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现代社科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
更新时间:2023-07-22 03: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历年高考现代诗歌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
. . 。。 . .
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
北师大实验中学 陈天敏
[测试要点]
现代社科文是指文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类文章,高考第四大题往往以一篇社科类文章来作为阅读材料。高考对现代社科文阅读的测试,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有的老师说,我们语文课的课时,大部分都用来阅读,但是,为什么学生就是答不好这类题呢?如果作一下反思,则可以发现,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某些知识的传授,对课文的分析,也只是流于空洞的,表面的图解,讲"是这样"的多,讲"为什么是这样"的少。学了一篇文章,理解了,也会分析了,换了另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却变得手足无措了。其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现代社科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已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只要在平时阅读中切实去做,完全有可能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的。
当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现代文阅读所需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语音、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些方面基础差,阅读水平就难以提高;另外,有关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的知识也很重要,这些方面知识不够,提高阅读水平也会受到局限;还有,积累生活经验,充实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提高阅读水平也是十分有用的。
但是,我们更不能忽略阅读活动本身的一些特点,现代文阅读需要具有较强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技巧,更需要在一切课内外阅读活动中加以训练和培养。如怎样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怎样抓住文中重要的语句,怎样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怎样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怎样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阐释,怎样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怎样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怎样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作初步的评价和鉴赏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社科文阅读才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们将依据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结合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必要的分析,力求对高考现代文测试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并选编了适量的现代社科文阅读题,供广大高中学生备考训练之用。每道题都附有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便于大家思考。
一 确切认定词语的含义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阅读社科文,与阅读科技文一样,首先要过的是词语关。现代汉语中,同义词十分丰富,人们在写作时,往往要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去表情达意;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知词语本身的含义,要求准确理解,不能随意揣测;二是全面把握上下文材料,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两点。就能较好地认定词语的含义。
(一)理解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
有些词和短语在文章中含有较丰富的信息,阅读时必须看得清,抓得准。
[例1] 1994年第27题
阅读材料: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情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上面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阅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传统不肯变", 又"不得不?quot;,"因此规律、习惯……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这样,可以理解"相机 破例"就是顺应、迁就形势,去改变传统和常规。这种改变是很自然的事,它不靠主观去"把握时机"(A),也不靠主观去"因势利导"(D),更不是靠什么"等待机会"(C),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
[例2]1997年高考上海试题第23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答题。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此段中"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
B."我"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
C.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
D."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弄清"症结"的本义: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一般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然后再结合原文看,这里谈的是"我"写了一些文章,虽然别人"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但是"我"还是感到"能写得更好",那么,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关键,即"症结"何在呢?经过分析,可以断定B是应选的一项,A的说法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里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它不符合"症结"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 C项是指怎样解决了这个"症结",D项则是明显的错误。
[例3] 1995年高考第28题
阅读材料: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问题:这一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本题主要考查对短语"不教"的理解。从表面理解,"不教"就是不需要进行教学或教育,但在文中却是指教学工作所达到的最好的效果。由此可推断B、E两项符合要求。而其他几项主要讲应该怎样去教(A、C.F),或只是表面图解"教是为了不教"(D),没有抓住"不教"这个短语内涵丰富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文章中有些词语或短语,它们所隐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对于这些词语或短语,绝不能只求字面的理解,必须准确地把握其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弄清楚它们的真正含义。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二) 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
词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上下文,即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意起着限制作用或解释作用;后者指情境,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阅读现代文,就必须学会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 [例4]1989年高考26-28题
阅读甲、乙、丙三人发言摘录,完成下面三题。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26)。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28)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
乙: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28)、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28)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
丙: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27)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
分别指出甲(26题)、丙(27题)发言中两个"此"字(加下划线)所指代的内容。
26.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D.用文言文写作
27.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A.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
B.把文言文的比重加大
C. 在白话文里添加文言成分
D.从白话文里学习文言词语
28.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①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句①中的"文字"指_____;
句②中的"文字"指_____;
句③中的"文字"指_____。
前两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代词"此"的意义。第26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在上文中已出现过的内容。如果用A或C项代替"此",势必造成前后矛盾,用B虽没有矛盾,但讲不通,只有D项是合适的,与上文也就一致了: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目的不在于"用文言文写作"。
第27题理解更难一些,但只要弄清上文的意思,理解也就找到了门径。上文主要说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随后是语意来一个转折:"但是否非此不可呢?"这个"此"自然就是指A(从文言文里学习作)了。D项正好与上文相反,造成矛盾,而B、C两项则转移了话题,与上文脱节。 第28题是对"文字"这个多义词的语境义的判断。对多义词的理解,必须善于正确推断.其前提还是语境,第①句说文字"简洁、干净、利落"只可能指B(写作运用的语言)或D(连缀成篇的文章);第②句中的"文字"只有理解为C(记录语言的符号),方可与后面的"文学"相并列;第③句中的"文字"后有"表现力"相连,则只能理解为B(写作运用的语言)。脱离语境,凭空猜测,肯定答不好这类题的。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例5] 1991年全国高考(新科目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32-40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32),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由于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33)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像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的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一样。书法家就是借着这些"字"的形象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感情。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34),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35),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字在古代的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 36),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文生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来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37)。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拟的。书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32.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思是
A.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33.文中的"方法"'指的是
A.抽象的点、线、笔画
B.书写时的笔法运用
C.汉字的象形特征
D.作者的感觉、想象
35.文中"潜存着、暗示着"的意思是
A.字体虽变,象形仍然是汉字的主要特点
B.书法家写字时,字形里仍存在象形的意境
C.现代汉字中,象形的特点已不易辨识
D.经过演变,汉字已成为抽象的表意符号
36."书者如也"的"如",意思和用法与下面哪一个"如"字相同?
