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09 0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电大答案(综合整理必过)

1.南北矛盾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冷战政策: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4.雅尔塔体制: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

6.南南合作: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绝大部分都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于是从19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摆脱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即称为南南合作。

7.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

8.波匈事件: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当局的骚乱。波兰发生的事变,以及随后 发生的波苏矛盾得以和平解决;而在匈牙利,抗议活动演变成为当局无法控制的动乱, 苏军的坦克开进了布达佩斯,事变才得以结束。

9.北约东扩:随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美国即乘机调整它在欧洲的战略,提出北约东扩主张,意在将西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东移,以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确立北约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10.亚非会议: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发展经济而定期举行的领导人会议,自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经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实际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 趋势加强。 3.二战以后,美国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它还通过想西方国家提供 军

电大资料整理

事安全网和 经济安全网来保证美国实际经济霸主地位。

4.新经济是一种以 创造性的人力资源 为依托,以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主要支柱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代表着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新经济的核心是 信息技术革命。

5.主权国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地位日益显著。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以 东西方冷战 为主要特征,以 美苏争霸 为核心内容的两极格局。

7.当今世界政治力量结构是 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是 美国 ,多个政治力量中心是: 欧盟、日本、俄罗斯、 中国、印度和 第三世界整体。

8.冷战结束后,大国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 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9.中国主张建立 和平、 稳定、公正 、 合理的国际 的新秩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为了满足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4.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5.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新经济的旗帜。 1.当前活跃在国际社会中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主要有:.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2.国家利益按照同国家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的程度,可将国家利益分为.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国际联系利益

3. 二战以后,在西欧、北美、亚太形成三大区域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南北贫富差距 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1、全球一体化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是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 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电大资料整理

3.“新经济”是 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 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在新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生产起着 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如此,“新经济”也被称为“知识经济”。

1.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国家行为体 和 非国家行为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主体有哪些特征?

答:(1)独立性;(2)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拥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物质手段;(3)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4)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发生跨国行为。

2.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根据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判断国家利益正当性与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有哪些?

答:第一、主权标准,即国家维护和发展主权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与合理的。第二、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同意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增进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同意的国家利益是正当与合理的。第三、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用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发展国家利益时不呢不管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进步利益,防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四、互利标准。 3.综合国力是什么?,它对国家有哪些重要的战略价值?

答: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它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综合 国力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 它对国家的战略价值有:

(1)它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

(2)综合国力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 (3)综合国力也是国家指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4.20世纪70年代后导致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1)国际金融体系在20实际70年代初受到巨大冲击。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廉价而稳定的能

源和原料来源受到了冲击。

(3)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的同时,它们的国内经济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电大资料整理

5.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答:(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

(2)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3)日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2)环境恶化;(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4)能源短缺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坝走向关

系缓和。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2.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主要内容:联邦制、普选制、三权分立制、两党制。

3.西欧一体化的起步和草创时期是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到探索和发展时期的《罗马条约》到1991年12月《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之前。

5.1991年12月9日、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进行,会议通过并草签了《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 》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统称《 欧洲联盟条约》,简称《 马约》。

7.美国的司法权属于 联邦最高法院 。

1.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冷战和遏制政策的是:杜鲁门主义 3.提出超越遏制的是以下哪一位总统:布什

4.标志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质的升级的是星球大战计划 5.2001年9月11日,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三、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或少选不给分)

1.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A联邦制B。普选制C.三权分立制D.两党制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10年繁荣,其主要原因有:A.“新经济”的推动B.政府的有效干预C.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益处D.充分利用大量外部资源

4.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有A.杜鲁门主义B.尼克松主义C.里根的“重振国威”

电大资料整理

D.布什的“超越遏制”

5.冷战后美国加紧构件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表现为A.“参与和扩展”战略B.小布什的单边主义

新大西洋主义: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新秩序的构想。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提出新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

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1月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依仗它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谋求美国的私利,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从美国的实力地位与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美国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过同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美国的利益。具体来说,美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有关全人类利益与安全的政策决定。

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地区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从市场一体化到经济一体化,再到政治一体化,是欧洲推进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其中以欧盟经济领域中各种超国家性质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体化措施为标志,欧盟成为战后最有成效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而且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国家走上联合的道路,并向世人提出了继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答:主要应涉及以下一些演变的步骤: 第一、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美国的全球扩张(1945-1969年) 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1969-1981年) 里根的“重振国威”(1981-1989年) 布什的“超越遏制”(1989-1993年)

第二、冷战后美国加紧建构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3-2001) 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至今)

电大资料整理

5.恐怖主义有哪些特征?

