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7 12:4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 A )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 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 )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 D )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 ( 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 道德义 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 ( 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 ( 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 ( B )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 ( A )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 B )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 C )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治人事天莫若啬 B. 圣人无常心 C. 上善若水 D. 物壮则老

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7.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BD ) A. 相反相成 B. 反向思维 C. 道法自然 D. 祸福相依

8.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CD ) A. 不妄为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A )

D. 有所不为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 (ABD )

A.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C. “帝王之上师 臣民之极宝” 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下列对于 “道”的认识属于《道德经》观点的有 ( BC) A. 忠恕之道 B. 弱者,道之用 C. 天之道,利而不害 D. 天道酬勤

1.“佛”意思是什么?A A. 智者 、觉者 B. 神仙 C. 庙里的塑像 D. 传说中的人物

2.释迦牟尼是那个国家的人?B A. 尼泊尔 B. 古印度 C. 中国 D. 泰国 A. 公元前6世纪 B. 秦代 C. 三国时期 D. 西汉末、东汉初

4.佛教传入中国后行健的第一座寺院是:B A. 普救寺 B. 白马寺 C. 少林寺 D. 南华寺

A. 玄奘 B. 迦叶摩腾 C. 鸠摩罗什 D. 不空

6.达摩初到中国,于建业城会见谁?D A. 神光 B. 迦叶摩腾 C. 法兰 D. 梁武帝

7.玄奘西行求法回到长安后,除了翻译佛经,还撰写了一部:B A. 《大菩提藏经》 B. 《大唐西域记》 C. 《大乘起信论》 D. 《瑜伽师地论》

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谁的言论?B A. 释迦牟尼 B. 慧能 C. 弘忍 D. 慧远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 A. 陶渊明 B. 慧能 C. 慧远 D. 王维

10.佛祖“灵山拈花微笑”,确立了什么样的说法方式? C A. 禅宗公案,佛教故事 B. 当头棒喝,单刀直入 C.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A. 辁才讽说之徒 B. 任公子

C. 大道或身怀大道之人 D. 万物之一类

2.“鲲鹏寓言”中的“鹏”可喻指以下哪个人?( B )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惠子

3.《逍遥游》中将“鲲鹏寓言”讲述了几遍?( C ) A. 一遍 B. 二遍 C. 三遍 D. 四遍

4.下面哪种说法在《齐物论》之“三问三不知”寓言中未出现?( D ) A. 孰知正处 B. 孰知正色 C. 孰知正味 D. 孰知正见

5.《齐物论》的“天籁寓言”中南郭子綦没有提到下面哪一种籁?( D ) A. 天籁 B. 地籁 C. 人籁 D. 道籁

6.地籁是风吹何处窍穴而发出的声响?( B ) A. 大地 B. 百围之木

7.“吾丧我”的含义不包含以下哪一项? D A. 之人无己 B. 神人无功 C. 圣人无名 D. 以自为是

8.《养生主》篇的题旨是什么?( B ) A. 养形为主 B. 养性为主 C. 养气为主 D. 养情为主

9.“庖丁解牛”寓言中的“庖丁”可喻指以下哪种人?( C ) A. 厨师 B. 屠户 C. 治国者 D. 尸祝

10.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D A. 遁天背情 B. 遁天之刑 C. 帝之悬 D. 悬解

1.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不属于“风”的是 B A. 《七月》 B. 《生民》 C. 《东山》 D. 《硕鼠》

2《诗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艺术手法是A A. 赋 B. 比 C. 兴

3.中国戏剧臻于成熟的标志是( D ) A. 京剧

灭形碎,唯舌不灰”,是哪位高僧所言? C ( C )

3.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什么时间? D 尔,心远地自偏”是谁的诗句?A

D. 元杂剧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厢记》 E. 王 A. 颦儿 B. 蘅芜君 C. 潇湘妃子 A. 《山居秋暝》 B. 《送元二使安西》 C. 《鸟鸣涧》 D. 《陇西行》

1.最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人物绘画的主要题 C. 结字 D. 笔法

2.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BC) A. 忠孝节义观念 4.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是( D )10.林黛玉的别名有( ACD)。

D. 《红楼梦》

D. 颦颦

材是: C 5.《红楼梦》中被称为“混世魔王”的人1.下面哪些不属于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五 A. 历史故事画 物是( C)。 声。 C B. 宗教题材的人物画 A. 薛蟠 A. 商 C. 仕女画

