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4-01-09 1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2008—2020)

说 明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区域的环境背景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背景???????????????????????1 第二节 人文历史环境背景?????????????????????3 第三节 社会经济状况???????????????????????4 第二章 地名总体布局 …………………………………………………………5 第一节 地名分区和规划要点 ???????????????????5 第二节 区块地名规划???????????????????????5 第三章 地名通名规划 ???????????????????????8 第一节 通名使用原则与类别????????????????????8 第二节 道路通名????????????????????????9 第三节 住宅区通名???????????????????????10 第四节 商用楼宇通名??????????????????????11 第五节 桥梁通名 ???????????????????????11 第四章 地名专名规划????????????????????????12 第一节 专名采词原则??????????????????????12 第二节 道路专名????????????????????????12 第三节 住宅区和商用楼宇专名 ????????????????? 13 第四节 桥梁专名 ???????????????????????14 第五章 道路名称规划????????????????????????14 第一节 道路名称规划原则????????????????????15 第二节 快速路名称规划?????????????????????15 第三节 主干路名称规划?????????????????????15 第四节 次干路名称规划?????????????????????15 第六章 地名标志体系规划 ?????????????????????15 第一节 地名标志设置的重要性与范围???????????????15 第二节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 ??????????????????16 第三节 地名标志体系??????????????????????16 第四节 地名标志的类别与设置??????????????????17 第七章 地名文化保护规划 ?????????????????????19 第一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目的和意义????????????????19 第二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19 第三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范围和对象????????????????20 第四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措施?????????????????20 第八章 地名调整优化规划 ………………………………………………………21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第九章 地名规划实施与管理 ……………………………………………………21 第一节 修订《岱山县地名管理实施办法》?????????????21 第二节 建立贯彻地名规划工作机制与规章制度???????????21 第三节 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22 第四节 调整的要求???????????????????????22 附 录 岱山地名文化特色研究???????????????????23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第一章 规划区域的环境背景

第一节 自然环境背景

一、地理位置

岱山县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中部,属长江三角洲区域,处于长江、钱塘江入海口南端,杭州湾外缘。东连浩瀚的太平洋;东南至黄大洋、小板门水道,连接普陀区海域;西南至灰鳌洋、灌门水道,与定海区隔海相望;西至七姊妹列岛,与嵊泗县海域相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07′——30°38′,东经121°31′——123°17′之间。县域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874平方公里,陆地326平方公里,潮间带滩涂42平方公里。2002年总人口20.3万人,陆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3人。辖高亭、衢山、东沙、岱东、岱西、长涂镇和秀山乡等6镇1乡,153个行政村,17个居民委员会。

二、自然条件 1、地貌

岱山为海岛丘陵地貌,大地构造上属天台山脉入海陷落的残余部分,群岛环抱,分布密集,多为基岩岛。衢山岛观音山为岱山最高峰,海拔314.4米。全岛地势东高西低,丘陵与岛屿走向基本一致。滨海平原主要有岱山岛的岱西、岱中、岱东和泥峙滨海平原,秀山岛的南浦、北浦滨海平原,衢山岛的桂花——太平滨海平原等。其它岛屿均为一岛一丘,间有零星小平地。各大岛以西北部淤积最快、多淤泥、泥沙质类型;东部稳定,以沙滩居多,大多呈现一岙一段。海岸线总长665公里,其中岩岸325公里、泥岸322公里、沙岸8公里。

2、气象

岱山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风速大,雨量较充沛,季风显著,全年多大风,春季多海雾,夏季多台风,冬季少冰雪。泥岸平均气温16.2℃,年际变化在15.6——16.7℃之间,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8.6℃,多年极端最低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1150毫米,平均降水日数168天;年平均雾日28.5天;多年平均风速6.7m/sec,台风最大风速达40m/sec。

3、水文

岱山各岛屿无大河,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潮汐和风浪,无过境客水,岛屿淡

1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水完全靠大气降水补充,岛屿之间水量难以调剂。

潮汐:海域潮汐为正规半日潮,近岸潮流基本呈东西往复流,多年平均潮差2.31米,最大潮差4.83米,最小潮差0.18米。按频率5%推算,20年一遇的最高潮位为3米。

风浪:岱山外海海域受大风影响或台风过境时,风浪较大,最大波高在3米以上;近岸海域,由于有众多岛屿形成天然屏障,风浪相对较小,最大波高在2米以下。

4、地质

岱山县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南缘,东南加里东地槽浙西褶皱带北东端,欧亚板块陆台与大陆架之间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属海岛丘陵地貌,出露地层主要是第四系现代浅海相沉积和侏罗纪地层,另外有少量前泥盆系、白垩系地层出露。以浅海相现代沉积为主,大部分为灰黑色淤泥、泥质粉砂及少量细砂、砾砂沉积。

5、植被特征

岱山县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资源丰富。1992年海岛植被调查显示,岱山县植被共有337科419属676种(苔藓植物未统计)。组成岱山植物群落优势树种和滨海特有植物的有马尾松、白茅、芒等。全县植被覆盖率59.8%,主要树种包括黑松、马尾松、杉木、毛竹、香樟、柑橘、茶叶、桃、水杉、木荷、枫香等,天然植被总面积11075.3公顷,占海岛总面积41.2%。针叶林占天然植被总面积87.0%,草丛占8.9%,灌丛占2.6%,阔叶林、沼生和水生植被等其它植被占1.5%。

三、资源和物产

岱山县境海域大,陆域小,海域约占总面积的94.0%,蕴藏着丰富的水产、盐化、海洋能、港口等海洋资源。

岱山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繁多,已了解的有325种,其中鱼类127种,贝类75种,甲壳类71种,藻类16种,水母类4种,环节、棘皮类28种。大部分具有商业价值,不少兼有药用价值。岱山有“东海活鱼库”、“大黄鱼故乡”的美誉。金头少棘蜈蚣产量曾居全国之冠,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獐拥有量占全国1/3。

