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历史必修一教材结构总结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2 14: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 背景 目的 性质 实施者 西周分内容 封制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西性质 周特点 宗法瓦解 制 作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特点 早期政治制度 作用 局限 破坏瓦解 目的 内容 深远影响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 由来 “三皇五帝” 确立皇帝制度 中央 目的 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大夫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秦措施 朝中全面推行央地郡县制,集方 建立地方权官制 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 形成 本质 君主专制 利 作用影响 秦 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弊 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后世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演中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至变央元过政西汉 削弱相权 政程 治治制制度 魏晋 分散相权 度演隋唐 分散相权 变 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宋初 分割相权 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相权反弹 汉初 武帝时 地唐中方后期 政治制宋 度 中央集权受威胁 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解决王国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问题加强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中央集权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元 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创立行省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制,加强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选官用官制度 西汉 察举制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隋 唐宋元 科举制创立 科举制发展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完善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 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

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 过程 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产生发展的条件 1、古希腊山多,岛屿多,良港多,平原少,土地贫瘠。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主要因素)容易实行民主体制。同时小国寡民的城邦要保证其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也需要通过民主增强凝聚力。也导致商品经济发达,易于形成平等、互利、诚信,平等、民主、开放等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使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兴起,迫切追求民主权利 2、政治家不懈的努力和平民,特别是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抗争 3、奴隶制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4、受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影响和亚非文明的影响 时间 内容 ①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②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③重组国家政权,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④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①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作用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前6梭伦世纪改革 初 克利发展斯提过程 尼改革 前6世纪末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公前伯利②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扩大五百人5克里会议的职能;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世改革 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纪 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⑦发放观剧津贴 特征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对希腊 作用对人类影响 文明发展 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思想与实践(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分立等思想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1、 它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主要局限)。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民主权利,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2、 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体制 局限 3、 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窒息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4、 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概念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0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