引出,经彰武、甘旗卡,引入通辽站,线路全长 196.903km,其中辽宁境内104.488km,内蒙境内92.415km。新建北京方向上、下行联络线共计12.208km,全部位于辽宁省范围内。

其中:正线路基总长154.913km,占线路全长的78.67%;桥梁共27座,长度41.990km(正线左线),占线路全长的21.33%。北京方向联络线路基总长5.608km,占线路长度的45.94%,桥梁长度6.60km,占线路长度的54.06%。全线共设新民北、彰武、甘旗卡、通辽4座车站;预留章古木里图2座车站;设田家窝堡线路所1座,在建京沈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增设姚家窝堡线路所1座,其中新民北为本线与京沈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的接轨站,其余各站均与大郑铁路的既有车站共站。

沿线最大冻结深度:

新民枢纽-DK28+300为1.37m,DK28+300-DK108+000为1.48m,DK108+000-DK172+000为1.36m,DK172+000-通辽站为1.79m。

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工程计划总工期48个月,计划开工日期2016年7月,计划竣工日期2020年5月,具体工期按照批复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第 3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要求。

2.1.2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线路概况

本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沿线经过喀左县、建平县、宁城县、喀喇沁旗、元宝山区、红山区、松山区等七个县级及以上行政区。正线线路长度156.189km,其中辽宁省境内54.867km,内蒙古自治区境内101.322km。新建北京方向上、下行联络线共计10.958km,全部位于辽宁省境内。

全线共有隧道15座,全长30.5 km,其中正线隧道10座,全长26.7km,双线隧道7座,长22.7km;单线隧道3座,长4.0km,占线路全长的16.57%;其中长隧道有一座,为天秀山隧道(9071m);特长隧道有一座,为建平隧道(11280m)。北京方向联络线共有单线隧道5座,全长3.8km,占线路全长的31.81%。

沿线最大冻结深度1.53m。 2、线路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速度目标值:250km/h

本项目于2016年7月开工,计划2020年7月30日建成通车,建设工期5年。

2.2地质及水文特征

2.2.1地形地貌

赤峰至京沈铁路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形主要是Ⅲ级,测区地处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冬季长达5个月,最大积雪厚度约为52厘米,最大降水量1130毫米。主导风向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3m/s,

第 4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平均无霜期136天,测区内林业资源为主,全线沿既有铁路通道,交通比较便利,线路全线数目较多,新线测量较为困难。

通辽至京沈铁路DK633+125~DK75+000段,柳河冲洪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植被覆盖较好,大多辟为耕地。

DK75+000~DK169+000段,风积平原为主,地势较平坦,局部有起伏,大部分分布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等,植被覆盖一般,局部辟为耕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

DK169+000~通辽站,西辽河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大多辟为耕地,局部分布低洼湿地。 2.2.2 地层岩性

线路所经地区出露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沿线零星分布。岩性有填筑土、素填土及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含砂粉质黏土、粉土、砂砾石。分布于冲洪积平原、河床、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局部分布淤泥、淤泥质土。第四系全新统风积(Q4eol):广泛分布于通辽地区,由一系列的固定砂丘或砂垄组成,多呈浅黄或白色,以中细粒石英或长石砂为主,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上侏罗统(J3):上部酸性喷出岩以英安岩为主,少量流纹岩;下部中基性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少量玄武岩,夹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多层沉积岩。分布于DK633+125~DK70+500范围内,埋深8~35m以下。 2.2.3 地质构造

线路通过中朝准地台华北地台及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内蒙大兴安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两个构造单元,东西走向的赤峰—开原大断裂为上述两个构造单元的分界线,该断裂被新生代地层所覆盖。区域内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是区域上主要的控制性构造。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的发育次之。其中近东西向断裂形成较早,多被其它方向断裂切割或改造;北西向断裂

第 5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规模较小,主要是配套构造,但活动较新。区域新构造运动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并伴随有继承性断裂活动。 2.2.4 气象与地震

线路主体大部走行于辽西、蒙东境内,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季风气候区,至通辽地区过渡到北寒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特点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按照对铁路工程影响气候分区为寒冷地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通辽连接京沈高铁新民北站铁路工程范围内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特征周期分区为一区。 2.2.5 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主要的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平原、河谷区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局部具承压性,其中砂类土层中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为1~10m,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以蒸发排泄为主。

