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龑社长综合简介

更新时间:2023-11-22 00: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本简介

和龑 男,1950年出生,甘肃徽县人。国内知名出版家、编审。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国民族法学会理事、北京写作学会理事、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社科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1985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民族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社会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任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尚书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主要经历

1978年至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中央民族大学留校任教,被评聘为讲师;1987年至1996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先后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发行部主任,1991年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评聘为副编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先后任社长助理、总经理、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副局级),1998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编审;2002年至200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任副社长;2005年10月任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2007年9月兼总编辑。是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政协常委,主席团成员、政治决议起草委员;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观察》杂志编委,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特邀监督员,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监督员;中联口述历史研究出版中心主任(筹);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馆配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筹);中国编辑学会翻译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筹)、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组长)、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专家(组长)、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工程评审专家(组长)、中共

中央外宣办学术评审专家、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评审专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出版业务及学术成就

和龑社长具备优秀的编辑工作者素质,独立策划图书300余种,获奖的《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未来中国三十年》等图书数10种,重版重印率超过65%。前后担任五个出版社的领导职务,长

期从事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工作,长于选题筹划、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出版业务。进入中央民大出版社和中国社会出版社领导班子时,正值二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濒荒之际,临危受命,分管全社业务和经营工作,根据各社实际制定出一整套出版生产流程和配套的规章制度,抓住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两大主要环节,从经营理念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强化对业务人员的养成教育,培养出一支基本能适应图书市场的编辑、营销队伍。着力开拓市场,建立销售网点1000余处,主发率达到90%,退货率长期控制在10%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卓有成效地使两社的双效益显著提高。调入光明日报出版社后,力主对先前出版的高定价低折扣所谓“礼品书”在原版基础上重编修订,设计包装成全新的异型彩图版、图文版图书,并针对该类图书的市场定位多次赴京外实地考察,改装重新出版两百余种,较大规模地覆盖了全国多数市场,累计发行码洋逾亿元,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

在任中央编辑出版社长时,注重抓制度建设和图书质量管理,强调和谐立社的思想,重视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六年的努力,在出书品种减少的情况下,利润连年大幅增长,回款增幅超过了来社前几年的50%以上。市场营销采取了地方店(主二渠道)、网络店、图

书馆配书在销的立体营销模式,利用网络社区论坛营销宣传,从2004年的2000余万元、回款不足5000万元,到2009年上升到1亿元、回款4000余万元,2011年全社总收入已近6000万元;流动资金是以前的二到三倍,图书结构日趋合理,本版书比例从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70%以上;账务结构和库存结构也渐趋合理。连续六年职工社保福利年递增20%以上,工资、奖金收入递增30%以上,由2004年的人均税前收入不足6万元,提升到2011年末的近16万元。同时,他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打造了一批双效图书,其中,《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香港史》、《美的历史》、《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未来中国三十年》、《政协委员书架》等一批图书受到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的好评。积极倡导开拓海外出版市场,曾和包括哈佛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内的40余家国外同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央编译出版社已建立起以“小众学术”和“品格大众”为根基的产品集群。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政党制度和精品引进版图书为特色的几大产品群,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协商民主译丛”、“英国学派译丛”、“后现代译丛”、“英文经典文库”、“经典大众译丛”、“经典图文译丛”、“中央编译学术文库”、“彩色图文馆”、“英文原版经典”、“国学文库”、“写作从阅读开始”等10数个产品群,并逐渐被读者和市场认可,提高了本版书的两个效益,强化了品牌特色。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在业内和读者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年他所

领导的中央编译出版社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和“一级出版社”,他个人也被评为“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和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

学术著作、工具书代表作有任副总主编、著作权代表(戴逸任总主编)的《二十六史大辞典》获首届五个一工程奖(1993年吉林人民版);任《资治通鉴大辞典》(1996年吉林人民版)副总主编、《毛泽东选集词语典故辞典》主编、《白话战国策》主编;《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1993年今日中国版,合著者为《古兰经韵译》译者林松)中独立撰著内容达50%以上;专著《马鸿宾传》(1995年华文版);译著《支那省别全志中的宁夏史料辑译》(1995年北京燕山版);撰写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作有《明代西域回回入附中原考》、《关于明代回回的移向问题》、《西域番国志中的穆斯林社会》、《明代丝路贸易中的回回》、《明代入附回回姓氏考》、《明代西域入附回回人口及分布》、《明代西域入附回回的职业结构》、《关于明代西域蒙古族伊斯兰教信仰的几个问题》、《明代瓦剌社会中的回回》、《明代伊斯兰教识微》,《规范·引导·共赢·繁荣——关于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的几点思考》、《中央级出版社改制的有关思考》、《入世后中国出版业的走向及其对策》等先后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千龙网》、《人民网》、《光明网》等转载。

他在任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届常委期间,认真做好各项社会工作,经常在群众中进行调研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先后提出《关于中央级出版社改革的提案》、《关于改进书业营销环境的提案》、《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北京地区出版机构走出去的提案》、《关于扶持民营书业的提案》、《关于出版体制改革中人员安置的提案》、《关于建立社科人文数字内容平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提案》、《关于北京市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常设机构的提案》等有关国计民生及出版业发展的提案10余个,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些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尤其是于2008年5月13日提出的《关于保护汶川地

震遗址,建立地震博物馆的提案》引起了政府高层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主要荣誉

和龑社长独撰的《出版社与民营书业合作的几点思考》2008年获第一届中华出版物政府奖;2008年他评为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局先进个人;2009年获“建国60年100位优秀出版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他领导的中央编译出版社也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和“一级出版社”;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

相关报道

“如果说我在出版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更多是得益于对产品和市场的把握。而要做好出版人,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激情。”3月1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办公室采访了和龑,他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对出版工作的激情以及对未来的信心,给记者留了下深刻印象。

追求图书恒久生命力 和龑是一位脚踏实地的社长。1985年,他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2年后调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编辑,从一名普通编辑一步步做到副社长、副总编辑,并先后担任三家出版社社领导,主管过编辑、发行、经营等工作。2005年任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在20多年出版生涯中,除了财务和办公室没有做过,出版社所有部门的工作他都干过。

这样的经历让和龑对图书和市场的关系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说:“产品和营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不可偏废一方。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书,不做营销推广也不行。相反,图书质量不行,再好的营销手段也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因此我们的产品战略是打造常销书,追求产品的恒久生命力。”

2005年,和龑履新社长时,中央编译社库存3000多万码洋的图书,年发货2000万码洋,如今6年过去了,该社每年新增库存不超过1000万码洋,而去年的销售码洋已达到1.35亿。对取得的成绩,和龑一共念了3本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1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