境内属风能最佳区。尤其是衢山地区,年月均风速在6.90米/秒以上,风能有效密度大于1700瓦/年平均米。全县对风能的开发利用有30年历史,最早用于提卤晒盐,后利用小型风力发电机解决悬水小岛和边缘无电区域居民的照明用电。

境内矿产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土金属、非金属和建材5类。建材中主要有花岗岩类、火山岩类、海沙和砖瓦黏土。诸岛沙石丰富。衢山岛、黄泽山、浪鼠湖岛蕴藏花岗岩、大理石约1亿方米。两头洞石岩,已采220余年,

2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出产建筑用条块石材。衢山岛北部沿海、秀山岛东部三礁、吽唬村等处,有黄沙资源。

第二节 人文历史环境背景

一、区域历史沿革

岱山县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为越国之东境,称甬东。秦时地属会稽郡句章县、 鄮县东境。历西汉、东汉、三国、晋,至南北朝宋、齐、梁、陈,隶属关系不变。隋朝时属会稽郡句章县。自唐开元26年(公元736年)始,历属翁山县、鄮县、昌国县、定海县。岱山地处海岛,古时物业凋蔽,人民定居少,加之戎边不易,置县历史较短。 民国38年(1949),国民党军政人员3万余人从大陆溃退至岱山诸岛。7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迫于时势与环境,设立翁洲县(从定海县分析),县政府驻高亭镇东高显庙,岱山始置县。

1950年5月18日,岱山解放,翁洲县废,复归定海县。1953年4月,为巩固海防,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建置岱山县,县政府驻地东沙镇北铁畈沙孙家。后因东沙镇幅地狭小,港口欠佳,地域过于偏离全县中心。1955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县政府(县人民委员会)迁址高亭镇北大岙村。1958年10月,撤销岱山县建制,并入舟山县。1962年4月,恢复岱山县建制,建大衢县(从岱山县、嵊泗县分析)。县政府驻高亭镇中心墩子(现为人民路)。大衢县政府驻岛斗人民公社幸福大队。1964年6月,撤销大衢县建制,辖地分别并入岱山县、嵊泗县,岱山县政府仍驻高亭镇人民路,沿续至今。

二、历史文化概况

古时岱山是“海中之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岱山成为多元文化的过境地和交汇点,岱山人文荟萃、丰灵蕴秀,曾涌现过一大批文臣武将、英雄豪杰、学者名流和爱国志士,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也在岱山留下许多踪迹。唐代大诗人李白和陈陶、罗隐;宋代的苏轼;元代的吴莱;清代的朱绪章等都曾扬帆海上,涉足蓬莱,为岱山留下珍贵的墨宝。岛内流传着徐福求仙、八仙过海等动听的故事。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在岱山多年周旋,打击倭寇,至今留有倭井潭等遗迹。世世代代的岱山人民用勤劳和智慧造就了古老文明和现代辉煌,遗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岱山是一个宗教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地方。岱山是普陀山观音文化的分支,传说衢山岛的观音山是观音菩萨说法道场的陪场。岱山人长期生活在险象环生的海洋环境中,信奉宗教、祈求保佑形成的海岛宗教文

3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化独具特色。

第三节 社会经济状况

岱山渔场水域宽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域内仅鱼类就有300余种,是我国东海的一所“活鱼库”。海水产品年产量30万吨以上,为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近年来丰富的近海和滩涂养殖资源不断开发,鱼,虾,贝,藻立体式海水养殖蓬勃发展。 岱山制盐历史源远流长,自宋朝起就以色白,粒细,味鲜而被列为贡盐,现有盐田面积、3.5万亩,年产原盐10万吨以上,占浙江省四分之一。 富有特色的海岛工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岱山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六大主要行业,即:水产加工,化纤制造,玩具机电,汽配行业,轻纺鞋业,船舶修造;建立了四大工业园区即:高亭海洋特色工业园区,泥峙微电机汽配工业园区,岱西船舶废电机拆卸工业园区,衢山来料加工工业园区,具有海岛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建立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岱山本岛有一军民合用机场,可起降中型客机。

岱山经济与社会发展近年来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目前岱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综合实力来看,明显落后于浙江东北部的杭嘉湖和宁绍温地区。

九五期间,GDP平均增长率为岱山12%,舟山市7.3%,浙江省10.1%,2002年人均GDP岱山为13327元,舟山为9493元,浙江省11230元,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分别是岱山为36.3:28.6:35.1 ,舟山市为25.8:36.0:38.2,浙江省为10.3:51.2:32.5,在浙江省63个县(不包括区)中,岱山在GDP、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等几项重要经济指标上均处在排名倒数14位以后。

2002年,岱山县国内生产总值26.92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9.78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7.69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9.45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为36.3:28.6:35.1。从发展过程比较看,一产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上升1.9个和2.1个百分点,体现了产业结构在趋步合理。

4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第二章 地名总体布局

第一节 地名分区和规划要点

一、分区规划依据

依据《岱山县域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以及岛屿型城镇的地理空间,分布特点,空间布局延续“一轴、两翼”的格局,形成“一城、三镇”,即岱山本岛中心城市,衢山、长涂、秀山三城镇的体系框架。

二、分区方案的确定

规划岱山本岛形成东部城市中心、西部临港产业、北部生态旅游三个区块。其中,东部城市中心区块由老城区、竹屿新区、江南山—山外山三个亚区组成;西部临港产业区块为岱西镇范围,包括岱山的经济开发区;北部生态旅游区块为东沙镇、岱东镇范围。

