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三观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7-08 0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辩证唯物论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意识的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于物质)A.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B.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积极、消极) 规律性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观规律来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其他相关知识点: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4.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意识的概念: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要从全面的,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重视精神的力量。

原理名称 于实践。 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方法论 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性认识。 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的发展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他相关知识点: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特点: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6.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条件性(主体、客体)、上升性和无限性。 条件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的观点)

重要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 含义 内 容 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联系的客观性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 联 系 整体和部分关系 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1+1>2)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 发 展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结果。 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方 法 论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发展的趋势: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本利益 2.道路是取曲折的原因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有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发展的原因:内因外因(综合探究)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共同作用才能促成事物的发展。 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 矛盾的含义及 矛 盾 其关系 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矛盾的普遍性 物之中。) 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 统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看问题既要看对立,又要看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和保护新事物成长 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激变论”。) 2.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的时候,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 含义: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矛盾的特殊性 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结、不可分割。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相互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相互联系:A.相互依赖、相互影响B.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被支配地位、不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对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相互联系: 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看问题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抓住事物本质。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学会统筹兼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工作方法。)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辩证否定观 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就是“扬弃”。 创 新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3.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分 歧 联系 孤立 变化、发展 静止 全面 片面 根本分歧 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否认矛盾, 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五中学 张宗远

知识体系

知识点讲解

“历史唯物主义”围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展开,涉及历史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斗争与改革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衡量标准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热点设题

知识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热点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据此回答1—2题。

1. “不折腾”三个字成为2008年这个当代中国历史上重要年份的岁末流行语。这个流行语的出现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A 解析: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BCD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2. 要做到“不折腾”,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之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D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题干强调社会意识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因此排除。

知识点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热点设题: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据此回答1—2题。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①使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 解决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1.D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因此①④观点错误。

2.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这是因为

A.生产关系总和是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

2.D 解析:ABC观点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要求。题干强调“结合”,因此D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3 社会历史的主体 热点设题: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3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据此回答1—2题。

1.3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这一科学原理肯定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C 解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③观点错误排除。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论述的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观点是党的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 C 解析:AB两项是政治生活角度,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党的工作出发点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知识点4 价值与价值观

热点设题:

北京奥运会闭幕了,但一个响亮的概念──“鸟巢一代”由此诞生并被人们热心传颂。就像奥运圣火熄灭了,“记忆之塔”却在我们心中永远耸立。据此回答1—2题。

1.“鸟巢一代”是对新生代自豪而热爱的时尚称谓。这一称谓,由于作为运动员、志愿者主体的“80后”、“90后”在本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而获得。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③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价值 ④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C 解析:“鸟巢一代”因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而获得,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①应选。③的观点是错误的,②④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④。

2.“鸟巢一代”是面向未来的一代,青年的价值观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明天。这是因为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支配着社会发展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价值观是人生的向导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A 解析:②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③④符合题干的要求。

知识点5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热点设题:

汶川地震发生那一刻,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有弃学生而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却自称是挑战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范美忠,被人们戏称为“范跑跑”。据此回答1—2题。

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同样是人民教师,在汶川地震时,两人却交出了两份不同的人生答卷。这表明

A.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自相矛盾

1.B 解析: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两人交出不同的人生答卷,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AC与题目的意思没有关系。D说法是错误的

2.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抉择,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③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D 解析:①观点错误;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6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热点设题:

1.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看,钱学森的事迹表明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C 解析:本题的题干指向是“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②观点符合题干材料,但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不符合题干指向,故排除②。

2.受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硕士们以近似43比1的比例竞争一个卖猪肉的职位。有网民说:“硕士生竞聘卖猪肉岗位,这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从哲学角度看,这一网民的观点认为

①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②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要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2.D 解析:③属于经济生活观点,故直接排除;硕士生竞聘卖猪肉说明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②不符合题意要求。

3.材料一:2008年就像是一个分水岭,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常常听到对“鸟巢一代”青年譬如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热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什么“月光族”、“啃老族”等等的质疑声,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鸟巢一代”手中。2008年1月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藏独”分子干扰奥运火炬正常传递等重大事件。面对考验,海内外广大“80后”、“90后”焕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用自己的果敢睿智、顽强坚毅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

材料二:30年的改革造就了今天的中国,造就了中华民族全新的存在,也造就了今天“鸟巢一代”。他们从一出生就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鸟巢一代”必然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这就需要“鸟巢一代”要不断地增长个人能力,将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具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另外,专家建议,积极向上的“鸟巢一代”,要勇于锻炼自己承受苦难和挫折的能力

(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简述“鸟巢一代”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3.(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在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中,人们获得了对“鸟巢一代”的全新认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08年“鸟巢一代”的表现,证明了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可以传承到“鸟巢一代”手中。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鸟巢一代”的认识,是历经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实现的。

(2)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鸟巢一代是在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因此必须肩负历史使命,奉献青春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鸟巢一代”就是凭着果敢睿智、顽强坚毅才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③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时代在变迁,这就需要“鸟巢一代”要不断地增长个人能力,将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具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④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鸟巢一代”必须传承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名 称 社会存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方法论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具体运用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2.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力从而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各类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性变革的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改革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要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来、到造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对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1.社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具备主观条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每一个人的价值进行评价时应该主要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群众中去。 3.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政绩的标准。 4.科学发展观“以人“民调时代”。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本”、包容性增长、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1.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 2.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党政干部树立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必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 2.特征 3.依据 正确的政绩观。 3.为什么企业家要流着道德血液? 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 5.树立和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低碳理念、创新理念、合作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等。 个人 利益 和集 体利 益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相 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把集体利益放首位,同时也要求集体更好地满足个人正当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xh.html

Top