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整理

更新时间:2024-01-28 09: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ozhij 《语言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导言

1.了解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2.语言交际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人类语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问题,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3.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什么不同?西欧和我国的语言研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转折点是什么?

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的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第二,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探索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正因为有这些差别,所以古代的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处于附属地位,而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西欧和我国的语言研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转折点分别是文艺复兴和五四运动。

4.我国传统语文学的“小学”指什么?

是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5.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语言的功能、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发展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什么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语言的作用: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个社会,无论它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还是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外,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比如运动场上,篮球教练用手势表示谁犯规、谁发球等内容,不用语言;部队用长短不同的号声表示起床、集合、冲锋、撤退等信息;在海上,船与船之间用旗语传递信息等等。但是,这些工具远远没有语言运用那样便捷,而且使用也受到限制,使用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交际工具,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都是有限的,而且离不开语言基础,它们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代替语言,没有语言的存在,也不可能有这些信息手段的产生,可以说,语言是一切交际工具的基础。因此,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毫不奇怪了。

为什么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很多,像旗语、手势、红绿灯、色彩、音响等,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传递信息,起到沟通作用,而在现代社会,像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交通工具,甚至还可以不改变语言的有声特质,传递信息既快又广,但这些工具,远不及文字那样方便,不及文字使用范围那样广,文字打破了有声语言的时空局限,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语言的功能,这是其他语言辅助工具所不能比的,所以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2.为什么说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第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语言;第二,语言是社会独有的,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

3.正确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例题:两个人在争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个人说先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

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无法思维;一个人说先有思维,因为语句是思维的成果,没有思维,人们无法把散沙一样的词语组合成句。你认为谁的观点对呢?

两个人的话看似有理,由于割裂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所以都是无理的,都是片面的。首先,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且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4.语言有没有阶级性?说明理由。

语言没有阶级性。第一,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全体成员,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幼,无论什么人,与别人交际都要使用语言。如果语言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说不同的话,那么阶级之间就无法进行交际(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就是一种交际活动)。第二,语言结构本身,没有阶级可言,比如语音、语法规则,就谈不上有阶级性。第三,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的,而在人类从猿到人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阶级的区分,所以从语言的诞生过程看,语言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5.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语言?

这主要是因为:(1)词语的组合规则是十分有限的,掌握了一个规则,可以推出无限多的句子,例如学会说“我吃饭”,掌握了“主——谓——宾”这个格式,就可以制造出“我看报”、“他打球”之类的句子来。(2)语言中的词表达的意义具有概括性,数量是有限的,一个词可以重复使用,可以用在这个句子中,也可以用在那个句子中,从而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所以语言系统中的句子是无穷的,但构成句子的材料却是有限的,这也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语言。例如“人”这个词,并不指哪一个具体的人,可以指古今中外所有的人。“苹果”可以指色彩、味道、形状各方面不同的苹果。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符号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符号,都要有一定的外在形式,这样才能让人知道它的存在,同时还要让人知道它的意义,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符号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形式和内容互相依存,不可缺一。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其外在形式是一种色彩,意义是红灯表示停止,绿灯表示通行。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以语音作为物质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是由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统一构成,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意义是语言的内容。语音和意义在具体的语言中统一于一体的,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存在条件: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所依附,无法让人感知,根本不可能存在,更别说交际运用了:没有意义内容,语音形式存在就失去意义,也没必要存在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例如我们说“电视”。不必真抬出一台电视来比划,用大家共知的记号“diànshì”来表示,英语用“TV”别人就明白了,如果你非要把“电视”说成“视电”或别的什么,别人就无法理解了。所以从本质看,语言是一种符号,只是它比任何符号系统都要复杂得多。

2.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什么特点?掌握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和线条性。

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相互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言符号的意义。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音和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不可缺一,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叫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叫作语义。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改变这种联系。 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什么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关系又叫约定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如以“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同时蹦出两个字来。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这就是说,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如“我吃饭”不能说成“饭吃我”。但是,语言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特点。如一些新词的出现,一字词的新用法。这种变化,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也即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社会约定的,而不是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3.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解语言是一个层级体系。理解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每一个阶层的单位可以互相组合成更大一级的单位,这样一级一级按一定的规则层层组合,形成一个语言系统。比如语言体系中有限的音位组合成音节与语素,联系起来,语素又组合成更多的词,词则组成无穷的句子来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语言单位从小到大的组合,充分体现出语言的体系性。

