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2-02 05: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1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哪几件事。

2、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文中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 28*毛主席在花山 2、提问:

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想象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谁? (写毛主席在花山的事,主人翁是毛主席。)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大意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

(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一、请乡亲到他住房附近碾米;二、将同志们经过几道手送来的珍贵茶叶泡给碾米的群众喝;三、毛主席和群众一起碾米。)

2、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读通课文。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学要求: ⑴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 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⑶ 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 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⑸ 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间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毛主席爱护、关心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思想感情和工作作风。

2、明确本文中的描写顺序,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按自学思考题逐题讨论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为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读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还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臵”上。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们听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三、解疑

1、提出还不理解的问题。 2、解答。

四、理清文章的顺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五、总结

通过对《毛主席在花山》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毛主席的其他感人事迹。 ?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让群众碾米 不影响群众 爱护关心群众 让群众喝茶 胜利保证 一切为了老百姓 亲自推磨 咱俩试试 和群众打成一片

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摘自060s.com(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2 《山洪一样的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感受周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人格。

3、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描写活动场面和人物细节的方法。

4、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重点理解积累“气氛”,“春寒料峭”,“凌厉”,“凛冽”,\肆无忌惮\等词语,背诵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认读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从课文对会场和周总理精神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总理的精神和品质,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交流关于周总理和邢台大地震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1966年3月8日,在中国的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在地震的第二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往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的群众,在慰问灾区群众的过程中,周总理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一的故事。

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板书课题 2、山洪一样的掌声。学生齐读课题后,激趣:这山洪一样的掌声是怎样爆发出来的呢?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检查课前预习)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画出来,查找工具书或合作交流解决。(解决重点字词,通过卡片或同学交流体现) 2、同桌互读,看谁读得流利。(重点练习、指导朗读)

3、指名读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练习归纳主要内容、表达力,师重点指导读,激励读)

4、引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指导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按时间顺程序等) 三、研读重点 感悟精神(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按提纲学习,提

前出示阅读提纲,课件出示)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面。(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2、引导交流,谈感受和体会。(自由发言)(激励学生大胆发言,提供锻炼机会,练习表打力让学生思考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

(1)听说周总理要来,人们蜂拥而来的场面,表现了什么? (2)人们不约而同的面朝寒风而坐的场面,表现了什么? (3)周总理对县委书记的会场安排提出质疑,表现了什么? (4)周总理蹲在打谷场于社员交谈体现了总理的什么精神 ? (5)群众迎风欢迎总理以及总理指挥群众转移方向,表现了什么? (6)总理迎风伫立,掌声像山洪一样,这一场面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

四、整体回顾感悟精神(关注细节教学,提升阅读品质,研读语文

教学的基本,发散思维,读中促思考,)

摘自060s.com(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摘自1、课文中两处对总理眉毛的描写,体会这两处细节所表现的复杂的心里活动。

小精灵儿童网站

2、作者为什么用“山洪一样的掌声”做题目?这个题目还可以换成别的题目吗?为什么?

3、回顾课文,从作者的叙述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事情的起因:一是发生大地震;二是天气寒冷,寒风呼啸。 事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直接相关,前后互相关联。

启示: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用环境渲染场面,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全文通过记叙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慰问群众,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总理关心群众,群众热爱总理的鱼水深情。

六、拓展收集资料,1、介绍周总理的事迹材料2、推荐好书有关总

理的。3仿造课文写一段场面描写片段。 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拓展阅读引发思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积累内化(读文学法) 1、感情朗读,读出总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2、合作交流以小见大以及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识字写字迁移练习(读文巩固,字词)

1、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注意“砭”、“惮”、“扒”的读音。

?

2、写字要求:写正确,端正,美观。 3、练习填空,体会好处。

(1)浓黑的眉毛( )了一下,随即总理看了看,( )向打谷场南头走去。 (2)这欢呼声发自人们的心灵深处,是那么( ),那么( )! 4、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场面和写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景。 三、总结全课谈收获体会。(交流体会读文感,突出语文教学的思

想性)

板书设计: 2、山洪一样的掌声

关心群众:时间:1966年3月8日 地点:河北省邢台地区

事件:发生地震——总理临危慰问 鱼水深情:布臵会场 群众利益至上 总理迎面面对群众

总理心为群众,群众不忘总理。

转自new.060s.com

《上将与下士》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自主质疑。

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最急切地想知道什么?请大家举手质疑。 A、“上将”与“下士”分别指的是谁?他们是哪个国家人? B、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C、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缺点?…… (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简要板书)

同学们,“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与好奇走进课文,自己去找寻答案吧!