规划衢山岛、秀山岛、长涂岛分别作为一个地名区块。

第二节 区块地名规划

一、规划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岱山县域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所确定岱山县总体定位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即“长三角核心区重要的港口和临港产业基地,国内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和渔业区。”

2、以地名沿革为历史脉络,揭示地名渊源。

今岱山境域,春秋时为越国之东境,称甬东。战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左传·哀公二十二年》),晋杜预注:“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也。”甬东《国语·越语上》作“甬句东”,意即今日舟山群岛是甬江口外,会稽郡句章县东部海中之洲。今岱山地为越国东境之海中洲。

3、以历史传说为契入点,丰富地名的文化内涵

据传说,秦始皇遣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求仙,曾到过岱山。也可依此传说,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透过地名这一线索,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这一命名思路也城市的旅游定位相吻合。

4、突出地域的经济产业特色

岱山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宋、元时已有之,元时渔业已渐发达”(民国《岱

5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山镇志·志渔》)。

岱山县也是省内主要产盐区之一。盐业生产有千余年历史,“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置盐场岱山盐”(《 岱山镇志·志盐》);至清朝晚期,盐场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浙江第二大盐场——岱山盐场。

二、采词理念

1、地名沿革为采词引导

新岱山地名的历史沿革而言,今岱山境域,春秋时为越国之东境,称“甬东”。岱山古时又称“海中之洲”。“甬东”和“海中之洲”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沿革的视角表述岱山地名文化内涵。

2、传统产业特色——渔业为采词引导

岱山是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拥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四个传统渔场,以“渔场”、“渔商公所”、“渔业公所”名称为引导,表达岱山传统渔业悠久的历史。

3、传统产业特色——盐业为采词引导

岱山县为浙江省最大的产盐县,至今依然有大片的盐田分布于该区块,早在唐乾元永泰间(758-766)境内已有盐事活动,属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以盐政机构“富都监”、盐田或盐场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展现岱山盐业发展的悠久历史。

4、以区域的原地名为采词引导,突显海岛特色

以区域的原地名,或作适当的派生,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既能体现海岛地名的特色,又强化了地名的区位指向性。

岱山原有地名中,分布于海岛滨海地区和港口,以“门”、“洋”、“湖”、“浦”、“水”、“岸”、“道头”等作地名通名的现象普遍,反映了海岛滨海区域的地名特征。以这一地名特征引导滨海区域的地名采词,继承海岛地名的传统特色。

三、分区规划与采词要点

(一)东部城市中心区块地名规划引导

由老城区、竹屿新区、江南山——山外山三个亚区组成,是县域行政办公、居住、商贸、旅游接待的中心区域。

1、老城区地名规划引导

老城区地名在维持现有地名框架的基础上,加强新旧地名的协调,提升地名的海岛特色。

2、竹屿新区地名规划引导

未来的县域行政中心,从岱山地名的历史沿革、历史大事件、区域产业特色、以及区块原有地名的派生等几个方面引导竹屿新区的地名网络建设。

新岱山地名的历史沿革而言,今岱山境域,春秋时为越国之东境,称“甬东”。

6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岱山古时又称“海中之洲”。“甬东”和“海中之洲”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从地名沿革的视角表述岱山地名文化内涵。

据传说,秦始皇遣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求仙,曾到过岱山。也可依此传说,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透过地名这一线索,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这一命名思路也城市的旅游定位相吻合。

岱山是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拥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四个传统渔场,以“渔场”、“渔商公所”、“渔业公所”名称为引导,表达岱山传统渔业悠久的历史。

竹屿新区的原有地名,如“竹屿”作适当的派生,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强化地名的区位指向性。

3、江南山——山外山亚区地名规划引导

定位以旅游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海中之洲”的江南山、山外山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感受“海中之洲”的美好意境。

(二)西部临港产业区块地名规划引导

以扩大岱山省级经济开发区(岱西船舶修造业基地)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以区域产业特色和原有地名的派生引导区块的地名网络建设。

岱山县为浙江省最大的产盐县,至今依然有大片的盐田分布于该区块,早在唐乾元永泰间(758-766)境内已有盐事活动,属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

第一,以盐政机构“富都监”、盐田或盐场名称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展现岱山盐业发展的悠久历史。

第二,以区块的原有地名,或作适当的派生,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既能体现海岛地名的特色,又强化了地名的区位指向性。

第三,岱山原有地名中,分布于海岛滨海地区和港口,以“门”、“洋”、“湖”、“浦”、“水”、“岸”、“道头”等作地名通名的现象普遍,反映了海岛滨海区域的地名特征。以这一地名特征引导滨海区域的地名采词,继承海岛地名的传统特色。

(三)北部生态旅游区块地名规划引导

区块以发展海洋旅游业为重点,因此,地名网络建设以突出海岛特色尤为重要。

第一,以区块原有地名或作适当的派生,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突出海岛特色。

第二,以“蓬莱十景”引导区块的地名采词,地名文化建设与区域的产业发展目标相一致。

第三,注重保护、发掘东沙古镇的古旧地名,使之成为海岛旅游的另一道文化风景。

(四)衢山岛区块地名规划引导

7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间的联系道路,其名称以反映分区和功能区块特征为主。同时由于这类道路兼有交通性和生活性,所以其名称应富有生活气息。

道路专名的系列化是指按道路等级,有针对的以某个文化为主题进行集中采词,命名某一等级的道路名称,或在地理实体周边以派生方式命名一组道路名称,需要注意的是以系列化成组方式命名道路专名时,应避免道路专名过于相似或雷同,否则容易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结果因为不容易记忆、使用不方便,而造成识别性大大下降。

