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的开放性
更新时间:2023-11-24 03: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互联网的开放性
摘要 本文讨论了互联网开放精神的缘起,从技术霸权、国家控制、资本垄断三个角度探讨了它们对于互联网开放性的遏制,由此得出: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有着两面性,封闭与开放、限制与自由同时存在又相互博弈;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从技术层面构建起来的,但一直受到政治、经济等利益集团的强势干扰;国家控制互联网客观存在;互联网的开放性是相对的。
关键词 互联网开放性;技术霸权;国家控制;资本垄断;相对开放
互联网的开放性被视为是其固有的特性,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分享”,开放是第一位的,没有开放,就谈不上平等和分享,也谈不上互联网的自由,因此开放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然而,即便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明互联网一定就是开放的。互联网从技术层面构 建了开放性,但却受到国家强力控制,受制于政治、经济等利益集团,互联网 的开放性是相对的。
一、开放精神的缘起
互联网最初的基本雏形是阿帕网,我们在《技术、权力与媒介视角—论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政治秉性》一文里谈及,在设计阿帕网时,尽管科学精英们大都持有开放的精神和理想,他们并非完全是为了抵御一场核战而努力工作,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阿帕网仍是美国国防部承包的防御网络,并被一小部分精英研究型大学控制。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并不是一个开放的网络。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阿帕网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将永远无法抹去霸权与控制的基因。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美国国防部的预料,开放性作为互联网的基因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被注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和博弈:一方面,军方控制着阿帕网,注定会抹杀其开放性;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加入进来的科学家
1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致力于让阿帕网的发展摆脱军方的控制,体现开放精神。
1983年,Internet建立。三年后,一个新的组织、Internet的新东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诞生。NSF发现Internet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决定出资支持Internet的发展和TCP/IP技术,于是从国防部手中接管了互联网。互联网与军网的分离,意味着与军方关系的断裂,其开放性越发被体现出来,因此也获得了极大的扩张。
二、利益争夺扼杀开放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尽管互联网的开放性从技术设计的层面逐步体现出来,但遏制其开放性的运动才刚刚开始。
前面谈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互联网注入了巨资(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投资大量注入网络),但其投资是有附加条件的。这个附加条件是:“扩展出来的网络至少能够与美国的学术研究机构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扩展到欧洲”。不过,后来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超出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料和控制。
由于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诸如IBM、美国微波通讯公司等商业巨头纷纷介入进来,很快导致了国家、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抢占山头的争夺战。这一混乱而紧张的关系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终于败下阵来,其于1985年组建的国家科学基金网骨干网也完全被私有化。随着互联网的极速扩张,以及政府、商业机构、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全面介入,互联网全球治理被提上议事日程,但这一互联网管理大事总体上是由美国及其技术代表来主导的。至此,互联网的价值也被重新定义,那就是:“重要商业意义、重要政治意义、巨大的用户数”很显然,用户的利益被放在了最后,而重要的商业意义直接引发了资本对互联网的争夺和垄断,重要的政治意义则导致了国家控制势必加强,再加之美国处于绝对的技术统治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时常宣扬互联网的开放性,除了缅怀互联网先驱们倡导的精神外,多少显得有些天真和无知。
三、技术统治与霸权主义扼杀开放性
先说技术统治及其导致的霸权主义。我们看几个例子。比如,尽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就提出了“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这个参考模型深具开放精神,但一直躺在教科书里却并没有产生实质意义,互联网目前依
2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旧采用TCP/IP协议作为首要和唯一标准。而我们都知道,TCP/IP协议是美国国防部1978年确定的标准。这就是技术统治,不接受统治就不行,原因在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扭转和改变美国发明了互联网这一事实。再说ICANN,虽然被称为非营利组织,其实它是由美国商务部于1998年投资设立的民营公司。ICANN在互联网技术的取舍、标准协议的制订执行、域名争议的解决等方面享有权威,最关键的是它掌握着全世界互联网关键寻址系统管理的实权。ICANN作为“非营利机构”,仅注册域名一项业务每年就可以获取大约10亿美元的利润。更令国际社会担心的,则是美国政府对ICANN的控制。美国国内有消息称,ICANN被要求听命于加州检察长,每年向“顶头上级”美国商务部递交工作报告,并且还要定期上美国国会听证,接受批评和质询。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国际上一直有“希望联合国将ICANN收归管理”的声音,这些声音受到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依旧牢牢地掌控着互联网的管理权。
这迹象表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控制仍在进一步强化。2010年,美国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资深参议员乔·利伯曼曾向美国参议院提出题为“像保护国有资产一样保护互联网空间法案”(The Protecting Cyberspace as a National AssetAct,PCNAA)的提案。根据该提案,在美国发生紧急情况时,总统可以关闭美国的互联网,继而掌控全球互联网的“总开关”。消息一出,引起各国关注,因为很多互联网核心设备都建立在美国,美国关闭互联网,将意味着各国网络成为孤岛。
四、国家控制扼杀开放性
国家控制开放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国际层面看,美国会利用手中的互联网霸权对别国,尤其是阵营以外的国家施以影响,进行干预,乃至控制。具体做法是,通过增强对他国和全球网络的渗透力及对他国和全球网络的控制力,传播美国的思想、观念、价值、行为准则;从国内层面看,基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安全等多方面考虑,各国将对本国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使本国网络既与互联网相连但又过滤掉不利信息。这两个层面一定程度都存在控制与反控制,其结果也意味着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将受到削弱和限制。
面向国内的控制,各国均不同程度存在。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爆发后,吊诡的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立即发表了“互联网自由”讲话,力挺谷歌并大势攻击中国的互联网自由问题。紧接着中方作出积极回应,一些学者提出美国在