A.称心如意 B.一见如故 C.今不如昔 D.如数归还
37."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的意思是
A.笔的品种繁多 B.制笔方式多种多样 C.运笔方法灵活多变 D.书法作品丰富多采
本阅读题共设7道题,其中有5个题涉及理解词语的问题,可见其对阅读的重要作用。
第32题,须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上文说"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下文指出"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可见"纵横有托,运用合度",上句是指运用笔画要依托于各种物象,而不是寄托着作者的心绪(B、
D),下句是指写出的字要合乎构字的原则,而不是掌握不掌握分寸的问题(B、C)。只有A项是理解正确的。
第33题,对"方法"的理解,"方法"一般指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是指具体的笔法运用,而不是指抽象的笔画(A),更不是指抽象的感觉、想象(D)。至于C项则更是转移了原意。只有B项是正确的。
第35题,更要联系全句去理解"潜存着、暗示着"的含义。原句是:"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理解了这句话,选出正确项B也就不难了.C、D两项与原文意思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相反,故先予排除,A项擦着点边,没有反映出"潜存"、"暗示"的特征,也不能选。第36题,联系下文"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像的把握和理解"一句,"如"即"如同"的意思。"一见如故"(B)的"如"意思和用法与其相同。A项的"如"可解释为"顺从",C项的"如"解释为"比得上",D项的"如"解释为"按照"。 第37题,仍须联系全句去理解。这是一个因果复句,上一分句说"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这是"因",所以下一分句说(运笔方法)"巨细收纵,变化无穷"。是指运笔灵活多变,无疑C项是正确的。其他几项与上文都不能搭配起来。
(三) 根据语境筛选词语
现代汉语中同义词或近义词十分繁多,但它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常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断,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加以比较,才能找出最贴切的一个。这里面不仅有是否准确的问题,还有是否恰当的问题,这就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6] 1995年高考上海试题第29题:
阅读材料:从窗外躲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得更加明亮。 问题:段中括号内的动词应是
A.点缀 B.擦洗 C.洗涤 D.擦拭
本题考查筛选关键性词语的能力。如果把该句简化一下,则是:白云把天空( )得更加明亮。主语既然是"白云",谓语动词用"洗"字就不合适了,故可先排除B、C两项;再看动词与补语搭配,用"点缀"得"明亮"显然属不当。最后只能选定"擦拭"一词,不仅形象准确,而且具有动感,当然是最好的了。
[例 7] 1987年高考十一题第 4小题
阅读材料: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誉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总之,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 (3)a ],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 (3)b ]地涌现出来。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有两种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问题:文中(3)a、(3)b、(3)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从所列的词语中造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字母填入表格内。
A.滚滚而来 B.字斟句酌 C.兴会淋漓 D.源源不断
E.信手拈来 F.意到笔随 G.刻意雕琢
答:(3)a_____(3)b_____(3)c_____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筛选能力,考生应根据语境作答。先看(3)a处,上一分句是"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下一句应是结果。所供的7个词语可暂定A、
C、D三个;在(3)b处,必须与"涌现"搭配,可供选择的暂定为D、E、F;在
(3)c处,似乎只有"意到笔随"(F)才能与下面"文从字顺"相连。再综合起来分析,D置于(3)b处比置于(3)a处更合适;最后在(3)a处选定C,方与后文"全神贯注,思致风发……"语脉相承,语气相连。
二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句子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阅读现代文,当然要理解句子,把握语句的含义,特别要把握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谓"重要的语句",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句子,就肯定无法准确把握文意。有些句子结构很复杂,那也只有先理清脉络,做一番结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有时还必须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相承的,是总分的还是转折的,这样才能为阅读整篇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解语句的内涵
对现代文中的一些语句,理解其字面的、表层意义比较容易,而理解其内在的、暗示的意义比较困难。要做到理解语句内在深层的含义,如同理解词语一样,要把它们置于语境中。
[例8] 1991年全国高考第28题:
阅读材料: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问题:"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兵那样被社会吞噬。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一精彩绝伦的类比内涵深厚,反映了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和作者崇高的敬意。正确理解这一类比,需要有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正确答案为C。不少考生错选了B项,显然没有理解作者所赋予的意义,同时也缺乏有关的背景知识。
[例9] 1994年高考第28题
阅读材料: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17-18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问题: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本题考查对文中两个比喻所蕴含内容理解的能力。暴发户本来无"谱牒"可造;既是"野孩子",又哪里去找父亲呢?结合上文看,上文谈的是新风气代兴的相反相成现象的两个方面:-个是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另一个是强调"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这里比喻的显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按题要?quot;用文中的词语"来组织答案,那就是:"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解答此题时还应当注意上下文的衔接。