反映地方特色,道路专名以道路主体所经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为宜,这样既反映地理特征,增强指位功能,方便社会使用,也能够避免因道路专名相近或雷同而造成的辨别困难。就地理名称而言,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道路名称较适宜以山水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来命名,也比较容易满足好找易记、方便社会使用的基本要求。

数序地名在国外十分常见,但却不符合我国国情,正如有的地名学者所说,中国文化的特点不在于精确,而在于传神。因此,主要道路一般情况下不用数序词作专名,道路密集区块的小街、小巷名称可以采用派生的方法加以命名。

具有文化内涵是地名命名的一般要求,是好地名必备条件,道路专名采词也应遵循这一要求。

同一道路延伸分段需用一个专名,避免一路多名。

一般不用人名新命名城区道路,确需人名作道路名的,需广征各方面意见,并经论证后,按程序申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第三节 住宅区和商用楼宇专名

住宅区、商用楼宇专名采词要求

在文本中的要求已经较为具体,现再作补充说明:

1、规范化要求。专名采词需遵守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地名管理法规、规范的规定,专名语词应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含义健康,不庸俗等。

2、以分区地名规划要点为基础,反映分区性质和功能定位,以获得整体和谐统一,在老城区应与老城的性质相协调,宜与周边的文物古迹有关联,还可采用以老地名派生的方法。

3、含义准确,好找易记,雅俗共赏。建筑物专名要名实相符,不要文不对题,误导社会公众。专名语词应该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不能太前卫,甚至给人以怪异之感。地名固然要有文化内涵,但如一味复古,含义过于晦涩深奥也不太妥当,雅俗共赏才比较理想。

4、“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做专名”是根据国家有关地名管理的规定提出的,

13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规划还提出不宜用疑似外国语的语词作专名,是希望建筑物专名还是以切近实际、立足于本土文化。

5、国家和省地名管理的规定中都有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的规定,显然没有完全禁止以人名作地名,如对于全部由个人捐资兴建的较大型、完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不是用于商业目的)的群体或单体楼宇(如学校内的楼宇、福利院、体育馆等),如果出资者个人提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条件,也可放宽此条件。所以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对此问题提出一定人名作专名的原则性要求。

6、反映岱山的地方特色,岱山景色秀美,地方文化积淀深厚,为专名采词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节 桥梁专名

桥梁专名采词要求

桥梁专名最常见的是采用所在道路专名,或所跨河流专名,或与附近其他地理实体地名如建筑群、村庄有关的语词,采取上述方法能强化桥梁地名的指位性。

鉴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而导致城郊村庄地名不断消失的情况,桥梁可以借用村庄名称命名,以使村庄名称得以延续。

第五章 道路名称规划

第一节 道路名称规划原则

道路名称规划的原则

文本和前面的说明中,已经对道路通名规划、道路专名规划提出了一些原则和要求,这是对道路命名的总体要求,有些原则贯穿于规划始终,如层次化、系列化原则等等。在道路名称规划上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保持地名具有时代气息的基础上,注重地名的继承性,其优良的采词特点要注意继承并有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避免一路多名,在道路通名规划中要求同一条道路的分段应有相同的通名,在道路的专名规划中也要求同一条道路的分段名称应有相同的专名,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一路多名,以免造成认知上的混乱,使用上的不便。

14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第二节 快速路名称规划

就交通功能而言,快速路是城市中等级最高的道路。一般情形,快速路在规划布局上往往采取环路的形式,连接城市各组团,这就要求快速路的名称应能体现城市总体性质和城市整体形象,就采词而言,应优先选取浓缩了城市整体形象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来命名为宜。

第三节 主干路名称规划

主干路为仅次于快速路的城市交通道路,是城市各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道路,因此也可采用“大道”作通名,特别是属于城市门户道路的主干路,因为对展现城市形象至关重要,建议采用“大道”作通名,与其城市发展规划的定位相对应。

就市域内的主干路而言,规划采用“路”作通名。

由于主干路是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道路,所以主干路名称以能反映所联接和贯通的两个或几个分区的特点为佳,优先选用浓缩了区域自然或人文现象特征的语词来命名,这样既能体现名称所代表的方位指向性,又能反映区域自然或经济特色,容易给人以深刻印象。

第四节 次干路名称规划

由于次干路一般属于联系分区内部主要功能区快的道路,其功能一般仅局限于分区和组团内部,所以次干路的名称以反映分区特征为主,以能体现区域内自然或人文现象特征的语词来命名为宜,道路通名宜用“路”或“街”作通名。

由于次干路以下等级的道路数量众多,如“巷”、“弄”等,分布密度也高。因此,次干路应特别考虑与下一层次道路的关联,为下一层级的道路命名预留延伸空间,进而实现地名命名的规范化、层次化与系列化。

第六章 地名标志体系规划

第一节 地名标志设置的重要性与范围

15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一、地名标志设置的重要性

地名标志是我国法定的国家标志物,也是全国城乡公共设施最基础的设置之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对地名标牌的定义是:“在公共场所使用,以标示地理实体专有名称为主题的牌子”。

地名标志是给地名设置有形的直观标志,使路有路牌,巷有巷牌,村有村牌,交叉路口有指示牌,以及在必要地方设置地名牌,这种种地名标牌的设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它推动我国地名标准化进程,展示了标准地名的指位、导向功能,为经济交流,邮电通讯,居民往来和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此外,地名标志设置的质量与水平,直接的反映一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准,所以,地名标志是一个城镇面目的窗口。

二、地名标志的范围

按民政部颁发的“关于颁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民行发[1996]17号)第二十四条,地名标志的范围应为“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巷、居民区、楼、院、自然村屯、主要道路和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台、站、港、场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二节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

