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_失乐园_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更新时间:2023-06-08 12:11: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失乐园

作家作品研究

灵魂的 失乐园 :论萧红

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宋剑华

谈到萧红的小说,我首先想起了茅盾曾在 呼兰河传 序言中所说的一段话: 感情 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诅咒的,却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 ; 在一九四 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 蛰居 多少有点不可解。 茅盾在这番话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困惑,实际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曾经以表现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而著称的萧红,怎么会突然间变得思乡恋旧儿女情长了呢?这使许多人都对此感到无法理解。人们对于萧红小说的历史性 误读 ,无疑导致了对一个天才女作家的 误解 。为了使萧红孤独的灵魂不再寂寞,我们完全有必要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透过她作品文本女性叙事的独特视角,去深入体验女性世界的哀怨与悲凉。

一、无奈与认命:女性婚姻的情绪记忆

在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作品当中,我都能发现有一双少女困惑的眼睛,它在精细地观察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仔细地品味着黑土地文化的沉闷气息,同时更是以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灵 :103

失乐园

忆,传达出她对女性命运悲剧的自身体验。毫无疑问,这个少女叙事者就是萧红本人。青少年时代女性视角的人生感悟,对于萧红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女性从抗命到认命的灵与肉的痛苦磨难,使她从精神上感到无比的绝望: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 苦杯 十一 )这种潜在的女性悲剧意识,决定了萧红小说的艺术追求,不是去表现时代变革的社会背景,而是去宣泄女性群体的灵魂哭泣。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小说给人的第一个阅读感觉,是她拒绝描写爱情。因为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失去了她们所执著的爱情,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信念。可以说在萧红的笔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根本不存在的。作者以苍凉而忧郁的文本语言,冷漠地告诫着男性世界的广大读者:女性之所以要结婚,并不是因为真 爱 ,而是出于无奈。 小城三月 中的翠姨,原本对于妹妹的订婚, 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理 , 但是不久,翠姨就订婚了。 生性典雅、精通琴箫的翠姨,她既没有见过自己未来的丈夫,也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而要结婚,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 翠姨自从订婚之后,是很有钱的了,什么新样子的东西一到,虽说不是一定抢先去买了来,总是过了不久,箱子里就要有的了。 到了两家选好的日子,便顺理成章地嫁了过去,一切都显得是怎么的简单和自然。 生死场 中的金枝,情窦初开之际,她像着魔似的躁动不安, 听着鞭子响,听着口哨响,她猛然站起来,提好她的筐子惊惊怕怕的走出菜圃。 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 伴随着肚子一天天的胀大,她的精神状态彻底崩溃了,惊恐不安地伏在母亲的面前哀求道: 娘 把女儿嫁给福发的侄子吧!我肚里不是 病,是 翠姨与金枝在萧红的情绪记忆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女性生命意象:翠姨象征着女性尴尬无奈的矛盾心

失乐园

理,金枝象征着女性弱小被动的恐惧意识。翠姨婚姻的文化意义,是她不能也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似乎并没有人在逼迫她,甚至连她自己也认为, 不知为什么,那家人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 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 可是我怎能从心呢 真是笑话。 翠姨既平静地去 认命 ,又消极地去 抗命 ,压抑与自残的双重心理作用,使她孤独寂寞地走完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历程。金枝失身的生理体验,是她灵与肉的撕裂感与屈辱感, 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仿佛他是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女人赤白的圆型的腿子,不能盘结住他。 金枝对于成业的顺从,更是表现为女性茫然的 认命 情结, 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像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又走下高粱地。 她 渐渐感到男人是严凉的人类! 实际上,无论是翠姨的 抗命 ,还是金枝的 认命 ,都深深凝聚着萧红潜意识里的女性忧虑与恐惧。在 生死场 中, 婶婶 的一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年轻的时候,姑娘的时候,我也到河边去钓鱼,九月里落着毛毛雨的早晨,我披着蓑衣坐在河沿,没有想到,我也不愿意那样;我知道给男人做老婆是坏事,可是你叔叔,他从河沿拉到马房去,在马房里,我什么都完啦!可是我心理也不害怕,我欢喜给你叔叔做老婆。这时节你看,我怕男人,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触他。 我个人认为, 婶婶 这段并不十分连贯且又非常矛盾的过去自述,明显带有强烈的暗示意味: 我 (女性)原本是一个独立自由的生命个体,完全是被动地被 叔叔 (男性)强行 拉 入到了他的生命过程; 我 (女性)是被 叔叔 (男性)在 马房 里所征服,那么 我 (女性)在他(男性)那冷漠的视野里,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畜生或肉欲动物; 我怕男人 和 我欢喜做你叔叔的老婆 ,其潜台词是女性必须灵 :105