答:(1)带有政治目的;(2)使用与战争不同的特殊暴力手段;(3)针对无辜平民、公共设施等非军事目标

7.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第四、美国无力缉拿里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2.为什么说西欧国家的对外关系具有两重性?

答:二战后西欧国家对外政策不尽相同,但在大问题上有一致性。西欧国家是西方集团的重要成员,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地位与利益,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西欧国家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的特点。主要从它与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方面表现出来。本题应着重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2.建于1869年的靖国神社,原称“ 东京招魂社 ”,是日本为纪念为国战死的将士而建立的。1985年日本首相 中曾根康弘 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战后40年来日本首相第一次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

5.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主要经理了1953—1964年 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前者从落后的农业入手,后者把 发展经济 放在首位。

6.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 改革与新思维 》一书,提出要从政治上彻底改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他的改革思想主要有:

(1)宣扬 社会主义异化论 ;(2)倡导多元化和 全面民主化 ;(3)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

1.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的对外关系政策是政治大国战略

2.二战后日美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 4. 修改宪法标志着欧美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得以确立。

2.苏联解体的原因有A.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B.历史问题C.西方长期的"和平演变" 3.普京执政后提出的战略思想有 强国富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4.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有A.美国大力扶持B.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 C.重视科技和教育 D.国内政局稳定 E.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F.适合的资金积累政策和集体意识等. 5.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主要经历的时期有赫鲁晓夫时期 赫努晓夫

电大资料整理

6.俄罗斯对外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1)倒向西方的“一边倒”外交战略;(2)”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战略;(3)强国外交政策。 7.俄罗斯的对外关系是怎样的?

(1)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特殊关系;(2)积极发展与欧洲的伙伴关系;(3)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4)稳步发展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5)加强与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3.如何辨证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答题要点:本题首先要明确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的具体表现。其次,要明确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应该阐述清楚苏联模式在经济和政治上起过的积极作用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

1.第三世界的崛起以 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和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为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2. 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了亚非29个国家会议。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 贝尔格莱德 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 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 4.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债务危机、 粮食危机 、人口问题 。

5.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 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6.在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当中,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 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最为显著。 2.美英联军于2003年3月大局入侵伊拉克.

3.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权利的问题

2.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 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宗教冲突 3. 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债务危机 .粮食危机.人口问题 4.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有 南南关系.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 5.巴勒斯坦问题的难点主要有.领土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难民问题

第三世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群体的统称,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被动的无权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国家位于

电大资料整理

南半球的广大亚非拉国家。

联合国主权国家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的超越成员的行动能力、肩负全球使命且是世界各国宣传其对外政策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场所,是一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管理全球公共事物的重要力量。

八国集团1975年西方国家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超国家国际调节的需要以及维护发达国家在旧经济体制中的优势地位而形成7国首脑会议。在此基础上,俄罗斯在1997年以正式成员国身份加入该组织而成为八国集团。

国际组织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以称为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组织,也包括民间团体或个人组成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狭义的国际组织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政府间机构,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1.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答:(1)深刻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2)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3)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2.二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答:(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揭开中国独立外交的崭新篇章。

(2)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维护国家主权而顶住美苏两国压力。 (3)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以新内容。

(5)20世纪90年代,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3.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成员资格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国家的政府官员或民间团体。 (1)宗旨目标是跨国性的。

(2)组织结构必须具备常设性的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地点。 (3)拥有不同于其成员自己的行为能力。

(4)服务于成员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共同利益。

4.联合国的改革涉及哪些重大问题?

答:坚持和平行动改革;(1)安理会改革;(2)经社理事会改革;(3)财政危机; (4)机构改革问题

5.评价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大资料整理

答题要点:联合国在推动非殖民化进程中的作用;(1)联合国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作用;(2)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方面的作用;(3)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1.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有哪些变化和特点?

答:(1)南北差距进一步继续扩大;(2)南方国家债务有增无减;(3)国际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4)南北贸易权利很不平等;(5)环抱问题日益尖锐。

2.结合我们对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切身感受,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经验教训。成就表现在:

(1)政治上,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上,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3)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上,既坚定不移地贯彻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营造发展科学文化的宽松氛围,又坚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惩治腐败,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2.为什么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党的十六大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内容?

答:原因有三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行之有效。

党的十六大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

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第二、党的十六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首 先,政治上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一直强加于人。其次,经济上各国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再次,文化上各国应 该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最后,安全上各国应互相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第三、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 1.如何认识和评价小布什的全球战略?

