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1 19: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的作用与地位已大大提高,影响力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基本原则,来把握金融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而认识和探讨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金融现象,研究和解决金融经济问题,同时也为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融基础是一门介绍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金融基础的涵盖面较宽,凡与金融领域相关的范畴几乎都包括在内。本课程系统的阐述了金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运行规律,客观地介绍世界主流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行的机制及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金融基础是金融、证券、保险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是金融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等专业的起点课程。本课程的内容根据银行、证券、保险课程基础知识需求设计,培养学生从事金融证券保险期货行业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础职业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

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用案例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具有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各领域知识的介绍,注重金融工程以及现代金融工具的构架与创新,及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力求实现模块化教学安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金融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三个专业的不同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各有侧重。本课程在广泛听取“金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金融行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及与金融基础课程有关的金融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对

应连接,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课程改革方向,结合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与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

2.1课程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岗位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对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学生对金融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2每个章节(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现代金融案例为载体设计活动

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针对不同金融领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

本课程从宏观、微观金融领域中的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和操作操面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风险种类以及风险转移等,提高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识别,特别是金融基层工作中一些常见的金融诈骗、欺诈行为和风险损失的判断和分析方法进行教育。

2.4在宏、微观金融知识传授中,注意从课堂讲述转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让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理论和知识为我国金融改革,金融管理等政策方针开药方,提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具体步骤如下:

(1)在课程建设之初,与我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进行座谈讨论,了解金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需要员工具备哪些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2)在广泛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金融行业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调研,了解基层岗位员工在工作中对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以及金融基础理论对员工综合能力提高的支持。

(3)在调研和访谈后,根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要求,确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标准,并随着金融企业实际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其紧密与金融行业基层岗位工作要求相结合。

(4)在教学中,既要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工作实际的需要,又要通过给学生创造各种模拟金融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强化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和支撑,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与实际相结合,达到金融基础教学标准的要求。

建议本学习领域学时为72课时。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金融服务理念和金融风险意识,使学生具备银行、证券、保险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

学生将具备以下基本技能,具体如表所示。

金融能力目标

金融能力 金融能力目标 (1) (2) (3) (4) 能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 熟练进行语言和行为的社交与沟通; 能有效领导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具备应对市场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 (1) 团队合作能力 (2) 金融客户沟通技巧,社交能力 (3) 金融从业职业道德 (4) 领导策略 (5) 金融市场、社会应变能力 (6) 再学习深造能力 (1) (2) (3) (4) 商业银行管理能力 金融产品营销能力 国际金融分析能力 保险营销能力 (1) 能用货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 (2) 能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初步能判断信用工具的价格(利率)趋势; (3) 能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基础知识、形成和发展基本理论系统的解释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4) 能用商业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类型和组织架构、能初步判断各类商业银行业务的范畴; (5) 能用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和基本业务知识解释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及其业务情况; (6) 能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运作规律理论分析、解释我国金融市场相关现象; (7) 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 (8) 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基本理论解释相关经济现象; (9) 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货币政策的使用条件、解释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能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 (10) 能用金融监管的基础知识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及其各国监管机构的地位和职能; (11) 能用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简单判断一些国际金融相关概念; (12) 能用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 方法能力 (1) (2) (3) (4) 金融语言表达能力 金融应用文写作能力 投资统计分析能力 证券信息获取调查分析能力 (5) 金融软件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能力 (6) 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1) (2) (3) (4) (5) (6) 表达准确、语言流畅; 准确、规范的撰写工作所需的各类公文; 熟练运用数学和统计分析的技能; 能准确获取、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资料; 能熟练准确进行现代办公工具的操作; 能准确获取、整理、分析和运用证券数据资料。 4.课程内容和要求

金融基础课程共有11个工作项目,各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如下:

序工作知识内容和要求 号 任务 1 货币与货币制度 1.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演变; 2.理解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3.掌握货币制度的内容、类型及我国的货币制度; 4.了解国际货币体系 技能内容和要求 1.能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理论判断未来货币的发展形态; 2.能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理论解释现实社会中货币的作用; 3.能用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解读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不同货币层次的概念; 4.能用货币制度的理论分析不同货币制度的特点、判断货币制度的类型,并解释我国目前货币教学组织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货币产生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形式交易,寻找学生环境中能够充当货币的商品。一人扮演商品需求者、一人扮演商品供给者。 2.参观货币金融博览馆。 3.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未来货币的发展形态、未来货币的发展形态、现实社会中货币的作用、我国目前货币制度等案例。 参考 学时 4 制度。 2 信用与信用工具 1.了解现代经济中有哪些主要的信用形式,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作用; 2.理解信用及信用的基本特征;3.熟悉主要的信用工具;掌握什么是利息与利率及基本计算、利率的种类; 4.了解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利率的作用。 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相关现象、能初步判断信用工具的价格(利率)趋势: 1.能用信用的基本知识正确解释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2.能用信用形式的基本理论分析、解释和判断现实社会中的不同信用形式; 3.能利息的基本理论解释利息的来源; 4.能用利率的基本理论解释我国利率调整的原因; 5.能用利率的基本理论判断我国利率的调整趋势; 6.能用利率的基本理论分析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基础知识、形成和发展基本理论系统的解释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1.能用金融中介机构基础知识识别金融机构; 2.能用正确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基础知识系统的阐述我国目前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3.能初步掌握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基本业务活动: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不同信用形式。一人扮演信用需求者、一人扮演信用供给者。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民间集资的合法性问题、我国利率调整的原因、我国利率的调整趋势、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 3 金融1.了解金融机构机构的分类和金融机体系 构的功能; 2.理解金融体系的一般构成;掌握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 3.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金融体系;重点掌握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体系; 4.熟悉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中央1.了解中央银行银行 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掌握中央银行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金融机构产生的过程。一人扮演资金需求者、一人扮演资金供给者、一人扮演金融中介人。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金融机构的标准、我国目前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缺陷、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6 4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货币发行过程。一人扮演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一人扮演顾客、一人扮演4

的职能; 3.熟悉中央银行的分类; 4.掌握中央银行的三大业务。 1.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 2.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 3.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 4.能用中央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 用商业银行的基础理论解释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类型和组织架构、能初步判断各类商业银行业务的范畴 1.能用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初步解释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相关改革; 2.能用商业银行基础知识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类型和组织架构; 3.能用商业银行业务划分的基本理论判断各类商业银行业务的范畴。 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运作规律理论分析、解释我国金融市场相关现象 1.能金融市场的相关基础知识解释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功能; 2.能金融市场的相关基础知识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 3.能金融市场的相关基础知识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1.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中国人民银行的人员。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地位、基本业务。 5 商业1.了解商业银行银行 的的起源和发展; 2.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3.了解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4.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5.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6.了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金融1.了解金融市场市场 的概念和构成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及功能; 2.掌握货币市场的特点及构成;3.掌握资本市场的特点及构成;4.熟悉外汇市场的概念、种类、构成、业务活动及黄金市场的有关内容。 货币1.理解货币供给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不同信用形式。一人扮演信用需求者、一人扮演信用供给者。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民间集资的合法性问题、我国利率调整的原因、我国利率的调整趋势、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8 6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金融市场的交易,如证券交易等。一人扮演市场中介参与者、一人扮演顾客、一人扮演市场组织者。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功能、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问题。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8 7 6 供求 和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货币供给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分别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货币需求的认识、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的表现和调节机理等内容; 3.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类型; 4.熟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 8 货币1.明确货币政策政策 的最终目标及其含义; 2.了解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方法; 3.理解我国最终目标选择的思路; 4.掌握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5.熟悉货币政策的效应及传导。 紧缩基本理论判断某一经济现象是否属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2.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基本理论解释其原因; 3.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基本理论分析其基本对策; 4.能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基本理论解释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模拟通货膨胀的后果。一人扮演商业银行人员、一人扮演企业财务人员。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内涵、原因及其对策;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治理的角度讨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能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 1.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货币政策的具体使用条件; 2.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条件; 3.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 4.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 用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能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 1.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货币政策的具体使用条件 2.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条件 3.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释我国货币政策运用情况 4.能用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判断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趋势。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6 9 国际1.理解外汇的概8 金融 念,熟悉外汇和汇率的分类; 2.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 3.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4.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5.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节; 6.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和形式。 10 保险、信托、租赁 简单判断一些国际金融相关概念 1.能用外汇的概念判断外汇的标准; 2.能用汇率的概念简单计算外汇的兑换; 3.能用国际收支的概念简单判断国际收支项目的收与支; 4.能简单了解国际收支平衡与条件的概念 。 模拟外汇交易。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外汇的标准、国际收支的调节基本方法。 1.理解风险、保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处理险、租赁、信托的保险、信托、租赁业务。 概念; 2.熟悉保险的分类、保险合同内容、信托的种类、租赁的程序; 3.掌握保险的原则、信托的构成要素、租赁的种类. 1.理解金融监管的定义、特征;2.熟悉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目标与原则; 3.重点掌握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措施; 4.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 5.掌握金融创新的内容;理解金融创新的意义; 6.理解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 用金融监管的基础知识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及其各国监管机构的地位和职能 1.能用金融监管的基础知识分析我国不同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 2.能用金融监管的基础知识分析我国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 3.能用金融监管的基础知识分析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4.能用金融创新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金融创新中的问题。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保险营销,一组客户、一组代理人;模拟保单的填写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我国保险发展前景、信托、租赁的意义。 8 11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 1.情景模拟:组织学生模拟商业银行违规案例。一人扮演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一人扮演顾客、一人扮演中国人民银行的人员。 2.学生讨论:案例讨论,讨论某商业银行业务合法性、我国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问题。 8 5.教学条件