失乐园

依附和屈从于男性社会而存在,因为 我 (女性)根本不可能撼动 石块一般硬 的 男人 。萧红正是通过对女性人生难以自主的深刻感悟,精细地勾勒出了女性群体人格失落的历史过程。

女性人生的爱情缺席,象征着女性人格的历史缺席,这无疑使她们对无 爱 的婚姻,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与恐惧。所以,萧红几乎是以一种极度苦闷的绝望情绪,用灵魂哭泣的沮丧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美丽女性灵肉消亡的悲惨故事。从她小说的作品文本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女性婚姻,都是苦涩与悲剧性的,她们的精神因婚姻而灰色,她们的美丽也因婚姻而凋谢。 月英是打鱼村里最美丽的女人。 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睛,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可是现在那完全消失了! 温柔而漂亮的月英自从她婚后生病以来,在其夫家人的眼里已经变得不再美丽而可爱,因为她失去了传宗接代的生殖能力,她的生命意义实际上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夫家将其病弱的身体,用冰冷坚硬的砖头围了起来,残忍地任其自然腐烂。一个无用女人的生命消亡,并不能改变活着的人们对于 生 的强烈渴望: 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 生死场 )死了女人的男人,可以再去寻找另一个女人,只要能够顺利延续男性社会的宗祠文化,他们根本不在乎有多少女人去牺牲献身。在一个封建体制的社会架构中, 妻子把丈夫当作一家之长,而对丈夫一方来说,妻子却不是家庭的 另一半 ,而仅是构成家庭的众多要素的一个方面而已,去掉她也不会破坏家庭的生命力或有损于家庭的实质。 所以月英生命的终结,在其夫家决不会引起巨大的波澜,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平淡与自然。年仅十二岁的小团圆,还是个幼稚的孩童时,就被早早地嫁了人家,从此她便开

失乐园

始经历噩梦般的恐怖人生。婆婆仅仅是为了给新媳妇一个下马威,凶神恶煞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天真烂漫的少女经不起精神与肉体的痛苦折腾,终于病倒了,于是乎婆家的人依照迷信的说法,虔诚地去替她治 病 :一群婆婆奶奶们煮了一大缸 滚热的热水 ,把扒光了衣服的小团圆置放于其中,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儿,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边站着,她再也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 呼兰河传 )又一个年轻美丽的女性生命,在婚姻的坟墓中悄然逝去。小团圆之死的文本意义,不仅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于女性婚姻极度恐惧的情绪记忆,同时它也向读者提出了一个 同类相残 的严肃问题。小团圆的死固然与男性强行介入的婚姻有关,但真正扮演摧残小团圆灵肉角色的,却是一群曾经与她有过同样悲剧命运的女人。遭受过无数人生磨难的年长女性,把她们自身的痛苦体验再去施加于毫无人生经验的年轻女性,这在萧红看来无疑是女性社会群体的最大悲哀。故在 王阿嫂的死 中,她借一个女工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寓意颇深的话: 今天晚上我们都该到王阿嫂家去看看,她是我们的同类呀! 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呼唤同类的绝对关注,萧红对此倾注了她全部的生命热情。从这一认知角度出发去理解萧红小说的创作动机,所谓的 时代背景 或 政治意义 自然是与她无缘的了,因为萧红的小说决不属于男性社会的意识范畴,而是属于女性群体最为隐秘的灵魂世界。

