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更新时间:2023-05-04 22: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助学金等等)

整个文件有点长大家应该感兴趣。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自主创新战略,促进高素质

创新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

案。

一、指导思想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激发学校、学院、学科的内在积极性,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科

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中

,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

制是基础。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负主责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创新为目标

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下

列原则:一是导师主导的原则,即充分考虑研

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和权益;二是科研导向原则,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

作用;三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即在遵循研究生

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个学

科发展的特殊规律;四是分层管理原则,即在

学校制订总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

学院的创造性,制定各个学院的实施细则;五

是稳步推进的原则,即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导师的承受能力,使改革进程平稳推进。

二、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研究

生培养质量。因此,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

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制

为进一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

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弹性学制。硕 士研究生实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研究生实行以

3

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

为3~4年。直接攻博研究生实行以5年为基础的

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提前攻博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各

学院自主确定各学科的学制,并根据所确定的学制制定培养方案。

(二)研究生招生

1.改革的基本思路

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分配要紧紧围绕提高学

校学术竞争力,与学院(实体交叉平台)的科

研经费、研究成果紧密挂钩;招生指标更多地向培养质量高、研究水平高的导师倾斜,向国家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和我校重点学

科专业倾斜,向重点课题和重大成果产出的学

要明确导师的资助责任和相关权科与团队

倾斜;

益。同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

坚持导向性,又要关注学科差异和学生利益,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生更多、更高水平

的创新成果。

2.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

(1)博士生招生指标配置:按研究经费、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博士生指标分类切块

到学院(平台)

A.以学院(实体交叉平台)为单位,其研究经费、研究成果2项作为指标分配的基本因素

,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个学院(实体交叉平台)的指标数,而招生基数、导师规模、生源状况等不再作为计算因子。

B.要引导学院既重视经费总量,又重视重大项目的争取;既重视SCI/EI或文科一级期刊论文等总量,更关注TOP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或文科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统计经

费和成果时将重大项目、TOP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或文科权威期刊成绩等单列。

C.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考虑经费和成果的影响因子权重上,以前3年各大类学院

理科、社科、切块分成人文、平均总指标为基数,

工科、农学、医药六大类,类内分别

计算,各定不同的因素和权重。

D.改革将分步实施,第一年科研成果和研究经费

的权重以不引起指标的剧烈波动为原则

,今后将逐步调整。

(2)硕士生招生指标配置:在原有分配方法基础上,提高研究经费、研究成果数量和质

量的权重。硕士生招生指标切块到学院(平台)

A.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进一步向学

科(学院)的实力(包括科研、导师与学科、学科交叉等)倾斜,特别是将经费和成果所占比例提高2-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招

基数所占比例,使招生资源的分配更趋合理,更具导向性。

B.硕士研究生指标配置,既考虑到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又关注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和成果。教务处、研究生院分别切块70%和30%的免试指标,各自按照不同

办法分配到学院。

(3)按导师的资助力度配置招生名额到导师,按考生的综合素质确定录取与否

导师招收研究生原则上要提建立导师资助制。A.

供一定的资助经费。

B.改革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有项目、

有经费的讲师、副教授,经一定的程序审定

,也可有资格分别作为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

C.坚持导师主导的学科复试小组集体决策

制,在复试、录取的全过程中坚持导师提议、 集体决策,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指导教师具有

录取与否的决定权。

D.配套相关约束条件。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人,博士研究生一般

不超过2人,包括免试生、直博生、提前攻博生等。

招生名额的分配要考虑以往培养研究生的

质量,要向培养出高质量研究生的导师倾斜。对引进人才、重点学科、学科交叉平台、国防研究院等,在安排招生名额时学校和相关学院共同给予支持。

学校向各学院下达当次招生指标数量的同

时公布各学院基本助学金的等级和比例,待学

院正式确定录取名单后下达各学院岗位助

学金中的学校配套部分。

(三)研究生培养方案.

1.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培养,提高整

体质量

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多元的

研究

生质量观。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不同标准,各学科在切合实际的标准框架内进行高质量、严要求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要区分学术型硕士和职业型硕士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订不同的方案。

2.开阔国际视野,培育国际竞争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生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为此

,全校应确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效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学生来我校攻读研究

学位,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鼓励培养条件成熟的学院和学科在国外建立研究生教学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浙江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适应。

努力营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环境,通过联合

培养、互认学分、研究生互访和短期交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建立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

实现学术要求的国际化。坚持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

术论文的导向。研究生院将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考核指标,从研究生教育政策、业绩点分配和资金上给真正有志于研究生教

育国际化的学院和学科予以支持。

3.注重特色培养,建立培养特区,确立交叉学科培养导向

要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开辟“培养特区”,在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论文

答辩、出口标准等环节中建立有利于优秀研究生成长和获得大成果的培养环境。

鼓励设置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鼓励建设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鼓励探索交叉学科的出口标准。.

4.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健全淘汰机制

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研究生核心课程考试制度(包括博士生资格考试),建

立研究生核心课程及教师竞争上岗、滚动建

设、科学评估制度,强化课程教学在硕士生 培养过程的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籍管理等多个环节中引入淘汰制,建立 健全考核机制和研究生的申诉途径,

使研究

生进退有序,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四)研究生培养专项基金

为了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社会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同时满足我校部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引进人才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设立若干专项基金。专项基金主要包括:

1.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主要用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公派留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

议、研究生参加短期国际交流等的资助。该项基金由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向学校申请。每年1500万元。

.研究生教育扶植基金。用于支持我校部分基2.

础学科、新兴学科、青年导师及引进人才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该项基金由研究生导师经学院推荐向学校申请。每年600万元。

3.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基金。用于支持交叉平台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该项基金由

交叉学科导师经学院推荐向学校申请。4. 研究生素质拓展基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开展群众组织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科

技文化活动等。该项基金由研工部按一定程序分配到各学院。按每位研究生每年40元

标准划拨。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

为了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学校设立“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生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对研究生的奖

励和资助。学校、学院、导师都要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增加经费投入,使资助研究生的资金总额度和受资助研究生的比例高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在经费总量增加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帮助经济困难

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奖助学金依据研究生的学业基础、培养潜质、综合表现及经济条件进行分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y1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