B. 贾琏 B. 角 2.白描技法是哪位画家最先使用的: C. 贾宝玉 C. 清角 A. 阎立本 D. 贾珍

D. 徵

B. 吴道子 6.“元曲四大家”是( ABCD )。 2.知音的故事中,伯牙弹奏的是哪首琴 C. 周昉

A. 关汉卿 曲?( D ) 3.吴道子创造了哪种佛教绘画样式: B B. 白朴 A. 梅花三弄 A. 曹家样 C. 郑光祖 B. 广陵散 B. 吴家样 D. 马致远 C. 阳春白雪 C. 周家样

E. 王实甫

D. 高山流水

4.绮罗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是:A 7..《诗经》中“颂”分为( ACD )。 3.古琴又称?( D) A. 趣味性、表现性、装饰性 A. 周颂 A. 柳琴 B. 空间性、表现性、装饰性 B. 秦颂 B. 五弦琴 5.西方文化主要体现的是A C. 商颂 C. 奚琴 A. 科学主义文化 D. 鲁颂

D. 瑶琴

B. 人文主义文化

8.元杂剧四大悲剧是( ABDE )。 4.《春江花月夜》用的是哪种曲式结构?6.中国的艺术观主要是:A A. 《窦娥冤》 ( D ) A. 表意的 B. 《汉宫秋》 A. 单三部曲式 B. 写实的

C. 《倩女离魂》 B. 循环曲式 7.中国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方法是: A D. 《赵氏孤儿》 C. 回旋曲式 A. 散点式透视 E. 《梧桐雨》

D. 自由变奏曲式

B. 焦点式透视

9.《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5.伯牙的知音是( A )? 8.西方绘画主要强调的是:A ( ACDE )。 A. 钟子期 A. 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 A. 贾 B. 师旷 B. 用线条作为造型手段 B. 林

C. 阮籍

1.书法的三要素是( ACD )

B.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C. 易和变的观念 D. 礼义廉耻观念

3.《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BD) 的情绪。 A. 平静 B. 悲愤 C. 欢快 D. 沉痛

4.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BCD ) A. 书写的快慢 B. 字形的大小 C. 笔画的轻重 D. 结字的疏密 5.书法的章法要(ACD ) A. 有节奏感 B. 整齐划一 C. 有秩序感 D. 气息贯通

6.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CD ) A. 纵收得体 B. 左右均等 C. 穿插避就 D. 主次分明

7.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D )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藏锋 C. 用笔要笔笔中锋

B

D. 用笔要方圆兼备 8.中国的汉字(BCD ) A. 是象形字 B. 是意象字 C. 具有造型美 D. 是书法的载体

9.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在( ABC ) A. 书法是美化汉字的艺术 B. 书法是抒情的艺术 C. 书法是美化生活的艺术 D. 书法是描摹物象的艺术 10.毛笔的特性是(ABCD ) A. 圆 B. 尖 C. 健 D. 齐

1.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观点是( B ) A. “国亡史存” B. “六经皆史” C. “在史言史”

2.“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撰体例是 A A. 纪传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典志体

3.以下史学著作属于通史体例的是B A. 《三国志》 B. 《资治通鉴》 C. 《宋元学案》 D. 《元和郡县图志》

4..乾隆帝在“国史”修撰中创设“贰臣传”体现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 ( D ) A. 秉笔直书的精神 B. 官修史书的传统

C. 史官崇高的地位 D. 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

5.制度完备的“史馆”出现在哪个朝代( D) A. 北魏 B. 隋 C. 汉 D. 唐

6.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 A A. 史德 B. 史学 C. 史才 D. 史识

7.朱彝尊提出:“国史,天下之至公,不得以一毫私意梗避其间者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史学所蕴含的理念是 (B ) A. 道德教化 B. 秉笔直书 C. 通古今之变 D. 殷鉴不远

8.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被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与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具有(D )的意识。 A. “以任故国之史报故国” B. “在史言史,不识忌讳” C. “史官所任者,万世之事” D.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9.万斯同“布衣修史”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是( A ) A. “国亡史存” B. “誓不食周粟” C. “通古今之变” D. “借史言事”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

