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秋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

更新时间:2023-12-01 04: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战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2.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奠定基础

(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

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易错警示] 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论十大关系》

(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

(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

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建设成就

(1)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易混易错]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全面夺权”狂潮。 (2)表现

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②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③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④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局部整顿 (1)周恩来的调整

①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②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③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2)邓小平的整顿

①背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②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 ③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④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 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史料解读] 抓住关键信息:“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史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史料解读] 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提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全面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④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教训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

③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科学发展。 ④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程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在生产力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C.进行三大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故A项正确;B项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排除;进行三大改造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恢复国民经济是“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错误。]

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C [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K12小学初中高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4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