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更新时间:2024-04-23 19: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论坛 - 文学 - 资源共享 -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帖(专用)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南京大学高小方的方法

(一) 牢牢抓住八条: (1)\四到\法

眼到──繁体字,一笔一画看仔细;只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行,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繁体。有注解,逐条看。\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不行。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到──用心记,记特殊音义,记特殊句型等等。多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是古今多少学问家成功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

\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

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 600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

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关于语法体系,先学通一家,再博采众家之长;不要一上来就搞一个大杂烩。 (5)逐步掌握通论

要以历史主义的观点,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个别认识一般,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规律。说得具体些,就是对于古今汉语在词汇形式、词义内容、词性活用、虚词用法、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都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认真做好口头的、笔头的各种练习

口头的练习有朗读、背诵等,笔头的练习有做读书笔记、注音、释义、翻译、语言要点分析、名词解释、古文赏析、小论文等。 (7)要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自觉地预习和温习,有兴趣才会钻得进,也才会有创见。人,大概只有吃糖果的兴趣是不用怎么培养就有的,其他的兴趣则一般都要经过强化培养的。地质队员翻山越岭采标本,对冷冰冰的石头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如果我们想到只要闯过了文字关就能为人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古代汉语的干劲自然就大了。

\文字关\也是一种\关\,红军长征过娄山关是靠浴血奋战打下来的;老子出关也是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的。过关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付出的是辛苦,收获的却是成功的喜悦。待到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闯过了文字关,从而在古代文献阅读和研究的领域里可以自由地驰骋,不断领略到古典艺术的胜境,并自己放出眼光进行美学的分析,或作古代语言的研究,或在创作中成功地继承了某种艺术形式时,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呵! (8)四字诀:

勤──勤勉,见缝插针,不怕辛劳,孜孜以求。 谨──严谨,一丝不苟,多闻阙疑,认真继承。 精──精通,熟读精思,精益求精,升堂入室。 进──前进,深造有得,勇于创新,追求完美。

(二)掌握一串钥匙:

拎出文言文的十几个学习要点,作为打开文言宝库大门的一串钥匙。它们是: 1. 通假字

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 古今字

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3. 异体字 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如:涙,同\泪\;愬,同\诉\。

4. 破读字 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5. 词类活用 在上下文中甲类词临时用如乙类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6. 词序 前宾语、动量表示法等。如:吾谁欺? 未之有也。 [三]思而后行。 7. 双宾语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语之故; (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问之客。

8. 非支式 即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式,其形式的宾语,实质是补语。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发誓。

9. 被动式 \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 10.实词、词组 联绵字、偏义复词?

11.虚词 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 12.省略 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等。

13. 修辞 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互文等。

14. 文体 如散文中的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杂记文(游记体、笔记体??)、说理文(语录体、史论体、寓言体??)、应用文(书信体??)等;韵文中的风体诗(诗经),骚体诗(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歌行),古体诗(古风)中的七古、五古、古绝,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绝,词,曲等;骈文(骈赋、连珠、对联)等。

15. 特色与表现手法 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 16. 同源字 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义而读音又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与\缺\同源。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掌握了这串钥匙,也就掌握了研读文言文的主动权。学生依照新编《古代汉语》教材的示范,在解剖了数十篇文选的语言要点之后,就能实实在在地把

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从而顺利地闯过文字理解关。

高老师用的是南大自编教材,不过道理一样。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册要熟读,最好每个字都看到,包括注释。前期打下基础,后面就如行云流水了。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繁体字)本。它是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常用詞”的基礎上編寫的,解釋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一些常用意義。 要了解字的本意,可以查阅《漢語大字典》。

关于标点。。。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

正确的断句,需要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方法都是次要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古代汉语研究生部分阅读书目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1963年12 月影印清陈昌治刻本(大徐本) 2《文字蒙求》(清)王筠撰 中华书局 1962年10月影印著者重订本

