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基础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12 07: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音乐美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学目的:

学生初步掌握以下知识:

有关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状况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史的基本线索和一些较为重要的文献、人物、流派及理论概念。 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一)序论

1,音乐美学是怎样一门学科。

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论述角度有所不同: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美和美感、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音乐的价值和功用等

2)音乐美学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既可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美和审美的部门科学,又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这种双重属性说明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

一方面: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需要运用美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使自己具有哲学-美学的品格和视角。

另一方面,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Musicology)的一个部门(系统音乐学)

2,音乐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及其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美学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主要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课题:

1) 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 2) 关于音乐的价值和功能

3) 关于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 4) 关于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5) 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研究方法:

1) 哲学的思辨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 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当代音乐美学研究方法的新扩展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语义—符号学的音乐美学,把现代语义学(Semantics)与符号学(Semiotics)的理论方法运用于音乐美学的研究

现象学美学(茵格尔顿):音乐就其本质和存在的方式而言,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客观实

1

在的对象,而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这种意向性特别表现在关于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的问题上——音乐作品和记录它的乐谱,以及和它的演奏和欣赏并不是同一的,因为它们都为各自主体的意向性活动所决定

20世纪50-60年代的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看作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人际交流过程

此外,还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法论

3,中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音乐美学史:

一、 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萌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思想领域的突出反映则是神的思维的降低与人的地位的上升 1、 关于音乐美的构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与和谐

2、 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从中得出音乐功用的思想,这种音乐观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促进了自然和谐的思想,是萌芽状态的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3、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这时的人们重视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为礼以奉之?、?修礼以节之?

4、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和?、?中??淫?

?和?的内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和谐?,相辅相成,相反相济;二是?平和?,任何一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和?是辩证的,也是保守的;它强调的不是对立、斗争,而是平衡、统一,不是促使矛盾转化,以建立新的统一,而是调和矛盾各方,以维持旧的统一

二、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 1、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美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1) 提出?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的审美思想,既明确区分了美、善,肯定了美的独

立意义,又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要求(善重于美)

2) 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规定音乐中情绪的表现必须有一

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

3) 提出?乐则《韶》、《舞》(?舞?同?武?),放郑声?的正乐主张

4) 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

孟子(前372-前289)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1) 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

2

2) 认为音乐所表现的是人的喜乐之情(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 3) 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238)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1) 论音乐的特征:以?审一定和?的?声音?之道表现人的本性及其变化,表现?人之道? 2) 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3) 明确提出?中和?范畴 4) 强调区分审美层次的高下

《荀子〃乐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成熟的标志:提出?中和?、?礼乐?这两个范畴);思想特征: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礼乐思想

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战国中期著作,主题是以自然否定人为,以无为否定有为 《老子》涉及四个命题:

1)?音声相和?:?音?、?声?,?美?、?丑?既相对立,又相协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2)?五音令人耳聋?:音乐使人丧失本性

3)?乐与饵,过客止?:音乐使人丧失本性而有害

4)?大音希声?:听之不闻而蕴藏至和;合乎?道?的特性的音乐(朴素、虚静)

《庄子》:全书主题是?法天贵真?,崇尚自然,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如此 1)推崇自然之乐,即?天籁? 2)批判儒家礼乐

3)倡导适性之乐:?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天?为本,以恬淡平和为准则,即?自然乐论?

3、 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约前468-前376)

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提出?非乐?,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提出音乐亡国论,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4、 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商鞅:用音乐歌唱战争,否定音乐的娱乐性与实用功能

韩非:认为音乐无用而有害,而又肯定音乐的某些实用价值;主张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又给帝王以纵情声色的特权

5、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吕氏春秋》:论及音乐的本源问题(?乐本于太一?);在音乐审美问题上肯定人对音乐的审

3

美欲求,又反对放纵欲求;还论及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重视音乐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又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吕氏春秋》特点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统摄儒道两家,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三、 两汉时期

汉初:新道家即老黄之学的音乐美学思想

1、《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及毛苌等人所作(一说为战国初公孙尼子所作)

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不仅从正面提出了音乐本源的问题,而且能从人性论、认识论的高度进行探讨,具有理论的深度

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四个命题:

1)提出?乐者,心之动也?,探讨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 2)提出?声者,乐之象也?,探讨音乐表现手段的特征 3)提出?乐者,德之华也?,论述音乐的社会特征

4)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论述音乐体现宇宙和谐的特征

《乐记》认为音乐是以乐音运动表现人心之动的艺术;音乐既有社会性,又体现了宇宙的和谐,注意了音乐的客观性,又强调了音乐的主体性,将对音乐特性的认识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提出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认为乐音的运动是一种?气?的运动,表明《乐记》作者由生理的同感、物理的共鸣等现象把握了某些自然规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整体,故其思想有一定客观依据

《乐记》还集中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用,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乐记》的局限:最根本的一点,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因而以德抑情,依度限声,以道制欲,重德轻艺,使?心?与?声?束缚于?德?,?真?与?美?屈服于?善?,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可能

《乐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问世后不久便被收入《礼记》,成为经典,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音乐美学思想

2、两汉其他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韩诗外传》,韩婴著,涉及纯器乐的表现力与可知性问题;提出?意?的概念,对后世琴

4

论有很大影响

《毛诗序》毛苌作,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命题。它的提出是儒家美学思想和音乐美学思想成熟、定型的突出标志。它明确规定艺术中的感情表现必须合乎?礼义?,不得逾越,因而成为艺术发展的桎梏,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实践曾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礼记》,戴圣编,提出?无声之乐?的范畴,是就人为有声之乐而言,意在指出人为之乐的根本不是客体外在的音响,而是主体内在的心态,其中并无否定人为有声之乐的用意

《洞箫赋》王褒作,其中有(盲人)?发奋乎音声?之说,蕴含肯定发奋作乐,肯定不平之美的思想

《说苑〃善说》,东汉刘向编撰,涉及音乐鉴赏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即对音乐与审美主体的感染问题

《白虎通〃礼乐》,东汉班固、杨终等整理。提出?琴者,禁也?,认为对有修养的人来说,接触琴,听琴乐,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是为了使心放纵

四、 魏晋、隋唐时期 总的特点:

1) 摆脱经学束缚,不再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而开始探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

规律

2)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正面冲突又进一步融合; 3) 随着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也开始出现

4) 音乐诗赋大批涌现,其数量大大超过汉代,所赋也涉及音乐美学问题

1、《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声》,嵇康(223-262,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家) 《声》认为:

1)?和声无常?、?音声无常?,即?声?不表现一定的感情,它与感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即音乐的和谐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与人的感情无关,不会因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

3)?声音以平和为体?,就是没有或哀或乐的倾向,也就是没有哀乐

4)?躁静者,声之功也?,认为音乐只能凭乐音的运动变化引起听乐者或躁或静的情绪反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

5)?声?能使人?欢放而欲惬?,即乐曲能以丰富的音调吸引人们,使人心随曲调的运动而运动,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感到心满意足,欢欣愉悦

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互不相干,所以音乐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声》涉及了音乐的本质、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重大问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