主讲人:黎鸣

非常高兴能同同学们进行思想交流,我今天的报告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很可能这里很多的网友看过我博客上的文章,我的文章的基调是批判,彻底地批判!批判什么,批判中国传统的文化。我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基于彻底的否定,全盘的否定。但是,就我今天的题目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批判不是打倒,批判不是毁灭,批判是扬弃。是把那样一些错误的东西抛弃掉,而把其中一些精华发扬起来,继承下来。所以今天我的这个课题应该是对我过去文章的一种补充。而且我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可能会对我们年轻的朋友带来一种振奋,我相信是这样。大家知道,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他跟海德格尔是齐名的,他叫雅斯贝尔斯。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这一千年中,实际上构成了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可以叫播种时代。也就是说,在这一千年中,全人类文化的种子已经播下来了,而近两千年的文化基本上是对这个轴心时代所形成的文化种子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一直到今天,这个轴心时代还没有完全地展开。第二次的轴心时代在什么时候到来呢?肯定,我认为是在21世纪以后。这个21世纪以后人类的文明将在什么地方展示出它中心的舞台?下面我就对这个轴心时代进行一种描述。雅斯贝尔斯为什么说这一千年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呢?那是因为就在这一千年之中,几乎是同时,在东、西方出现了一系列有名有姓、有著作的、伟大的思想家。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一直到今天也是我们念念不忘的人。我们可以把昨天、前天、去年、前年,甚至上个世纪一些重要的人物给忘掉,但是我们却不可能把轴心时代出现的这些人给忘掉,永远忘不掉。这是些什么人物呢?在这里我将用我的一种理论来对雅斯贝尔斯的理论进行一些补充。我认为,在轴心时代不仅是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这些思想家基本上都出现在三个伟大的民族之中。这三个伟大的民族,第一个就是希伯来民族,古希伯来人;第二个就是希腊民族,古希腊人;第三个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古中国人。这三个民族他们所贡献的伟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创造,就是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种子。

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评论他们所贡献的思想家。希伯来人提供了两位伟人,一个就是摩西。当然,摩西有人可能知道,摩西是公元前1200年的人物,他跟公元前800年还相差了400年,这也没关系,因为其实摩西是整个希伯来人的祖先,是创造犹太教的开山祖。摩西十诫实际构成了《旧约》的核心。第二个人物就是耶酥,耶酥是基督教的开创者,他的思想构成了《圣经》中《新约》的核心,摩西和耶酥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这就是希伯来人为全人类文化提供的种子。这个种子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念念不忘。大家知道,到今天为止,在全世界出版量最大的发行物是什么?是《圣经》。不言而喻,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还要告诉大家一句,仅次于圣经的是什么?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真正要说起

《道德经》的价值,直到今天也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在我下面讲到中国的时候我将会专门讲到这点。第二个伟大的民族是希腊民族,古希腊人可以说是唯一创造了人类中哲学的民族。可以说中国没有哲学,印度没有哲学,其他国家也同样没有哲学。唯一创造了哲学的就是希腊民族,我这个观点可能大家不会同意,其实在西方很多人坚持这个观点,我也同意这个观点。中国人,尤其冯友兰先生写了一部《中国哲学史》,其实那不叫哲学史,中国没有哲学,但我不否定在中国的先秦时代曾经出现过有可能创造哲学的人。可惜我们中国的哲学并没有真正形成。古希腊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名的哲学家,在这里仅讲三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实远不止这三个,只是以他们三个为代表。他们同样留下了伟大的哲学经典。贯穿地描述他们的历史是真实的,不是神话,不是任何的传说,而是真正的历史和著作。下面谈到第三个伟大的民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提供了什么人呢?我认为有四个:第一个就是伏羲,伏羲演八卦,他是《易经》到目前为止大家公认的创造者;第二个是老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他的价值到了二十一世纪将迸发出异样的光芒。《道德经》尽管我们把它留传下来了,但是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绝大多数都是错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至少有6000部著作在那里阐释《道德经》,我认为几乎99%都是错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道经〉和〈德经〉的第一句就解释错了,标点就标错了,为什么会标错?那是因为他们用儒家思想掩遮老子的光辉,他们用儒家的思想贬低了老子的伟大,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失去了老子的真正有价值的教导。

