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第十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

更新时间:2023-09-10 09: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二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 (1~2学时)

在络合滴定一章中讨论过用掩蔽方法消除干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单用掩蔽的方法有时难以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此时,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干扰组分分离;对于微量或痕量组分的测定,常需要富集后才能测定。对于常量组分的分离和痕量组分的富集,总的要求是分离、富集要完全,即待测组分回收率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对于含量大于1%的常量组分,回收率应接近100%;对于痕量组分,回收率可在90~110%之间,在有的情况下,例如待测组分的含量太低时,回收率在80~120%之间亦属符合要求。

§12-1 沉淀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是利用反应使待测组分与干扰离子分离的方法。常用的沉淀分离方法有:

1 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法

使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Fe(OH)3等]或含水氧化物(如SiO2·H2O等)。常用的沉淀剂有NaOH、氨水、ZnO等。

⑴ NaOH溶液:通常用它可控制pH值≥12,常用于两性金属离子和非两性金属离子的分离。 ⑵ 氨和氯化铵缓冲溶液:它可将pH值控制在9左右,常用来沉淀不与NH3形成络离子的许多种金属离子,亦可使许多两性金属离子沉淀成氢氧化物沉淀。

⑶ 利用难溶化合物的悬浮液来控制pH值:例如ZnO悬浮液就是较常用的一种,ZnO在水中具有下列平衡:ZnO + H2O[Zn2+][OH]2 = Ksp [OH]=

Zn(OH)2

Zn2+ + 2 OH

Ksp[Zn]2?

当加ZnO悬浮液于酸性溶液中,ZnO溶解而使[OH]达一定值时,溶液pH值就为一定的数

值。例如[Zn]=0.l mol·L

2+

-1

时,[OH]=

1.2?10?17-

=1.1×106

0.1而当[Zn2+]改变时,pH值的改变极其缓慢。一般讲,利用ZnO悬浮液,可把溶液的pH值控制在5.5~6.5。其他如CaCO3、MgO等的悬浮液都可用以控制一定的pH值。

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法的选择性较差。形成的沉淀多为是非晶形沉淀,共沉淀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改善沉淀性能,减少共沉淀现象,沉淀作用应在较浓的热溶液中进行,使生成的氢氧化物沉淀含水分较少,结构较紧密,体积较小,吸附杂质的机会减小。沉淀完毕后加入适量热水稀释,使吸附的杂质离开沉淀表面转入溶液,从而获得较纯的沉淀。如果让沉淀作用在尽量浓的溶液中进行,并

1

同时加入大量无干扰作用的盐类,即进行“小体积沉淀法”,可使吸附其他组分的机会进一步减小,沉淀较为纯净。

2 硫化物沉淀分离法

能形成硫化物沉淀的金属离子约有40余种,由于它们的溶解度相差悬殊,因而可以通过控制溶液中[S2]的办法使硫化物沉淀分离。

和氢氧化物沉淀法相似,硫化物沉淀法的选择性较差,硫化物系非晶形沉淀,吸附现象严重。如果改用硫代乙酰胺为沉淀剂,利用硫代乙酰胺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水解产生H+在或S2进行均相

沉淀,可使沉淀性能和分离效果有所改善。

3.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近年来有机沉淀剂的应用已较普遍。它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较高,生成的沉淀性能好,显示了有机沉淀剂的优越性,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有机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沉淀主要有:

⑴ 形成螯合物(即内给盐)沉淀:这类内络盐不带电荷,含有较多的憎水性基因,因而难溶于水。这类有机沉淀剂所形成螯合物的溶解度大小及其选择性,都与沉淀剂本身的结构有关。

⑵ 形成缔合物沉淀:所用的有机沉淀剂在水溶液中离解成带正电荷或带负电荷的大体积离子。沉淀剂的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金属离子或金属络离子缔合,成为不带电荷的难溶于水的中性分子而沉淀。例如氯化四苯砷、四苯硼钠等,

⑶ 形成三元络合物沉淀 被沉淀的组分与两种不同的配位体形成三元混配络合物和三元离子缔合物。形成三元络合物的沉淀反应不仅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而且生成的沉淀组成稳定、摩尔质量大,作为重量分析的称量形式也较合适,因而近年来三元络合物的应用发展较快。三元络合物不仅应用于沉淀分离中,也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其他方面,如分光光度法等。

