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解剖学名称解释总结(完结)

更新时间:2024-06-13 23: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骨髓(bone marrow):为填充于骨髓腔和松质骨网眼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婴幼儿全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为黄骨髓,不具有造血功能。 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又称Luschka 关节,由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接而形成。若过度增生、肥大,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

翼点(Pterion):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所构成的“H”形的缝的小环形区,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恰好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

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记数肋的标志。胸骨角部位又相当于左右侧主支气管分叉处,主动脉弓下缘水平,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界处,胸骨角向后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椎间孔是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是节段性脊神经出椎管,及供应椎管内软组织和骨结构血运的血管及神经分支进入椎管的门户。上下界为椎弓根,前界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面,后界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外侧缘亦构成部分椎间孔后界。 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在肱骨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及肱深动脉通过。

肱骨肌管(humeral muscular tunnel):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之间形成一个由内上向外下的围绕肱骨中份后面的螺旋型管道,即肱骨肌管或称桡神经管,由于管内有桡神经 及伴行肱深动脉所通过而得名。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压迫神经,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 尺神经沟(sulcus for ulna nerve):在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内有尺神经通过。

椎管(vertebral cannal):椎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接起来,其内部形

成一个容纳脊髓、脊髓被膜和脊神经根的骨纤维管,叫做椎管,上通过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终于骶管裂孔。椎管的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与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骶角(sacral cornu):骶管裂孔的两侧有两个向下的骨性突起,称骶角,可在体表扪及,是确定骶管裂孔的体表标志。

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以及内侧3个跖骨共同连接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两个跖骨连接构成;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足弓对足底的血管、神经有保护作用。

Chopart 关节:又名跗横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离断。

喙肩弓(coracoacromial arch):由喙突、肩峰与喙肩韧带(连于喙突与肩峰之间的三角形韧带)构成,形成“喙肩弓”横跨于肩关节上方,能防止肱骨头向上内方脱位。

跗趾关节:又称Lisfranc关节:由三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属于平面关节,可做轻微滑动,在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之间可有轻微的屈伸运动。

膝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囊内的两条相互交叉的韧带,由滑膜覆盖,有前、后两条。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后交叉韧带起自髁间隆起的后方,斜向前上内方,附着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膝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移位;使股骨和胫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

aortic

hiatus

弓状线(arcuate line):在脐下4~5cm,由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全部转移到腹直肌的前面,从而导致腹直肌鞘后层缺如,故在腹直肌的后面脐下4~5cm处出现一个游离的弧形下缘,称为弓状线,又叫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部分腱纤维又转而向后下方移行,转折部分叫做陷窝韧带或腔隙韧带;止于耻骨梳

的部分叫做耻骨梳韧带。

联合腱(conjionted tendon):即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腹内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呈弓形跨过男性的精索或者女性的子宫圆韧带后移形为腱膜,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后方恰好与腹横肌的腱膜汇合,共同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形成联合腱。

腹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于中线处彼此汇合、交织而成,上宽下窄,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上缘。白线的中部有圆形呈腱性的脐环,胎儿时为脐血管通过处。

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由第一肋上面与前、中斜角肌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梨状肌上孔/下孔:

坐骨大孔(greater sciatic foramen):由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与坐骨大切迹所围成的孔,称坐骨大孔,由于梨状肌的通过,又被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坐骨大孔内有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是臀部与盆腔的通道。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由腹股沟韧带下缘、缝匠肌内侧缘和长收肌的内侧缘共同围成的底朝向上、尖朝向下的倒三角形,下角续收肌管。该三角的后壁自外向内依次为:骼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股神经及其分支;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及淋巴结和脂肪等。

腋窝(axillary fossa):为位于胸外侧壁与臂上部内侧之间的锥形腔隙,上肢的血管、神经等由此通过,腋窝有顶、底和四个壁。顶即上口,由锁骨中1/3段、肩胛骨的上缘和第一肋外缘围成的三角形间隙,向上与颈部相通;腋动、静脉和臂丛等即经此口与颈根部的锁骨下动脉、静脉和神经等相延续;底由腋筋膜、浅筋膜和皮肤封闭;前壁有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及锁胸

