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2019年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1-06 22: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课前精心准备、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课后重视反思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精心准备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备课要做到 “五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标、备学法。”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从而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平等。其次是教师要有洞察力,知道学生的知识增长点和学习闪光点,明确知道每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一切按教育规律和自然规律顺其发展,教师因势而导,学生舒心而学,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会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第三要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少一些失败的刺激;给学生多一些受尊重的感觉,少一些被挖苦的说教;给学生多一些正面引导,少一些反面的讽刺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从事的是爱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利益关系,不是交换关系,不是权力关系,也不是亲情关系,而只能是一种出于内心真诚情感的平等友爱、纯洁健康的关系。 三、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来创造情境,以“趣”促进教学中的学,是推动学生不懈追求的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增长才干,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先利用录像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

景象;再让学生聆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现在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思考。通过大瀑布的今昔对比,使学生感悟到: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曾经让世界各地观光者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的大瀑布,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这种教学活动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课后重视反思

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而课后反思是课堂的延续和积淀。它能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不断积累便能极大地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认为课后反思不在于多,而在于实。我们既可以记录一堂课的亮点,成功的做法,又可以写写不足遗憾之处。学生独特的见解,出色的表现,典型错误等也可以纳入反思活动。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功与过,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剖析,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材的熟悉,课堂模式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让单一的教学活动变成多元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传播信息,陶冶情操的手段,真正使语文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体,这样就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尝试一:对话质疑,促进语言训练

以往的课堂质疑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我在《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运用以词语检测为内容,以学生对话为形式,结合《学案》上 “滋味、狂奔、停歇、输赢、习惯、拥有、持之以恒、受益不浅 ”等词语,要求学生就词语向其他同学提出质疑。情景出乎意料,有的问同学“这些词语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模仿着再说一个吗?”有的问同学“你将‘狂奔’的动作表现出来,想一想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有的问同学“‘受益不浅’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有的问同学“你能用‘持之以恒’造句子吗?”该同学急忙翻书,找原句低头思考。此时我引导学生“如果谁能帮她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相信她一定会灵活运用。”有学生随机举手解答“持之以恒的含义是坚持着做某件事。”刚才被质疑的学生立即说“每天晚上,我都持之以恒地阅读两篇优秀作文。”词语采用学生互相质疑的方式,使初读检测内容全面、多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 尝试二:方法引导,培养探究能力

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引导学生质疑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什么。问题有很多种类型,有初读课文的浅表性问题,有精读感悟的探究性问题,也有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还有挖掘课文“空白”处

的想象性问题等。

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质疑环节学生只提出一些浅表性问题:什么是挑山工?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同?我启发他们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话提问,学生提出“它是指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我引导学生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深入思考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可见,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持久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课堂学习成为展示学生自主感悟的舞台,相信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47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