二、痛苦与绝望:女性生育的心理恐惧

青少年时代的情绪记忆,对于萧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她从灵 :107

失乐园

无数的女性婚姻悲剧中,潜在地感受到了自己未来命运的严酷性;而她本人所经历过的不幸婚姻,又极大地强化了她对女性人生的深刻理解。尤其是萧红因难产之痛而留下的难以抹去的可怕记忆,在她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几乎构成了一个女性生命体验的重要因素,充斥于她大多数小说的作品文本。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萧红笔下叙述女性生产或难产的故事情节,竟有五次之多,其篇幅之长和描写之细,种种迹象都充分证明,萧红对于自己所经受过的分娩痛楚记忆犹新。荣格曾经说过: 个人原因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不多不少恰好相当于土壤与从中长出植物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比喻用来分析萧红的小说创作,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她以自己的生产记忆,真实地再现了女性群体的生产体验;她用自己的灵肉磨难,血淋淋地渲染了女性群体的灵肉痛苦。

生育是女性生命的自然现象,是女性人生不可或缺的神圣责任。作为一个曾经生育过的女性,萧红以她自身的生育体验,去生动而逼真地描写女性创造生命的自然过程,这本是一种女性写作的独特优势和绝对权力,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挑剔的不妥之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萧红在她的笔下,只表现女性生育分娩的灵肉痛苦,却否定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法从她的生育描述中,获得任何有关母性幸福的直观感觉,这是萧红小说给人的第二个阅读印象。我个人认为,将女性怀孕生产的痛苦与喜悦,人为地进行二元对立分割,从客观上反映出了铭刻于萧红潜意识里的恐惧情绪。尤其是当她把自己的个人惊悸,无限推演为女性群体的共同经验时,她又是向读者清晰地展示了女性精神世界被遮蔽或被压抑了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我们不妨将萧红有关女性生育痛苦的艺术构思,视为是她生命禁忌的心灵天窗,透过它我们也许会闯入到女性集体无意识的神秘领域,去发现一些认识女性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

失乐园

等到村妇们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了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王阿嫂的眼睛像一个大块的亮珠,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她的嘴张得怕人,像猴猿一样,牙齿拼命向外突出。

后的一刻。

她又不能再坐下,她受着折磨,产婆给换下她着水的上衣。门响了她又慌张了,要有神经病似的。一点声音不许她哼叫,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宛如进了蒸笼,全身被热力撕碎一般呀!

生死场

芹肚子痛得不知人事,在土炕上滚得不成人样了,脸和白纸一个样,痛得稍轻些,她爬下地来,想喝一杯水。茶杯刚拿到手,又痛得不能耐了,杯子摔在地板上。

一幅沉痛的悲壮的受压迫的人物映画,在明月下,在秋光里,渲染得更加悲壮,更加沉痛了。

弃儿

以上所摘录的三段女性生产过程的艺术写真,无论是在作品文本的原有背景中,还是被单独地凸现出来,它们都表现出了一种女性直觉的相似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才使我们完全有理由去相信,萧红所看到过或经历过的情绪记忆,已不再是作为个体经验来打动我们的审美情感,而是作为女性群体的生命象征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关注。从萧红小说的具体描述来看,这种女性直觉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女性生育过程的精神恐惧,二是女性生育过程的生理磨难。灵 : 王阿嫂的死 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109