筋膜;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内侧壁为上4位肋骨、肋间肌和前锯肌;外侧壁为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腋窝内除了有腋部血管和臂丛及其分支以外,还有大量的脂肪、淋巴结和淋巴管等。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肌腱袖 /肩袖(muscle tendinous cuff/):

收肌腱裂孔(adductor tendinous opening):大收肌除止于股骨粗线外,还有一个腱向下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形成裂孔称收肌腱裂孔,内有股血管通过。

鼻烟窝(anatomical snuffbox):为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拇指充分外展并后伸时尤为明显,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 髂胫束 (iliotibial tract): 阔筋膜的外侧部分,因有阔筋膜张肌的腱纤维编入而特别加厚,称扁带状,称髂胫束;起自髂嵴前份,上部分为两层,

包裹阔筋膜张肌,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离,下端附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头和膝关节关节囊下部。临床常用作修补体壁缺损、薄弱部位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材料。

跟腱:位于距小腿关节的后方,是小腿后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共同汇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肌腱,此腱止跟骨结节。

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指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咽峡(Angina) --是口腔与口咽部交通的门户,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所围成。

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下1/3交界处,上有一纵行皱襞,纵襞下端有一突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人肝门的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以及包绕这些结构的结缔组织共同构成一条索状结构,称肝蒂。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Vater壶腹: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胰壶腹括约肌(sphincter of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 )(Oddi括约肌):是位于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 是由肝总管及胰管末段的平滑肌与肝胰壶腹括约肌统称Oddi括约肌; 功能:调节胆汁分泌。 肝门(Hepatic portal ):肝的脏面中部有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介于方叶和尾叶之间的横沟称肝门,内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出入。又称第一肝门。

回盲瓣Ileocecal valve :指在盲肠与回肠相通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和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的作用.

齿状线Dentate line : 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

的游离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叫做齿状线。齿状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直肠的外胚叶交接的地方,上下组织构造不同,85%以上的肛门直肠疾病都可以发生在齿状线附近,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肌层,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构成肛直肠环。此环有控制排便的用。

胆囊三角(cystic triangle)/calot三角 :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三角形区域,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第二肝门: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

十二指肠悬韧带Duodenum suspensory ligament/Treitz韧带 :是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腹后壁上(右膈脚)的腹膜皱襞和肌组织,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临床上称其为Treitz韧带.

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症时,此处常有明显压痛与反跳痛。 咽淋巴环: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副鼻窦:

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

肺门(hilum of lung):位于肺纵隔面的中部,呈椭圆形的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又称第一肺门。 肺根(root of lung):

肺段/支气管肺段(bronchopulmonary):

胸膜:为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的浆膜,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

胸膜顶:是壁胸膜的一部分,包被在肺尖上方,高出胸廓上口,在锁骨中内1/3上方2-3cm。

胸膜腔(pleural cavity):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

肋隔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肋纵隔隐窝(costomediaphragmatic recess)

纵隔(mediastinum):

肾蒂(renal pedicle):

肾窦(renal sinus):

肾门(renal hilum):

肾盂(Pelvis):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汇合而形成,向下变细逐渐与输尿管相移行。

输尿管间襞(interureteric fold):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镜检呈苍白带,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膀胱三角(Bladder trigone): 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肿瘤、结核及炎症的好发部位。 精索(spermatic cord):

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74. 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Cooper 韧带:

盆膈(pelvic diaphragm):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所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缘 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盆膈封闭骨盆下口,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

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

网膜孔(omental foramen)/(Winslow孔即文氏孔):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进入后方的网膜囊。孔的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纳1~2个手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手术时,遇有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中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

小网膜(lesser omentum):

79. 大网膜(lesser omentum):

大网膜内含有血管、淋巴脂肪及巨噬细胞,后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网膜囊(omental bursa):