地下水一般对混凝土结构不具侵蚀性,局部地势低洼段及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下水对混凝土具硫酸盐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一般为H1;氯盐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一般为L1,部分为L2;土壤局部有盐类结晶破坏,环境作用等级一般为Y1。 2.2.6 工程地质特征

1、不良地质 (1)风沙

老哈河与英金河之间分布有固定沙丘及沙地,沙丘相对高差2~8m,地表植被主要为杂草及杨树林,局部有沙柳,较茂密,地表有结皮,危害轻微。主要分布于DK75+000~DK169+500段落,地貌形态以半固定沙丘、固

第 6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定沙丘为主,局部辟为耕地。

线路沿线经过固定沙丘及沙地,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施工临时占地等破坏周围环境的区域应及时恢复植被。

沿线沙丘上部3.0~4.0m深度范围内呈松散~稍密状态,地基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2)地震液化

新民北站~DK47+800、DK135+300~DK193+300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局部全新统饱和粉土及砂类土为地震液化土。粉土、粉、细砂中部分地段为地震液化层。这些段落中地震液化层厚度不大,多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布于路堤地段的液化层,应采用强夯、挤密砂桩或碎石桩进行加固处理;分布于桥梁地段的液化层设计时应考虑液化层对桩基的影响,并应根据检算结果采用适当处理措施。此外,其它各类工程均需按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及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2、特殊岩土 (1)填土

沿线填土主要为填筑土、素填土和杂填土。填筑土主要分布于公路、铁路及乡村道路路堤。素填土地段地基应夯实处理。杂填土主要分布于城市及村庄附近,杂填土成分复杂,软硬不均。

(2)软土及松软土

线路平行柳河走向,走行于柳河冲洪积平原谷地,局部跨越泛洪区,表层以粉质黏土夹草炭土透镜体、砂为主。河流、湖泊等地势低洼处局部以透镜体形式分布冲积、湖积淤泥、淤泥质土及粉细砂,一般厚度2~5m,埋深小于20m,路基基底欠稳固。

松软土为不具备软土特征,但其基本承载力低、沉降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的土,沿线地表均有分布,厚度2~5m,新民北站~DK48+800分布深度5~

第 7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对施工单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审核;

(4)每个段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督促施工单位在7天内提交观测报告,并进行审核签认,报送蒙辽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由蒙辽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通知评估单位组织进行评估。

3.3.3 设计单位

(1)单位(单项)工程开工前14天,应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路基、桥梁)等设计资料;开工前7天,按照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对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2)观测过程中,现场配合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有关记录进行签认。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提交工程部;

(3)针对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具体意见,在评估之前报送工程部。 3.3.4 咨询、评估单位

(1)(1)对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过程进行全程咨询、检查及指导;

(2)现场设常驻人员,每周对各标段全面检查、指导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监督问题的整改;每月由负责人带队全线集中检查一次,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报公司工管部;(建设单位要求)

(2)(3)对满足评估基本条件的工程进行评估;

(3)(4)对段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向工程部提交正式评估报告,明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值和要求,是否可以进行轨道施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3.3.5 建设单位

(1)督促各单位按各自职责和分工做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协调工程

第 13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相关问题,如有重要问题要及时向蒙辽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报告。

(2)收到施工单位评估申请后,及时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3)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数据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单位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

第 14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4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4.0.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 4.0.2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4.0.3在各构筑物主体(不含进行预压的路基段落)完工,满足规范要求时长后,且在轨道结构施工前,进行沉降评估。

4.0.4对于堆载预压的路基,在堆载预压时长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后,需进行卸载预评估,并且在轨道结构施工前进行终评估。

4.1准备阶段

4.1.1工作流程

图4.1.1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

第 15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4.1.2工作内容

1、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 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1)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 (2)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 (3)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 (4)桥梁徐变设计值;

(5)监测断面布设里程、断面布设通用图; (6)全线精密高程控制网建网及复测成果; (7)线路平、纵断面图; (8)全线断链表;

(9)全线各构筑物类型连续里程工点表。 2、技术交底。

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 (2)观测设备观测要求;

(3)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 (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3、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员、设备情况;

(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 (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第 16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

(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监理单位主要核查:

(1)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实施细则》要求; (3)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实施细则》要求; (4)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评估单位主要核查:

(1)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实施细则》要求; (2)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实施细则》要求; (3)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5、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