失乐园

所谓 精神恐惧 ,是指女性生育的故事情节,都是发生在男性群体离场观望的凄惨环境中,她们仿佛是被男性社会无情地抛弃了一样,孤立无援地在那里进行着生命孕育的痛苦挣扎。比如,王阿嫂一人在黑暗的小屋里惊恐万分的翻滚哀号,勇敢的芹一人在廉价的小旅馆里 野兽疯狂般的尖叫 ,金枝一人在寂寞的产床上经受着疼痛难忍的灵肉折磨。这些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惨烈画面,由衷地传达出了萧红潜意识里的绝望情绪 是男性强行介入到女性的生命过程,造成了她们的生育之苦,但男性却决不去承担任何的生命磨难,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公平!在萧红的主观意识中,男性的缺席逃避或冷眼旁观,无疑是对女性最大的精神虐杀。 装死吗?我看看你还装不装死! 当丈夫用烟袋使劲敲打着即将临产的金枝时,就连没有文化的她也终于认识到了 男人是严凉的人类 !女性生产的精神恐惧,使她们彻底幻灭了神圣爱情的骗人谎言,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婚姻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纯粹肉欲的需求关系。女性在男性的眼里,永远只是会生殖的肉体动物,这是萧红对她同类所发出的悲愤忠告。为了加深女性群体对于自身类似于 动物 生存状态的理性认知,萧红在 生死场 中有意插入了一个十分贴切的横向比喻:一边是家里豢养的母狗正在下崽,一边是 胀着肚子 的金枝即将生产。那边 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动,全身抖擞着,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 这边 用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母狗无言地喘息着,金枝无声地哭泣着, 母狗 与 女人 的意象组合,巧妙地反映出了萧红对于女性苦难人生的深刻理解。所谓 生理磨难 ,是指作者在描写女性生育的过程当中,极力去渲染女人生理上的濒死体验。女性生育过程的男性缺席,造成了女性精神的高度恐惧;而这种精神恐惧的极度扩张,又大大增加了女性生育

失乐园

过程的生理痛苦。萧红笔下的女人生产,没有一点女性创造生命的喜悦色彩和浪漫情调,更没有任何母性的幸福感觉或甜美笑容。她使我们看到的,只是肉体的撕裂和鲜红的血流,是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生命对其母体的破坏与残暴: 受罪的女人 ,在 撕碎一般 的疼痛中, 发出了她最后沉重的嚎声 ; 脸和白纸一个样 , 痛得不知人事 ,她们躺 在血泊里 ,就像 一幅沉痛的悲壮的被压迫的人物映画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去承认,萧红所精心营造的女性生育场面,都不是什么令人轻松愉悦的美好感觉,相反却充满着生命死亡的恐怖气息。尤其是 男性缺席 与 婴儿缺席 生产过程的抒写理念,客观上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就是女性群体在阴暗冰冷的社会角落,孤独地去承受、去咀嚼为男性群体所困惑不解的悲剧人生。

萧红复杂而痛苦的生命历程,不仅使她文学创作呈现出凄凉酸楚的灰色格调,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态度。众所周知,萧红在其短暂的生命时空中间,先后有三个男性介入她的个人私生活,并曾有过一次生育难产的惨痛历史。可是每一个男人都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爱情幸福,难产的生育更是给她留下了可怕的记忆。我个人认为,排除人为的外在因素,童年时代的情绪记忆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对她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精神障碍。婚姻恐惧与生育恐惧这两个萦绕在她心头的惊悸意象,挥之不去、弃之复来,所以她一直都不敢步入正式的婚姻殿堂,也不敢再去承担女性天赋的母亲职责,也许这正是萧红孤独与寂寞的思想根源。 什么最痛苦,/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 苦杯 三四 )萧红这两句感悟极深的苦涩诗句,实际上已经向读者敞开了她意志衰退的心灵之门。

三、漂泊与忏悔:女性人格的心理阴影

阅读萧红的作品,我感到她的骨子里是孤独与凄凉的。活着灵 :111

失乐园

的时候,她茫然地漂泊于喧嚣躁动的浮世里;人死了之后, 坟墓寂寞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人们虽然写过大量研究萧红小说的理论文章,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她内心世界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茅盾的 呼兰河传 序言,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茅盾对于萧红后期创作的情绪低落,感到由衷的惋惜和困惑。在他看来, 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 茅盾甚至还认为,由于她采取的是淡泊人生的消极态度,故而她笔下 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男性社会群体用他们粗犷的进取思维,去解读女性社会群体细腻的生命感受,自然也就彻底否定了女性话语写作的独特意义。