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在仰卧位时,是腹膜腔最低位,腹膜腔内液体常积于此。

直肠膀胱陷凹(rectovesical pouch): 约在直肠的中、下1/3交界处,覆盖在直肠前壁的腹膜向前反折,在男性,移行于膀胱的脏腹膜,在直肠和膀胱之间形成直肠膀胱陷凹,陷凹的底距肛门约7.5cm。在坐位或半坐位时,直肠膀胱陷凹是男性腹膜腔的最低处,在腹膜腔积液时,液体可积聚于此,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做穿刺,以引流该处的积液。故急腹症或腹、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宜采取半卧位。在该陷凹的两侧有直肠膀胱襞,男性的输尿管和输精管在其深面的前部行向膀胱底。

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 Douglas腔: 在女性,腹膜从直肠前壁向前下,达阴道穹的后方,向上盖于子宫颈和子宫体的背面,在直肠和子宫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该陷凹较深,又称为Douglas腔,陷凹的底距肛门约5.5cm。在坐位或半坐位时,直肠子宫陷凹是女性腹膜腔的最低处,在腹膜腔积液时,液体可积聚于此,临床上可经阴道穹后部作穿刺,以引流该处的积液。故急腹症或腹、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宜采取半卧位。在直肠子宫陷凹的两侧有直肠子宫襞,其深层即为骶子宫韧带。

腔静脉窦(Sinus of vena cava): 位于右心房的后部,内壁光滑,无肌性隆起,内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心卵圆孔(fossa ovalis):

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室上嵴(supraventricular crest):右心室腔被一弓形肌性隆起,即室上嵴. 室上嵴把右心室分成后下方的流入道(窦部)和前上方的流出道(漏斗部)两部份。

隔缘肉柱(septomarginal trabecula ):又名节制索(moderator band):

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valve complex):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动脉圆锥(conus arteriosus):

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从掌浅弓上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侧动脉。

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从弓上发出三条掌心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危险三角(Dangerous triangle):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

静脉角(venous angle):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

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胸导管注入左侧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注入右侧静脉角。

心包横窦(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心包斜窦(oblique pericardial sinus);心包前下窦(anterior inferior sinus of pericardial):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

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

板障静脉(diploic vein):为藏于颅盖骨松质中的特殊静脉,扁平无静脉瓣,借导血管外连头皮静脉,内连硬脑膜窦,是颅内、外静脉间的重要交通途径。 胸导管(thorac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称乳糜池,常位于第1腰椎体的前方,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成。

Virchow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内囊(internal capsule):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在延髓腹侧面的椎体下端,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到脊髓对侧下行,在延髓表面形成斜行的纤维束,使前正中裂变得不规则,称为锥体交叉。 下腹下丛: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两侧海绵窦接横支相连;窦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内至上而下有动眼、滑车、三叉神经的分支眼N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大脑动脉环/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咬肌间隙:

导血管:是贯穿颅骨直接连接颅内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的血管,是颅外感染向 颅内蔓延的直接通到。

帽状腱膜(epicanial aponeurosis):

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介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内有甲状腺峡,脂肪结缔组织和甲状腺下静脉,下半部偶可出现甲状腺最下动脉、胸腺上端、左头臂静脉、头臂干等。气管切开时要注意误伤及上述结构。气管前间隙向下通上纵隔。

椎前间隙(prevertebral 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颈部脊柱之间。颈椎结核脓肿时,脓液多积于此间隙,并可向下蔓延至纵隔,向两侧至颈侧部,或穿破椎前层至咽后间隙。

封套筋膜(investing fascia):即颈深筋膜的浅层深,封闭着全部颈项部。它分为两层,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舌骨下肌群,并构成其肌鞘;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鞘。上方附着于颈部上界各结构,并延续为腮腺咬肌筋膜,下部附着于颈部下界各结构。

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椎动脉三角(vertebral artery triangle): 位于外侧的前斜角肌、内侧的颈长肌和下方的锁骨下动脉之间。三角浅层有甲状颈干、迷走神经和交感干、颈胸神经节等,深层有椎动、静脉,椎静脉多在椎动脉的前外侧。

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 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

增厚而成,内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动脉鞘借疏松结缔组织与前方的颈深筋膜浅层和气管前层、后方的椎前层相连,鞘内有纵行的纤维分隔动脉和静脉。在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居内侧,静脉和动脉之间的后方为迷走神经。鞘与颈内静脉管壁附着紧密,因而颈内静脉损伤后管壁不易塌陷,可导致空气栓塞。

