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阴符经》书法摹写帖使用示范

更新时间:2024-03-07 17: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字阴符经》书法摹写帖使用示范

《大字阴符经》书法摹写帖使用示范

《大字阴符经》书法摹写帖使用示范

欧阳询 黄帝阴符经 书法摹写帖使用示范视频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

《阴符经》起笔方法很独特,急速铺毫,如鱼入水,轻捷顿挫,显得丰姿绰约,写起来特别痛快。但用笔和结字必须淡化甚至舍弃其华饰之处,帖中牵丝不可过分学,尤其是起笔

动作,书家常凌空起笔,将很多动作省略在空中,在临池中要多加品味。行笔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造成虚浮怯弱的毛病。

《阴符经》行意较多,无论是点、竖、横画,在入笔方面大多自然落笔、露锋起笔,有的甚至是尖锋,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如右图中的“天”字,两横起笔自然;“以”字左右两部分用露锋起笔,使整个字形产生飞动感。《阴符经》中也有极少字是逆锋起笔的,如右图中的“无”字。 《阴符经》横画收笔自然重按回旋,形成“悬胆”特征,如右图中“可”、“盗”二字长横画的收笔,仅《阴符经》中才有,佃临习时不能太刻意。横画收笔有时出钩,如右图中“有”字横画朝下钩,“莫”字横画朝上钩。产生这样的笔画形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阴符经》极其注重用笔,很多笔画不是一带而过,和帖中所蕴涵的隶意有很大关联;二是《阴符经》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牵丝的固化特征,如“有”字先写一撇,再写长横,然后写“月”部左侧一竖,故横画末端钩笔朝下;“莫”字写完长横,接着写撇点,所以钩笔朝上。竖画收笔一般分为“垂露”和“悬针”,这一点较为常见。

《阴符经》中牵丝较为明显,临习时应将起收笔弄清楚,用心去体会,做到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笔画的弯拱和粗细变化的缘由。帖中一些起笔并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带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习气。如右图中“不”字的竖画,“物”、

“然”二字的起笔,这些都没有必要学。再如“其”字左竖形成弯曲形状是和上一个字的行笔分不开的,临习时要胸中有数;“神”字右部中竖起笔和左边点画暗连,这是书家凌空起笔的体现,临习时不必仿照。

《阴符经》中笔画转折大多圆中见方,难见圭角,但顿挫分明,使笔画圆润而又骨力内含,也有一些圆转、近似圆转或方折的形式,临习时宜多加体会。

对《阴符经》中线条表现力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帖中线条大多柔中有刚,以轻细为主,这是褚书特征。总览《阴符经》中用笔轻重形成的笔画粗细变化,共有三种情况:一是整体上都是细笔,少有跳宕变化;二是纯粹粗笔;三是有粗有细(大部分字都属于这种情况)。《阴符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是某个字形本身的问题,与字体繁简程度并不完全相关,而是出于整体章法的需要。

遒逸多变的《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初著名书法家,曾任秘书郎、起居郎、谏议大夫、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被贬官外地不久就死去。 褚遂良的书迹传世不少,真正可靠确为褚遂良所书的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等几种碑刻。对褚遂良的书法,历

来评价极高,他上继欧、虞,下开颜、柳,是唐代书法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清刘熙载《艺概.》云:“褚河南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褚遂良的书法艺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众多中晚唐乃至唐代以后的书法家。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可以用“遒逸”来概括之,遒为遒劲,逸为飘逸。魏征向唐太宗推荐褚遂良善书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刘熙载评价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书法说“欧其如龙威虎震,褚其如鹤游鸿戏”,鹤游鸿戏则为逸也。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墨迹本有《倪宽赞》和《大字阴符经》两种,但都不能确定为褚遂良的真迹。

《大字阴符经》局部一

《大字阴符经》的真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沈尹默在1947年和1948年两次为《大字阴符经》题跋,肯定此卷为褚遂良所书“必于可信”,但他也说,如果自己的判断不对的话,“后之明鉴如海岳者必能正之,姑存愚说亦无所为嫌也”。 徐无闻于1983年撰文《褚遂良书法试论》,其中有对《大字阴符经》的款识及书写风格和卷末题跋的分析考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和后面的题跋均为后人伪作。(见《书法》1983年第6期)此卷《大字阴符经》不是褚遂良所书的观点,现在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它是什么时侯的