在我个人的感觉里,萧红从来就不是一个什么时代的 先锋战士 或勇敢的 叛逆者 ,她只是一个思想偏执、情感丰富的现代女性作家。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的离家出走,固然带有反封建的 抗婚 色彩,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便可发现,她的这种 抗婚 行为,又是她童年情绪记忆的直接反映。无数女性的婚姻悲剧、无数女性的生育恐怖,其实早已在她心灵深处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她的 抗婚 是对她童年恐惧心理的一种规避与逃遁,是潜意识支配下的青春期女性的一种焦虑与不安,明显带有很大的茫然性。离家出走的十一年,是萧红灵魂游荡的十一年,居无定所、人无依靠,一个身心疲惫的孱弱女子,她所渴望得到的精神家园,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幻觉泡影。这使我突然读懂了萧红小说中曾多次出现过的故乡 后花园 意象的潜在含义: 梦回故里 与 思乡情结 。孤独寂寞的萧红,在 家族以外的人 、 莲花池 、 后花园 、 呼兰河传 等作品中,都投射出一个 后花园 的情绪意象。而这个 后花园 的

失乐园

情绪意象又以开放性结构,堆积着有关呼兰小城和祖父慈爱的潜在记忆。我个人认为, 后花园 意象具有一种深层次的文本意义,它强烈地暗示着萧红灵魂逃遁与拒绝 长大 的矛盾心态。因为她从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长大 是 长大 了,而没有 好 。 (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所以,在萧红的精神生活里, 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 呼兰河传 )我们由此可以断言, 后花园 意象作为萧红生命意识中的唯一净土,既反映了她对故土风情的无限眷恋,又反映了她万念俱灰的绝望心理。这是萧红小说给人的第三个阅读印象。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大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茸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一到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且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却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呼兰河传

萧红之所以会对 后花园 意象情有独钟,并用大量的篇幅去对其进行生动的叙述描写,结合于萧红的身世来加以分析,我灵 :113

失乐园

认为这里面至少向读者透露出了三个主要信息:其一, 后花园 是一个充满着童年快乐与喜悦的美妙天地,它生机盎然的美丽风光与死气沉沉的家庭氛围相比较,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父母亲不喜欢萧红,这是人所共知的客观事实。因为她是个女性,女性在中国的宗姓文化结构当中,又是被排斥的异己对象。所以童年时代的萧红,只有在 后花园 这个纯净的天地里,才能寻找到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人生欢乐。其二, 后花园 是萧红逃避父母辱骂、躲避人间烦恼的精神家园,是她超越灵肉苦难、隐藏心理恐惧的神圣领地,每当她遇到了不愉快、不顺心的事,她总是跑到 后花园 里, 我就在后园里一个人玩 。在这个融自然万物为一体的生命空间里,她暂时忘却了所有孤独苦闷的潜在情绪,放纵自我并获得了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其三, 后花园 在萧红幼小的心灵里,是自由与自然的象征,它唤起了萧红离家出走的强烈欲望,鼓起了她追求理想人生的莫大勇气。虽然 我 并不知道究竟要 奔 向何方,但是这个 奔 字所迸发出来的反抗情绪,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揭示了 后花园 的童年时代,萧红在其的内心世界里,就深深埋下了与家庭彻底决裂的叛逆反骨。

谈到 后花园 的意象,我们当然不能忽略 祖父 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定存在意义。在萧红的情绪记忆里,祖父是她唯一信赖的亲人,也是她精神对话的伙伴。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非常地疼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萧红笔下的祖父,永远是一副慈祥的面孔: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的和孩子似的。 是祖父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她摆脱了心灵的孤独;是祖父的正直善良,教会了她做人的基本准则。在萧红追忆她与祖父情感交流的