颈袢(ansa cervicalis): 颈袢由上根和下根在环状软骨平面合成。第1颈神经前支先与舌下神经联合,再于二腹肌后腹下方离开舌神经下行,即为颈袢上根。颈袢下根源自第2、3颈神经前支,它们离开颈丛后于颈内静脉浅面联合下行,在颈动脉鞘的前外侧面与上根汇合成颈袢。颈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的大部分。甲状腺手术时,在环状软骨平面以下切断舌骨下肌群,可避免损伤神经。临床上还取舌骨下肌群肌皮瓣再造舌,取瓣时亦应注意保护颈袢至肌的分支。 甲状腺被囊: 甲状腺外覆的纤维囊,称甲状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组织将腺体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叶,囊外包有颈深筋膜(气管前层),在甲状腺侧叶与环状软骨之间常有韧带样的结缔组织相连接,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甲状腺鞘:甲状腺被气管前筋膜包绕,该筋膜形成甲状腺假被膜,即甲状腺鞘。

海绵窦综合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上颌神经均穿经海绵窦,眼静脉向后也注入海绵窦,因此,海绵窦的疾病或损伤可导致上述神经痛,眼肌麻痹,静脉淤血,结膜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等症候群,称为海绵窦综合征。 肌三角:

胸膜上膜(suprapleural membrane)/Sibson筋膜:是覆盖于胸膜顶表面的一层筋膜,胸内筋膜的延续。因胸膜顶无胸廓保护,故其特别增厚,并附着于第6/7颈椎横突,第一肋骨后端和第一胸椎椎体的前面,分别形成横突胸膜韧带,肋胸膜韧带和椎骨胸膜韧带,形肺手术时,需切除上述韧带才能使肺尖下陷。 动脉导管三角(ductus arteriosus triangle):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此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成人)和动脉导管(儿童)。

食管后隐窝(retroesophageal recess):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心包裸区:

腹膜腔:是由脏壁两层腹膜之间所围成的腔隙,其上界是向上膨隆的膈,下界为骨盆上口,向下通盆腔。

Camper筋膜: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为两层,浅层为Camper筋膜,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腹部的浅筋膜相连续。

Scarpa筋膜: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为两层,深层为Scarpa筋膜,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样层,在中线处附着于白线,其两侧向下于腹股沟韧带的下方一横指处附着于腹部深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继续向下至阴囊,与会阴浅筋膜相连。

半月线:腹直肌鞘前后两层在腹直肌外缘合拢在一起,由上到下构成一稍弯形凸向外的结构称。

腹股沟浅环(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三角形的裂隙,叫腹股沟浅环,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腔隙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附着于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

膈下间隙:是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膈之间的腹膜腔,又称结肠上区。

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Hesselbach 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构成,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有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又一薄弱部位。

第三肝门(third porta hepatis):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称--。

肝段(hepatis segment):根据Glisson系统(由肝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的肝内分支构成)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及其属支的走行,将肝分为左、右半肝及分叶和分段.肝脏外科以此为据可施行半肝、肝叶、肝段或亚肝段切除术. 边缘动脉(colio marginal artery):

系膜三角:(mesentery triangle):空、回肠被腹膜包绕形成系膜时,在系膜缘处留有小部分肠壁裸露,此裸露肠壁与系膜形成的三角形空隙。小肠吻合术时应封闭此三角以促进愈合,防止肠瘘。

肾角: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 腹下丛(hypogastric plexus): 腹下从包括包括上腹下从和下腹下从(inferior hypogastric plexus)。上腹下从在第5腰椎前方下行至盆腔,在骶骨岬附近分为左、右腹下神经,在第3骶椎高度,于直肠两侧,左、右腹下神经与各侧的交感干骶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及盆内脏神经汇合成下腹下从。该丛又称盆丛,其纤维随髂内动脉的分支至盆内脏器。

Retzius静脉:肝门静脉系所引流的消化器官的腹膜后部分(如肝的裸区,胰腺,

十二指肠,升结肠和降结肠等)的小静脉支,在腹膜后与腔静脉系的腰静脉,低位肋间静脉,膈下静脉及睾丸(卵巢)静脉等吻合。在门静脉高压症时,可成为侧支循环的途径。这些位于腹膜后连接肝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小静脉统称为---。