二、走进课文,品读交流。

?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最富有哲理,又是本文的中心句。

2、出示句子:“真正伟大的人决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

解读:A.故事中的谁堪称“伟大的人”?(乔治〃华盛顿)也就是(上将) B.文题中的“下士”在伟人的面前算一个怎样的人?(庸人、懒人) 3、出示讨论的话题: 这是一个 ( )的上将。 这是一个 ( )的下士。

(围绕此题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悟) 1这是一个 的上将。 第二段:(看起来普普通通)

原文: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第三段:(不摆架子、平等待人)

原文:他的穿着,遇到的士兵没有一个认出他。 第五段:(身先士卒、关心士兵、与下属同甘共苦)

原文: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臵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第八段:(会身教下属)

原文:“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 2这是一个 的下士。

A、高高在上:第四段中他只喊不动手。

B、不可一世:第六段他说的话(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3交流过程中要订正的读音: 浴血yùxuè 胃口wèikou 没膝mòxī 街垒jiēlěi

?

绞jiǎo 倒dǎo 几乎jīhū 纽扣niǔkòu

三、引读感悟,受到教育。 1、出示最后一段,先引读再齐读。

2、反复品读“真正的伟大的人决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 3、在练说中明理。

真正的伟大的人决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他们总是 ( )。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出示乔治〃华盛顿的照片。

是的,乔治〃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伟人,他任大陆军总司令时,就把一支组织松散、训练不足、装备落后、给养匮乏,主要由地方民军组成的队伍整编和锻炼成为一支能与英军正面抗衡的正规军。通过特伦顿、普林斯顿和约克德等战役,击败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因为他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所以被尊为“美国国父”。

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他们不仅提升了所有自已的同代人,而且也提长了后来者。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睿智思想是整个人类最灿烂的遗产。让我们记住乔治〃华盛顿这一伟人,也希望大家课后了解更多伟人的故事,汲取他们身上的优点。 2、积累名言。

一个人正如一只时钟,是以他的行动来定其价值的。 ——潘 尼 勤劳征服一切。 ——弗吉尔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富兰克林会结果的树枝垂得低。 ——西方谚语

《海瑞当知县》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七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能力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海瑞的正直,机智与果敢。 情感目标:

学习海瑞不畏权贵,追求人格平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

1.认识海瑞的正直,机智与果敢,学习不畏权贵,追求人格平等的品质。 2.领悟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教具:

海瑞的生平资料 教法: 读中感悟 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综合课文的阅读提示给学生设下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阅读后,可以进行阅读的交流。 2.交流体会请学生相互交流。

(1)从海瑞身上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领悟详略写法,拓展故事内容。 三、积累内化

1.认识和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

2.复述海瑞的故事。 四、拓展活动:

继续搜集海瑞的有关资料,看电视剧。 板书设计: 明朝中期

海瑞当知县 百姓称他青天,智办胡公子 清廉公子 铁面无私 巧治御使鄢懋卿

3 《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叶君健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课文语言朴实简练,含义深长,描写流畅,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文章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能受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理解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北京香山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小精灵儿童(http://www.060s.com/)

?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香山、黄栌树的信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小精灵儿童(http://www.060s.com/)

深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香山,他们去看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香山风光片),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香山风光。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3、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细读品味 (一)寻红叶之美

1、默读1、2自然段,思考:香山的秋天因何而与众不同? 2、同学们到小组内读书,合作交流。

3、各组推荐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评议并补充:

香山的秋天因红叶而与众不同,因为普通的树叶在秋天令人感到凄凉,而香山的红叶却是秋天一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

4、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普通树叶和香山红叶的图片,营造朗读氛围,增强朗读的效果。

?