理解语言是一个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层级装置。这个层级装置保证了语言能够通过有限的单位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如图:音位→音节→音节的组合 => 语素→词→句子 此图表明,语言首先分为两层:左边是底层,右边是上层。“=>”表示转换中发生了质变。

底层是语音层,又分为三个级: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位,各种语言中的音位数目都很有限,

通常在40 个左右。“→”表示组合。音位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众多音节,音节还能构成更多的音节组合。这些音节组合为符号准备好了物质外壳。上层都是音义结合体,也分为三个级。最小的是语素,通常数目是几千个。语素构成词,通常是几万个至几十万个。词构成句子,句子的数目无限。 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从几十个音位,连跳数级,扩大到无穷。新句子是现成材料的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规律可循。

使得表达不受 限制,而新句子又似曾相识。

理解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则的,有选择的,语言中的词组成句子,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的,而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这里的组合规则就体现了组合的关系,比如,“饭”、“我们”、“吃这三个单位可以组成”我们吃饭“这个句。聚合关系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比如”我们吃饭”这个句子的三个单位,分别可以用“他们”、“做”、“菜”来代替,代替后组合关系不变。

重要名词概念:

符号: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二层性: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

第三章 语音

1.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

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生理属性:动力器官(肺、气管)、发音器官(声带)、共鸣调节器(口腔、鼻腔、咽腔)

2.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

元音是指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辅音是指呼出气流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元音和辅音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发元音时,呼出气流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要受阻碍;第二,发元音时,声带要振动,发辅音时,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第三,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部分保持紧张;第四,发元音时,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

3、掌握与普通话及各主要方言有关的国际音标符号。

(略)

4.什么叫音位和音位变体?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什么叫音位和音位变体?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形式。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属于条件变体中的音位,具体出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其前后出现的音素有关。例如a音位中的变体A α,A往往自成一个音节或单独跟韵母组合,α出现在的u后面或舌根鼻韵母前面。自由变体是几个音素可以互相替换,不受前后的其他音素的影响,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例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不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把普通话的卷舌音发成平舌音,平舌音亦可发成卷舌音,这种变化不许不需要任何音素条件,当然也不区别意义。

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具体语言或方言中不同音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与音位归纳有关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立关系”,二是互补关系。可以依据下列这些原则进行音位的归纳:

(1)、对立原则: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例如英语存在“[-in]”这样的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 [b] [t] [d] 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 [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应定为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如汉语普通话[?] [a] [A] [α]四个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a/。

(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并归为一个音位。

5.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构成的音位,其特点与发音的音质有关。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 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例如i和y这两个音位,发音时由舌位前后、高低、圆唇与否决定,就是音质音位;汉语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而不是音质变化形成的,就是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由声调造成的)、时位(由音长造成的)、重位(由音强造成的)。

6.举例说明音位的区别特征。

语言里的音位彼此对立,所以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音位之间的对立,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其实只是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例如北京话的辅音音位,以不送气与相区别。这种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我们叫做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于是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组合。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有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7.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普通话“电”[dian]里的[d]。韵母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整个部分,如[dian]里的[ian]。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腹是韵母中开口度最大或听起来最响亮的那个元音,它是韵母的核心。韵头又叫介音,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前的成分。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后的收尾成分。如(iang)这个韵母里,(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一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但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8.理解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同化,就是两个的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比如books的s发成/s/,可是dogs的s却变成了/z/,这是因为dogs其中的/g/是浊音,/s/受/g/的影响也变成了浊音z//。

异化和同化的作用相反,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比方普通话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土

改”念成“涂改”的音),这是调位的异化。

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例如汉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其中的元音往往发生了变化:复元音可能变为单元音 (比方“木头”/mu t‘ou/弱化成/mu t‘o/)

弱化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比方北京话的“你们”/ni mn/常发成/nim/,“我们”常发成/wom/,“豆腐”/toufu/说成/touf/。

重要名词概念:

音素: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节: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音质音位: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构成的音位,其特点与发音的音质有关。 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

第四章 语法

1.理解语法的基本单位——句子、词组、词、语素。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1)、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简称句型。一般来说,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语调在句末是下降的,而疑问句的语调则是上升的。 (2)、词组

顾名思义,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两种。固定词组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如成语和民间口头流传的词语。 (3)、词

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

(4)、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汉语来说,大抵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是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咖啡”“玻璃”“葡萄”等。 词由语素构成,有的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如火、山、人、咖啡等,有的由两个语素构成,如朋友、铁路等。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如:桌、椅、水、电、英语read happy。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

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如汉语的“第一”的“第”“老师”的“老”英语“un-known”(未知的),“en-able”(使能够),“im-possible”(不可能的)“un-”“en-”“im-”等都是前缀。汉语的“小鸟儿”“棍子”中“儿”“子”,英语的“read-er”(读者)“voice-less”(无声的)中的“-er”“-less”等都是后缀。马来语中的patuk(啄),pelatuk(啄木鸟),“-el-”就是中缀。 词尾是指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如英语book加上s以后成为book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

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二者合称词干(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

2.掌握并能分析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

(1)、主谓结构 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例如: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张老师/来了——张老师是不是来了?