3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互联网自由”上实行国外国内双重标准,国内媒体也不断披露谷歌与美国政府的亲密关系。这不能不让人们产生关于网络控制、网络渗透与反控制、反渗透的联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此事的回应是:“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有监管,我们也不否认。”各国都有控制和监管,美国也不例外,互联网从来都不是完全开放和自由的平台。尤其是爆发于2010年的“维基解密事件”,“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被英国警方被逮捕,理由是他涉嫌强奸,更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Twitter革命”、“Glite革命”等之后,互联网的国家控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在这些政治变革事件中产生过推波助澜作用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西方社交和视频网站让一些国家更加警惕起来,并使得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本国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美国深知各国将进一步严控网络,于是又凭借技术优势祭出了新的手段,其中“影子互联网”就是代表之作。“影子互联网”的核心即是突破信息封锁的“绕道技术”,即帮助一些反对者在本国政府的监控范围之外,与外部世界保持自由的联系,从而使其能够继续渗透“美式民主价值”,干涉他国内政,获取别国的情报和信息。
国际间的控制以及面向国内的控制将长期存在,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丧失。
五、资本垄断扼杀开放性
一些互联网领域的跨国企业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市场垄断,这已经是既成的事实。技术和市场垄断同样会导致开放性的丧失。
前面谈到,微软公司2009年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可见技术垄断已经超越了经济,沦为了政治的木偶。而2008年“微软中国黑屏事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跨国巨头的垄断本质。
毫无疑问,美国是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大的赢家,是当今世界信息产业的“一哥”。十年前,美国在其与世界各国之间横亘起一道明显的“数字鸿沟”。例如,当时中央处理器(CPU)的产量美国占92%,系统软件产量美国占86%;美国IT产业投资占全球总投资的41.5%;微软公司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全球操作平台应用量的95%;世界性大型数据库70%设在美国;全球共有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设在美国。美国在IT领域不仅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也遥遥
4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领先于主要发达国家。十年来,尽管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也有观点认为国际数字鸿沟的马太效应已经出现),但美国的“一哥”地位依然不可撼动。目前,美国拥有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世界上一流超级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都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产品,被全世界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使用着,它们的任何一项举措不仅能伤及我们的利益,甚至还能剥夺我们正常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权力。
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是,微软今天可以黑我们的屏,明天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机系统瘫痪。当然,你可以选择开放源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比如Linux。那么你的芯片呢?好吧,你也不用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换吧!??如此,恐怕你要更换的东西就很多了,最终,你的计算机性能,你的网上冲浪,就只能大打折扣。因此,在技术垄断的背景下宣扬开放性也只能是自娱自乐。倒是可以这么说,对于微软而言,所有用户对它都是开放的;而对于用户而言,微软的开放却是有尺度的,起码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源代码迄今依然不公开,尽管各国用户都在呼吁和抗议。
从国内来看,技术和市场垄断同样存在。比如腾讯,其主流产品QQ(即时聊天软件)占有了中国近八成市场,百度搜索份额也达到了八成。在这些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面前,网络的开放性由它们主导。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即便是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量,它们也会过滤、限制甚至恶意传播一些“不良”信息。“百度竞价排名”即是典型例子,而“QQ与360大战”更是直接把战火燃烧到了用户的桌面。我们很难想象,通过百度能搜索出众多百度的负面新闻,QQ里四处传播着关于腾讯的丑闻——你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么?
六、开放性:一个相对的角度
在讨论了互联网开放精神的缘起、美国的技术霸权、国家控制以及资本垄断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有着两面性,封闭与开放、限制与自由同时存在又相互博弈。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从技术层面构建起来的,但一直受到政治、经济等利益集团的强势干扰。出于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利益考虑,国家控制互联网客观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互联网都不是绝对开放的。互联网的开放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互联网的相对开放性是指,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有着其他媒
5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体无法比拟的开放和自由,这是由其技术决定的。互联网的开放性需要各国用户不断争取和构建。
参考文献
[1]王世华. 技术、权力与媒介视角——论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政治秉性[J].新闻爱好者,2012(5):14.
[2]苏灿.中国加入互联网管制争夺战 ICANN权威遭质疑[N].新世纪周刊,2006(3).
[3]本刊记者.美国国会欲授权奥巴马关闭互联网 引发世界关注[N].青年参考,2010(6).
[4]颜色革命[EB/OL].维基百科.
[5]东鸟.网络战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李希光.面对以网络社会为中心的国家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 [7]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何亚非:不应过多解读谷歌事件 哪个国家都有监管[EB/OL].中国新闻网. [9]孙敬水.数字鸿沟: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J]. 国际问题研究,2002(6).
6
正在阅读:
论互联网的开放性11-24
花卉祝福语 - 图文03-17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试题及答案10-08
祖国你好作文1000字02-05
电脑印刷试题及答案06-19
社会保障知识试题05-21
图书管理系统详细设计报告06-04
动力气象试题分类03-2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开放性
- 互联网
-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期中试卷答案
- 从银行的产品角度来分析哪种理财产品好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学情分析
- 药理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
- 多糖结构解析的方法
- 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政府文件
- 和谐HXD1型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空气制动系统
- 第一节+认识大洲 - 以亚洲为例+学案
- 2017年12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大作业答案-0052财务会计学
-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 在蓉武胜乡友新春晚宴方案(初稿)
- 某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管理制度汇编 - 图文
- 民族团结一家亲校长讲话稿
- 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8Pets词汇与语法基础训练新版牛津版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2014年考研日语作文解析—作文出题规律解析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 侯磊+40900638论文粗稿 - 图文
-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培养计划
- 解析几何中求参数取值范围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