人所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唐代褚派书人仿写之作。徐无闻则认为“这位书写者是学褚的,但还可能学过颜、柳甚至学过米芾”,这就是说此卷的书写者也有可能是宋代以后的人。 但不管此卷《大字阴符经》是否为褚遂良所书,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即该卷具备褚遂良书法的主要特点,并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欣赏、研究乃至学习褚遂良书法很有助益,有人称临写此帖为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 《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在道教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历代有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考证和注疏,朱熹曾著《阴符经考异》一书。《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旧题为黄帝撰,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注家中前五家都是历史上的赫赫名人,他们之注当为伪托。第六位注者李筌是唐代道士,道教理论家,他自谓《阴符经》是他受之于骊山老母,此说当然不足凭信,很可能此篇《阴符经》就是李筌自己所写的。李筌号达观子,是唐代著名道士,有多种道教理论著作传世,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隋末唐初人,一说他是唐玄宗、肃宗时人,两种说法相距100余年。

《大字阴符经》局部二

《大字阴符经》包括篇名和题款共计461字,它的风格比较接近于褚遂良晚期书法《雁塔圣教序》。由于是墨迹本,

其笔墨痕迹、转折萦带的运笔着力方向,毫发处清晰可辨,虽非褚遂良真迹,但能较好地体现褚书的特点,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褚书《雁塔圣教序》。笔者在为《大字阴符经》击节赞叹的同时,也不免为这位不知名的书家扼腕叹息,如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仅凭此卷《大字阴符经》足可立于史上著名书法家之列而无愧,何必假托褚河南之名,让此卷的书者成为后人的不解之谜呢。 《大字阴符经》的书体,有人认为是行楷。比起唐初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甚至和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相比,此卷的字笔画较为灵活生动,变化也多,但其字字独立,成行成列,笔画清楚,判定其为正楷是没有问题的。

《大字阴符经》局部三

《大字阴符经》的风格特点个性鲜明,其主笔横画大多写成向上微弓的形状,显示出较强的弹性,如“三”、“不”、“其”、“要”等字。有的横画入笔很轻,运笔行进中稍稍加重,显得很轻灵,但又不失力度,如“有”、“圣”等字。 其竖画起笔褚书的特点很明显,起笔时笔尖稍偏向左,侧锋入纸,行进中变为中锋用笔。有些字左侧的竖画上端成s形,如“郎”、“根”、“斜”等字,这是运笔轨迹的表现,有灵活生动的意味,这种褚书特有的形状,在本帖中更为夸张。 《大字阴符经》的撇画一般都写得很轻盈,如该卷第一行的“天”字的

撇画,起笔轻轻向下,到下边时稍稍加重,同时明显有个弯曲的角度,向左下方撇出,笔画虽细但力度不减。 其捺画特点鲜明,虽然不同的字的捺画起笔有不同的变化,有轻有重,有粗有细,但最后一捺都是重重按笔,一波三折,节奏分明,有角有棱,力度十足,显示了书者驾驭笔毫的功力。许多字的撇画和捺画配合得巧妙妥帖,相得益彰,如“天”、“水”、“火”、“人”、“文”、“发”等字。 《大字阴符经》局部四

其点画写得灵活生动,形态各异,有时轻轻一点,有时重重一按,左右呼应,顾盼多姿,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每字不同。如“心”、“气”、“性”、“於”等字。 《大字阴符经》书法的最大特点倒不在以上所谈到的具体笔画如何写法上,而在每个字笔画和结构的丰富变化上。卷中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全卷23个“之”字,15个“天”字、14个“人”字,13个“生”字,几乎字字写法都有不同。本卷中其他相同的字也是这样,写出了许多种变化。这虽然好像不露形迹信手写来,但显然是书者的有心为之,是他努力求其变化的苦心安排。能写出如此之多的变化而不失褚书的整体风范,需要书者有熟练的技法和高超的功力。

《大字阴符经》局部五

徐无闻谈到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用笔特点时说:“这

个特点就是有法而又无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横画、直画、点、钩、撇、捺,不同的形态,比欧、虞、颜、柳诸家都多;各种点画的轻重、长短、粗细、正斜、曲直、方圆,都随手取势配合,没有固定的程式,这是后人最难学到家的所在。”(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大字阴符经》虽然并非褚遂良的真迹,但在变化这一点上把褚书学到了家,其变化的丰富多样程度甚至大大超过了《雁塔圣教序》,这也正是《大字阴符经》的高超之处和价值所在。原载2010年12月22日《书法导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0g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