(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4.1.2所示;

(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 (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 6、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 (1)按设计文件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3)应有专项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 7、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1)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

第 17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注:1、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应进行观测)。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6.3.8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测量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监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单位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断面的填筑。

第 43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7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7.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1.1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7.1.2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监测点埋设要求时,遵守设计文件。 7.1.3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7.1.4墩身观测标

1、有砟轨道段落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具体观测标设置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图7.1.1有砟轨道段落墩身观测标

2、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

第 44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3、承台及墩身观测标平面位置图如下。

图7.1.2墩身、承台观测标平面位置示意图

7.1.5梁体观测标

1、对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初期生产的3孔梁应逐孔进行观测,当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时,可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2、观测点布置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大跨度连续梁布点位置参照沉降观测设计文件。

第 45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图7.1.3简支梁梁体徐变观测标

图7.1.4梁体徐变观测标布置示意图

7.1.6涵洞观测标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第 46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图7.1.5涵洞观测标

7.1.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7.1.6所示,其中测点1,3,4,2,1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5,6,4,3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图7.1.6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7.1.8桥梁墩台或墩身监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7.1.7所示。

图7.1.7桥梁墩台无砟轨道段落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第 47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及特殊地质条件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5.3.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5.3.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相邻工作基点间闭合差超过限差要求时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5.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4.1每次工作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当相邻工作基点(或基准点)间闭合差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需对工作基点(或基准点)进行修正调整。

5.4.2工作基点(或基准点)进行修正调整时,需以与其相邻的不少于两个基准点为基准,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调整。

5.4.3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4.4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严格按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独立进行两次往返观测,满足限差要求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并且固定人员,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水准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基准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尽

第 28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量固定观测环境”,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5.4.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仪器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读取倒尺读数。

5.4.5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5.4.6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按要求整理观测数据,加强复核,所有观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

5.4.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5.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5.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的基准点。

5.5.2水准仪使用DS05级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5.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

第 29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5m,最大读数小于2.80m(3m水准尺);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5.5.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5.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5.5.6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5.5.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5.5.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5.5.9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5.5.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起算点需使用咨询单位评估后成果。

第 30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5.5.11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5.5.12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5.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5.6.1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专门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

5.6.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在架梁前可采用在墩身上帖反射片的三角高程方式进行,架梁后可以把水准路线转移至线上。

5.6.3其他常规手段无法实施或实施有较大困难的段落,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 31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6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6.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6.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

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5、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不同地基处理措施相邻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处设置3个观测断面:距离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中间设1个。观测内容同相邻路堤。

6.1.3监测点的设置原则

1、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

3、设计文件中对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作明确规定时,按设计文件执行。

第 32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7)测点的沉降记录表;

(8)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

(9)特殊情况说明:如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4.4.2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1、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

2、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3、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

4、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

5、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 6、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 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4.4.3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1、要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

2、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4、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

5、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 4.4.4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

第 23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1、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

2、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 3、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 4.4.5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

1、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 2、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置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

3、协同业主单位、设计单位一起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 4、测点的荷载—沉降—时间变化曲线; 5、测点的荷载—沉降速率的变化曲线; 6、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

7、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 8、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 9、评估区段是否达到进行轨道铺设的条件。

第 24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5沉降变形观测

5.0.1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根据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5.0.2直接采用线下精密高程控制网作为构筑物变形监测的基准网,并在其基础上加密工作基点,应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进行定期复测并对稳定性分析。

5.0.3对于特殊结构或特殊地段应建立独立监测网,独立监测网的基准点不应少于三个。

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重点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5.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 测量等级 二等 三等 垂直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5 ±1.0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3 ±0.5 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5.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5.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第 25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表5.2.1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往返较差、每站高检测已测高准点高附合或环差中误差较差差中误线闭合差差(mm) (mm) 差(mm) (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DS05型仪器,按二等 0.5 0.15 0.3n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4范》一等水准测量的技n术要求施测。 DS05或DS1型仪1.0 0.3 0.6器,按《高速铁路工程0.8n 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n为测站数

n 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3.1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共用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5.3.1的规定。

第 26 页

赤峰、通辽至京沈高铁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注:1-盖板;2-地面;3-保护井;4-素土;5-混凝土

图5.3.1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工作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5.3.2基准点的检测

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

第 2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m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