欣赏文中对比的写法,了解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对比中体会美,内化美,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二)品红叶之美

1、指名读3、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香山红叶美。)2、动笔画,哪些语句带给了你美的享受? 预设(1)学生汇报3自然段,品味美。

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来源:小精灵儿童网站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深;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是\红花\一片了。别的地方已经有点凄凉萧瑟,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

A.引导学生抓住\喜笑颜开\体会拟人写法的精妙;抓住\艳阳天\、\凄凉萧瑟\的对比写法体会黄栌叶变红之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B.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读描写\红花\的句子,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后再读。 预设(2)学生汇报4自然段,品味美。

\它究竟占了多大面积,无人估计得出,因为它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尽。他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在一定的距离外看去,它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

A.引导学生抓住\无边无际\、\密\、\大红锦簇\、\热闹\等词语品味作者用朴实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灵动的画卷。

B.文中用了大量的引号,你能说一说这些引号有什么作用吗? 屏幕出示引号的作用。

C.多媒体出示香山红叶的美景,在美景的熏陶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D.这段文字美,你们读得更美。你们想不想再读一读,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预设(3)学生汇报对\深绿色的松叶倒要红花来扶\这句话的理解。 A.从这句话中学生体会到浓淡相宜的美。 B.闭上眼睛,想象\绿叶红花扶\的景色。

?

C.浓淡相宜的美丽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好吗? 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深入地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

四、读演结合

1、看来香山红叶的美景已经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倘若你们能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灵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 在音乐声中,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2、外宾在秋天来到了北京,他要去看一看北京的美景,你打算怎样吸引外宾到香山一游。

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五、深化总结

1、动笔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游览了独特的香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学生再次进入情境,感悟文字,体现了读写结合。 2、欣赏小诗,拓展延伸

(1)学习了《香山的红叶》这篇课文之后,你们想到了哪首诗?(《山行》)一齐背下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诗或优美句段,继续品味红叶独特的美。

附:板书设计 3、香山的红叶 与众不同

?

凄凉萧瑟--艳阳天

来源:小精灵儿童网站

4 《夹竹桃》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精灵儿童(http://www.060s.com/)

2、整体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体会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体会该段对表现夹竹桃韧性的衬托作用。 4、阅读第四自然段,通过重点词句,体悟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抓住重点词句,从“生命力旺盛”和“花期长”两方面感悟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题导入:夹竹桃既不是竹也不是桃,而是一种花。可是这种花,叶像竹花像桃,所以就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2、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夹竹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园,解一解他与夹竹桃浓浓的情结。

一、看图引入新课。

1、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种花,它的名字叫“夹竹桃”。 夹jiā 2、 出示彩图,看看花、叶,说说它名字的由来。

3、 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季羡林,让我们跟着季老先生去了解夹竹桃。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 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语速和语调。可以同步跟读。 2、 检查字词朗读,指名读,跟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1、 过渡:这是一篇散文,文章表达了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2、 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喜爱夹竹桃情感。出示句子,读一读。 3、总结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板书:韧性 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四、深入学文,体会“韧性的可贵”。 1、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 出示句子:“这一点韧性,同……”。

3、理解“韧性”。词典中的解释:A、物体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B、事物顽强持久的精神。(选择义项)

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读课文,画句子,说理解。 重点交流:句2 “……无日不迎风吐艳”

在怎样的环境里迎风吐艳? (说明夹竹桃不受季节、环境的影响,始终如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句3 “……无不奉陪” (说明夹竹桃从春季一直开到秋季,花期长) 4、总结夹竹桃的“韧性”。齐读句1“这一点韧性,同……”改为陈述句。 5、学习第三自然段。

同院子里的哪些花比呢?这些花是同时开放的吗?(有季节性)按季节顺序读课文语句。(引出一年三季,花开花落)

欣赏春、夏、秋三季花开景象, 这些花开的美吗? 用词语来描绘院里的景象。(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3、 虽然这些花给季老先生家的院子带来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景象,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只能在属于自己开花的季节里开放,夹竹桃和它们比有什么不同?(生说说)

和院里的其他花一比较就更衬托出夹竹桃韧性的可贵。齐读最后一句。 6、季老先生欣赏的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这点韧性就是季老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就像夹竹桃一样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默默地、锲而不舍的奉献着。 五、结束语。

小精灵儿童(http://www.060s.com/)

?