答: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本土遭受“9.11”事件的打击,小布什政府对其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第一、小布什的全球战略根本目标是加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 第二、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改变了对威胁来源的看法。二是根

电大资料整理

据对威胁的看法。三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四是高度重视本土安全。五是改变了核战略思想。

第三、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第四、小布什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主要包括:一是借助反恐,进行扩张。二是改善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三是与西欧盟国的关系上,已经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四是对中东,提出“整合政策”。五是在联合体系内,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并不放弃寻求联合过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美国也将单独地对敌人进行打击”。

第五、伊拉克战争后小布什外交的困境。(1)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然取得了军事战争的胜利,但其他的战争目标却难以达到。(2)伊拉克战争并未为美国解决中东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3)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注意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广泛的反对。 1.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答:(1)美国的大力扶持;

(2)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保障; (4)日本制定了适合日本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 (5)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

(6)得益于日本长期实行的低消费、高积累的资金政策和日本企业所倡导的集体意识 2.20C9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原因何在?

答:(1)泡沫经济的破灭;(2)通过财政调控经济失效;(3)没有进行及时的产业结构调整;(4)在科技立国方面落后与美欧;(5)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局限;(6)日本政坛派系纷争,政坛动荡,日本领导层缺乏推动改革的同意意志、统一力量和统一行动。

3.冷战后,日本是如何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的?如何分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前景?

日本所谓的“政治大国”就是要从目前的经济大国发展到“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起领导作用的国家”依仗经济、政治、外交并辅以一定的军事手段力争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建立以几个大国共同管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开创“以日本为中心的太平洋时代”铺平道路.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三大目标:(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 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既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8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为改变 “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不佳形象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新的战略探索,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口号,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

电大资料整理

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外原因: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膨胀;其政治的“先天不足”,促使其极力想成为“普通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其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利因素。八十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把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作为最根本、最重 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另: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首先表现为继续加强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具体如何加强这种关系,要作出阐述;其次是它全面加强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体是指冷战后,日本为了建立日美欧三极体制,提出全面改善与欧洲的关系,更加重视亚洲外交,以期争取对亚洲经济、政治的主导权,加强 与俄罗斯对话;第三、是开展联合国外交,积极参与八国集团的活动。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的前景: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同时存在着制约日本发挥更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五个因素。

1. 论述冷战时期日本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

答:(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向美国一边倒。

战后初期,日本在外无国权、内无实力的境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依附美国的

前提下,重返国际社会。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 军可以无限期地留驻日本,并可以出兵镇压日本的“内乱”,日本实际上仍然处于被美国半占领的状态。为此,日本全盘接受美国在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高 歌,同美国结成反共军事同盟。

50年代中期,日本为给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经济上也推动重返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日本在此期间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日本的经济外交首先以亚洲为目标,以东南亚为重点,体现了日本意欲提高在亚洲的国际地位,取得“亚洲盟主”资格的用心。同时它还积极扩大同美国、欧洲的经贸关系。

日本谋求外交上的自立,并非是要摆脱美国,而是要既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又不受美国束缚,从而有利于日本提高国际地位。

(二)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日 本多边自主外交的核心是,改变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地制订日本的对外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多边往来,发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作用,其主要内容是:(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2)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中、美三角关系。(3)加强 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 (三)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战略

电大资料整理

1983年 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第一次正式提出日本要做政治大国。其政治大国的基本含义包括:(1)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作为西方阵营的 重要一员在国际上发挥作用;(2)立足于亚太合作为杠杆,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地位;(3)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影响; (4)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机构中发挥作用,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5)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增强军事实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采取了以下步骤:

(1) 在政治上”战后政治总决算”。(2)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努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以增强对国际事务的支配能力。(3)在军事上放弃了战后实行多年的“重经济、 轻武装”的“军事小国”路线,开始大力扩充军事力量。(4)在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新的国际形象。:A、日美关系为外交基 轴,坚持“四方一员”的立场,确立日、美、欧三极体制;B、继续稳定发展日中之间的成熟关系;C、加强与东盟国家关系,促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D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重新树立国际形象。 4.如何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答:(1)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内在的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索。 (2)历史问题是苏联解体内在的根本原因。

(3)苏联解体有外因作用,即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影响。

东欧巨变的原因有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东欧国家经济建设没搞好,影响人心向背;政治上长期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盲 目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共产党被赶下了台;思想文化领域,东欧各国长期受“左”的教条主义危害,马克思主义丧失了主导地位。从外部看,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苏联内外政策的转变产生了导向和催化作用。 影响:

(1)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宣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深刻影响欧洲形势的发展。 (4)带来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5.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1)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电大资料整理

(4)发言民主,加强法制,搞好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5)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态差别,后者是指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

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的又一重要表现。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种地位集中体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不平等关系上,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资金、技术的不足而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结果是富者愈富、贫者愈穷。 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2、环境恶化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普遍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金融业由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的融通。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市场的多变使国际金融业务的风险不断加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金融市场的运作已脱离了物质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而独立存在,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中资本过分追逐利润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国家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金融自由化,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秩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 4、能源短缺

能源消费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整个20世纪,全世界能源的消耗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能源消耗的总和,不仅加剧了人们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担忧,而且给全球环境带来了

电大资料整理

严重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球消费的主要能源仍将是不可再生能源。发达国家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且掌握了先进的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发展中国家一面大量输出能源,一面仍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走高消耗的道路,面临的能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 (1)大国关系调整的进程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

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主要是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寻求有利于已的国际环境和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中有利地位而进行的。

第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等重大国际事件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第四,新世纪之初,大国关系的调整增加了新角色——印度。 (2)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

(1)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

(2)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协调又彼此摩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争夺,是当今大国关系的主要内容。

(3)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深受美国影响。 (4)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 2、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增大

(1)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

第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和平,世界各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导致经济因素的地位上升。第二,此次世界政治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已往的特点,它放大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冷战的警示作用。第四,冷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影响各国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还有主要来自于经济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2)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主要表现

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电大资料整理

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5—1953年的初步繁荣时期;1954—1960年的低速发展时期;1961—1969年的高度繁荣期;1970—1991年在“滞胀”中缓慢发展时期;1992—2001年的十年经济繁荣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10年繁荣,原因是:

第一,“新经济”的推动。第二,政府的有效干预。第三,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益处。第四,美国生产和消费在全球的布局,还使它充分利用了大量外部资源。 (2)美国经济的新变化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垄断与竞争并存;私人垄断资本发展速度快于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与反垄断并存。第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美国政治的发展及其新变化 (1)美国的政治制度

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一是联邦制;二是普选制;三是三权分立制;四是两党制。 (2)美国政治的新变化

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 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第一、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美国的全球扩张(1945-1969年);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1969-1981年);里根的“重振国威”(1981-1989年);布什的“超越遏制”(1989-1993年) 第二、冷战后美国加紧建构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3-2001);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至今) (1)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张”战略(1993—2001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使美国再次调整其对外政策,制定新的全球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首次公布了其“参与和扩展战略”。1994年7

电大资料整理

月,克林顿正式提了“参与和扩展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主要内容:①把经济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②军事上,克林顿政府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③扩大民主。冷战结束后,美国把扩大西方民主提到战略高度,全力促进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制度转化。

“参与和扩展战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实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实现美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

(2)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至今)

第一,小布什的全球战略依据根本目标是加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 第二,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①认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②根据对威胁的看法,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即无赖国家)。③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④高度重视本土安全。⑤改变核战略思想,从相互确保摧毁转向单边确保摧毁;核武器的开发,从威慑转为实战。

第三,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第四,小布什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包括:①借助反恐,进行扩张;②改善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③与西欧盟国关系上,已出现了深刻的裂痕;④对中东,提出“整合改革”;⑤联合国体系内,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并不放弃寻求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美国也将单独地对敌人进行打击”。

小布什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鲜明特色:①在国际战略目标上,强调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②非常关注实力,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实力;③单边主义色彩非常浓厚;④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第五,伊拉克战争后小布什外交的困境。①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未能达到其他战争目标;②伊拉克战争并未为美国解决中东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③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广泛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 1、西欧与美国的关系

冷战时期,西欧在其东方政策上越来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自主性的同时,同美国结盟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尤其当苏联威胁加剧时,欧美间的团结一致就更为突出;欧美双方的矛盾冲突总的来说很有节制,在西欧离心倾向不断发展的同时,欧美间的协调机制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电大资料整理

冷战结束后,西欧对美国的独立性大大增强。(1)欧美安全关系发生一定变化;(2)欧美在一系列政策问题上发生分歧;(3)欧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并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政治争夺的意味。 欧美双方之间仍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并依然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盟关系。(1)欧美之间在基本的价值观念与实现西方主导世界的根本战略目标上,具有共同的立场;(2)西欧在欧洲安全与防务上仍然有求于美国;(3)在经济领域,欧美彼此的相互依存仍高于其他双边经贸关系。