4. 共沉淀分离法

已知共沉淀现象是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混晶或固溶体的形成、吸留或包藏等原因引起的。在重量分析中,由于共沉淀现象的发生,使所得沉淀混有杂质,因而要设法消除共沉淀现象。但是,在分离方法中,却可以利用共沉淀现象分离和富集痕量组分。

⑴ 利用吸附作用进行共沉淀分离 例如微量的稀土离子,用草酸难于使它沉淀完全。若预先加入Ca2+,再用草酸作沉淀剂,则利用生成的CaC2O4作载体,可将稀土离子的草酸盐吸附而共同沉淀下来。又如铜中的微量铝,氨水不能使铝沉淀分离。若加入适量的Fe3+离子,则在加入氨水后,利用生成的Fe(OH)3作载体,可使微量的Al(OH)3共沉淀而分离。

⑵ 利用生成混晶进行共沉淀分离 两种金属离子生成沉淀时如果它们的晶格相同,就可能生成混晶而共同析出。例如痕量RaSO4可用BaSO4作载体,生成BaSO4和BaSO4的混晶共沉地得以富集。

2

海水中亿万分之一的Cd2+,可用SrCO3作载体,生成SrCO3和CdCO3混晶沉淀而富集。这种共沉淀分离的选择性较好。

⑶ 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 有机共沉淀剂的作用机理和无机共沉淀剂不同,一般认为有机共沉淀剂的共沉淀富集作用是由于形成固溶体。常用共沉淀剂有甲基紫、结晶紫、次甲基蓝、酚酞等。

由于有机共沉淀剂一般是大分子物质,它的离子半径,在其表面电荷较小,吸附杂质的能力较弱,因而选择性较好。由于它是大分子物质,分子体积大,形成沉淀的体积亦较大,这对于痕量组分的富集很有利。另外,存在于沉淀的有机共沉淀剂,在沉淀后可藉灼烧除去,不会影响后续分析。

§12-2 溶剂萃取分离法

1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效率,分离因数

⑴分配系数

溶剂萃取是基于各种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分配系数大小不等这一客观规律。当溶质A同时接触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时,如果一种是水,一种是有机溶剂,A就分配在这两种溶剂中。

A水

A有

当分配过程达到平衡时: [A]有/[A]水 = KD 这个分配平衡中的平衡常数称分配系数。

⑵ 分配比 由于溶质A在一相或两相中,常会离解、聚合或与其他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情况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分配系数来说明整个萃取过程的平衡问题。同时,分析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存在于两相中溶质的总量。故引入分配比D这一参数。分配比D是存在于两相中的溶质的总浓度之比,即: D=C有/C水

C代表溶质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总浓度。只有在最简单的萃取体系中,溶质在两相中的存在形式又完全相同时,D= KD; 在实际情况中D≠KD。

⑶ 萃取效率 当溶质A的水溶液用有机溶剂萃取时,如已知水溶液的体积为V水,有机溶剂的体积为V有,则萃取效率E(以百分率表示)应该等于:

E% =(A在有机相水的总量/ A在两相中的总量)×100%

= C有V有/(C水V水 + C有V有)×100% = D/[D+( V水 /V有)] ×100%

萃取效率由分配比D和体积比V水 /V有决定。D愈大,萃取效率愈高。如果D固定,减小V水 /V有,即增加有机溶剂的用量,也可提高萃取效率,但后者的效果不太显著。且增加有机溶剂用量,将使

3

萃取后溶质在有机相中浓度降低,不利于进一步分离和测定。因此,对于分配比较小的溶质,一般采取分几次加入溶剂,连续几次萃取的办法,以提高萃取效率(即少量多次的原则)。(见p431推导) ⑷ 分离因数 共存组分间的分离效果一般用分离因数β来表示。β是两种不同组分分配比的比值。

分离因数β= DA/DB。

若β>>1或β<<1,DA和DB相差很大,分离因数很大,两种物质可以定量分离; 若β≈1,DA和DB相差不多,两种物质就难以完全分离。

2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无机物只有少数如HgI2、HgCl2等可直接用有机溶剂萃取。为使无机离子的萃取过程能顺利地进行,必须在水中加入某种试剂,使被萃取物质与试剂结合成不带电荷的、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分子。这种试剂称萃取剂。根据被萃取组分与萃取剂所形成的可被萃取分子性质的不同,可把萃取体系分类如下。

