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3-12-28 08: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7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办学规模相对稳定,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将继续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从而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政策和条件保障。学校已明确了本科生教育为“精英教育”的战略定位,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建立理念先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3468”工程),即重点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3种类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4种能力;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隆基教育教学奖励计划”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等6项计划,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等8项建设内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的观念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最根本要求是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尤其对我校

而言,高水平的本科教学是传统优势与特色,本科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动力和社会声誉,而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硕士和博士的优秀生源。因此,要明确本科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院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要加强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2.按照教学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本科教学与其它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要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本科教学与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工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良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各部门也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主动为本科教学服务,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 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和要求,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加大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对教学经费的监管,教学经费的使用要有制度规范,切实保证本科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信息化、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

二、更新本科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4.科学合理的定位我校本科教育,更新本科教育理念。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坚持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如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如

何培养学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问题,组织各单位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工作大讨论。适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等方面做出规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经过全校师生的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和校长办公会批准等环节。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5. 进一步明确我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我校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

根据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学术型精英人才要具有宽厚的基础,在系统、完整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某类或某几类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为今后认识、发现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各种客观规律,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应用型精英人才要具有坚实的基础,要在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高度重视培养实践能力。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应用研究或实际操作,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复合型精英人才应至少掌握两门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此类人才的培养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以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做好招生工作,稳步提高生源质量,推进教育拓展

6. 加强招生研究与改革,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 关注国家招生工作的政策导向,研究保送生、自主招生、国防生、高水平运动队和艺术类招生的竞争态势,跟踪各省份

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完善我校招生政策方案,为我校生源选拔的目标定位、规模效益、方法渠道、个性特征等提供依据,争取生源质量持续稳中有升;继续做好招生计划制定、招生简章、集中录取、新生复查、招生服务等常规工作;强化工作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教育拓展,重点抓好以学院为基础、教师为骨干的省内外拓展队伍的补充、培训,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教育拓展的作用;继续加强学院联系省份、招生小组联系重点中学的集体责任机制和知名教授中学巡讲、大学生母校回访的个人责任机制,以“重点中学校长论坛”、“校园开放日”、“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名师巡讲”、“中学生回访母校”等活动为依托,不断扩大我校在省内外考生中的影响力,为我校生源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贯彻人才培养目标

7.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不同规格的本科生。以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契机,继续深入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模式,融入我国高教改革的前沿理念和最新做法,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作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区”,大胆创新,重点突破,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全面实施按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萃英班、基地班、隆基班和基础理论性较强专业以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应用性专业教育;部分专业以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双学位、第二专业教育等。要大力发展双学位、双专业和主辅修培养模式,拓展跨学科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资源。

要针对“高水平运动队”、“国防生”“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实施特殊的教育过程。

8.扩大和完善本科生合作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式办学战略。要扩大和完善合作培养模式,加大与大型企业、国家重要行业、兄弟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力度,培养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展本科生的视野,特别要扩展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探索国(境)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专业

9.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创建品牌特色专业;推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专业。重视能源、材料、考古与文物鉴定、地矿等应用型专业的设置,鼓励设置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的应用性本科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设置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调整、改造、合并、撤销虽经过长期建设但仍未达到教学要求、难以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或实践证明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专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倡导在高年级设置专业特色方向,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能灵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建立适时进行专业调整的灵活机制。

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10. 树立新的课程观,统筹各类课程资源。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大课程观,校内和校外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将影响本科生成长的各类教育因素纳入培养方案中统筹规划。积极营造榆中校区学术氛围,建设校本部与榆中校区之间的实时传输系统,将校本部的重要学术报告会等实时传输到榆中校区,使榆中校区本科生也能享受到名师大家

的学术讲座和其它学术资源。与此同时,在榆中校区为本科生实施“萃英讲坛”和“青年讲坛”计划,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视野。

11.按照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各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均应按照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含跨专业选修课)、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等四方面,但课程比例应体现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不同规格的要求。