(2)、述宾结构 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例如:吃/苹果——吃了苹果读/小说——读着小说

(3)、述补结构 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述补结构是补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例如:站/稳——站不稳 讲/清楚——讲得清楚 (4)、偏正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插“的”或用“什么”、“怎样”来提问,例如:红/衣服——红的衣服 加倍/努力——怎样努力? 蓝

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5)、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例如:工人和农民 北京、上海、天津

3.理解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及相互关系。

(1)、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例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语“comrade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3)、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比如英语动词“seeing(看)”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名词“vases(花瓶)”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这两种语法形式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但它们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所以可以把这两种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为同一个语法手段,即词形变化,也既形态变化。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4.理解并分析语言的结构层次。

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的组成的。怎样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呢?一般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什么是直接组成成分?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直接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找直接组成成分来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它利用图形分析句子或词组的结构,把结构层次和结构类别都标出来。以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显性意义。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句法结构,这种分析法也可通过层次分析来说明。

例如:

5.理解语法范畴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

语法范畴与词的形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范畴”。如: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1、单数 2、复数 1、普通体 2、进行体 3、完成体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性、数、格、体、时、态、级等,俄语、德语、法语中的某些词有性的区分。“性”是一个语法概念,和生物学的性不一致,性的区分是某种语言的习惯。

重要名词概念:

语法意义: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

语法范畴: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语言意义的类别。

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

形态: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它也叫词形变化。

第五章 词义

1.什么是词的词汇意义。

(1)、掌握一种语言的,核心的问题是要把词的语音形式和词的意义联系起来。“语音——意义——现实现象”三者关系的公式告诉我们,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上帝”“天堂“鬼”“神”是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

(2)、词义可分为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

以现实现象作为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词义,称为词的理性意义,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这种词义叫附加色彩意义。

2.理解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

词义的概括性:

概括性体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1)词义对现实的概括具有一般性

A词义的概括性使得人们可以忽略现实现象中个别的、具体的差异,而把握整类事物的共性以及和他类事物的差别。 B词义的概括性使得词语具有命名作用,而词语的命名作用,特别是复合词的命名作用,恰好反映了词义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的特点。 (2)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词义有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如:美、丑、大、小、高、矮、中午、年轻 思考:模糊性在交际中的作用? 词义产生模糊性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3) 词义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

对于交际而言,理性意义是最重要的,个人所附加的阶级色彩不是词义的核心内容。必须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区别开来。

3.认识多义词和它的产生条件。

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产生条件: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有相关性和相似性两大类。【不确定对否~~】

4.理解隐喻和换喻是词义引申的重要途径。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例如,汉语“入门”的原义是“进门”(而未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引申出“学习的初步阶段”(还不是深造阶段)的意义,这是因为“读书学习”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这和进入家居的行进阶段有相似的地方。这反映的是“进入家居”和“读书学习”这两个不同意义领域之间的相似关系,这两个领域在内在结构上相似。又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一种形状上的相似。 (2)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换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A、工具-劳动者:例如“笔杆子”指“写作者”。

B、材料-产品:例如英语“pen”(原义是“羽毛”)指“羽毛做的笔”。

C、地名-产品:例如“茅台”指“茅台镇”,又可以指此地出产的“茅台酒”。 D、地点-机构:例如“白宫”指“美国总统府”,又可以指“美国政府”。 E、部分-整体:例如“新手”指“做某事或从事某一行业的新人”。

5.认识词语搭配组合的条件。

(1)、词语搭配受语法规则的支配。

(2)、词语搭配受语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3)、词语搭配受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

6.认识环境在词义组合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言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理解词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

(一)语境有时可以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 (二)语境可使词语获得临时意义。 (三)语境能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

(四)语境要求说话人选择同义词并在一定程度上要限制说话的方式。 (五)从广义上讲,要联系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来理解词义。

重要名词概念:

词义: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多义词: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彼此间互有关联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本义: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 派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解释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自从有了网络以后,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一发信就想到邮局,现在则想到上网。 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作为一个系统,语言要素的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同社会系统中的因素的相互影响变化没有什么两样。比如自从有了网络,相应产生了一系列同网络有关的新词新语,使词汇发生变化,词汇的这种变化必然又导致词语组合形式的变化,必然“呼”,以前只能说“呼叫、呼喊、呼应、呼唤”,而有呼机以后,人们可以说“呼我、呼他、传呼、呼一下、呼一呼”等,这些组合形式,在呼机产生以前是没有的。同时,词语的组合也会影响到语音的某些变化,必然轻声、儿化等,例如汉语的“子”是上声调,但在“棍子、桌子、凳子、椅子、圈子、房子”等词语中,变成了一种轻而短的轻声调。而且这种轻声调的产生,使得韵母逐步弱化,以致出现了韵母失落,声母逐渐浊化的现象。比如“我的”的“的”,念轻声时,韵母几乎消失了,而声母浊化了,很像是英文的[d]。

2.掌握语言发展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深入认识。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渐变性特点呢?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我们前面说到,有些国家分裂了,一种语言也随着分裂为不同的语言,这里好象发生了巨变,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

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不平衡性特点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比如一个新事物新观念产生了,要进入交际领域,首先就要有个名称,就必然要在词汇系统中反映出来,而社会现象、事物、观念的产生与消失,是经常发生的,在词汇中以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发展变化等种种形式。

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比如我们今天常用的“楼盘、楼花、按揭、写字楼”就是从“台港-广东-内地”这样传开的。

3.语言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4.什么叫社会方言?社会方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等。如“动手术”、“出诊”、“注射”、“亮相”、“花脸”、“阅卷”等。

【原因不详~~没找着~~】

5.什么叫地域方言?汉语地域方言怎样划分?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例如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地域方言是从同一种母语分化而产生的,但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音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词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6.什么叫语言的“谱系分类”?汉语、英语、俄语分别属于什么语系、什么语族?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就是汉藏语系里的一个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7.什么叫共同语?什么叫基础方言?基础方言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方言就称之为基础方言。 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如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

重要名词概念: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

们称它为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共同语: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基础方言:共同语言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这种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1.认识语言接触的两种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和语言的融合。

借词的语音、语法特点渗入借入语言的系统而出现音位、音节构造、构词规则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融合过程中,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种情况。

2.举例说明什么叫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是不是借词?

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芭蕾”、“吉它”、“沙发”、“卡片”、“卡车”、“卡通”、“巧克力”、“迪斯科”。

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的,借词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故不是外来词。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等等。

3.认识语言融合的原因。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4.自愿融合与被迫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自愿融合——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另一种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被迫融合——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实现语言的融

合。

5.什么叫“洋泾浜”?什么叫国际辅助语?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国际辅助语: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

重要名词概念:

借词: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 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洋泾浜:“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混合语: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

国际辅助语: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1.什么叫尖音和团音?试以中古汉语演变到普通话的过程中尖团合并问题为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舌面前塞擦音(j、q)、擦音(x)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团音。 舌尖前塞擦音(z、c)、擦音(s)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尖音。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⑴ 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如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件,都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

⑵ 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如尖团合流中同属于舌尖前音的ts、ts'、s等音一起变化,同属于舌面后音的k、k'、x等音也一起变化。 ⑶ 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

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把上述音变规律的特点概括起来,简单地说,就是: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2.理解“浊音清化”的规律和演变的条件。

(1) 浊音清化: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的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将这种对立分为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如b,d,g等)、次浊(鼻音、边音声母)。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中古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每个发音部位都有三项对立:清不送气(称作“全清”)、清送气(称作“次清”)、浊(称作“全浊”)。中古的全浊声母现在只在吴语和老湘语中保留。这种从中古的浊音到现代的清音的变化称为“浊音清化”。

(2)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全浊清化的演变:

a. 中古的全浊声母字都根据声调的不同分别派入北京话中的送气清音(平声)和不送气清音(仄声),根据语音条件要一起变,不考虑语法语义的区别。 b. 变化涉及塞音、塞擦音中带有”浊”特征聚合群的所有成员。 c. 演变有时间地域的限制。

3.认识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1)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2)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

4.理解什么是语法的类推作用。

(1) 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作“类推”。 (2) 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

a. 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 b. 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c. 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d. 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类推变化推不平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

重要名词概念: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语音演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

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a. 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 b. 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c. 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d. 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类推变化推不平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

重要名词概念: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语音演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

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4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