作者喜爱夹竹桃不仅因为它的韧性,还因为它的奇妙和给作者的幻想,下节课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领略夹竹桃扑朔迷离的风姿。

详情请访问http://www.060s.com

六、作业。 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1、小练笔:

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按季节顺序写校园花开的景象。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板书:

韧性 无日不迎风吐艳 ( 旺盛的生命力) 喜爱 (对比 ) 无不奉陪 (花期长) 引起我的幻想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夹竹桃图片和实物,以及相关语段的幻灯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学得语文技能,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引导学生借语言文字技能学得与人文生活

?

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来实践“人文性的开掘是从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流淌出来,学生是自然而然地吮吸到的”这一新课标理念。 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

设计思路:

课文较明显的中心句段,可以为文本突破口,构建有效阅读话题,引学生穿过纷繁的语言现象,寻语言的本质所在。基于上述思路,本案拟从第一自然段入手,领学生充分接触并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然后紧扣句子“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构建阅读话题,引领学生感受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的特点,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院子里栽了许多花(出示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花)再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作比较,然后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老师出示的夹竹桃的外形 二、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一)过渡

师:同学们,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作者却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二)抓中心句

1、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很容易找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本段写出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用幻灯片出示

2、教师强调:这一段(句)话不仅写出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同时这句话还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内容来源于060s.com

3、读到“韧性”你想到哪些词语?那么文章哪一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 三、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

1、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语句。你从那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出? 2、交流

(1)指名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一嘟噜”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的一个“又”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句话中的“悄悄地”、“一声不响”两个词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反复练读这句话,要求读出夹竹桃默默无语、连续开放的性格。教师指导读好

(2)出示并指名读“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 ◆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无日不”是什么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那么课文中是写夹竹桃每天都怎么样呢?接着指名用“无日不”说话。 ◆练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出示“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可奉陪”一句话。

◆指名读并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无不奉陪”是什么意思?指名用“无不”造句。 ◆指名反复练读这句话,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3、出示以上三句话让学生齐读,教师小节

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是不是很可贵,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4、出示最后一句话

你对“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更可贵吗?”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指名说)教师小结:把夹竹桃同院子里的花作对比,更衬托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5、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夹竹桃的韧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顽强不屈……)

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6、齐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品味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

四、品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读后的感受。(绝妙、美妙、妙不可言、美妙绝伦……)

2、那么月光下的夹竹桃究竟妙在哪里呢?相机出现“你站在它下面……引起许多幻想”一段话,并指名读。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从“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袭了下来”等词语中能体会到夹竹桃的什么?特别让学生体会“袭”字的精妙。(这些词语充分写出了夹竹桃花香的浓烈)

(2)练读、指名读这句话,体会夹竹桃花香的浓烈。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那么作者都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什么呢?让学生再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要求:自己选一幅最喜欢的“幻想画面”,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你还会产生那些幻想?

出示填空:我幻想它是--------------,我眼前就真的-------------------,------------。

5、教师配乐,让学生自己练读,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练读,读出美的韵味,来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愉悦、 5、任选一幅“幻想画面”试着背下来。 五、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后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学生会很自然地回答出来:韧性、引起幻想)。教师可相机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感悟课文首尾的内在联系,

2、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原因 六、回归中心

教师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在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的思绪,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散

?

文。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同时还体会到了季老那深深的思乡情怀! 七 、练习

1、造句:……无……不 ……无不……

2、仿写。仿照第四小节的写法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要写出喜爱它的原因。

内容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板书设计:

4 夹竹桃 无日不迎风弄姿 韧性 可贵

无不奉陪 幻想 ?

摘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早梅》《新柳》《北 陂 杏 花》教学设计

古 诗 三 首教材说明 早 梅?解题?

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new.060s.com

本篇是唐代诗人张谓的一首七言绝句。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表面上写梅花,实际却是在写诗人与早梅傲寒独发的高洁品质在精神上的契合,与诗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一树寒梅傍桥开放,后两句写人们以为那是经冬未消的白雪。 ?语意理解?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z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