地名标志的内容

地名标志的主要内容,标准地名汉字的规范书写形式,标准地名汉语拼音字母的规范拼写形式。在习惯于用本民族文字书写地名的民族自治区域,可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文字书写规定,并列该民族文字规范书写形式。

地名标志的书写和拼音形式具有严肃的政治性,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涉及民族政策,所以在地名标志上汉字书写必须做到标准化,其罗马字母拼写,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此项标准经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大会通过和我国国务院批准。

第三节 地名标志体系

一、展示性地名标志

指对散布在城乡和风景区内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地名,其地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展示岱山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对这类地名设置的展示性标志,又称为地名碑。

16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二、指示性地名标志

指地名普查后或推广使用标准地名设置的引导性指示牌,这类引导性指示牌,具有地名的指位性和导向性作用。

第四节 地名标志的类别与设置

一、地名标志的类别 展示性地名标志类别:

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第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岱山地名历史悠久,大量传统地名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它们都是展示性地名的范畴。展示性地名具体的包括:

1、岱山城乡的古地名。

2、地名的实体已消失,但具有文化和旅游功能的路(街)、巷(弄)名称;名胜古迹、纪念地名称;寺庙院观、亭台楼阁名称;考古遗址名称;古河道、古湖泊、古桥梁名称等。

3、具有弘扬价值的名人故居,古工厂,古手工作坊,老店、老字号、古区片等名称。

指示性地名标志类别有(主要是街路门牌): 1、市区的大道(大街)、路(街)、巷(弄)名称牌。

2、市区沿大道(大街)、路(街)、巷(弄)的门牌,以及高大建筑物、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住户的门牌。

3、住宅区内幢(楼)牌、单元牌、室户牌、幢门号指示牌和住宅区示意图牌。

4、桥梁、广场、市场、河湖、区片、台、站、港、场等名称牌。 二、地名标志的设置 1、指示性地名标志的设置:

按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 城乡》的规定城乡地名标牌分为街牌、巷牌、楼牌、门牌四种,其中门牌分为大门牌、小门牌两种。

(1)路(街)牌

设置在道路交叉和起讫端两侧的明显地方,如长距离无交叉口路段,要求每隔450—550米在路的两侧设指示牌。牌上标明路(街)名称、汉语拼音和导向。

(2)巷(弄)牌

原则上安置在道路交叉口和起讫端两侧的明显处,长距离无交叉口的路段,每隔300—400米应设置一块。巷(弄)牌装置高度一般在2.5—3.0米,牌上标明巷(弄)名称、汉语拼音和导向。

17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3)门牌

大型商店、高大建筑物、重要企事业单位设置大门牌;路(街)、巷(弄)住户和一般企事业单位设置小门牌。门牌应设置在房屋低层门框上方正中央,如难于安置,则根据具体情况,装钉在醒目处。

(4)住宅区内各类地名标牌

幢(楼)牌 一般在每幢楼两端山墙上各钉一块,如情况特殊可只在一侧设置,牌上标明所在小区或路(街)、巷(弄)名称和幢号。其装钉高度,六层(含六层)以下的楼房,装钉在二—三层的山墙中线上;六层以上的楼房,装钉在三—四层的山墙中线上。为使幢(楼)牌的式样与街区、住宅区的格调相协调,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允许对幢(楼)牌的式样和色彩有个性化设计。

单元牌 设置在醒目处,标明所在小区名称、幢号和单元号。

室户牌 安置在住户门框上方正中央。高级住宅区的室户牌,可以根据开发商意见统一调整室户牌规格、尺寸和采用高档材料。

高层楼宇的楼层牌 牌上仅写楼层的阿拉伯数字。

幢门号指示牌 适用于沿路(街)二楼以上居住用房的门牌号和底层商业用房的路(街)门牌,应分别编号,及幢(楼)牌号即为门牌号的情况。其标牌上半部分标明路(街)名称,下半部分标明编号的阿拉伯数字,允许集合式编号。

住宅区示意图牌,在较大住宅区内,应在主要进出口设置住宅区示意图牌,图牌上标明住宅区范围,楼幢及编号,附属设施和通道分布等内容。

本市同级、同走向的路(街)、巷(弄)牌,同一住宅区的幢(楼)牌、单元牌、楼层牌、室户牌等分别保持规格、款式和书写格式一致。门牌的内容项目和书写格式应统一。

2、门牌系统编排规则和方法

目前,我国的门牌编码有两种,一是“自然数顺序编码法”,可简称为“自然编码法”,一是“坐标量化编码法”。

自然编码法是按照一定规则用自然数从小到大按序号排列,道路的东(南)侧为双号,西(北)侧为单号,优点是简单明了,弊端是当城市建设发生变化后,会因为一些建筑物的增减,出现难以插号、断号问题;还由于道路两侧建筑物不对称,容易造成两侧单双号不对称,误导社会公众使用。

“坐标量化编码法”是一种新颖编号方法,利用数学上坐标定位原理,先确定坐标轴和起始点,然后按建筑物与坐标轴或起始点的距离编号,量出是多少米就是多少号,道路两侧按左单右双分别编号,遇到道路两侧建筑物到坐标轴的距离为同一数字时,进行局部微调。街巷一端固定的也可以由固定端向另一方向编排。使用这种方法编号,不仅好找易记,永不重号,永远有号,而且增加了知距作用,知道了两个号码就知道了号码之间的距离,找起来非常方便。这种方法的

18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关键是要确定一个永久不变,或长期稳定的实体作参照物,一般以山体、河流为佳。

由于城市各个分区的现状条件、发展趋势等情况各有不同,门牌号码编排方法不能强求一致,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编码方式。