老子《道德经》中〈道经〉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大家注意到我的标点是怎么标的:道,逗号!可,分号!道,逗号!非,分号!然后常道。六个字,其实应该是三句。六个字三句,似乎也跟我们的《易经》的六爻,八卦的三爻相关,我可以告诉大家,老子的思想就从《易经》而来。如果不是这么理解的话我认为所有的人对《道德经》的理解都是错误的。第一句错误,就引来后面的几乎全盘错误,第一句没有理解正确,后面就绝对不可能理解正确。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所有解老的书都不把老子看作是一个真正的真理主义者,而是看作一个玄学者,一个神秘主义者。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明明白白的书,根本就没有什么神秘主义,而且老子的第一句话就已经把最大的逻辑说出来了,道!是什么?公理,真理。可,可能的,就是说我们人类去探索真理是可能的。道非,是指人类探索的真理不一定是对的,需要辨证,需要否定,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常道!常道是什么道?恒道,永恒的道,永恒的真理,这三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真理是可以探索的,是可以认识的。然而我们的中国文人,我们的儒家文人们,是怎么解释《道德经》的呢?道可道,点!非常道,句号!完了。道可以说,但说出来了之后,是非常道!完了。这就等于说常道是不可以说的,常道是不可以认识的,就等于说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有真理,中国人永远不可能认识到真理,这种对真理的否定,实际上给中华民族后来造成的贻害的巨大性是简直没法衡量的。这是儒家用它自己的观点来解释《道德经》。有人说,你的才是歪曲,我们2000多年都这么理解,都是道可道,非常道,偏偏你来个道,可;道,非;常道。你代表谁?你是一个人!而我们是千千万万!我坚信真理不在于拥护的人多或者人少,拥护多的不一定是真理,问题还在于,《道德经》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它不是那样一种想当然的做梦的梦话的描述。

〈道经〉和〈德经〉,是相互呼应的,如果不是像刚才那样理解《道经》的话,那么〈德经〉中第一段中的一句话你就没法理解,德经第一段中的这句话是什么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怎么解释?失道,当真理被丧失了,那就比权力,比暴力,比行为能力所能获得的功效、利益、财富。后德,这个德!不只是品德的德,德道的德,福德的德,而是对财富、权力等的拥有的能力及其成果,在这里,德、得同义。失得而后仁。如果人们对获得并保持这种福德有困难的时候,他就要表现出仁慈,对人变现出好意,所以失得而后仁。如果这种表示好意不能得到人们的赞同,或索性被人视为虚假,他就要结成小圈子,结党营私,结成小圈子就要讲义气,所以,失仁而后义。义,是什么?就是义气。小圈子里的义气。失义而后礼,失义就是党团内部又引起不能平息的纷争,这时就有人想到要建立某种权威的制度,形成等级制。也就是中国的皇权集权专制。形成“礼”!什么是儒家的礼呀?礼就是等级制度下的礼仪。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种等级制度其实就是忠诚和信任全都完蛋而终于造成动乱的根源。老子这句话跟刚才〈道经〉上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恰恰是反面而推之,对不对?《道经》所说的是对道的追求,最后达到常道。《德经》所说的是当你自认为掌握了真理,而事实上又失去真理的时候,怎么一步步最终堕落到集权专制。这一正一反,一个是正推的逻辑,一个是反推的逻辑,共同构成了〈道经〉和〈德经〉的前后呼应。所以如果你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来理解《道经》的话,那你就没法解释后来的〈德经〉,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事实上在全世界,那么聪明地不借助于外界任何神圣,即直接认识到了真理的人,老子是第一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啊!

希伯来人他也在讲真理,希伯来人的真理是借助于上帝,借助于对上帝的无限的、绝对的信仰。这种信仰现在看来他已经达到了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有效的作用,尽管他借助的方法是人类对神的迷信。而老子的真理是直白的,他根本就不必借助于任何迷信、上帝、神,没有!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根本就没有神的位置。中华民族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实际上,在最初,老子写出《道德经》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信仰的本质,信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信仰真理。希伯来人的一神论宗教帮助西方人走向了追求真理的道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的神,是唯一的,是永恒的,是全知全能的,是永始永在的。这跟真理其实本质是一致的。大家明显地看到,凡是心中有上帝的民族他们都很容易接受真理;凡是心中没有上帝的民族他们都很难接受真理。中国人因为失去了老子的教导,中国人可以说2000多年来就是一个心中毫无真理的民族。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受到独尊儒术以后的儒家的蛊惑,才会有三纲五常,才会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才会有天、地、君、亲、师这种永恒不变的等级制度。这种绝对的让人失去平等观念的极其否定真理的观念和制度。一个没有真理的民族绝对会自动地走向集权专制。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信仰的最初的文化的种子,这个种子明明白白地表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然而我们的儒家文人却用他们自己的观念去改造了《道德经》。关于这一点我暂时讲到这儿。