髂耻束: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游离缘处加厚形成髂耻束。

耻骨后隙(retropubic space)/膀胱前隙:又称膀胱前隙或Retzius间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两侧界男性为耻骨前列腺韧带,女性为耻骨膀胱韧带;下界为尿生殖膈,向上与腹前壁的腹膜外间隙相续,临床上可经此间隙作膀胱、前列腺或子宫的腹膜外手术。

膀胱子宫陷凹(vesicouterine pouch):膀胱与子宫之间的腹膜反折处,也是女性腹膜腔较低的位置。

卵巢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ovary ):临床上也叫骨盆漏斗韧带,是腹膜包绕卵巢动脉,静脉等形成的隆起皱襞,起自骨盆上口上方髂外动脉前面,向下达卵巢上端续于子宫阔韧带,卵巢悬韧带是寻找卵巢血管的标志。 直肠后隙(retrorectal space): 又称骶前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向上经骨盆上口与腹膜后隙相续,两侧界为直肠侧韧带。间隙内有骶正中韧带、骶淋巴结、腹下从、腰骶干及骶丛等重要结构,临床上可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进针至该间隙,注射气体,行腹膜后隙的气体造影。

阴部管(pudendal cannal):又叫Alcock管,是坐骨肛门窝外侧壁的闭孔内肌筋膜分裂成两层所形成的管,内有阴部内静脉、动脉和阴部神经通过。 会阴浅隙(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 ):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该间隙内有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女性有尿道、阴道下部、阴蒂脚、前庭球以及前庭大腺。由于浅会阴筋膜与阴囊肉膜、浅阴茎筋膜、腹前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相延续,故会阴浅隙向前上是开放的。临床上,前尿道损伤时,尿液可渗入会阴浅隙,进而扩散至阴囊、阴茎,甚至到腹前壁Scarpa筋膜的深面。

会阴深隙(deep perineal space )::亦称会阴深袋,为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四边均封闭的间隙。 深隙内有尿道球腺、尿道膜部、尿道括约肌、会

阴深横肌。这两对肌与会阴浅隙的三对小肌一样,为会阴神经支配,受意识控制。深隙内尚有阴茎背动脉和位于其外侧的阴茎背神经,两者均穿过尿生殖膈下筋膜的前缘至阴茎海绵体背面。 阴茎深动脉亦经尿生殖膈下筋膜穿出此间隙进入阴茎脚,并有同名静脉伴行。

会阴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 ):又叫会阴体(perineal body), 位于外生殖器(男性为阴囊根.女性为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是会阴深部的腱性结构。附着于会阴中心腱的肌肉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及肛提肌等.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肾肋角(vertebrocostal angle):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肾位于该角深部。肾发病时,该处常常有叩击痛或压痛,也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肾区(renal region): 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和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炎和肾盂肾炎时肾区可有叩击痛。

听诊三角(triangle of auscultation ):也称肩甲旁三角(triangle of parascpula)由肩胛骨的脊柱缘、斜方肌外下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的三区。该区胸壁最薄,易听清肺呼吸音。

腰上三角(superior lumbar triangle):下后锯肌下缘、竖脊肌外侧缘和腹内斜肌上后缘之间的三角区,表面有背阔肌覆盖,底衬有腹横肌腱膜。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腹股沟神经。为腰疝好发区。

腰下三角(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位于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 薄弱区,亦可形成腰疝。

枕下三角(suboccipital triangle ):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 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造成颅内供血不足。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内有脊神

经根、椎内静脉从、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是硬膜外麻醉的部位。

黄韧带(ligamenta flava):是连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的弹性结缔组织,其厚度和宽度在脊柱的不同部位有所差异:颈部薄而宽,胸部窄而厚,腰段最厚。腰部或硬膜外麻醉时需穿过此韧带方可达到椎管。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韧带可出现退变,增生和肥厚,以腰段常见。

