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抽样与内插

更新时间:2024-03-12 2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

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 2011年 11 月 9 日 实验名称 指导教师

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信号的抽样与恢复过程; 2. 观察欠采样与过采样时信号频谱的变化; 3. 掌握采样频率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 由时域抽样定理可知,若有限带宽的连续时间信号f (t)的最高角频率为 ωm,则信号f (t)可以用等间隔的抽样值唯一表示,且抽样间隔T s 必须不大于 1/(2 f m),或者说抽样频率ωs ≥ 2ωm。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设计信号 x(t) = sin(2πft),f = 1Hz的抽样与恢复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 在 MATLAB 命令窗口中输入“simulink”,启动Simulink Library Browser; 2) 在 Simulink Library Browser 中,新建一个模型文件,编辑模型文件, 建立如图2 所示的抽样与内插的仿真模型,并保存为sample.mdl; 3) 分别在欠采样与过采样条件下,配置各模块的参数(如信号源的频率,抽样脉冲的间隔,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等)。 4) 在模型文件的菜单中选择 Simulation->Start,运行在欠采样、与过采样条件下的仿真模型; 5)仿真结束后,打开示波器,观察在欠采样与过采样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图1 抽样与内插的仿真模型 6) 画出各信号的频谱图,程序代码如下: N=length(time); Ts=(time(N) - time(1))/N; m=floor(N/2); Ws=2*pi/Ts; W=Ws*(0:m)/N; F=fft(z1,N); FF=F(1:m+1); F11=abs(FF); F=fft(z2,N); FF=F(1:m+1); F12=abs(FF); F=fft(z3,N); FF=F(1:m+1); F13=abs(FF); F=fft(z4,N); FF=F(1:m+1); F14=abs(FF); subplot(221); plot(W,F11,'b',-W,F11,'b'); title('输入信号的幅频特性'); xlabel('频率(Rad/s)'); subplot(222); plot(W,F12,'b',-W,F12,'b'); title('滤波后信号的幅频特性'); xlabel('频率(Rad/s)'); subplot(223); plot(W,F13,'b',-W,F13,'b'); title('抽样后信号的幅频特性'); xlabel('频率(Rad/s)'); subplot(224); plot(W,F14,'b',-W,F14,'b'); title('恢复后信号的幅频特性'); xlabel('频率(Rad/s)'); 图2 正弦波欠抽样波形和频谱 图3 正弦波过抽样波形和频谱 图4 方波过抽样波形和频谱

图5 锯齿波过抽样波形和频谱 四、 思考题 1. 说明采样频率变化对信号时域和频域特性的影响。 答:采样频率小于二倍信号频率时,信号抽样产生混迭,不能恢复原波形;采样频率大于等于二倍频时信号抽样,无混叠,可恢复 2. 分析采样与内插仿真模型中两个低通滤波器的作用。 答:前者预滤波,后者用于恢复抽样后的波形 五、 实验总结 1、 试验中选取预滤波频率为200*pi,于是临界抽样周期为0.005,试验中选取欠抽样周期为0.05,过抽样周期为0.001,为了使得抽样后波形幅度改变不大,本实验抽样方波占空比选取90%。 2、 因输入信号是周期的,所以频谱都是离散的,以方波过抽样为例,基波为2*pi,频谱间隔为4*pi,抽样后将频谱搬移200*pi的整数倍。 3、 抽样后信号包络是Sa函数,是因为实验采用方波抽样;另外,占空比越大,抽样后信号幅度越大。 4、 因画频谱程序中Ws的选取有限,所以频谱宽度是有限的,这可以从抽样后信号频谱看出来。 一、 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5k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