⑴ 形成内络盐的萃取体系 这种萃取体系在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所用萃取剂一般是有机弱酸,也是螯合剂。例如8-羟基喹啉,,与Pd2+、Tl3+、Fe3+、Ga3+、In3+等离子生成的螯合物难溶于水,可用有机溶剂氯仿萃取。

这类萃取剂如以HR表示,根据其与金属离子螯合和萃取过程可导出: D=K萃

n[HR]有n[H?]水

萃取剂HR愈易离解,它与金属离子所形成的螯合物MeRn 愈稳定;螯合物的分配系数愈大,而萃取剂的分配系数愈小,则萃取愈容易进行,萃取效率愈高。对于不同的金属离子由于所生成螯合物合物的稳定性不同,螯合物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选择和控制适当的萃取条件,包括萃取剂种类、溶剂种类、溶液酸度等,就可使不同的金属离子得以萃取分离。

适当降低溶液酸度可以显著提高萃取效率。增加萃取剂用量虽然也可提高萃取效率,但不是可取的方法,因为一般萃取剂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有限,且萃取剂一般价格较高。而改变溶液酸度是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

⑵ 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萃取体系 属于这一类的是带不同电荷的离子,互相缔合成疏水性的中性分子,而被有机溶剂所萃取。

例如用乙醚从HCl溶液中萃取Fe3+时,Fe3+与Cl络合成络阴离子FeCl4。而溶剂乙醚可与溶液

中的H+结合成阳离子与FeCl4络阴离予缔合成中性分子盐,可被有机溶剂乙醚所萃取。

⑶ 形成三元络合物的萃取体系 三元络合物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近年来发展较快。如为了萃取Ag,可使Ag与邻二氮杂菲络合成络阳离子,并与溴邻苯三酚红的阴离子缔合成三元络合物。在pH 7的缓冲溶液中,可被硝基苯萃取,然后在溶剂相中用光度法进行测定。

4

三元络合物萃取体系对于稀有元素、分散元素的分离和富集很起作用。

3. 有机物的萃取分离

极性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盐类,通常溶解于水而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中;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则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如苯、四氯化碳、环己烷等,因此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选用适当溶剂和条件,常可从混合物中选择性萃取某些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12-3 层析分离法

层析分离法的最大特点是分离效率高,它能把各种性质表类似的组分彼此分离,而后分别加以测定,是一类重要而常用的分离手段。

1纸层析

纸层析(纸上层析)是在滤纸上进行的色层分析法。滤纸被看作是一种惰性载体,滤纸纤维素中吸附着的水分或其他溶剂,在层析过程中不流动,是固定相;在层析过程中沿着滤纸流动的溶剂或混合溶剂是流动相,又称展开剂。试液点在滤纸上,在层析过程中,试液中的各种组分,利用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溶解度的不同,即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离。纸层析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

例如,为了定性检出氨基蒽醌试样中的各种异构体,用玻璃毛细管吸取试液,把它点在已经处理过的滤纸条的下端离边缘一定距离处,然后把滤纸条悬挂在玻璃制圆筒形的层析缸中,下端浸入由吡啶和水(1:1)配成的混合溶剂,即展开剂中,如图12-1所示。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剂将沿着滤纸条上升,当它经过点着的试液时,试液中的各组分将溶解在展开剂中,随着展开剂沿着滤纸条上升。当它们上升而遇到附着于滤纸条中的固定相时,又可以溶解在固定相中而停留下来。继续上升的流动相又可以把它们溶解并带着它们继续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又可以再次溶解在固定相中而停留下来。即在层析过程中,试样中的各种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两相之间不断地进行分配。显然,在流动相中溶解度较小,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将沿着滤纸条向上移动较短的距离,停留在纸条的较下端。反之,在流动相中溶解度较大,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将沿着滤纸条向上移动较长距离,而停留在滤纸条的较上端。试样中的各组分,由于它们在两相间不断进行分配的结果将发生层析现象而彼此分离。层析经过一定时间后,流动相前缘已接近滤纸条上端时,可以停止层析。取出滤纸条,在通风橱中晾干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滤纸条上有五个色斑,如图12-2所示。

各个色斑在薄层中的位置一般用相对比移值Rf来表示,即 Rf = 斑点中心移动的距离 / 溶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Rf值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系数有关。在一定层析条件下,Rf值是一定的。根据Rf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4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