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0册表格版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3 0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 学 语文 (学科) 第 十 册

教 学 计 划

一、班 级 学 生 基 本 情 况 分 析 概 况 学 生 掌 握 双 基 情 况 分 析 学 生 学 习 态 度 及 习 惯 分 析 全班 49 人,其中男生 27 人,女生 22 人。 上学期本学科合格率 100 %;优秀率 94。4 %;平均分 92.36 ;总效果分 96。。 我班现有学生 人,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学习习惯好;各种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借助拼音、工具书学习字,词,从而阅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自然段意思,能在教师指导下受到人生哲理启示,受到思想教育。部分学生阅读范围较广,语言能力强,作文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词语理解还没有正确的方法,缺乏理解能力,阅读课外读物不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缺乏观察事物能力,说话,写作能力较差。班上还有个别学困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不够强,记忆力差理解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 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被动承受,不习惯自学,不重视认真阅读教科书,独立钻研。要指导他们认真读书,要求课前自读,养成有准备地听课、上课,改变只带耳朵的不良习惯。 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讲述的现成的结论,忽视推出结论的过程,对寻求结论由来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如对某些词句的理解,对逻辑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等等,希望听教师作结论,然后记结论,背结论。 学生对语文常有一种误解,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不认真咀嚼,不体会文字运用的奥妙,往往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地读一读。阅读也要讲究速度,一目十行也是可以的,问题在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时连一些常用字的形、音、义都不注意辨析,因而下笔常出现错别字。笔下的漏洞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阅读的粗疏和肤浅,故而要教育学生识字、辨词、解义等等均须认真精细,不可马虎。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写字无须花功夫,无须考究,只要别人看得懂,猜得出就行,因而写得潦潦草草,东倒西歪。对这皮学生须严格要求,针对他们写字的不同情况,从笔画、笔须、间架结构,以至握笔姿势、坐的姿势都要具体指导,严格地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对这个学科的特点、对学习这门学科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定就提高,不理解积累有个过程,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是行不通的。因而,要反复宣传学语文的韧性,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考试、一次作文失利而气馁,也不因些微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积词积句积文,一步一个脚印,在打文字功底的同时,不断开拓继续前进的道路。

1

二、学 期 教 学 总 目 标 思 想品德教育 知识技能方面 学习常规、习惯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操。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25个生字,其中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中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有史以来。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2

教 材 基 本 概 貌 三、全 册 教 材 基 本 内 容 说 明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重点、 难点 1、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切实培养学生写文尤其是写记叙文的能力。 5、积累语言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本学期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谚语,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做到熟读成诵。

3

四、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主 要 措 施 提 高 课 堂 效 率 措 施 提优补差措施 1、对学生加强学习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多方寻找资料,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 3、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方法,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4、努力做好复习巩固,单元测试,考后析卷工作,针对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工作。 5、加强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学生具体、生动地写作。 6、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努力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互协发展。 1、做到眼中有他们,心中装他们,营造一种安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给他们推荐好书,好文章阅读(必要时规定阅读篇目及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指导他们做好好词佳句的积累,要求他们写好读后感,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3、安排好优差结对,利用优秀学生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质量,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本期要加强以下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8、继续培养学生写周记的习惯 其 他 措 施

4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起止时间 2.26--3.1 3.4—3.8 3.11—3.15 3.18—3.22 4.1—4.5 4.8—4.12 4.15—4.19 4.22—4.26 4.29—5.3 5.6—5.10 5.13—5.17 5.20—5.24 5.27—5.31 6.3—6.7 6.10—6.14 6.17—6.21 6.24—6.28 教学内容 第1课 第2.3.4课 交际.习作.拓展1. 第5课 第6.7.8课 交际.习作.拓展2. 第9课 第10.11课 第12.13课交际.习作.拓展3 第14.15课 第16.17课 交际.习作.拓展4. 第18课 第19.20.21课 交际.习作.拓展6. 第22.23.课 第24课交际.习作.拓展7. 第25.26课 第27.28课交际.习作.拓展8 复习

