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创新班)

更新时间:2023-07-24 11: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地理试题(创新班)

一、选择题(本组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下列天体属于远日行星的是

A.木星 B.冥王星 C.天王星 D.火星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 B.核裂变 C.太阳辐射 D.风能 3.我国道家作品《淮南子》中曾记载 “日中有踆乌”的现象,该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平流层 4.下列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C.长江口南岸的水比北岸深 D.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5.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是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 D. 丽曼面 6.下列属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 B.汤加海沟 C.地中海 D.红海 7.下列物质的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①化学元素 ②矿物 ③矿产 ④岩石 ⑤地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8.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切断该气压带的是 A.海洋上的低压 B.陆地上的低压 C.陆地上的高压 D.海洋上的高压 9.图1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① ② ③ ④

图1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形地貌,在地垒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是

A.日本富士山 B.华山西峰 C.东非大裂谷 D.渭河谷地

在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的一些干涸的湖底考察往往见到外观如同古城堡的砂岩地貌景观,俗称“魔鬼城”。完成第11-12题。 11.“魔鬼城”其岩石按成因属于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12.“魔鬼城”景观形成过程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读下表火星与地球的对比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13-14题。

13.有关火星上的自然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B.自转线速度比地球大 C.密度比地球大 D.大气层浓密 14.当火星的赤道与公转轨道交角变为25º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星上的极昼范围将变大 B.火星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之间的夹角变大

C.火星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将变大 D.火星上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幅度将变小

读右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图2),回答15-16题。 15.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 B.② C.③ D.④

16.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 主要是由于

图2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为避免渤海面积在泥沙淤积和人工填海作用下越来越 小,乃至最终消失,近来有专家提议让黄河改道“回家”入

黄海。结合图3,回答17-18题。 17.黄河甲河段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冰川的搬运作用

图3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风力的堆积作用 1 18.对比选择1,属于新入海口2的主要优势是

2

A.水质较好 B.移民量较小 水引入淮

C.技术含量高 D.工程量较小

读图4,回答19-20题。

19.下列与甲处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A.玄武岩 B.页岩

C.石英岩 D.砾岩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⑤岩层年龄变老 B.P图4

C.⑥岩层年龄比③岩层老 D.甲处可能存在化石 读图5完成21-22题

21.

若该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则 A.C的气压最低 B.②的风向为西北风

C.④的风力大于② D.A处多阴雨天气 22.若该图为某地中纬环流,且B是位于C北方的下沉气流,则

A. B处空气因热力原因而下沉 B.③是盛行西风 图5

C.该环流圈对我国的降水有直接的影响 D.①气流炎热干燥

“神舟八号”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清晨05时58分10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并于17

图6

23.“神舟八号”点火发射时,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4.从 “神舟八号”发射到返回地面,在此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昼夜变化是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长 D.昼短夜长,昼渐短

下左图为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的“孤峰残丘油菜花” 。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丁为各类岩石和岩浆,Ⅰ—Ⅵ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25-26题。

25.与图中“孤峰残丘”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①岩浆喷出 ②外力沉积 ③地壳抬升 ④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 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甲 Ⅰ B.乙 Ⅱ C.丙 Ⅲ D.丁

图8是“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8.图中b处的天气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

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图9为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线(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30.②处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图10是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中独特的海岸怪石“女王头”

,头部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读图回答31-32题。

31.形成“女王头”其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图10

32.小明在“女王头”附近捡到一块岩体标本,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及 测量,并判断其为砂岩。那么观察到的岩石薄片最接近(图下方为比例尺)

2015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根据材料回答33题。 33.四地中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经过抬升、切割、剥蚀,导致火山根部天然裸露成多方位立体断面模型,据此回答34-35题。 34.阅读雁荡山峡谷图片(图11),该景观形成的原因是 A.古冰川作用 B.古岩浆活动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35.雁荡山的岩石以白垩纪流纹岩为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雁荡山的岩石比较致密,密度相对较大 B.该岩石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

C.雁荡山岩石属于沉积 D.雁荡山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北 图12

图11

36.图12为某地地质构造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背斜,向下钻井能找到煤层 B. B为背斜,向下钻井能找到煤层 C.A为向斜,向下钻井能找到煤层 D. B为向斜,向下钻井能找到煤层 图13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37-38题。

图13

37.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8.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

降 D.断裂上升

m和n相交于点O,读图13回答39-40题。

39.若m、n分别是晨线和经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点此时是6点钟 B.这一天是夏至日 C. O点位于南半球 D.此日我国昼长夜短

40.若O为南极点,m、n为经线,北京时间为9:00(非二分日),则下列说 图14 法正确的是:

A.此时经线n上有极昼或极夜现象 B. n的经度为75 E C. m的地方时为19时26分 D. m不可能是180

二、填空题(本组题共有2大题,每大题10分,共20分)

41.图15为欧洲部分区域某月等压线与主导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图15 红海

(1)图示区域共有 个板块,其中地中海沿岸处于 和 (板块名称)的 边界,多火山地震。(4分)

(2)阿尔卑斯山从地质构造上说,属于 山,山上常见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

貌。若其山麓最热月均温为21℃,则理论上其雪线高度(终年积雪的最低高度)约为 米。(3分)

(3)图示区域的主导为风向属于 (气压带或风带),此时卡昂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气压偏_____(髙或低),为北半球 季。(3分)

42.读“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0分)

(1)如图所示,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此时位于北美大陆西海岸的旧金山(37°N,122°W)受

的控制,天气 。(3分)

(2)图中 (甲、乙、丙)表示低纬环流圈;字母 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③表示 。(3分)

(3)图中气压带风带属于热力作用形成的有 、 (填字母或数字),其形成的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别是 、 。(4分)

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创新班)

二、填空题(本组题共有2大题,每大题10分,共20分) 41.

(1)3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消亡 (4分) (2)褶皱(背斜) 冰川 3500 (3分) (3)盛行西风 低 冬 (3分) 42.

(1)北 副热带高压 炎热干燥 (3分) (2)甲 c 极地东风带 (3分) (3)a d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0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