(二)把握文中重要语句
"重要语句"是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只要准确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正确地理解文意。人们常把这种关健性语句称为"文眼",现代文阅读测试题的"考点"往往就设在"文眼"上。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例10] 198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
阅读材料: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干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对接。二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近年来那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其中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这些距今不晚于五千年。玉雕猪龙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积石冢四周--以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进发出文明的"火花"
问题:这一段话说明了
A. 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
D.近年来后期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
对这一段话的理解,首先要辨识关键性语句,看有没有中心句。这并不难找,最后一句就是。再看选项,首先应排除D项,因为它只说明了证据材料,不是段落的中心意思。 B、C两项把原文中"两个不同文化传统"改为"两种不同文化",虽然只丢掉"传统"二字,意思相差甚远,只有A项的"两种古文化",意思与原文最接近,由此可判定A就是这一段的中心。
[例11] 1992年(新科目组)高考现代文阅读26、27题
阅读材料:
(l)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作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2)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尽管苏轼的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侮辱,终于达到了目的。
(3)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4)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者观出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从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
26.(1)(2)两段中用来说明下列两个论断的事例分别是
①说明"有学向未必有才能"的事例是
A.苏轼和贾谊的事例 B.贾谊的事例 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 D.李善的事例
②说明"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的事例是
A.李善和贾谊的事例 B.贾谊的事例 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 D.司马迁的事例
27.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最确切的理解是
A.概括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明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到达尽头。
D.就天王星之事慨叹科学发现需要远见卓识。
以上两题均是考查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第26题第①小题对"有学问未必有才能"一句的理解。从第(1)段看,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但"缺乏创造",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苏轼是论者,没有他的事,A可先排除;第(2)段引苏轼的话,分析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故B、C也可予以排除。苏轼对贾谊的评价正好适合第②小题B项,这样答案也就有了。
第27题考查对"自谓……一层楼"这一比喻句的理解和把握。综观第(4)段,我们可以知道,在1781年以前,人们习惯于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这是由于陈腐的观念在作怪,没有勇气和胆识去打破这种观念;有人甚至观察过它达12次,还是让它逃之夭夭。因此,这句话的比喻义已十分清楚:作者就天王星之事慨叹科学发现需要远见卓识(D)。并不是要去评价勒莫尼耶的工作是否成功(A),也不是为了说明"宇宙无限"(B)、"认识尚未到达尽头"(C)。
[例12] 1992年高考第27、29题
阅读材料(为该文的第二段):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勒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27.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哪几项?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29.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对体现文章内容十分重要的语句,有时我们要从它对相关内容的综合上来把握住它的关键性,有时则要从对它的分解上来把握住它的关键性。着眼于分解,就是要看清某个或某几个重要语句究竟体现了内容上的什么主要之点或哪些主要之点。因此,这类语句的关键性是我们完成了某种分解工作后方才认定的。第27题实际问的是对文中画线长句的理解。这是概括说明徐文长的创造性和艺术造诣的关键句。该句虽是文言,但对其基本意思的掌握与现代文没有两样.这就要善于运用提要的方法来分解长句,从而完成对其要点的准确掌握。经过化繁为简,提取主要成分,该句为?quot;……画雪竹……以……为之,绝不类竹;然后……勾染而出……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由此可知,这里说的是徐文长画雪竹的独特方法:开始怎么画,所画的"不类(像)竹",然后又经过"勾染",于是"雪竹"的全体便"隐约"可见了。这样选项中的正误就清楚了。A和C都没有弄清"不类竹"的意思,而且"取材"的说法也离开了原句所说的画法问题。D项把"瘦笔、破笔、燥笔、断"等笔法误解为"不好的笔"。只有B、E两项符合题意。所以,不管句子多长,多难懂,都可以用提要的办法使主要之点显豁起来,从而把握住它。 第29题所要求的,不是把握某一个句子,而是一段话中几个要点,涉及许多关键语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学会切分。一段分几层,一层包括几个小层。分解恰当了,关键词、语、句也就把握住了。这一段话中并没有现成的中心句,必须先分解层次,然后做出概括。从全段话看,三层容易分出,宋、元、明即表明是历史的跨度。宋代说"涌现"、元代说"盛行"、明代说'"蜂起",三个近义词强调一个要点--画家众多。而对宋的代表苏东坡?quot;气魄极大",对元的大家倪云林称风格"独特",对明的众家或称"高超"或赞"精绝",这些溢美之词强调了三代画家技艺高超而各有特色。至此,答题基本完成了。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摘自《实验中学网校》