12.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培育和构建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注重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提倡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讲授、小班辅导、个别答疑相结合,采取“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讲座”以及系列学术专题讲座等不同方式的课程教学形式,强化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13.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的编写、选择、使用及供应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各级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优质教材。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办法和教材评价机制,加大对教材选用质量的监控力度。构建与教材供应服务改革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在部分基础较好的专业,提倡引入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

14.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消除跨学科、跨学院教育的障碍,努力实现包括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示范中心和其它资源在内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力争实现所有院系开设的课程向全校开放。

15. 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力度,通过通识教育课

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学校鼓励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开设名著导读、原理性课程、小型研讨课等。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在低年级开设以小型研讨课为特色的“兰大导读”课程,“兰大导读”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在学生学术生涯的早期扩展和发展他们的学术兴趣,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使教学与研究得到有效的统一。“兰大导读”课程学分应计入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学分”。学校将规划设置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和科学管理。

16.推进大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水平考试和英语口语测试等英语能力认证考试体系的建设,积极扩展外语教学语种,推动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模式,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计算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分级教学,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环节,改革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引入和建立计算机技能认证考核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要体现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要本着“给学生传授一项终生受益的健身技能”为原则,将中华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等引入课堂。

七、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为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7.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校外优秀教学资源。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

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严格教师资质,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引进思路,引进大师和培养大师有机结合,建立教师发展、成长和成才保障措施;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各学院要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研究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知名专家承担教学任务,开设讲座,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全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8.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加强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专项培训和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校内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教学新秀;培育一批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的,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省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队伍,力争每门主干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19. 坚持教授授课制度。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的基本岗位职责,教授应至少为本科生系统讲授一门课程,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充分发挥院士、名师、教授学术造诣深、立足学科前沿的优势,通过为低年级本科生课堂讲授、系列讲座、专题学术报告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0.进一步加强教学辅助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并不断充实教学辅助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改善待遇,加强他们的培养和培训,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职业前景,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发挥他们在维护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21.加强师德建设。多渠道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八、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长期知识积累沉淀和思考的产物。有价值的创造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之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在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通过通识教育进行宽口径培养,加强文理基础知识,注重整合学习内容,提高素质,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23.高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要变“满堂灌”“注入式”传统教学方法为启发式、研究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既成为传授系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更要成为“以现知隐、以往知来”的探究--发现过程。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增加课堂讨论;在研究性的教和研究性的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创造、应用知识,将本科生从接受者变为探究者;要帮助一年级新生跨越中学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在每门课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设计一些研究性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研究精神。要积极推广“问题教学法”、“协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科研训练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24. 开展形式多样的基于研究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进行研究训练,建立学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和中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研究

项目制度。引入“科研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给本科生提供多种研究机会和研究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表达能力和交流技能。各学院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创新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形式和途径,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广泛开展以研究性教学活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高水平的本科教学。

25.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逐步实现专业选择自主;设计一定学分的全校自由选修课,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允许并保障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的比例在总课时中不低于30%。从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学分制,完善弹性学制;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拓宽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为充分发挥个性和专长提供机会,做到因材施教。

26.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要鼓励本科生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报告会及专家学者的讲学进行学习,从而开阔眼界,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动态或前沿。学校在校风学风建设、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中淡化权威作用,鼓励学生自由思想、自主发现、自主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营造尊师爱生和师生和谐、平等、民主的文化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课外学术与科技竞赛空间,组织好学生参与挑战杯、君政学者、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全国性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开展的专项社会调查及学术科技创新试验活动。

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7. 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整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专业实践

