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更新时间:2023-06-09 13: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历史复习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 文官体制:

①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②内容:⑴“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

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

⑵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又采取更戍法。

⑶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③影响: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3. 科举制的完善:

①表现:⑴制度上: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

复试;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⑵内容上: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

增加策论考试。

②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形成了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2. 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同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3. 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9年,南宋灭亡。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2. 海上丝绸之路:

①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②概况: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

的“番市”。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因此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

点的海上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③影响: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1.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获得成功。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火器。宋代火器的名目繁多,其中“突火枪”和“火铳”最著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1. 政治体制:

①原因: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内容:⑴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相当于唐

朝的尚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

监察;

⑵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成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

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如回族的产生)。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两朝,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至于顶峰;

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西学东渐;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①原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

②措施: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民归耕;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

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革了官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重视水利工程。

③结果: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2.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①原因:为稳固统治,大力加强皇权。

②措施: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但内

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

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⑵朱元璋建立特务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设置锦衣卫后,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长卫由皇帝直

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③后果: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1. 1636年,皇太极称帝,该国号为清。

2. 1644年,李自成率军直捣京师,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1. 清代前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2. 皇权加强的过程:

①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②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南书房,希望钳制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但实际作用有限。

③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军机处⑴实质: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⑵地位: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⑶成员:由亲信满汉大臣充任,“廷寄”,“交片”。

④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3.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经过多年努力,使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①东北:康熙时,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

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②西北: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

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的起兵叛乱,统一

了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和民政。

③西南: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

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

历史第三分册会考复习大纲

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④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1. 社会经济的繁荣: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

人瞩目的迅速发展。

①农业: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

玉米,此时迅速推广,解决了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经济作物显著增加,成为重

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

作坊。

③商业:许多城市渡过鼎革之际的萧条,恢复了往日的繁盛。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

品集散地。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2. 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3. 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1. 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

特点:①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赔偿(厚往薄来);

②附带的货物指定交易。

2.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择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

3. 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帝在位的中期,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广东十三行)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4. 闭关的原因:①对西方势力的戒备;②自大、保守的心态;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1.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 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

影响:①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②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4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