解选择题要做到"四审"和"四排"
有一些学生解选择题"跟着感觉走",丢分不少。其实,我们解选择题时只要做到"四审"和"四排",便会使失误减少。
"四审":
一审题型。1、看是单项选择题,还是不定项选择题。因为类型不同,取舍有异。2、看是正向选择题,还是逆向选择题。因为逆向选择题的特点是题肢本身正确的不入选。3、看是不是组合选择题,是组合选择题要先组合后选择。4、看是因果类选择题,还是包含类选择题。审清题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二审题干的规定性。即抓关键词,弄清限制词。1、在全面把握题干意思的基础上,要紧紧抓住体现题干规定性的关键词句或中心词句,如"根本"、"主要"、"最"、"基本"、"表明"、"说明"、"决定"等。2、弄清题干在选择的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各规定了怎样的范围。如时空范围:是"现阶段",还是"历史上";是"社会主义中国",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如内容范围:是"政治常识",还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是"政党制度方面的知?quot;,还是"商品方面的知识"。如逻辑范围: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是要找区别点,还要找共同点。审清题干的规定性是正确作选的关键。
三审题肢。1、解选择题的原则是"以干取肢",即只有符合题意的题肢才应入选,因此必须审清题肢。知道哪些是正确题肢,即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哪些是错误题肢,即存在知识性错误的题肢;哪些是干扰题肢,即本身知识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2、审清题肢与题肢之间的关系,弄清什么题肢是一级引申,什么题肢是二级或多级引申。
四审干肢关系。要提高选择的准确度,关键是所选题肢与题干要求要相一致。
1、注意所选题肢与题干的表述角度是否统一,统一者则入选。2、注意所选题肢与题干的强调点是否相同,相同者则入选。3、注意所选题肢与题干是否吻合,吻合者则入选。
"四排":
一要排错肢。即题肢本身有错误的应首先排除,但逆向选择题要除外。 二要排异肢。虽然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无关,也要排除。
三要排倒肢。在因果型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用因果倒置的方法来设计干扰题肢。题干是果,本应在题肢中找因,结果题肢反而是题干的果,把题干这个"果"变成"因"。这样的题肢应排除。
网络精品小说,精挑细选,绝对给力。
四要排重肢。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这就要求我们对干肢进行反复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相异点。如果与题干的说法是变相重复,则这样的题肢应排除。例: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注:本题属最佳选择题)
A、 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已被消灭
C、 我国的社会矛盾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很大提高
分析:"四审"的结果是:1、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是正向选择,是一般类型的因果类选择题。2、题干的规定性中"已不是"是关键词,"在我国"、"现阶段"是限制词规定了时空范围,内容范围是政治常识,逻辑是以果寻因。3、A肢是正确的题肢,A肢与题干是一致的,应入选;B肢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C肢与题干重复,应排除;D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要求不一致,应排除。可见,此题应"三排",排B肢叫排错,排C肢叫排重,排D肢叫排异。
例: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有
A、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B、 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C、 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D、 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本题是因果型选择题,要以果寻因。A、C肢应入选;B肢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D肢的内容是题干的"果"而不是"因"、这叫因果倒置,应排除。
摘自《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正在阅读:
历年高考现代社科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07-22
心爱的书包作文500字07-14
自动化测试脚本开发的几种策略04-11
街道办事处新型城镇化工作落实情况总结报告08-03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01-27
放射科标准及各项计101-30
小学生关于狗的作文06-15
永远的丰碑红色经典观后感04-01
新建屠宰场可行性报告(年产55万头)04-10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科文
- 现代
- 历年
- 社科
- 指导
- 高考
- 阅读
- 2012-201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
-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 六年级思品学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国人部发〔2007〕107号
- 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及解析
- 如何办理人身损害赔偿协议公证
- 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 201401北京东方博文金融街长安街综合体261P
- 医药代表到底是怎样
- 初中读一读,写一写
- 煤矿雨季三防防治水培训考试题(含答案)
- 保障房基坑支护--新
- 《有关库存分析的方法》
- VLIW EPIC静态调度的指令级并行
- 重庆市梁平实验中学高中数学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千克和吨)专题练习
- 做好男人不易 你算女人眼中的好男人吗
- 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
- 运筹学--单纯形法求解-动态演示
- 高一历史作业本答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