第七章 地名文化保护规划

第一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中一些现存老地名,就象一枚枚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造,老建筑和老地名正从我们视线中消失,也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忘。为唤起社会保护地名文化意识,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发展人类文明成果。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目前,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地名文化建设,有的国家将上百年历史的地名列为保护对象。因此,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1、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相结合,要求区分老地名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以及根据老地名所在的分区性质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方法,突出保护重点;原则上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越长的地名,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地名,位于老城区的地名,与文物古迹有关的地名为重点保护的地名。地名是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古城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古城格局、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是有形的文化遗产,那么老地名就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两者的和谐共存才能使古城得到完善的保护,才能使文化气氛更加浓郁。

2、多层面和多角度地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与城市规划衔接同步、与遗产保护、自然环境要素保护、人文环境要素保护等相协调,构建全方位的地名文化保护网络。

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保护工作,并在相关的调查、考证、分析基础上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程,保证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对地名的调整处理上,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应移植的科学移植,可派生的合理派生,尽量保留原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建立城乡地名标志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地名标志维护管理制度。加强相关

19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体制的建设,为地名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性手段。

第三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范围和对象

除本规划的区域范围,还包括即岱山县镇、乡中的古地名和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根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等标准来确定具体的保护对象。

第四节 地名文化保护的基本措施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首先要增强地名文化保护的意识,地名保护是过去未曾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才引起人们注意,特别是2004年国家地标委下发了有关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全国各城市都开始重视起来。所以,本规划把提高地名保护意识作为保护的重点提及。

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的规划研究,编制老地名保护名录

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规划研究,避免地名命名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提高地名的文化内涵。做好地名规划,既要反映城镇规划意图、功能分区和建设特点,又要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的人文特征,体现地名的整体性、系统性,反映城镇的整体美,反映时代特征,使地名命名工作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启动地理标识工程,强化老地名标志的设置 三、对受保护的地名分类区别开展保护工作 四、严格执行保护制度,传承优秀地名文化

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将老地名保护工作作为地名工作的重点统筹规划。要认真摸清辖区内老地名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老地名的数量、种类、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老地名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老地名保护工作规划。将老地名保护工作与日常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把好命名更名关,减少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的消失,并着力推动老地名的重新启用,严格执行保护制度。

五、通过各种渠道对地名文化保护进行广泛宣传,彰显受保护地名的价值和知名度,以增强社会规范使用地名和对古地名的保护意识。

宣传是弘扬的手段,而弘扬是保护的根本目的。从宣传弘扬的角度,地名文化最具有易推广、平民化的特性。一旦形成全社会保护优秀地名文化的气势,

20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地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名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会同规划、城建、文化、新闻、档案等部门加大对老地名宣传和保护的力度,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第八章 地名调整优化规划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伴随着城市的扩建与改造,会产生很多的新地名,老城区和新建城区的一些老地名也会伴随着这一进程而消亡。在此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工作需妥善处理。首先,如何妥善保留老城区和新建城区内的一些老地名,保持地名文化的延续性与历史继承性;其次,新产生地名,既要考虑与原有地名体系的统筹协调,又要兼顾时代性特征。也即妥善处理好地名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反映时代性特征。为此,规划确定了三方面的内容,为更好地解决上述几方面的内容。

1、调整优化的对象 2、调整优化原则 3、地名优选

第九章 地名规划实施与管理

第一节 修订《岱山县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岱山县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以及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本实施办法。本实施办法,由市地名办负责解释。

第二节 建立贯彻地名规划工作机制与规章制度

建立贯彻执行规划的规章制度,巩固和加强“政府主导、民政组织、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地名工作机制,按规划所确定的原则进行地名的命名和调整,促进科学地名网络的形成。

加强地名相关体制的建设。完善地名标志的设置,实施地理标识工程;加强对地名拼写国家(国际)标准化的管理;加强地名档案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建设;加强地名使用的社会监督检查,提高管理的权威性。

21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完善地名管理机构,解决好开展工作所需的人财物问题。加强与城乡规划部门的沟通联系,落实相关工作。加强各地名管理工作的职能单位的协调性与合作性。

第三节 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程序

地名命名、更名应当从全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地名的命名、更名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与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未经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不得在公开场合宣传和使用。

第四节 调整的要求

地名规划的编制应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修订对地名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使地名规划和城市规划始终保持一致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以促进地名管理和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一

22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附录:

岱山地名文化特色研究

地名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物化——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地名是人类认识和借以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志。从中所体现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精神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涵。地名的文化意义,在于地名是社会文化的整合与沉淀,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地名及其命名过程的总和,形成特定的地名文化大观。地名文化是人类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从对地名的分析中,折射出丰富的人类社会文化。

岱山县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为越国之东境,称甬东。秦时地属会稽郡句章县、鄮县东境。历西汉、东汉、三国、晋,至南北朝宋、齐、梁、陈,隶属关系不变。隋朝时属会稽郡句章县。自唐开元26年(公元736年)始,历属翁山县、鄮县、昌国县、定海县。岱山地处海岛,古时物业凋蔽,人民定居少,加之戎边不易,置县历史较短。但岱山独特的海岛文化在其地名中源远流长。

古时岱山是“海中之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岱山成为多元文化的过境地和交汇点。这里是苏轼“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的诗画空间。碧海蓝天,万亩银滩,是这里的先民渔猎煮海的永恒画卷,穿越了苦难,将生活的艰辛化为一片洁白晶莹。幽深莫测的海洋险象环生,生活于此的岱山人祈求保佑的佛教信仰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海岛宗教文化。徐福东渡、八仙过海,是这里迷人的神话,为海岛笼上一层迷蒙而悠远的薄纱。这里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多年周旋之地,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在穿空巨浪中凝于恒远。先民抗击风浪的傲然之气和浩瀚大洋的博大之势在这片碧波环绕的仙境上亘古流传,铸就了古老文明和现代辉煌,遗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留下了优美的风景名胜。