失乐园

叙事中,有一段绝妙的对白颇引人注目:

祖父教我的有 千家诗 ,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念一句。

祖父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很要大。

我问祖父:

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

好比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子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

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

心理很恐惧。

呼兰河传

千家诗 所收录的中国古代诗歌有千首之多,而让萧红记忆最深的却偏偏又是贺知章 回乡偶书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萧红在表达她的思乡之情。可以说 思乡 情结,是萧红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几乎贯穿于她的每一部作品。像 呼兰河传 一书,作者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以优美抒情的散文笔法,去精细地描写故乡呼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其记忆之精确与文笔之灵 :115

失乐园

流畅,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离家出走后的萧红,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人生里,她不仅不留恋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相反却萌生了浓浓的乡思情绪。我个人认为,准确地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必然要高度去重视上述人物对话的深刻寓意性: 我 从 爷爷 的解诗中,潜在地体会到了被 家 所冷落的孤独感。这说明具有强烈叛逆性格的萧红,在其 后花园 的童年时代,潜意识里已经就产生了被 家 所抛弃的恐惧心理。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 家 与 爷爷 是一个完整的情绪意象, 家 在萧红的女性抒写中,并非是指 家 的物资实体(实体的家庭在萧红笔下是个受到抵触的否定概念),而是指 后花园 的精神寄托, 爷爷 和 我 是这个 家 的仅有成员。由于 祖父,后园,我 是三位一体的生命链条,失去任何一个环节便会失去生命的平衡。所以,当 后花园的园主也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了 ( 后花园 )以后, 我 便失去了精神上的唯一支撑与生活上的全部希望。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的 我 ,只好无奈地离家出走,带着孤独寂寞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四处游荡,从此变得无 家 可归了!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反叛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女性,萧红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无限的忏悔意识,这决不仅仅是她个人人格上的严重缺陷,而是女性群体所共有的心理阴影。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男人把女人当作是 家 的基础,没有女人便不成其 家 。但男性以女性的肉体为 家 ,而女性却并非完全是以男性的肉体为 家 ,她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使她们始终都保持着一个为男性社会所无知的 精神家园 。正是因为这个 精神家园 的客观存在,才强劲地支撑着她们在屈辱的人生中坚强地活下去;一旦这个 精神家园 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她们脆弱的心灵也就随之而崩溃。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萧红的生命是孤独和绝望的。她始终无法摆脱死命纠缠着她的心理恐惧与心理阴影,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家园又

失乐园

不能重建新的精神家园,英年早逝也许是对她寂寞灵魂的最好解脱。不过,萧红以自身的生命体验,无形之中揭示了女性集体无意识世界中的精神渴望;她自己人生梦幻的破灭,却又客观上引起了女性群体对于自身弱点的高度警觉。萧红的小说也因此而具有了永恒的审美价值!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女人存在,萧红的小说就一定会有它的广阔市场。

对于萧红的小说,我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谈了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萧红小说社会意义的全然否认。因为读者仅从萧红小说的层面意义,就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批判氛围。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婚姻女性的悲剧命运,明显带有反封建的主观色彩。然而,我们也必须事实求是地加以承认,萧红小说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她女性视角的生命体验,而不是那些描写民族矛盾或社会矛盾的故事情节。如果我们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萧红研究也就无法彻底突破政治话语的 围城 。我并不否认我对萧红的作品有一种偏爱,甚至在我有限的阅读空间里,还没有哪一位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文本,能够达到像萧红小说那样的思想深度。我固然为萧红生命的短暂而感到惋惜,同时更为她作品的魅力而感到欣慰。

注 茅盾: 呼兰河传 序言 ,载 萧红全集 下卷第698页,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版。

见 鲁迅全集 第6卷第4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莫里斯 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 第10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 第109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宋剑华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邮编410006]灵 :1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yf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