5.1实验实训条件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实验和实训条件,这些条件必须依托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进行可控性的和有计划性的技能训练,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实训内容;通过校外实训的真实性和业务发生的随机性,实现校内外实训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要求的互补。

金融基础学习领域校内实训需要建立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室。该实训室应该是融教学管理功能、市场信息反馈功能于一身的国内领先的金融综合实训中心,硬件设备和空间应该满足75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和社会培训的要求,学生只要按质保量的在校内完成分岗位、分阶段、分情境的实训学习活动,就初步具备了金融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要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零距离的职业环境,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练成一身过硬的职业技能。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安排观摩教学、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训事项。同时,聘请实训基地的专业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顾问、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加审议专业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等工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为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专业提供有力的保证。 5.2学材与教材 5.2.1参考书目

(1)江其务.2002年.货币银行学.第二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高建侠:《金融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 (3)魏永芬.2005年.金融基础.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谢太峰.2006年.金融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杜佳.2006年.货币金融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戴国强.2006年.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盖锐.2005年.金融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8)张亦春.2005年.货币银行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9)易纲吴有昌.2001年.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姜学军.国际结算.2000年.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1)王有明杨生斌.2003年.现代金融概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2)倪信琦、吴军梅.2006年.金融学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3)张景顺、蔡则祥.2002年.货币银行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4)张亦春.1999年.金融市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5)刘连生.2005年.保险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6)黄达:《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1

(17)戴国强:《货币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9

(18)郑道平,张贵乐:《货币金融学原理》(第六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07。 (19)吴腾华:《货币银行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1

(20)(美)迪恩?克罗绍著,吕随启译校:《货币银行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06

(21)博迪著,曹辉译:《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22)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8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1 (23)曹龙骐:《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4)成力为:《货币银行学》,科学出版社,2003.08 (25)沈伟基:《货币金融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09 (26)韩汉君,王振富:《金融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0 5.2.2网络资源 (1)学院网络课程

(2)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网站; (3)银行、证券、保险协会的网站;

(4)各大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网站。 5.3教学团队 5.3.1专任教师资格

(1)专业资格。必须经过金融、证券方面的系统化学习,具备升后的金融专业理论功底,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

(2)技术职称资格。必须具有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执业能力。

(3)工作态度。应具备热爱学生、严谨求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4)职业经历。应来自证券专业工作一线,或每年在相关岗位挂职锻炼10周年

以上。

(5)实践能力。能熟练掌握金融等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体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专业领域创新的能力。 5.3.2兼职教师资格

兼职教师必须了解党和国家有关金融从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身体健康,能在坚持正常工作的同时,承担证券专业教学任务(专业专题讲座、校外实践操作指导等)。 5.3.3特聘兼职教师资格

(1)须具备良好的证券职业道德、证券专业素养和较高的证券从业技能水平。 (2)具有5年以上证券专业工作实践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行政领导职务),或者是在相关行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

(3)相关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并具有相应的实战经验,对金融业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独到见解。

(4)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能胜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并且有能力及信心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

(5)口头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思维敏捷,有个人魅力;具备时代精神,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6.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

6.1教学组织

本课程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实施互动式教学活动,通过校内金融模拟综合实验室仿真情境训练,学生边学边做,培养学生金融业务的职业能力。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计工作任务,以快速准确完成任务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

(2)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法

以小组形式,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金融案例演示和金融视频新闻播放,让学生了

解并参与讨论最新金融热点,就学生比较关注的金融知识重难点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教学法

以小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任务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的形式进行模拟演练。

(4)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来处理和操作实际金融业务,强化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业务能力,培养金融职业素养。

(5)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适当采用公开出版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着手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争取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上网演示。

积极使用实验室,多方面采用虚拟的教学软件进行实践实训。 6.2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证券发行与承销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专业教学情况,完善证券发行与承销学习领域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证券保荐岗位工作任务的掌握。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甄别和选拔功能。应该采用工作过程与情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个人与团队合作、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手段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根据各情境目标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成长记录方式,如学生平时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和工作过程记录、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等,强调学习领域中的情境分段考核。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定位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的金融知识和相应能力。

实施评价,还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小组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金融岗位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过程考核占40%,

期末考核占60%,总评60分为合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