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5-20 20: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

(3)个性

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②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幼儿对外界的影响是有自己的选择意向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你最值得信赖的考试顾问】 2010年9月23日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比如:幼儿园中小班(3~4岁)的孩子与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跃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年龄小的儿童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开始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突出表现为出现初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爱好、明显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点。这些与幼儿逐渐形成了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态度相关。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新生儿期(0—1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预示心理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2.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期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如果长时间处于单调的活动状态下,容易发生疲劳,容易由于疲劳而分心。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缺乏规则的约束造成分散。

(3)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很容易被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很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在活动中很难随意进行转换。

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恰当的活动方式,幼儿是能够以他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很好地进行活动的,而且活动中幼儿的注意也相对稳定。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随意称作多动症。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五章:幼儿的记忆

来源:考试大 【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2010年9月25日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恢复几个过程。其中,恢复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从记忆内容看,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言记忆。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表象的概括性,

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不开记忆。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牛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并且,这种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教育下产生,这种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二)理解性: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幼儿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用得少,但是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五章:幼儿的记忆

来源:考试大 【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2010年9月25日 三、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发生着“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幼儿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这就是“幼儿期健忘”。因而,对幼儿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二)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以下因素:

1.活动材料的性质

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的无意记忆记住。 2.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都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 3.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如果记忆材料成为幼儿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如果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的记忆会有很好的效果。

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幼儿对竞赛性活动的兴趣较大,积极性也高,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四)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记忆保持和遗忘

记忆保持的过程是对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被遗忘,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被保持住。保持越多,遗忘越少。

(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 (3)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教师需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①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②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③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④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五)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1.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②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 2.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 (六)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偶发记忆

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把没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结果使中心记忆课题完成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叫作偶发记忆。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朝有意记忆方向努力发展。 2.“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像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像的东西区分开来。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六章:幼儿的想像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0年9月25日 一、想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像的概念 1.想像的涵义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想像过程中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想像的种类

根据想像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不自觉的想像某种形象的过程;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像又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创造想像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像具有首创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像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想像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等都是依靠幼儿想像的过程。

2.想像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而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像。想像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应该充分发展幼儿的想像,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六章:幼儿的想像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0年9月25日 二、幼儿想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以无意想像为主,有意想像开始发展 1.无意想像的特点

(二)再造想像为主,创造想像开始发展

再造想像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像在再造想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者是根据想像过程的独立性和想像内容的新颖性区分的。 1.幼儿再造想像的发展

幼儿再造想像的特点:①幼儿的再造想像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③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 2.幼儿创造想像的发展

幼儿创造想像的发展及特点:①最初的创造想像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②形象和原形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③发展的

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形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三)想像有时和现实混淆

幼儿时期,常将想像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②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③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如同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来_源:

三、幼儿的想像与幼儿的活动

(一)幼儿想像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在幼儿想像发展中,常常会把自己想像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有时,由于孩子想像的特点加上孩子记忆的不精确、记忆概念掌握不好以及表达能力有限,也会出现类似“说谎”的情况。成人在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以后,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幼儿、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假想的,什么是真实的,从而促进幼儿想像的发展。

(二)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像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表象是想像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像的水平。表象越丰富、准确,想像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反之想像就会狭窄、肤浅甚至荒诞。语言可以表现想像,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像的发展。幼儿在表达自己想像内容时能进一步激发起想像活动,使想像内容更加丰富。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像发展的条件

文学活动中的讲故事能发展幼儿的再造想像;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讲述,更能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构思、加工,创造出自己满意的内容。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像异常活跃。幼儿进行游戏,总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幼儿想像的物质基础。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像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是提高幼儿想像力的重要措施。除通过讲故事、绘画、听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想像力之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一些诸如信息技术等多媒体形式。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七章:幼儿的思维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0年9月25日 一、思维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思维的基本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思维与感知觉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时期,这种联系尤为密切。人的思维是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如果没有大量的感知材料,思维就无从产生。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思维的发展更不可离开感知觉的发展。

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中的词都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联系的概括。在幼儿的思维发展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尤为密切,发展幼儿的语言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思维的特点

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幼儿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是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思维对幼儿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认识方面,它还渗透到幼儿的情感、社会交往和个性等方面。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水平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使幼儿知道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①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②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③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这种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幼儿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1.直观行动思维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直观行动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1)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3岁的孩子直观行动思维表现非常突出;3~4岁幼儿身上也常有表现。这种思维更多地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这个思维阶段的幼儿,其思维只能在动作中进行,常常表现为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动作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结束了。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3~六七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六七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幼儿阶段只处在抽象选择思维的萌芽时期。 (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表现出具体形象性。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特别是在小班初期的绘画和游戏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幼儿开始逐渐用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

(四)幼儿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 1.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

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 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较为本质的特征,如功用的特征或若干特征的总和。

幼儿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①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②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 2.幼儿对事物判断的特点

(1)判断形式间接化。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间接判断通常需要推理,反映事物之间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制约思维的基本关系是因果关系。 (2)判断内容深入化。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即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能把客体的关系分解,并概括出来;开始反映概括的规律,分解的深度和概括性也就逐渐提高。

(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生活的态度为根据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还要经过从以事物的偶然性特征为依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原则为依据,然后开始一些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客观逻辑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h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