岱山,有着海洋文化的深刻印记。拍岸惊涛间的傲然帆影,雾山晴雨中的佛门钟罄,碧海长空下的烁烁银滩,入画,入诗,在东海上缔造了一个穿越历史画面的仙岛。千百年来积淀的文明物化于文字符号当中,这些符号成为了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真实写照,是岱山的文化形象。对这些地名的充分了解和认识,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于保护和开发地名资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地理特征地名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包括地点、地方、地物(地上的建筑物、园林、道路等)、地域、水域等概念,泛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各种三维空间的地理实体。对于岱山这个由海岛组成的行政区来说,星罗棋布的岛礁是最具有海洋特色的自然地理实体。岱山的岛礁地名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

23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一)岛屿

岱山县海域广阔,岛礁星罗棋布,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的东剑乡东境、县城东北部的衢山岛北部,县城高亭镇至秀山岛等地的海域,以及县城西部的渔山乡海域。

岛屿地名,以状物为主,次以地形、地貌、方位、大小、物产、食物、棚舍及传说等命名。状物地名占岛屿总数48%,地形、地貌、方位、大小的地名,占岛屿总数34%,余为物产、棚舍、传说等命名。

岛屿地名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状物。以物件作专名加上通名,或者直接以物件命名的,如磨盘山、料勺嘴(农用工具)、大虾爬(渔用工具)礁、扁担山、水桶礁、大扁簪、鸡笼、草鞋盘等;以动物命名的,如大鱼山、泥螺山、蜘蛛、老鼠山。这里带通名的礁,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归入岛屿。

2、以地形、地貌、色泽命名,如对港山、大长涂山、长山、切段山、壳落山、洞礁、赤背礁、小红山、乌礁、黄礁、青屿等。

3、以方位、大小命名,如上海山、下海山、西块礁、东块礁、北小礁、南小礁等。 4、以物产命名的,如鲞蓬山、鮸鱼礁、柴礁等。

5、为避免重名,对重名的岛屿,冠以附近大的岛屿名作专名的,如黄泽小山、柴山大礁、海山大礁等。

6、以搭过棚舍为名的大西寨岛、东寨岛等岛屿。

7、有古称、传说、变迁和由庸俗而雅化的地名。古称的有岱山岛、衢山岛、秀山岛,传说的有铜钱礁(曾有装铜钱船在此触礁得名)、板方礁,庸俗雅化的有外鱼唇礁、里鱼唇礁(原名外屎虫、里屎虫),变迁的有饭字礁(原名讨饭提篓)等。

(二)礁

礁分四类,有明礁、干出礁、适淹礁、暗礁,分布和岛屿一样,其中以干出礁最多,占51%;暗礁及适淹礁占27.5%;明礁占21.5%。

各类礁命名特点如下:

1、明礁,以状物为主,以位置、地形、数字、物产等命名。如海虎礁、狮螺礁、蓑衣礁、尾巴礁、桥三礁、光头礁、乌石子礁、鱼礁。

2、干出礁,是随着潮涨隐没、潮落而显现的礁石。因为它多于山(岛)、门(水道)边,故以它们作专名,如在大横勒山、小横勒山中间的横勒礁,扁担山近处的扁担礁,铜闸门水道间的铜闸礁,东垦山附近的东垦礁。其次,以状物、方位、大小、地形、地貌、数字、传

24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说及距离等作专名的,如大长坛山旁的里坛礁、外坛礁,五虎礁、野猪礁、上八亩礁、蜘蛛丝、小乌煤、鳓鱼礁、三礁,以传说装竹木排货船搁礁得名的搁船礁,和以距离较近得名的跳脚墩礁等。

3、暗礁,主要以近于门(水道)、明礁、山(岛屿)等名作专名,加上通名组成。其次,以状物、方位等作专名。如外海虎暗礁、海山暗礁、高门暗礁、小分水礁、石城暗礁、香炉花瓶、南大礁、北大礁等。

二、居民点分布和命名特点

岱山县绝大部分地名历史较短。全县有276个岛屿和256个礁,分布在广阔的海域,479个自然村和176个行政村分布在12个岛屿上。岱山的地名分布与命名具有一定特色。

1、分布在海岛丘陵地区的山岙、岙口间,以“岙”作通名命村,加上方位、大小、姓氏、状物、物产和传说等作专名,组成村名。如东岙、南岙、西岙、北岙、朝北岙、中岙、外岙、后岙、大岙、小岙、长岙、刘家岙、董家岙、石马岙、蟹钳岙、葛藤岙等。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名总数的22%。

2、分布在丘陵地区的山、岗、坑、湾、沟间,以“山”、“山嘴”、“岗”、“岗墩”、“坎”、“峧”命村作通名,以状物、物产、方位、大小和姓氏作专名。如青黑山、外茶前山、大紫金山、赵家山嘴、大平岗、长弄堂岗墩、大长坑、柳树沟、沈家湾、浪荡湾等。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名总数的23%,其中以山、山嘴、岗墩命村较多,湾、坑次之。

3、以姓氏家族作专名,以“家”、“间”、“房”、“横”作通名命村。如张家、於家、上毛家、郑家间、刘四房、金家横等。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名总数19%。

