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马临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14 16:45: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 语文

(全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必须使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萦带(yíng) 愧怍 燕然勒功(yàn) 妇儒皆知 ..B.挚痛(zhì) 元勋 深恶痛绝(wù) 家喻户晓 ..C.嘱咐(zhǔ) 震耸 锋芒必露(lòu) 大庭广众 ..D.昼夜(zhòu) 取谛 目不窥园(kuī) 鞠躬尽萃 ..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C ) A.他品学兼优,时时以集体利益为重,处处为他人着想,被评为“校园之星”是当之无愧的。 ....B.执着是锲而不舍,是持之以恒,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歌。 ....C.眼前这绚丽缤纷的美好春景,真使人扑朔迷离,应接不暇。 ....

D.西方一些媒体对拉萨事件的报道与事实真相截然不同,严重脱离了新闻媒....介的基本道德,真是令人遗憾。

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光武帝的史事。

B.《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大胆泼辣而又有些心理扭曲,缺少中国妇女常见的温柔和顺从。

C.《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陈然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D.《创业史》中梁生宝是一个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

4.语言运用——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C )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 。风雨中傲然挺立,任狂风呼啸、霹雳惊天、暴雨肆虐。 。和风吹过,树叶沙沙,那是我们真诚的致意——向湛蓝的天空,向炽热的太阳,向广袤无垠的地。 。深深踏入土壤,与脚下的土地有同样执着的坚持,不论是润如油膏的田埔,还是瘠薄干瘦的荒野。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一棵气宇轩昂的参天大树!

①披拂摇曳的枝条,是我们挥舞的手臂 ②铁一般坚强的树干,是我们伟岸的身躯 ③粗壮的树根,是我们有力的双足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5.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游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C ) A.这是我惠赠给你的礼物,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B.奉上我的拙作一部,敬请拜读。

C.今天寒舍因为你们的到来而蓬荜生辉,衷心地谢谢大家的到来。 D.请各位校友到阅览室题字作画,我们将惠存大家的作品。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2分)

①《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

③《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④《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

⑤《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⑥《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

⑦《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

⑧《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愿驰千里足 , 送儿还故乡 。

⑨《竹里馆》中表达诗人隐居却并不孤独的诗句是: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

二、阅读(50分)

(一)城里人与乡下人(15分)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放炭火上烤熟。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微弱的火焰上,一条幻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 就是 这种粮 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9.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 分)

参考答案:①热情好客,如对“我们”热情款待;②率直、实在,如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③有些狡黠、自私,如“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10.“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想到了什么?(3 分)

参考答案:①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②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不知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③想到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在吃这个大问题上,怎么尽失。

11.对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陈述观点并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老农的做法是可笑而错误的。①他把清洁的食品留下,把上了农药化肥激素的卖出,是狭隘自私的表现;②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缺乏见识与胸怀;③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

12.文章以“城里人与乡下人”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参考答案:以“城里人与乡下人”为题,因为:(1)文章两个主要人物“我”与“老农”,一个是城里人,一个是乡下人,故事发生在我们身上;(2)以小见大,文章揭示的问题不是我和老农间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城里人”与“乡下人”有着很重的隔膜,是两个绝对对立人群,拉大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距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3)篇末点旨,文章结尾写道老人开心地告知我他的一双儿女也将成为城里人这一细节,除了对上文老人的言行、思想给予反讽以外,更主要是引发人们的深思: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休戚相关的同一体。

(二)妈妈,你要记得我(15分) “妈妈,你要记得我。”这句话不是一个幼儿跟妈妈撒娇的话,而是一个72岁的儿子向92岁的老母亲说的话。

这个72岁的老人是我的爸爸,这句话是他现在每天向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说的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6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