5

电 子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 1 )课时

课题 草 原 日期 教 学 目 标 课型 阅读课 年 月 日上午第 节 教具 投影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我的思考 6 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思

7

教 案总第( 2 )课时

课题 日期 教 学 目 标 难点 1 草原 年 月 日 下午第 节 课型 阅读课 教具 投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重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我的思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

8

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思

9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3)课时

课题 丝绸之路 课型 教具 投影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我的思考

10

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思 教 案总第(4)课时

课题 3 白杨 课型 教具 投影 11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 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我的思考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思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5)课时

课题 3 白杨

12

课型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教具 投影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 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我的思考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3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③??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思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6)课时

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 课型 阅读课 教具 投影 14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困难。 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我的思考 本文为略读课文,教生按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 在交流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者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15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a),不读jia“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师可指导学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三点:一是冻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现为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奋战在千里工地。 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吃苦,特别能

16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板 书 设 计 课后反思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7、8、9)课时 课题 口语交际一·习作一 课型 习作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具 投影

17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我的思考 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讨论出切实可行的联系方式,策划好要开展的“手拉手”活动。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教师要营造气氛,激发起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的热情。如,读一封远方小朋友的来信;读一则报道,介绍远方的小学;说一说开展“手拉手”活动的重要意义。 2提出讨论要求,小组讨论后进行策划。教师可以划分小组,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分组后各小组成员做好明确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记录,谁来汇报。 1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4)??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口语交际之后,可让学生趁热打铁写下来。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广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指导学生写出讨论的结果及真实想法。在学生动笔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前,要引导学生回想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口语交际课内容,如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何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同学写信,信里应写哪些内容;再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重点写什么,使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与安排。既可以先介绍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自己,再说说打算开(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展“手拉手”活动的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1)学生讨论。 (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想法及建议,也可以先写活动想法及建议,最后介绍自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写。既可以个人名义写,也可以小组的名义写。

19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板 书 设 计 小组讨论记录表 课 后 反思 主持人: 记录人: 汇报人: 讨论内容 与“手拉手”同学的 联系方式 “手拉手”活动内容 其他 发言要点 结 论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10、11)课时 课题 回顾·拓展一 课型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具 投影

20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我的思考 此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21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板 书 设 计 课后反思

22

第二单元

第二组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教 案 总第(12)课时

23

课题 古诗词三首(1) 课型 教具 投影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我的思考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 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24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 村居》 板 书 设 计 牧童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舟 过 安 仁 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课 后 反思

教 案 总第( 12 )课时

课题 古诗词三首(2) 课型 阅读课

25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教具 投影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我的思考 《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感觉。 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

26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思

教 案 总第( 13)课时

课题 古诗词三首(3) 课型 教具 投影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27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我的思考 让学生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主题语文活动,把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进行交流,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三、相关链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诚斋集》。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 28 板 书 设 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课 后 反思

教 案总第(14)课时

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具 投影

29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我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30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31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板 书 设 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 后 反思

教 案总第(15)课时

课题 日期 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 教具 投影 阅读课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3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学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目 标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我的思考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 “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

33

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 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 、 和 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板 书 设 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 后 反思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16)课时 课题

祖父的园子 课型 阅读课 34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具 投影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教 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学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标 重点 难点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我的思考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点,体会作者情感。并注意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 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35

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6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37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②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 板 书 设 计 祖父的园子 对园子的印象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 后 反思 教 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 总第(17)课时 课题

童年的发现(1) 38

课型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教 学 目 标 教具 投影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是怎么发现的。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的思考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39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板 书 设 计 童年的发现 课 后 反思

教 案 总第(18)课时

课题 童年的发现(2) 课型 教具 投影 阅读课 日期 20 年 月 日 午第 节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x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