但这种联盟关系具有突出的两面性:一方面,欧洲的基本立场是西方的,具有赞同、支持和配合美国政策的一面,并对美仍有一定程度的依附;另一方面,欧洲的政策主要体现了欧洲的特殊利益,欧洲积极谋求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支独立和强大的力量,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和行径,也有一定的抵制和批评。 2、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西欧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除了有依赖、合作和援助的一面,也有利用、操纵和竞争的一面,且即使是前者也终究离不开其基本利益,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西欧的竞争压力,西欧国家则转向对自身的保护政策。 3、西欧同中国的关系

(1)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欧国家基本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国的关系较为疏远、冷淡。

(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后,西欧逐步认识到发展对华关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同中国的关系有了很大发展,除梵蒂冈之处所有有独立外交的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3)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欧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全面发展。

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力量,西欧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推行“西化”战略,对中国采取既保持压力又保持联系的政策。西欧对华政策仍有别于美国,其总的基调是承认分歧,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矛盾与问题。

苏联经济政治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增长速度较快。 第二,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十年的发展,战后已经形成了固定化的模式:①政

电大资料整理

治上的高度中央集权制;②经济上是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国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政治上,地方权力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党政不分,个人崇拜,集体领导名存实亡,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化,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政治民主受到破坏,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泛滥。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对外关系 (1)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一,各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第四,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 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 1、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与政治发展

(1)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转变及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1991年12月俄罗斯独立后,总统和议会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1993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十月事件”。“十月事件”后,叶利钦连续发布总统令,把立法机关改名为“国家杜马”。同年12月举行议会选举,同时就新宪法进行全民公决,并获通过。国家管理形式上完成了从“苏维埃体制”到“总统集权制”的转变。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一,重新确立了联邦制。

第二,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 第三,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第四,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 第五,形成了多党制的政治运行机制。 (2)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变革

普京执政后,奉行顺乎民心的“强国富民”路线,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和总统的权力。 第一,进一步改革和加强了联邦制。

第二,重点打击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

电大资料整理

第三,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

第四,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 2、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独立10年来,社会剧变和政治经济转轨给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大滑坡,人民贫困化。

(1)“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

“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

为不使社会主义的一套做法得到回归,叶利钦选择了“休克疗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激进经济改革的法令。但由于它不符合俄罗斯的实际,遭到了失败,俄罗斯经济形势普遍恶化。后取消了该做法,但俄罗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1994年1月,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开始逐渐调整政策: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财政稳定政策;②实行经济结构改革;③加强居民的社会保障;④调整对外经贸政策。

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在1997年的金融风波中,俄政坛出现了危机。普里科夫就任后,提出了《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关于稳定国内局势的措施》。通过调整,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1999年3月俄罗斯经济出现复苏,但未走向困境。 (3)普京的经济发展战略

普京执政后,提出“强国富民”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思想。2000年6月,俄罗斯政府颁布了《俄罗斯政府长期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针》,当中规定,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不低于5%。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第一,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第二,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第三,改善投资环境。第四,取缔影子经济,打击经打击犯罪。第五,逐步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1999年3月出现经济复苏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连续增长,经济形势大为好转。 3、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

(1)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一,倒向西方的“一边倒”外交战略。第二,“双头鹰”式全方位外交战略。第三,强国外交战略。

俄罗斯强国外交战略的总体思路:①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利合作原则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②加强国际安全合作,进一步降低武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③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尊重人权和人身自由,强调俄罗斯将遵循民主社会的价值观;⑤确定外交活动的优先地区。

电大资料整理

(2)俄罗斯的对外关系

第一,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特殊关系。 第二,积极发展与欧洲的伙伴关系。 第三,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稳步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五,加强与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如何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答:(1)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内在的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索。 (2)历史问题是苏联解体内在的根本原因。

(3)苏联解体有外因作用,即西方长期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影响。

东欧巨变的原因有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东欧国家经济建设没搞好,影响人心向背;政治上长期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盲 目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共产党被赶下了台;思想文化领域,东欧各国长期受“左”的教条主义危害,马克思主义丧失了主导地位。从外部看,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苏联内外政策的转变产生了导向和催化作用。 影响:

(1)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宣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深刻影响欧洲形势的发展。 (4)带来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1)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发言民主,加强法制,搞好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5)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冷战后,日本是如何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的?如何分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前景? (1)继续加强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日美安保体制

冷战结束后,日美安保体制进一步强化。重新定义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冷战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①防卫对象苏联变为应付日本周边地区发生的紧急事态;②防卫合作的范围由保卫日本

电大资料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2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