4、分布在海岛滨海地区和港口,以“门”、“洋”、“湖”、“浦”、“水”、“潭”、“溪”、“河”、“沙”、“涂”、“礁”、“石”、“岸”、“道头”作通名命村。如大蒲门、南庄门、大西洋、江窑湖、南浦、北浦、东沙角、西沙角、沙洋、沙涂、外高涂、浪激渚、礁门、上洞礁、上石壁、新道头、前岸、剑西岸、大深水、打水、倭井潭等。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名总数18%。其中以门、潭、水、沙命村作通名最多。反映了海岛滨海地区靠海、港、滩涂的特征。

5、分布在滨海地区,以“厂”、“行”、“基”、“田”、“塘”、“闸”、“宫”、“殿”、“堂”、“新村”作通名命村。如长涂镇的东厂、下厂、外老行,岱中乡的竹行干;里司基、官厂基、大田弄、沙田、下塘、塘角、闸口、关帝殿、宫门、天生堂、庙后头等;以新村命名的,反映了渔农盐业发展后乡、村规划建新村情况,如岱东乡虎斗新村、太平乡打水新村、长涂镇中段新村。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名总数的11%。

6、以动物、物产、美好愿望和方位命村。如鹿栈、龙眼、酒坊、纺车头、龙头、虎斗、

25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幸福、太平等。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名总数7%。

综上,村名分布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分布在海岛丘陵地区山岗、山嘴、坑湾和山岙,占全县村名总数45%。第二类,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小平地和沿海一带港湾、水道、滩涂、浦、岸、道头、塘等处,占全县村名总数55%。

三、道路名称的特点

岱山独特的聚落环境和地方文化使得当地的道路名称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域文化内涵。从地名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城区道路采词特点进行如下分析:

(一)方位地名

地名是人们对于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地名首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准确的指示地理实体的方位,其作为表述特定空间地理实体的语言文字符号,而方位地名作为这种符号功用的一种显性表现,采用了多元化的地名构词形式,与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地理实体、姓氏等各地名要素结合,增强了地名的方位感。此类道路以所在方位得名,首推市区的环城路。此外,也有体现与地理实体的相对位置的地名,如宫前弄、宫后弄,因弄位于“天后宫”后而得名。再如宫门弄,因弄在宫前弄与小门弄之间,故名。以桥梁作比照,体现与其位置关系的有桥头上街、桥头下街等。这些方位地名大多由上、中、下、里、外、头、前、后等表示方位的语词构成,这一类地名指向性强,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地名群是呈对应关系的,以方位词告知各地名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地名之间的相对位置更为明晰。

(二)水文地名

岱山四周碧波环绕,而各岛屿无大河,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潮汐和风浪,无过境客水,岱山的地名文化也打上了深刻的海洋文化烙印。反映在道路名称上,有以“港”作专名的,如沿港东路、沿港中路、沿港西路由于在高亭港沿岸而名,以及沿港一弄、沿港二弄、沿港支弄等;再有以“海”出现在专名中的,如望海西路、望海中路、望海东路因路近沿海港口而得名,滨海北路、滨海中路、滨海南路因路滨海而得名,沿海路因路北临海而得名等。此外,虽然各岛无大河,但道路地名也有以河流而得名的,如长河路得名因路沿长河一带而建;河北路因路在东沙大河北而得名;饮水路由于南端有东沙大河,为群众饮用,故名;沿河路得名源自东沙大河,因路经大河北侧,故名;沙河路以地处沙河口而得名。

(三)姓氏地名

岱山姓氏地名和中国其他地区姓氏地名一样,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重宗族的社会心态。此类道路名称,如高亭的何家弄因弄在“何家”一带,叶家弄因弄内多叶姓,黄家弄因弄侧有黄姓,刘家弄因弄在“刘家”一带,东沙的郑家弄因居民多姓郑等。这种道路名称由聚落名

26

岱山县域地名总体规划

演化而来,显示其地缘与亲缘的密切关系,打上了宗法社会中浓厚的家族观念烙印。此类地名也有历史上曾为该姓氏聚居之地,但随着人口迁移等等变化,或许名与实不相符,对此类道路名称的研究,则可以追踪村落人口变迁的历史踪迹。

(四)吉祥地名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岱山地名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多用康、安、乐等饱含幸福、美好的字眼来命名。如市区的康健路、安定路、康乐弄、幸福弄、健康弄等,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祝福。东升弄意似红日东升,丰收弄昭示渔业丰收,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寄望之情。

(五)产业地名

经济的发展是居民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反之,地名则可能为经济发展的记录。从地名中或可管窥当地的经济类型及特点。此类地名为道路所经过的地区形成一定规模或有比较著名的产业聚集,道路因而得名。岱山素为渔乡与贡盐产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在其道路名称中也有所反映,如东沙的渔盐弄,该处原有盐仓库,为渔船购买渔盐处,故名。经营性农业的长足发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传统农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内在经济活力,并推动了当地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和进步,其后岱山也便开始出现了以“清泰”商店得名的清泰路,因高亭农贸市场得名的菜市路,以及以木材公司衢山供应站而得名的木材路。此外,还有高亭的电厂山路,因路建于山坡,是岱山电厂陆运的通道而得名。

(六)记史地名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许多历史信息就是通过地名这个镜像绵亘存留至今的。岱山历史悠久,上溯新石器时期,春秋时为越国之东境,秦时地属会稽郡句章县、鄮县东境。历西汉、东汉、三国、晋,至南北朝宋、齐、梁、陈,隶属关系不变。隋朝时属会稽郡句章县。自唐开元26年(公元736年)始,历属翁山县、鄮县、昌国县、定海县。岱山独特的海岛文化在其地名中源远流长。反映当地古称的地名,如衢山岛上的蓬莱北路、蓬莱南路、蓬莱支路等,均因因衢山古属蓬莱乡。对这类地名的追查与查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时间的空间格局,也让我们还原历史地理的原景观。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6c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