3《中国文字学》唐兰著 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据原开明书店版重印)

4《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第1版

5《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8年5月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11月新1版

6《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77年12月第2版(《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本)

06南京大学参考书目:

《文艺学纲论》胡有清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第三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社;

《外国文学》(欧美部分)朱维之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考南大,以上书都要精读,不分专业。

重点。。。。

第一册几乎全部。 第二册诸子散文,

第三册《史记》以及与其有关的篇目,其中重点是《报任安书》。 第四册的文化常识。 各册的常用词。

其它三册的常识也必须掌握。

个人认为,第一册很多段落最好背诵,包括注释也要熟练掌握。

初读之建议。。。

才开始读是觉得麻烦,我看第一遍时先把常见而重要的和陌生的知识点划出来,不必马上记住,梳理完全书后,全部重温一遍。第3遍专攻重点和难点,那些以前就知道的内容就不怎么看了,或者一带而过。

第一遍梳理时,注音释义可以注在文章空白处,就像古书的“旁批”“眉批”,或者直接注在字的上方(字要小点,不影响阅读为佳),陌生而多次出现的就多注几遍,联系起来,多做比较,加强印象方便后面的学习。

古汉语的学习需要重复记忆,多读多看多背自然能学好。

习题。。。

《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古代汉语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开设的硕士课程有汉语语音史、训诂学、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等;博士课程有汉语语音史研究、汉语史料学、广韵与中原音韵等。 本专业主要成员有:

鲁国尧 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鲁国尧自选集》。

李 开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汉语语言研究史》、《现代词典学教程》、《戴震评传》等。 柳士镇 教授,国家教委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等。

王希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汉语修辞学》、《修辞学通论》等。 滕志贤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诗经引论》等。

高小方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有《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等。 汪维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等。 刘晓南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锡彭 副教授 ,主要论著有《连宾动词初探》、《语素的定义及其他》等。 薛 遴 副教授,主要论著有《句容方言志》、《丹徒方言志》等。 陈 光 博士。

语言要点:

1. 通假字:北冥、南冥-溟(海) 斥(chǐ)鴳(yàn)-尺

小大之辩、辩乎荣辱之境-辨 御六气之辩-变

而徵一国-能 旬有五日-又(《词诠》:去声,连词)

2. 古今字:垂天-陲 三飡(cān)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知效-智

邪(y?,句末语气词)-耶

3. 异体字:決-决 飡-餐 鴳-鷃 翶-翱 遊-游

4. 破读字:决(xua,迅疾)起而飞 抢(qiāng,撞,碰到)

且夫、故夫、夫列子、若夫 行比一乡 数数然 内外之分 恶乎

5. 词类活用:适莽苍者 宿舂粮 三月聚粮

6. 词序:莫之夭阏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知其然也?

奚适2 恶乎待哉?

7. 双宾语:则芥为之舟

8. 非支式:抟扶摇 抟扶摇羊角

9. 被动式:

10. 实词、词组:怒而飞 海运 《齐谐》者,志怪者也。

抟 扶摇(合音为飙) 六月息 野马 培风 夭阏 图南 决起而飞

果然 冥灵(一种灵龟。依宋末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说) 冥海 羊角 犹然(舒迟之貌。见《荀子·哀公》杨倞注) 加劝、加沮 泠然 至人、神人、圣人

11. 虚词:是鸟也、之二虫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斯在下矣(斯,于是) 斯已矣(斯,此) 而后乃今2 特闻(特,独) 彼其(那人他)于世 时则不至(则,《经传释词》:“则,犹或也。”副词,或许) 虽然(词组,虽然如此) 12.省略:翱翔〔 〕蓬蒿之间

11摹状:摹写人物的形状声音的修辞方式叫摹状。摹状可以分为描绘形状和模拟声音两种。描绘形状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形貌,颜色,动作和情态描绘出来。

