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5:30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保山学院《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2U25011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18学时) 【周学时】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建议开课学期】2学期 二、课程目的及教学要求

【课程目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基本性质,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的具体应用等知识和理论。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认识方法和思考角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或热点社会现象的理解。

【教学要求】本课程包括十三章内容,分为社会心理学概述、个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等三大方面。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社会社会心理学概述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传统、理论倾向、本土化情况等,理解社会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学习的意义。

2.个体社会心理

(1) 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式。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的理论模式。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2) 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 掌握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理解对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的相关研究。

(4) 掌握社会感情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社会感情的几种主要理论,了解社会感情的毕生发展,了解社会文化和情绪的关系,掌握中国文化和情绪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的特殊

情感,掌握社会群体的情绪。理解社会感情的调适方法和情商概念,理解感情表达和人际沟通中的原则和相关方法。

(5) 掌握社会态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态度形成和态度变化的理论。了解态度测量的方法。

3.群体社会心理

(1) 掌握群体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群体的内聚力的基本原理和内聚力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基本原理,了解民族心理的研究成果。

(2) 掌握传播过程的社会心理基础,理解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形成、传播和影响。理解时尚和流行的心理机制和特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能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自觉进行专题讨论和思考。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 三、教学安排 章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绪论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自我意识 社会态度 社会认知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 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 利他与侵犯 课程内容 理论 4 2 2 6 4 4 6 6 4 4 4 4 4 课时 实践 4 4 4 4 2 合计 4 2 2 10 8 4 6 6 8 4 4 8 6 四、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讨论选题:你所理解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哪些内容;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课外作业选题:观察身边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教学重点: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 社会化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以及社会化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第二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列举社会化的具体事例;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课外作业选题:分析对自己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角色的类型和功能,社会角色的冲突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角色的扮演和冲突 教学内容:

第一节: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社会角色的本质 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功能

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角色的扮演

角色的社会化 角色丛与角色的冲突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职业角色 性别角色

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冲突

课堂讨论选题:社会角色的功能;社会角色的冲突 课外作业选题:分析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化影响因素

第六章 自我意识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以及心理成分。 教学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四、自我意识的特征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知 二、自我体验 三、自我控制

课堂讨论选题: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功能;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课外作业选题:对自我意识的三个心理成分进行分析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概念、构成,功能,理解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的成果,理解态度变化的几种理论的主要原理,了解态度的应用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态度变化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主要内容:社会态度;态度构成;态度功能;态度形成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主要内容:平衡理论;和谐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信息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工作态度及其种类;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组织承诺。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因素;态度变化理论 课外作业选题: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态度变化 第八章 社会认知

教学要求: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理解自我知觉的概念及其两个基本成分的建构与作用。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归因偏差、归因个体差异。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教学重点:印象形成的线索,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印象形成的加工整合理论、自尊的建构与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主要内容:社会知觉的含义;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尊及其测量;自我认同。 第二节 对人知觉

主要内容: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情感与认知。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主要内容:刻板印象的形成;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刻板印象辨析;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主要内容: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主要内容:何时归因;归因理论;归因偏差;归因的个体差异。

课堂讨论选题: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不同归因对个体的影响;归因偏差

课外作业选题: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的关系;如何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对同一件事运用不同归因进行分析

第九章 人际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说,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尤其是爱情)的分类及相关理论模式。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吸引的因素,密切关系的相关理论,冲突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主要内容:人际关系研究概况;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内容:人际吸引;关系的发展;密切关系与爱情。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主要内容:人际冲突与合作;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主要内容: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内在美与外在美哪个更重要;这个社会是不是更看重外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课外作业选题:人际吸引因素的自我分析;理想中爱情的伴侣 第十章 人际沟通

教学要求: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教学重点: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沟通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教学要求:掌握群体的概念、特征、分类,理解群体的心理效应,理解群体的内聚力原理与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服从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原理,理解其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从众、服从和集群行为。群体的形成与维持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主要内容: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分类;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主要内容:社会促进;社会赋闲;从众;破窗效应;服从。 第三节 集群行为

主要内容: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过程;集群行为的理论;去个性化。

课堂讨论选题:群体形成的形象因素;群体压力与从众;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吸引力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他人在场的几种形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课堂讨论选题:从众,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社会影响的理论 课外作业选题:生活中从众的不同形式 第十三章 利他与侵犯

教学要求:了解利他和侵犯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他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课堂讨论选题: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课外作业选题:如何培养人类的利他行为 五、其他说明

六、执笔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