第三个中国伟人是墨子。墨子,我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亚里士多德。他是一个平民的思想家。他是一个工匠,他是一个造桥者、建房者,他是一个仁爱的人。他的思想: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敬天、明鬼,他的力学、光学知

识,等等,的确表现出了他对相对的真实的善的维护。而且《墨经》,其中特别是《墨辩》的6篇文章,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他的最初的逻辑思想。也只有在《墨辩》之中才真正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比较完整的逻辑。可惜墨子在独尊儒术之后完全被抛弃,没有人光顾他。为什么儒家对墨家这么恨?因为在先秦时候墨子的出现本身,就是以批判儒家的面目出现的。儒、墨是当时的显学,而且显然更多的人是赞成墨家反对儒家。可惜到了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子彻底地被人忘记了。而且孟子还咒骂杨墨(杨朱墨子)是无君无父,是禽兽。他对墨家的恨从这种语言之中就能看得出来。墨子才是真正中华民族最早的哲人,如果说中国古代有哲学的话;如果中国古代有哲学著作的话,那么《墨辩》就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几乎唯一的哲学经典,当然,老子的《道德经》也应该可以算入。可惜无论是老子的坚持真理,墨子的坚持真实,都被后来的独尊儒术给消灭了,给歪曲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极大的遗憾。刚才讲了墨子,下面讲第四个伟人——孔子。有人会说你这不是互相矛盾吗?刚才还在说孔子的坏话,现在又来赞美孔子了。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依然要赞美孔子。刚才讲了老子坚持的是真理,墨子坚持的是真实,孔子呢?他坚持的是真诚。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这么崇高的思想的确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孔子的思想流传下来,而把老子、墨子的思想扔了,这能行吗?好比一辆三轮车,抛了两个轮子只剩一个轮子,这个车还能前进吗?这个车只能在原地打轱辘,这就造成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在独尊儒术之后,整个中国的2000多年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的停滞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人的智慧严重地受到了压迫和局限。我为什么写那么一本书:《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愚蠢》,中国人愚蠢的根本就在于这个三轮车丢掉了两个轮子,而只留下了一个轮子。

我刚才讲了三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分别提供了三种伟大的学问。希伯来人提供了伟大的神学;古希腊人提供了伟大的哲学;中华民族提供的是伟大的人学,而且就当时的时代来说,中华民族提供的人学,他的文明性,他文明的全面性和丰富性,远远高于希伯来人和希腊人,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同时都有坚持真理的信仰,坚持真实的实践,以及坚持真诚的情感。而且作为逻辑我们也丝毫不让于古希腊人。所以如果,当然只是如果,因为历史是没办法如果的,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继承老子,墨子、孔子的思想来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我们今天是这个样子吗?绝对不是,而另外,因为两希文明在欧洲形成了嫁接,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彼此结了婚,他们生下了近代的西方文明。这是一种象形的比喻,但是这种比喻也有其中的道理。他们本来各自只有一个轮子,而现在有两个轮子了,变成了自行车了,而我们却是一个独轮车。你说是独轮车走的快呢,还是自行车走的快啊?明摆着,自行车要远远地超过独轮车,也正是因为这样,近代500年,西方文明要远远超越中国,西方人民的智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开发。也就是因为这样,科学、民主、自由这样一些近代的文明首先都只能出现在西方了,而没有办法出现在中国。(待续)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续) (2006-12-10 13:42:38)

转载

下面我要解释一下,轴心时代文明的种子是怎么把人类的历史逐步地展开,首先是进行了神学的革命。神学的革命就是基督教对犹太教的革命。犹太教只是少数人的宗教,而且是一个封闭的宗教,只有有犹太血统的人才能加入犹太教,他只允许少数人能自称是上帝的选民。然而,耶酥的基督教宣称爱一切人,爱你的邻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基督教突破了犹太教的封闭性,基督教向着全欧洲的其他的民族传播,广泛地传播,正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使得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崩溃了,罗马的奴隶制度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广泛的传播,是不可能那么快垮台的。基督教的胜利使得罗马帝国的后期把基督教变成了国教。这样一来就为整个西欧历史的神学的时代开辟了整整一千年左右,也就是说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形成了西方的神学的时代,西方人又称它为中世纪。