能力等。实施“实践教育教学提升计划”,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实践教学,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继续加大“创新创业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力度与覆盖面。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有机融合,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28.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在科研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使其带动和服务于教学;重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专业实验室等建设,实现制度化、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全校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各应用性专业均要与校外相关单位(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固定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以共建共享为主要模式,摸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多种途径;特别要加强文科、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9. 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立足实验实践类及设计类课程,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实验环节,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规范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与程序,强调学生纪律和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教学计划中对实习要给予足够的学分,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列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应占总学分(学时)的20%以上,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应占总学分(学时)的25%以上。特别要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序而规范,从组织管理、选题要求、导师遴选、论文(设计)写作格式、论文(设计)质量控制及工作总结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制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学

校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15%-20%进行抽查,严把学生“出口关”。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重视验证性实验,更要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建立实验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团队精神,积累从事科研的经验。

十、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0.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自发的学习、自由的学习、自律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由原来的管理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1.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创建并实行学分制,完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开设精品网络课程,建设课程学习中心、教学资源中心等,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十一、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新体系

3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运行方式,树立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观。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以及学生全员评教、教学检查和督导评学、各级领导听课制、观摩教学、教师评学、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和教学奖惩等制度和手段完善教学环节质量评估体系。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全员评教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评教软件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有效的教师评学指标体系,对学生出勤率、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

习方法、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同时不断强化和规范教学过程,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长效机制。

33.积极推进以学院为重心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划,统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职责。学校从规划制定、制度设计、计划运行、改革推进、指导协调、资源配置、建设投入、过程督导和质量考核等方面加强教学管理,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平台,积极推动注册中心等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学院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教学顾问委员会的作用。

34.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通过组织立项、推荐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检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定期开展我校毕业生质量状况调查,认真听取毕业生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举行在校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追踪国内外知名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动态和社会发展态势,为我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依据;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设置课题和奖项来引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机构、研究机构对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注重对教学成果总结、推广和应用的同时,为培育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

35. 加大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奖励力度。继续实施“隆基教育教学奖励计划”,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完善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评选办法,鼓励教师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管理工作考核、评比和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优秀的教学管理单位和个人。

十二、以多种途径提高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3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争取学历学位互认、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开展“2+2”“3+1”等合作项目,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本硕或本硕博连读模式,大力倡导每个学院同一所或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教学合作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

37.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支持各学院与国(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机构或项目。鼓励各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办好若干学校和海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国际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探索适合我校本科教学的网络公开课利用模式;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来校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活动,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

十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38. 推动实施《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各学院要组织全体师生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参照《标准》提出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等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制定医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和课程标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

39. 改善医学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加强医学教育管理。要参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大力改善医学各专业的教学条件,推动建立临床医学模拟技能中心,集中力量尽快改变医学各专业教学条件差的状况。医学各学院要会组织校内外专家,会同教务处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特别要对实验实习、见习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教学过程的环节制定标准,加强管理。

十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40. 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或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创业是就业的一种方式。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体现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的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41. 开设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课程,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KAB创业教育》等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络课堂。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聘请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开展培训项目,建立学历教育和单位需求之间的嵌入式对接。通过校内外的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十五、加强硬件条件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42.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大力改善教学条件,继续建设好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和一些适用于研讨型教学的小型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支持系统,加速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建立兰州大学开放式课程网站,除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进入课程网站之外,在“十二五”期间,将必修课、限选课和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纳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范围,其余课程也要逐步将课程进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讲义、教学视频、作业以及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上网,建成基于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的学习资源中心,解决多校区师生沟通交流困难,使师生获得便捷的交流条件。

十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4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主题教育、典型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各级团学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44.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大课堂,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百年兰大的文化建设,通过校训、校风教育,以兰大精神感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积极支持团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

文艺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安全和谐、奋发上进、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 45. 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党和国家重视、社会关切的重要议题,社会责任感体现的是精神风貌,人生情怀,展现的是学生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高尚使命。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搭建各种成长平台,让学生获得各种奖励与肯定。提升人文素养,加大对社会责任感的柔性宣传,重视榜样力量,陶冶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具有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生命意识、感恩意识、公德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强烈责任感的栋梁之才。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1n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