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一考通答案电子版

更新时间:2023-12-17 07: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文化概论

一、名词解释2、狭义文化: 3、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 6、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 10、民族文化: 11、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 13、文化传统: 14、天下观念: 15、新石器时代: 16、三是五帝 17、百家争鸣: 18、名家: 19、西域: 20、察举制: 21、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 23、一条鞭法: 24、摊丁入亩: 25、乾嘉学派:

1、广义文化: 3、中和之美:” 4、谚文:。 5、“返本开新”: 6、文化传统: 7、名家: 8、永嘉之乱: 9、七巧板: 10、郡县制: 11、文化思潮 12、墨家学派: 13、毕昇: 14、《法经》: 15、知行合一: 16、名族文化: 17、《齐民要术》: 18、道家: 19、家族:

20、地神祭祀: 21、文化内涵: 22、仰韶文化 23、行业组织 24、饮食文化: 25、科举制: 26、文化政策: 27、察举制: 28、家庭: 29、天神祭祀: 30、因材施教: 31、国别文化: 32、新乐府运动: 33、十二时辰: 34、五服: 35、《说文解字》: 36、传统文化: 37、两税法: 38、历法: 39、辩证思维: 40、中体西用论: 41、文化现象: 42、一条鞭法: 43、本草之学: 44、三省六部制: 45、语言崇拜: 46、文化产品: 47、“大一统”: 48、乾嘉学派: 49、勤农观: 50、“天人合人”: 二、解答题 1、四大发明:

2、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3、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4、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5、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

6、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7、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 9、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0、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11、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12、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13、简述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1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16、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9、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

20、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1、谈谈唐代开放的名族政策:

22、周期性出现的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有什么意义: 23、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像的发展: 24、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25、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26、见书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27、简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28、“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29、否定派对汉字的理由是什么: 30、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 3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2、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33、简述汉语的特点:

34、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35、简述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36、简述宗法制的特点: 37、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播 影响: 38、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的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9、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40、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41、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哪些方面: 42、简述礼与俗的关系:

4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

44、中国古代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45、简述我国民族手工业发展: 46、冠礼的内容是什么:

48、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三、论述题

1、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 3、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和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正、负面影响:。 5、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 6、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7、试述秦汉时期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8、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9、论述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10、试述重农抑商的观念对明清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1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11、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论孔孟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13、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14、20世纪中国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主要有哪些观念: 一、名词解释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是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儒家:创始人孔子,学术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仁”

3、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烦人如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

4、谚文:古代朝鲜依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平成一个方块。 5、“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6、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7、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邓析,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8、永嘉之乱: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9、七巧板: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10、郡县制:战国时代郡县已成为各国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记过,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名称历代稍异

1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12、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思想核心“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13、毕昇: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效率 14、《法经》: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5、知行合一: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6、名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17、《齐民要术》:贾思勰,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 18、道家:代表老子。讲究超然物外,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19、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因缘关系

20、地神祭祀:古称地袛,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21、文化内涵:不属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2、仰韶文化:公元5000-3000年间,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23、行业组织: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24、饮食文化:本质上讲指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以及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验

25、科举制: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初创于隋代,唐宋渐趋成熟,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6、文化政策:一定时代及社会关系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 27、察举制:选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制剧等 28、家庭: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29、天神祭祀:自命为天帝之子的君王,认为上天赋予他治理世间的身份与能力,因此保持

与天神的直接联系是君王的特权及职责。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

30、因材施教: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31、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同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32、新乐府运动: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等的大力倡导,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叫..,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3、十二时辰:以太阳南中作为正中点。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时辰为二小时。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黄昏戍、人定亥。每辰的起点叫“某时初”或“某初”,正中点叫“某时正”“某正”“某半”

34、五服: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死者的等级关系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 35、《说文解字》: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36、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7、两税法:中唐时期的赋役制度,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等征税,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38、历法: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计时方式的方法。阳历、阴历、阴阳合历 39、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40、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41、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2、一条鞭法: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把田赋、力役及其它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43、本草之学: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集采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44、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使传统的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物的职能管理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45、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

46、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有物质也有精神。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47、“大一统”:天下一家的大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名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48、乾嘉学派:清朝的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统称为..

49、勤农观:历代统治者确立的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50、“天人合人”:中国传统观念,一层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符合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二层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二、解答题

1、四大发明:1、纸2、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唐代出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公元8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入日本;公元14-15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3、简述指南针发明、运用及传播的历史: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司南;北宋末年,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入欧洲4、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唐末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了管型火器,即近代炮雏形。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

2、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1)超自然神(2)天神滴袛(3)祖先神(4)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申领祭司愈占主要地位

3、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3)唯一性

4、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

5、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也为未来中华民族的腾飞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过了该阶段,并行成了农工商贸全面兴旺的局面

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主要文化形态: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9、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3)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10、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旧新家庭的兴与衰,历代皇帝都希望其家庭世袭皇位,在皇位继承上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11、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12、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13、简述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1)诸侯间的混战和兼并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2)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1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1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

16、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虽受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2)林木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18、何谓“文以载道”: 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他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而不仅仅是文辞漂亮

19、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公元前或公元1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冬至日本;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20、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他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21、谈谈唐代开放的名族政策:唐超基本唐朝统治者在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他们不会有狭隘的族群观念;唐朝对异族除侵扰边境者的军事打击,一般都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在边疆地带,基本都用部落族长为政治首脑,而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亦在朝廷担任要职 22、周期性出现的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有什么意义:调整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对宗族社会关系的反复确认,以及对宗法伦理观念与情感的不断强化

23、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像的发展:语言可以传达人们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 24、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交汇对象起了变化,日本欧州文化整体水平超过中国;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天文数学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延续至今

25、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随着大运河体系的开通,沿河兴起了一系列大小城市。通州、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均是以水运之便而出现的较为繁荣的城市 26、见书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依据文献记载…划分为炎黄文化区域、东夷文化区域、苗蛮文化区域。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文化区域实际是远古多元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27、简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得农人心理;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28、“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造成“诚名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29、否定派对汉字的理由是什么:始于19-20世纪之交。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 30、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为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下限到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公元前1100至公元1400,下限到明朝初期;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至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仪器观测期,1900年至现在

3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实行“强干弱枝”政策;任用酷吏,穷治地方豪侠;“内朝官”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开始剥夺宰相的权利

32、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无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33、简述汉语的特点: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从音义对应的角度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语素

34、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5、简述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民本思想,历代把吃饭当成是基本的社会问题;节约粮食;人格教育,利用饮食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与人材观联系起来;食疗观,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

36、简述宗法制的特点:社会成员依据其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37、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播 影响:表现:通过摄取儒道思想而形成中国文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传播: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两汉道教的流行使佛教在中国传播迅速;三国时期起,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直指本心”论,启发了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汉魏之后对诗歌、书法、绘画皆有影响

38、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的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作为各民族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文字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文字本身又是重要的民俗事象

39、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40、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引起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唐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41、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产互助,家庭与家庭之间无报酬互助;生活互助,村村之间每年互相调剂余缺;在公共地上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42、简述礼与俗的关系: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礼起源于俗但不同于俗,区别在于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伴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礼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再扩展到社会

4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44、中国古代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唐宋时期大量兴建陂塘水利,江南农作物大量增产,唐中期南方发展为经济中心;先秦两汉时期,西北曾兴修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5f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