在15、16世纪,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新教改革,以及后来的启蒙运动,然后是哲学的革命,出现了新的思想的巨人,古希腊的哲学有了新的开发和创新。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变得更加实用,更加普及,在这时出现了一些伟大的近代西方的哲学家。在这里仅举几例:第一就是笛卡儿,笛卡儿号称西方近代哲学之父,为什么是近代哲学之父呢?因为从他开始西方哲学就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很多的流派同时发展。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各个流派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发展了起来。另外,像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牛顿这些哲学家又继续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哲学。西方近代哲学的高峰在德国,首先是莱布尼茨,紧接着是康德,康德才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最高峰,后来的黑格尔,马克思,诸如此类其实都只是捡了其中的一支在逐渐地向下降落,一直到后来的欧洲哲学的两大高峰,一个是分析哲学学派的维特根斯坦,另一个是大陆哲学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就是这两个人物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哲学死了的声音。这两个人物同时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高峰。一个是英美派的高峰,一个是大陆哲学学派的高峰。但是也正就是这两个处于高峰的人物自称西方哲学死了。他们说的很正确,所以到了今天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已经是哲学的末流,他们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哲学叫丧罢了。

关于西方哲学死了的观点,在座的朋友可以认真读我那本书《西方哲学死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西方哲学死了。话要说回来,正是因为我刚才讲到的笛卡儿、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牛顿、莱布尼茨、康德等这么一批人构成了近500年来整个人类的哲学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哲学的时代,人类的科学、人类的民主、人类的自由得到了大踏步的前进和发展。一直到今天,我们还依然处在哲学的时代。我刚才讲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人学的故乡,我更认为21世纪之后的文明应该是人学的时代,应该是人学的世纪,人学的理论基地应该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当然应该在我们中国。因为我们中国本来就是古代轴心时期人学的故乡。我们在2000年中虽然丧失了老子,丧失了墨子,但是西方近现代的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老子和新的墨子,这一点虽然没有经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努力和劳动,但是别人的劳动也是可贵的呀!是不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西方,把西方的神学的价值和哲学的价值拿过来,同时也把我们古代老子的精神和墨子的精神也恢复起来,然而也把儒家的那种真诚的爱人的精神也继承下来,我们要形成一场人学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一场思维的革命,是一场文明的革命,而不是鲜血的革命。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和道教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并称,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悠长。狭义的“道家”——作为三家之一的“道家”具有悠远的历史,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黄老之学时期和魏晋玄学时期,不同时期道家的思想有不同的发展;广义中的“道家”还包括中国本土的道教,其或可以分为汉朝原始道教、魏晋发展时期、隋唐宋兴盛时期和明朝“三家合一”时期。经历近代战争之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得到了大力发展。

1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向称儒、释、道三家。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土文化的产物,产生于春秋战国之时。而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入,嗣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各种宗派和学说。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儒、释、道三家又称为“三教”,如南北朝的史书中就有关于“三教”的说法。

这里“三家”的“家”是诸子百家的“家”,意指学说或者流派。而“三教”之“教”,按照《易传》的说法,应为“神道设教”的意思,即是古代圣王为了教化百姓而采用的特殊手段或方法,唐人柳宗元说得很清楚,“圣人之用也,盖以驱陋民也”。[1]当然,这种“神道设教”的“教”含有一些宗教的意味,不过同我们现在翻译西语使用的“宗教”。

有学者认为:“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2]

2 道家的发展历程

2.1 道家的先秦时期

道家形成于先秦时期,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但在秦汉以前,却是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史称“九流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九家,称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又称“十家”。先秦时期,道家文化也开始了他的萌芽时期,这其中,有三位显世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杨朱、老子、庄子。他们所共同构造的道家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一个重要的分支,而且由于道家,尤其是老子的哲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辩证法的,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道德经》是中国最鲜明的论述辩证法的著作。

2.2 黄老之学时期

道家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为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黄”是指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老”即指先秦道家的老子。战国后期,黄帝作为中原各民族之始祖,影响益大,一些学者便借用黄帝的名声,继承和发挥道家老子的道论与应世、养生之学,吸取部分阴阳、儒、墨、名、法等家的思想内容,在秦汉之际形成为“内以治身,外以治国”的新的道家学说,称为“黄老之学”。

与先秦道家思想相比较,黄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它博采众家之所长“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能“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具有博大的兼容性和灵活的实用性;它的思想简约,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因而“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主张在“万物之性”的基础上坚持“因物与合”的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因执己见,不墨守成规,能因物因时因地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兼容性。[3]

