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更新时间:2023-04-30 1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8)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15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20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25

第1 页,共28 页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81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考研专业课大纲及历年常考题型出题。————————————————————————————————————————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願無伐善,無施勞。

【答案】伐:夸耀。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答案】属:通“嘱”劝酒。

3.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答案】苟:假如,假设连词。

4.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5.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答案】舅:丈夫的父亲。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答案】兵:兵车。

7.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8.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答案】相:辅助、辅佐。

二、名词解释

9.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第2 页,共28 页

10.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11.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12.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13.《漢語大詞典》

【答案】《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00部,多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

1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答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第3 页,共28 页

三、分析题

15.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1)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对曰:“臣愿之楚。”

(2)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3)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4)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

(5)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6)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7)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答案】(1)“子欲何之”中,“何之”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需要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3)双宾语句“子文饮之酒”意为“自问请他们喝酒”,“饮”既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接使动宾语“之”。又是一般动词,接直接宾语“酒”。

(4)“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5)“古人贵朝闻夕死”中的“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很重要”

(6)“将杖杀汝”中“杖”名词用作状语,意为“用木杖”。

(7)“馆于虞”中的“馆”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住宿”。

16.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本

(2)沐

(3)及

(4)責

(5)縣

(6)鹿

(7)武

(8)景

(9)目

(10)夭

【答案】(1)本: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木的根。

(2)沐:形声。从水木声。

(3)及:会意。从人从又。

(4)責:形声。从贝朿聲。

第4 页,共2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3y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