三边孔:位于腋窝后壁,在肩胛下肌和大圆肌间留有三角形的裂隙,被肱三头肌长头分为内侧和外侧两个孔,内侧的叫三边孔。其境界是:上界为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 肌,外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 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小圆肌,肩胛下肌。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穿行 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腋鞘axillary sheath:为颈深筋膜深层延续到腋窝,包裹腋动脉、静脉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临床上做臂丛麻醉时常常将麻醉药物注入腋鞘内。 肘后三角(posterior cubital triangle):

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 位于手掌侧筋膜中部,呈三角形;向上与屈肌支持带愈着,与掌长肌腱相续;下端分出4个尖,附着于指腱鞘,四尖之间有到手指两侧的血管、神经通过。

腕管(carpal canal): 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腕管内有9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及包绕在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在它们表面的尺侧囊)和1条正中神经通过。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症。

肘窝(cubital fossa): 位于肘关节前面,呈三角形。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缘,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的外上缘。肘窝向上内方与肱二头肌内侧沟相通,上外方与桡神经管的延续部相通,向下与前臂的肌间隙相通。肘窝的内容自内侧向外侧为正中神经、肱动脉及其两分支——桡、尺动脉以及与其伴行的静脉、肱二头肌腱、桡神经浅支与深支。肱动脉在肘窝内的位置表浅,是测量动脉血压时听诊的部位。

提携角: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相交形成一向外开放的角度,约165-170度,其补角为10-15度,即提携角。 提携角在0°-10°之间时为直肘,小于0°为肘内翻,大于20°为肘外翻。这三种情况均属肘畸形。

掌中间隙(midpalmar space): 位于掌心部的尺侧半,前界为第3~5指的屈肌腱和第2~4蚓状肌;后界为骨间掌侧肌及其筋膜;外侧界即鱼际间隙的内侧界;内侧界为小鱼际肌群。间隙的近端变窄,居屈肌总腱鞘深面,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通;远侧经第2、3、4蚓状肌管,达第2~4指蹼间隙,并与第3、第4、第5指背相通。受感染后,腔内的脓液可向所通连的间隙蔓延。 鱼际间隙(thenar space):

指髓间隙(pulp space):

隐静脉裂孔(saphenous hiatus) (卵圆窝): 在耻骨结节的外下方约3cm处,阔筋膜形成一卵圆形的薄弱区,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覆盖有一层有孔的疏松结缔组织膜,称筛筋膜或外筛板。隐静脉裂孔的外侧缘锐利呈镰状,称镰状缘。 股环(femoral ring): 股管的上口称股环,呈卵圆形,由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所围成。当腹压增高,腹内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经股环至股管,于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由于股环的前、内、后三面均为韧带,延展性差,因此股疝易发生绞窄。来自腹壁下动脉的闭孔支或异常的闭孔动脉行经腔隙韧带附近,故行股疝修补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动脉。 踝管(malleolar canal): 由屈肌支持带、内踝与跟骨共同构成。韧带向深部发出纤维隔,构成4个骨纤维管。管内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胫后静脉、胫神经和踇长屈肌腱。踝管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是小腿后

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踝后区的外伤、出血或肿胀均会压迫踝管的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征。

阔筋膜(fascia lata): 大腿深筋膜成为阔筋膜,为一层坚韧的纤维膜包绕大腿全部肌,并向肌群之间突入形成三个肌间隔。其外侧部为髂胫束。其上1/3部分两层包绕阔筋膜张肌,临床上有时利用它作为修补体壁薄弱处或缺损之用。在股三角处阔筋膜形成隐静脉裂孔。

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侧界为髂耻弓。腔隙内股鞘、股动脉、股静脉股管等通过,其与腹膜后间隙连通。

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和股神经通过,其与腹腔的筋膜下腔连通。 收肌管(adductor canal)(Hunter管):

腘窝(popliteal fossa):上外侧(股二头肌)上内侧(半腱肌半膜肌)下内下外(腓肠肌内外侧头)底(股 骨、膝关节囊、腘肌及筋膜)顶(腘筋膜) 内容[(浅到深)胫神经、腓总神经、腘静 脉、腘动脉]

股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分为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内有股深淋巴结和脂肪。

股管(femoral canal):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2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