其治国的思想主旨为文武并用,刑德兼行,以法为符,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该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即是在顺其自然中,达到调和政治、复兴经济的目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最初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如书中多次讲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无不为”等等。至战国时期,经诸子百家的争鸣,“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思潮。在西汉前期,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秦末大乱之后,社会经济极度凋敝,国家急需恢复生产,增强国力,而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正好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对“黄老之学”加以积极推行。[4]

2.3 魏晋玄学时期

道家的第三个阶段即魏晋玄学,汉末之时,儒家经学趋于衰落,社会动荡,政治分裂,为诸子思想的自由阐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魏晋时代,名士谈玄论道,一时尉为风气。由于当时的思想家把《老子》、《庄子》与《周易》作为谈论和研讨的对象,故称为“三玄”,又因为谈论的内容大多涉及远离具体事务的“玄远之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而《周易》是儒家的经典,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揉和部分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哲学思潮。

魏晋以后,从印度传入的佛学经过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逐渐完成了它的中国化的历过程,在隋唐时期发展至鼎盛阶段,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而儒学经历了汉末的衰落,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恢复了生机,在宋明时期完成了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体系。然而,作为儒、释、道三家之一的道家学派,却在魏晋以后悄然消逝了。虽然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有大量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角

度对道家的经典和思想进行了众多的注解和探讨,但是一个能够接续老庄道家思想传承的道家学派却不复存在了。

3 道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思想文化在六朝至隋唐时期发生了一个大转折,这就是从哲学到宗教,然后又从宗教到哲学复归的转折。在这段时期从哲学到宗教的思想转折过程之中,还有一个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却被人们极大地忽视了,这就是道教的产生、发展和兴盛。

3.1 原始道教阶段

在道教发展史上,从西汉到魏晋,存在一个可以称之为“原始道教”的阶段。葛洪是站在原始道教与正统道教分水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葛洪以后的道教思想家们,批判继承原始道教思想,逐渐与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相适应,并逐渐从拯救论(寻药与天使解救)向自救论(炼丹术与道德前提论)转变。修炼神仙的方法论中,越来越多地强调人的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对原始道教的巫祝性内容进行合理化超越和提升。于是,神仙理想和现实社会之间,终于梳理出一种相对合理的关系。这是道教走向合理化也就是正统化的标志,也是原始道教终结的标志。[5]

3.2 魏晋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3 隋唐宋的兴盛时期

随后的隋唐宋时期是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思想的成熟阶段呈现为两种形态,即隋唐重玄学与宋元内丹心性学。前者是外来文化即佛学传入中国以后本土宗教所做出的文化回应,其结果是融会佛、道而建立了具有思辩特征的道教义理之学。后者中最为有名的是道教中的内丹派,内丹派兴起于唐末的神仙道教,其奠基人为钟离权、吕洞宾。钟离权、吕洞宾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神仙道士,苦修内丹,得道成仙,一直活了一百多岁,并演绎出许多神话故事。当时还有一批内丹家,如崔希范、陈朴、施肩吾、彭晓、陈抟、麻衣道者、刘海蟾等人,他们创新修炼方法,完善道教仪轨,使神仙道教内丹派发展到成熟阶段。

3.4 元明的“三家合一”时期

有一种大致相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在我国历史的唐宋之后,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总体趋势上是一个逐渐融合的过程,即是一种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存在和发展现象。首先是道教,在唐朝和宋朝以后,道教重视内丹

的修炼,注重心性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受到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逐渐向禅宗靠拢。[6]

因此可以讲,明朝在传承唐朝和宋朝"三教合一"的文化意识形态基础上,更是进一步地深化了这种文化理念。虽说儒家、道教和佛教都在提倡儒释道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但是各门各派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是完全相同的。儒释道三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对方的思想,使自己的文化理念更加的圆融,总体上是减少了个性,注重共性的发展。这种思想合流的现象体现在道教上,就是道教借用儒家思想的性理之学和佛教禅宗的参究法门来具体阐释明心见性的哲理。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非国语·卜》. 《柳宗元集》第4册, 第1291页, 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2] 黄海德, 道家、道教与道学[J], 宗教学研究, 2004(4).

[3] 余明光, 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

[4] 宁国良,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J], 湖南大学学报, 2005(2).

[5] 姜生, 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J], 中国社会科学, 2000(6).

[6] 李旭, 张宇初道教思想研究[M], 中国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zx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