模拟声音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所听到的人物动作的声音描摹出来。 12.警策:用精练新颖的语言来概括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觉得意味深长,引起深思,加深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警策,又叫警句,格言等。

13.折绕:有话不直说而故意绕弯子,说得迂回曲折但语意清楚明白,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折绕。

14比喻:就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喻体)来比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体),使它容易为人所接受。

15.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跟它有密切联系的东西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借代。

16.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联的句子成对使用,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对偶。

17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成串排列,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

18.比拟: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描写说明的修辞方式就是比拟。

19.双关:运用词语的音义条件,使词语同时具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辞方式称为双关。

20.映衬:为了便于说明一定道理而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映衬。

21.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叫夸张。

22.层递:就是按事物的轻重大小先后依次层层递进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23.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加强某种语气和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语句的修辞方式就叫做反复。

24.错综:为了避免单调平板,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故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错综。

25.飞白:明知别人说错或写错,故意运用白字如实地记录或援用下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飞白。

26.呼告:说者或写者由于感情强烈,突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呼告

27.镶嵌:在某个语句中插进几个字以延长音节,强调语意或者暗示某种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镶嵌。

六书:所谓六书,是指我国古代分析汉字的结构和汉字的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依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六书指1像形2指示3会意4形声5专注6假借 像形:像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形,随体诘诎”

指示: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视而可识,”是说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会意: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分析会意字的表述法,通常是“从某从某”例如:“及”“从人从又”。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假借:许慎所谓“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说是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选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规定使用了

转注: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异体字:许慎在《说文》里称为“重文”。它是文字的同义异形现象。在同一时期或先后不同的时期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互相替代都不会产生歧义的字,叫做异体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语音知识:

古音:广义的古音是指跟现代汉语相对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简称古音 狭义的古音是专指上古音,是音韵学对于上古语音的传统叫法 叶韵: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上古同韵 部的字有的到了后代变成了不同部,有些韵文的韵脚在上古本来是同韵的,到了后代人们念起来就觉得不和谐,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人用改变韵脚字的读音的办法来使之和谐。这种改变韵脚字的读音的办法来使之和谐的办法叫作叶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的叫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叫阳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叫入声韵

三十六字母: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五音:所谓五音是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

七音:把舌音中的来母独立出来,叫半舌音,把齿音中的日母独立出来叫半齿音

双声叠韵:双声是指两个字(音节)的声母相同,如“流离”;叠韵是指两个字(音节)的韵母相同,如“窈窕”。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相切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与被切的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的字的韵母声调相同,如夸 “苦瓜切”夸——苦k+瓜ua 切韵 隋 陆法言 平水韵 南宋 刘渊

诗韵(平水韵):南宋时代,平水的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减为106韵,成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古音通假:古人在书写时,本来应写甲字而写了同音的乙字,借同音的乙字来代替甲字,古代这种同音代替的现象叫做古音通假 词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古今词义之间在外延上不存在类属关系。

词的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

引申义: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

假借义:是指一个字不是表示本义及其引申义,而是被借用来记录一个与其本义或引申义无关的,仅仅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的词义,这是文字通用和假借的结果。

比喻义: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办法从本义产生出来的特别的引申义 词义的更替:是指一个词原来指某个意义,后来表达了另一个意义,词所指的对象有所转移,它是一个词产生了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原来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

偏义副词:古汉语中有些复合词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其中的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这一类词叫偏义副词

连绵词:两个字连绵起来,只作为一个语素,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思,这种词,古人叫连绵词

同源词:是指词汇中音义相近,由同一语源衍生出来的一组词

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词语,运用典故就是用典。

语法部分:

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经常直接用在动词前,有时也用在形容词前,充当状语,表示各种修饰性意义。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原属甲类的词临时转用作乙类词,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职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也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为动用法:所谓为动,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而言之,为动就是“为宾语动.”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流传至今。 美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5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