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一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课时训练

更新时间:2023-09-04 0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专题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2013·课标Ⅱ,6~7)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台湾,其东部为台湾山脉,西部为平原,从等温线的分布看东部气温低,呈闭合状,西部气温高,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C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沿海,台湾山脉西侧,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降水少;冬季由于地势低平,抬升冷却不够,降水少于②、④两地,故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应是①地,故A项正确。

答案 1.C 2.A

(2015·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第3题,该地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首先是因为温度条件(4~6月气温逐月上升),其次是因为降水条件(4~6月降水逐月增多),降水增多,土壤中用于蒸发的水分增加,而该地风力大小无法判断,故排除③;随着降水的增多,云量也相应增多,排除④。故A项正确。第4题,该区域的水分亏损月份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3~6月份,水分累积亏损最多的为6月份,故B项正确。

答案 3.A 4.B

(经典高考题)图A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 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图B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D.洋流

6.图B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甲乙两地位于南纬33°附近,降水的影响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从比例尺来看,两地相距约250 km,大陆东岸有暖流,降水巨大的差异,最可能是地形的因素,甲地位于沿海迎风坡上,降水量大。第6题,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前后气温最高,7月份最低,且沿岸有暖流,冬季气温较高,因此②曲线最相符。答案 5.C 6.B

(2014·山东文综,5~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雪量 B.温度 C.光照 D.地形

8.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 B.林地 C.城区 D.乡村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降雪量差别不大,并且积雪深度和降雪量不存在具体的联系,降雪量大的地方积雪厚度不一定厚,A项错误。积雪厚度越向海边大致越薄,冬季越向沿海温度越高,因此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B项正确。题干提到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不是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C项错。此地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差异不大,也不能成为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D项错。第8题,M地积雪深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考虑到M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应为上海城区,城区内大量的人流以及工厂的分布,排放废热多,温度高,使得积雪深度小于周围,C项正确。其余各个选项农田、林地、乡村温度都不会高于周围地区,积雪深度不会低于周围。

答案7.B 8.C

(2017·广西柳州等五市联考)读我国部分地区7月份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9~10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为4℃

B.①处气温略高于24℃

C.西安的年平均降水量多于郑州

D .太原、石家庄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小于600 mm

10.形成②处与济南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夏季风

B .洋流

C .地形

D .锋面

解析 第9题,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在0~8℃之间,最大温差可能超过4℃;①处位于秦岭北侧山地,气温低于24℃;西安和郑州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在600 mm 与800 mm 之间,但郑州距离海洋近些,降水应多于西安。第10题,②处地处丘陵山地的迎风坡,地形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所以降水多于济南。

答案 9.D 10.C

(2012·四川文综,6)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题。

11.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植被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经纬度信息,调动区域地图知识,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应是地形。

答案 C

二、综合题

12.(2015·海南地理,2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率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炎热。

答案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13.(经典高考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

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图中10 ℃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本题以我国的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地图阅读能力,属于“大区域——小尺度——教材原理”的命题思路。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结合相关知识来推断。如在分析图中10 ℃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时,要结合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如洋流、地形)等综合思考。

答案10 ℃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14.(经典高考题)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解析本题通过世界地理区域图,考查气温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从纬度因素看,基多位于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都不大,所以气温年较差小;从地形地势因素看,基多所处地区海拔高(接近3 000米),一方面导致气温不高,终年温和;另一方面导致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逆辐射都较弱,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特点: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

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 000米)。

15.(2017·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雅安便有“雨城”“华西雨屏”之称。图甲示意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图乙示意雅安月降水量和月降水日数分布。

(1)描述该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雅安有“雨城”之称的原因。

(3)说明雅安降水季节变化对秋季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该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根据等值线从总体递变规律、极值分布等角度回答。第(2)题,陆地局部降水多于周边,除了宏观的大气环流因素外,还与影响局地小气候的地形、大气运动等因素有关。第(3)题,首先明确关键词是“秋季”“不利”;然后从图中可看出,秋季降水日数最多,降水量较大;降水多易导致涝灾,降水日数多则影响光照和气温,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答案 (1)总体从东南向西北先增后减;雅安降水量多,向四周递减。

(2)西侧是青藏高原,东侧是四川盆地,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影响;喇叭形的地形构成,造成暖湿气流只能进不能出;夏季受偏南暖湿气流影响大。

(3)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不利于农作物收获,造成减产甚至绝产;降水日数多,湿度大,气温偏低,光热不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0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